觀看十大感動人物心得體會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4.35K

優秀的心得可以更好地促進我們精神建設的發展,時代在一直進步,我們對寫心得體會這件事也不陌生了,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觀看十大感動人物心得體會7篇,供大家參考。

觀看十大感動人物心得體會7篇

觀看十大感動人物心得體會篇1

在寧波市看守所,有一個特殊監區,裏面關押的嫌犯,是艾滋病患者。

從20__年設立至今,管教一大隊民警毛卓雲一直堅守在這特殊的崗位上,看管過173名艾滋病在押人員,寫下了10萬餘字的工作心得。8年來,他始終把責任放在首位,每天與艾滋病在押人員面對面,幫助他們重拾生活信心,走上人生正途。

蘇文清 袁天亮

一份特殊的“軍令狀”

20__年初,寧波市看守所設立艾滋病監區,關押全市犯罪嫌疑人中的艾滋病患者,毛卓雲主動向領導申請,挑起這份重擔。

當時,領導考慮到管理的難度和危險性,打算讓更年輕的民警來擔當。毛卓雲的倔性一上來,拍着胸脯立下了軍令狀:“給我半年時間,管得好,讓我幹;管不好,我主動退下來。”

為此,毛卓雲下足了工夫,先是查閲了大量有關艾滋病的資料,又到市疾控中心向專家請教相關常識。同時,他還專門學習了心理學知識,為的就是能更好地與監管對象溝通,獲得他們的信任。

當時,剛進來的艾滋病在押人員牴觸情緒非常大,經常大吵大鬧,抗拒改造。“那時完全沒辦法接觸,只能通過冷處理,再想辦法和他們溝通。”毛卓雲回憶道。他的辦法,就是把要講的話,通過寫信的方式,一封封貼在監室門板上,勸導他們遵守行為規範,好好改造。漸漸的,他們的態度開始轉變,毛卓雲再通過一個個談話教育,幫助他們順利改造。

看守所現有8名男性艾滋病在押人員,毛卓雲每天都要和他們至少談心一次。8年來,他先後積累資料近百份,談話記錄超過20__餘人次,並留下了10萬餘字的心得體會。

“在這裏,艾滋病患者承受的壓力要比其他人大很多,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愛和勇氣。”毛卓雲説,艾滋病在押人員一開始都會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他們給自己判了死刑,對前途一片渺茫。“這個時候如果不正確引導,後果會非常嚴重。”

“毛式工作法”,一切從“心”入手

毛卓雲是工作中的有心人,通過多年積累,他摸索出了一套“毛式工作法”:從關心身體入手,結合心理疏導,制度上嚴管,生活上關照,幫助他們走上正途。而其核心,就是一切從“心”入手。

20__年,一名涉嫌重大搶劫的艾滋病感染者,入監後對生活失去信心,多次產生自殺的年頭。毛卓雲和他耐心交談,安慰他,關心他。漸漸的,胡某放棄了輕生的念頭,他問毛卓雲,“應該怎麼救贖自己?”毛卓雲告訴他,做好事,好事就是救贖。於是,他開始積極地打掃監室,從擦牀板做起。有一天,他一字一句地對毛卓雲説:“我要好好地活下去。”

毛卓雲與艾滋病在押人員教育談心時從不戴口罩和手套、更沒有防護服。他説,“只有像這樣不戴任何防護措施零距離接觸他們,才能與他們貼心。”而這也增加了被傳染的風險。

20__年9月初,一名艾滋病在押人員因故意傷害罪,被羈押到市看守所。在一次教育談話時,他突然情緒不穩,對着毛卓雲就是一拳。

“當時也害怕,如果被咬一口就糟了。”毛卓雲説,“雖然有風險,但工作總要有人來幹。”為了不讓家裏人擔心,這種事,他從不會告訴他人。

高牆裏的“毛校長”

“不歧視,給他們更多的關愛,才會使他們重新走上正途。”為幫助在押艾滋病患者,毛卓雲可謂用心良苦。

20__年,毛卓雲發現,在押的一些外省籍艾滋病患者文化程度很低,許多人連“男女”兩字都不認識。為此,毛卓雲買來了紙和筆,在監區辦起了文化掃盲班,教他們識字和書寫。有的在押人員,在3個月時間裏認了近三四百個字。

於是,除了“毛管教”、“毛警官”,在押人員口中,毛卓雲有了另一個稱呼:“毛校長。”

由於艾滋病患者身體較弱,毛卓雲還會適當地給他們加菜,加強營養。正是這種從心底裏對他們的關愛,讓這些在押人員感到了温暖。而這種關愛也從高牆裏延續到高牆外。

每當有在押人員刑滿釋放,毛卓雲都會將自己的聯繫方式告訴他們,讓他們生活上有困難就找他。甚至他還為其中幾個找到了合適的工作。

“只要有時間,我就打電話問一下他們身體好不好,生活上有什麼困難。”毛卓雲説,“只要他們説身體好,那我就放心了。”

有在押人員表示不知如何感謝他,毛卓雲這樣道:“在監室裏遵紀守法,在外面好好生活,這就是對我最大的感謝。”

人物簡介

毛卓雲,1963年生,1997年9月從部隊轉業參加公安工作,現為寧波市看守所管教一科民警,負責艾滋病在押人員管教任務。曾榮獲“寧波市優秀人民警察”、“寧波市監管工作能手”等多項榮譽。

觀看十大感動人物心得體會篇2

多年來,伍淑清繼承先輩遺志,頻繁穿梭內地與香港,致力於興辦實業、教育、慈善。她走遍了祖國大江南北,組織了百餘個海外團體到內地考察,助力內地經濟、文化建設。

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的官網介紹,伍舜德博士一生愛國愛港愛鄉,熱心公益事業。改革開放以來,本人及其家族在國內的捐贈總額累計超過2億港元。先後向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捐資興建大批教育建築。

此外,伍舜德也積極回饋鄉梓,本人及其家族為家鄉廣東台山興辦了許多學校,同時還對家鄉少年宮、圖書館、醫院等的建設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是台山改革開放以來捐贈最多的旅外鄉親。

1988年,在伍淑清的倡議下,由宋慶齡基金會主辦的北京培華人才培訓中心正式成立。她作為宋慶齡基金會的理事,香港宋慶齡兒童基金會主席,親自擔任北京培華的理事長、香港培華教育基金會副主席。

1998年初,她籌組並註冊成立了“中華青少年曆史文化教育基金”,計劃每年組織一萬名香港青少年到內地參觀學習,認識國家民族歷史文化,增進民族情懷,關心祖國未來,用實際行動落實特區政府提出的“我是中國人,香港是我家”的公民教育目標。

作為該基金的執行委員會主席,伍淑清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她依靠香港各社會團體及各界熱心人士,先後籌得款項4000多萬元,組織了一百多個“交流團”到全國各地參觀,舉行各種交流活動,在香港組織了一百多場參加人數達三十萬人次之眾的各種大型活動。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匯於學習、參觀、實踐之中,極大地增進了香港青少年對祖國的歸屬感。

觀看十大感動人物心得體會篇3

看完黃文秀同志的先進事蹟,我的眼淚濕了眼眶,作為一名支教結束已經返校的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我深知基層工作的不易,她的故事更是基層工作者的一個縮影,我們都應該向文秀同志學習,學習她對黨忠誠、信念堅定,學習她紮根基層、心繫羣眾,學習她胸懷大愛、無私奉獻,學習她立足平凡、追求崇高,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拼搏奮進。文秀走了,千千萬萬個文秀還在,每一個青年學子都要承擔起光榮的歷史使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投入時代的洪流中,將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同頻共振,限度將自己投入到祖國偉大建設當中去。

通過學習“第一書記”黃文秀的事蹟,讓我明白了基層是艱苦的,只有心懷信仰,才能成芳華。努力、陽光、熱情、真誠、有追求,是黃文秀留給所有人的印象,她用赤誠的初心,質樸的奉獻融入貧困羣眾,擔當起脱貧攻堅重任。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學習“第一書記”黃文秀不畏艱苦,奮勇向前的精神。只有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能把一脈相承的信仰,奉獻與犧牲的信念,化作迎難而上、登高行遠的力量,鑄成共產黨人無私奉獻、不負人民的魂。

看完黃文秀的視頻,我感慨萬分,她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短暫的一生,為老百姓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踐行了一位共產黨員對黨和人民的莊嚴承諾。鏗鏘誓言猶在耳,壯志未酬淚滿巾。文秀走了,帶着百坭村的扶貧重任和羣眾的脱貧願望、帶着她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羣眾的無限深情,匆匆離去。在她短暫的生命裏,用青春書寫韶華印記,以信仰鋪設腳下芬芳。雖然她走了,但她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裏。她用生命照亮的扶貧路,也將激勵着千千萬萬扶貧幹部不懈奮鬥,繼續前行!作為一名中共黨員,黃文秀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學習。在今後的支教之路上我將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為祖國奉獻自我的青春力量。

黃文秀同志勇挑重擔,體現了共產黨員的初心和本色,我們要學習她身上可貴的精神,努力學習、勤於實踐、不懈奮鬥,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奉獻中煥發出絢麗的光彩!

外國語學院劉明晟同學表示,今天學習了黃文秀同志的先進事蹟,讓我極為感動且備受鼓舞。在此向扶貧先鋒致敬,向第一書記致敬。作為一名青年黨員,投身西部熱土,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的地方去,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貢獻一份力量是我的理想和願望。願加入西部計劃,同志願者們攜手共進,以前仆後繼、一往無前的毅力和決心,助力黨和國家打贏脱貧攻堅戰,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紮根西部,融入基層,深入脱貧攻堅戰主戰場,以為人民謀幸福為己任,初心不改,努力奮鬥,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做好扶貧工作,讓國家放心、人民幸福,是所有西部計劃志願者的追求和目標。我也會在實踐中不斷堅定理想信念,腳踏實地,虛心學習,以飽滿的精神面貌和紮實的工作能力貢獻青春力量。

觀看十大感動人物心得體會篇4

奉獻是“捧着一顆心來”的堅守,是“不帶半顆草去”的純粹,更是“你退後,讓我來”的果敢,也是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更是給我們樹立起了標杆。20-年感動中國人物杜富國用實際行動向我們傳遞了作為新時代青年應有的歷史擔當與責任意識,他奮不顧身的保全了戰友的安全,也不負戎裝的完成個人的使命。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人生來就懂得去奉獻,也沒有誰會註定成為英雄,跟我們的大多數人一樣,他也只是個普通人。在一次邊境掃雷作業中,面對雷場複雜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國在千鈞一髮之際,做出讓自己的身軀擋在戰友之前的行為,想必在那一瞬間,他的從容不迫都來自於個人的信仰、用凡人之軀扛起軍人的使命感,他的事蹟看得見、摸的着,而作為新時代的熱血青年,只要向他看齊,像他一樣堅持、奮鬥、奉獻,我們眾多的一人也可以成為基層社區的不平凡之人,用心做事、甘心為人、堅守初心,始終如一。

“如果不是堅強的意志,強健的體魄”,他可能熬不過在醫院治療的那段時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我們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和強健的體魄,才有可能達到最終的目的地。面臨生死攸關的時刻,能做到像他一樣敢於犧牲的人寥寥可數,但作為普通人在這個和諧安康的社會,我們可能不需要隨時成為壯烈犧牲的英雄,只要在日常的社區工作中,秉持為羣眾帶來便利、為羣眾提供真誠服務的精神、在工作中盡職盡責、面對工作崗位上的艱難,不畏懼、不退縮、將微笑時常掛在心裏、給需要我們幫助的羣眾及時的伸出援助之手。也許你我的一舉一動還不足以改變整個環境,但卻留有芳香,温暖他人,我們的形象會一直留在人民羣眾的心中。

時代在變,感動不變,人們對真善美的嚮往和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永遠不會變的,杜富國捨己為人的事蹟不是嘴上説過的漂亮話,而是在人民需要的時候幹出的貼心事,應該將這種堅持、奮鬥、奉獻潛移默化的帶到我們的工作崗位上,生活中,把這些精神發揚光大,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贏得社會的認可與尊重,為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

觀看十大感動人物心得體會篇5

70多歲的伍淑清記得,1980年,首家中外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呱呱墜地。此後30多年,伍淑清多次往返京港兩地,與“001”號合資企業的緣分,為她帶來“001小姐”的雅稱。

許多義烏人也記得,1982年的一個下午,10多名義烏農民在縣委門口攔住縣委書記謝高華討説法。這些“雞毛換糖”的“貨擔郎”曾屢屢被罰被抓。謝高華調查之後,作出了開放義烏小商品市場的決斷。今日義烏,電商交易額每年達2300多億元,電商賬户超25萬家。

而這一幕,早已寫入新中國的史冊——1979年,鄧小平“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對深圳這塊“先行一步”之地,鄧小平説,“就叫特區嘛,過去陝甘寧邊區就是特區”。建立特區,成為上世紀80年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解放思想最經典的實踐之作。

改革、開放。就是在這兩條主線編織的道路上,中國人一往無前,開闢了新的天地。

這新天地,在1980年的深圳。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拓荒牛”們大膽嘗試勇敢闖,深圳從一個邊陲漁村變為高樓大廈林立的國際大都市。

這新天地,在1988年的海南。海南辦經濟特區的消息再次傳來,“十萬人才”下海南,為瓊城崛起奠定人才基礎。

這新天地,在1990年的上海。浦東開發正式起步,“八百壯士”匯聚上海,浦東從一片阡陌交錯的農田變成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齊全的現代化新城。

這新天地,更在20__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積極擁抱經濟全球化的機遇。人流、物流、商流隨之加速暢通,中國一躍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

就業、資金、技術、機會……在改革開放的前行步伐中,全體中國人民成為受益者。按照20__年農村貧困標準,20__年末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至1660萬人,比1978年末減少約7.5億人。中國成為首個實現聯合國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總裁拉加德看來,中國人擅長架橋,過去40多年架建三座橋樑——改革開放架起通向世界之橋;轉型升級建起通向繁榮之橋;國際合作搭起通向未來之橋。

觀看十大感動人物心得體會篇6

“張玉滾同志紮根鄉村、不忘初心、默默耕耘,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是高貴師德、師魂的力量,他的故事直抵人心、感人至深,當選squo;感動中國squo;2018年度人物實至名歸。”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鄭邦山説,在我省160餘萬人民教師隊伍中,不乏張玉滾、李芳式的好老師,全省教育系統將繼續全面深化師德師風建設,健全完善教師管理機制,讓尊師重教蔚然成風,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鄭州經開區教文體局黨委書記、局長關希哲説,張玉滾老師為大山深處的孩子們點燃知識改變命運的希望,是新時代人民教師的傑出代表;我們要用他的感人事蹟激勵全區教育工作者,圍繞發展目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squo;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squo;張玉滾校長紮根深山,為師為父,用行動和愛為孩子點亮求學道路,是校長、老師的榜樣。”鄭州市緯五路二小校長焦憬説,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立足工作崗位、樹立堅定信仰,牢記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貢獻。

許昌市襄城縣屈莊中心國小老師周旭丹説,作為一名鄉村教師,我要學習張玉滾老師高尚師德,學習他以教書育人為己任的擔當,學習他不忘初心的堅守,學習他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懷,為鄉村的孩子帶去改變命運的希望。

河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師範方向的大四在校生王亞倩説,張玉滾老師的先進事蹟深深觸動了我,他用微薄的工資資助學生,他不斷學習,將自己打造成全能型老師……作為一個即將踏入社會的“準人民教師”,我將堅定理想信念,積極主動學習,爭做像張玉滾、李芳一樣的好老師。

觀看十大感動人物心得體會篇7

秋意漸濃,羣山環抱的山城村,山頭層林盡染,田間金黃一片。

“山城一隊北部灣,當年就是爛泥灘。一遇水澇就不收,如今變成米糧川。”山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邱大鵬感慨地説,這首流傳下來的順口溜,是鄉親們對孫景坤帶領大夥改天換地最好的感念。

1955年,復員的孫景坤放棄到城裏工作的機會,選擇回鄉務農。“咱沒多少文化,還是回家本本分分做個農民。”孫景坤回憶。

回鄉後,孫景坤把各種獎章獎狀精心包好放到箱底,扛起鋤頭下地種田。很快,正直能幹的他被選為生產一隊隊長,帶領村民們向着貧困這個“敵人”發起新的衝鋒。

村裏有條河,經常氾濫引發水災。孫景坤的倔勁上來了:“還能讓條小河欺負了?”他帶領村民開山碎石、肩扛手提,築起一座堤壩,自此河水安瀾。

“他是軍人出身,身上有一股威嚴勁兒,從不強迫鄉親們幹這幹那。”86歲的村民劉振山回憶,“他在前邊幹,我們在後邊學,大家心服口服。”

山城村是有名的蔬菜村,市裏曾劃分一片公廁供村裏挑糞施肥用,村民都不願意去挑糞。正犯胃病的孫景坤第一個站出來:“沒有好的肥,菜怎麼能長好,我來挑。”挑着100多斤糞,走七八里的山路,他硬是挑了回來。看他忍着胃痛滿頭大汗顫巍巍的樣子,村民們紛紛挑起了糞桶。

靠着孫景坤的帶動引領,山城村把上百畝爛泥灘改造成良田,在數百畝荒山上種植板栗、落葉松等經濟林,一躍成為十里八鄉有名的富裕村。

村民劉玉慧説:“我們現在過上好日子,都得感謝這個老爺子。”

老兵心語:“我是在替戰友活着”

英雄,在驚濤駭浪中向死而生,也在平凡的日子裏甘守寂寞清貧。

許多年後,孫景坤的赫赫戰功才被村民們瞭解。65歲的村民張德勝回憶起最早發現孫景坤的“祕密”時,仍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當年我從廢紙堆裏撿回一本舊書,翻書時,我看到裏面講一位戰鬥英雄叫孫景坤,還有他的照片,我一看這不是孫大爺嗎?”

拿着這本書,張德勝跑到孫景坤家。孫景坤不識字,張德勝就把文章讀了一遍,聽到支全勝等戰友的名字,孫景坤點了點頭:“是,寫的是我。”

至此,孫景坤的英雄事蹟才被外界瞭解。

越是豐功偉績,越是低調樸實。一直以來,孫景坤住在低矮的平房裏,從不向組織開口、伸手。

為什麼對自己的功勞不提不念?為什麼不向組織要求應得的待遇?外界不理解,孫景坤的7個兒女也不理解。

在大女兒孫美麗看來,父親對自己嚴苛,對孩子們也幾近“無情”:小時候家裏窮,交不起學費,老師説你爸是生產隊長,開個證明來,學費就可以免了。孫景坤卻火了:“就因為我是隊長,才不能這樣做。”孫美麗被迫輟學。在生產隊幹活時,她幹得好,別人評3分工,生產組長給她評了7分工,孫景坤知道後,把組長批評了,硬逼着把多的工分給拿下去……

大兒子孫福貴也遭遇了類似的境況。不少好的工作機會都被父親逼着讓給了別人,他一咬牙,參軍入伍。這一次,孫景坤沒有阻攔,拿出珍藏多年的_時用過的茶缸和毛巾送給兒子。

“到部隊後,首長看到我的茶缸上寫着‘贈給最可愛的人’,他舉着茶缸給戰友們説,孫福貴同志是革命戰士的後代,我們為有這樣的戰友感到自豪!在戰友們的掌聲裏,那一刻,我突然理解父親了。”孫福貴説到這裏,眼中淚光閃爍。

摩挲着舊軍裝上的軍功章,老人説出心底的想法:“當年村裏10個年輕人一起參軍入伍,回鄉的只有3個。和犧牲的戰友比,我做這點事算得了啥?條件再艱苦,能比戰場上苦?我活着,是替戰友們活,我要把他們想幹卻來不及乾的工作幹好,才對得起他們。”

温煦的秋陽照在老人珍藏多年的泛黃的報功書上:“孫景坤同志在朝鮮守備戰鬥中,創立功績,業經批准記一等功一次,這不僅是個人的光榮,全軍的光榮,也是人民的光榮,祖國的光榮……”光線明麗而柔和,為這張歷久彌新的報功書鑲上了一層金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