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學習時代楷模的心得體會通用3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W

時代楷模激勵着社會前行。他們用行動踐行使命,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讓人動容,學習時代楷模精神,為和諧社會添把力。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2022學習時代楷模的心得體會通用3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2022學習時代楷模的心得體會通用3篇

 

心得體會一

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她是一個平凡的女人,膝下無子,但被評為“全國百名優秀母親”、“中國好人”,被幾百個孩子親切的稱呼為“媽媽”;她疾病纏身,但她誓死與病魔抗爭,堅持把畢業班的學生送進考場;她放棄優越環境,選擇了艱苦,因為她覺得“艱苦的地方更需要我。”她為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四處奔走,忍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酸……

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精神力量在支撐張桂梅同志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撐起了一片藍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我想是因為她心中始終牢記“我是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正因為如此,張桂梅同志對黨無限忠誠和熱愛,她牢記初心使命,心甘情願為民奉獻一輩子。也正因為如此,她毅然決然選擇了貧困山區教育事業,用她飽含深情的偉大的“愛”去幫助貧困山區女孩實現人生的夢想!張桂梅同志踐行初心使命,以責任擔當實現了人生的超越。正如張桂梅同志所説:“如果説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説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説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我想,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的張桂梅同志,她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她心繫困難羣眾,投身教育扶貧,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是我們人民教師的驕傲;她信念堅定、對黨忠誠、在黨愛黨、在黨為黨,是我們基層共產黨員的驕傲。

的確,我們要走羣眾路線,就必須情繫羣眾、一心為民;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要全心全意為人民。落地落實、做事做實。張桂梅同志,始終衝在最前線,敢與時間賽跑,敢和病魔抗爭,竭盡全力幫助一批又一批貧困山區的孩子走出大山,託舉起他們的希望和夢想。

作為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我們也一樣紮根山區農村,面對的一樣是貧困的孩子,他們也一樣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但唯一的出路就是學知識、學科學,我們一定要接過老教師們艱苦奮鬥優良傳統,用心來工作,用心來教書。記住,這裏—更需要我們!

心得體會二

作為中國外文局海豚出版社的重點出版項目,《“時代楷模”學生讀本》叢書由資深出版人、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海飛擔任主編,作者團隊均為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曾多次獲得國家級獎項。董恆波、常聰、源子夫作為作者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討會。

“時代楷模”人物體現的是新時代的精神面貌,他們的事蹟有很強的時代背景感和代入感。這為該系列讀本的創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機。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可以直接與“時代楷模”或其身邊的親友進行深度交流,加深對人物的理解與共情,增加文本在敍事和細節上的真實感、親近感。這讓《“時代楷模”學生讀本》在當下的少兒主題出版項目中別具特色。

本次研討會之前,《“時代楷模”學生讀本》作者之一、曾兩獲“五個一工程獎”的董恆波親赴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對“時代楷模”張玉滾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深度探訪。董恆波對此行感受很深,他強調兒童文學作家一定要“深入生活”,要與“時代楷模”人物進行交流,到他們所處的環境去看一看,否則寫不出感人的作品。

少兒主題出版的難點之一,是如何能從兒童視角去思考和解讀主題思想,避免主題闡釋的程式化和概念化,兼顧主題思想的嚴肅性、抽象性與作品的可讀性、趣味性。

心得體會三

某個烈日炎炎的中午,在一個拉祜族村寨的農家小院門口,一位年逾六旬的老人招呼身邊幾位年輕人:“走,鏟地去。”説罷扛起一把鋤頭就往村外馬鈴薯地走去,幾位年輕人也抓起鋤頭緊隨其後。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省科協主席朱有勇,幾個年輕人是他研究團隊裏的博士。

2015年,中國工程院與瀾滄縣結對幫扶,朱有勇院士帶來一支由100多名教授、博士組成的專業團隊,雲山村蒿枝壩村民小組被確定為科技扶貧示範點。從此以後,他們走到哪,村民們就跟到哪兒。“他們可是上面派來的博士!別看我們才國小文化,天天跟在他後面,不都是‘博士後’啦!”就這樣,貧困的小村莊裏有了大批“博士後”。

“房子是新蓋的、路是新修的,但村民的觀念還是舊的。”由於長期閉塞,全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2012年人均純收入只有1200多元。

“這裏並不是資源貧困,而是典型的素質貧困。越是這樣,科技扶貧越能起大作用。”朱有勇和團隊成員深入田間地頭,快速開出“脱貧藥方”——種冬季馬鈴薯。

此後的時間裏,朱有勇14次來到蒿枝壩村,大半時間是在村裏度過的。博士們居住的村民活動室被村民們稱為“科技小院”。

2016年11月,冬季馬鈴薯的種子落進了蒿枝壩的地裏。2017年春天,密密麻麻的馬鈴薯排隊“破土”。一算賬,村民們兩眼放光:平均畝產3.3噸,最高畝產4.7噸,總產值達90萬元。僅用半年時間就讓村民們的收入翻了好幾番,朱有勇和他的團隊被村民們讚不絕口。

豐產的消息幾天就傳遍了附近的村寨。如今,除了冬季馬鈴薯,蒿枝壩還先後建起冬早蔬菜、林下三七、早熟葡萄種植和禽畜養殖等科技示範基地。

“眼見為實,羣眾就看實效。”朱有勇感慨,“扶貧先得扶智,村民們不是不想幹,關鍵要扶到實處,教會他們怎麼幹!”

在過去30多年中,朱有勇團隊的農業科研成果已經造福上億農民。他們研發的“遺傳多樣性控制水稻病害”技術在全國10省區市推廣6000多萬畝,榮獲聯合國糧農組織科研一等獎;他們研發的“物種多樣性控制作物病害”技術,已在國內外應用於3億多畝旱地作物。這兩項技術都可以減少60%的農藥使用,並能增產20%~30%。

成長於土地、根植於土地、收穫於土地,從農民子弟到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將論文寫在了大地上,他最喜歡的稱號也是老鄉們送給他的——“農民教授”。

近年來,國家實施脱貧攻堅工程,朱有勇也給自己定了新目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