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4W

96歲的孫景坤老人是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戰士,一生榮獲一次一等功,兩次二等功,兩次三等功。他的一生,每一個印記都在書寫着愛國愛黨的故事,讓後人景仰。下面小編整理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學習心得體會,歡迎閲讀。

2020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1

瞭解到孫景坤的“不普通”之後,他身邊的人曾經怎麼想也想不明白的疑問,似乎都有了答案——

孫景坤的大女兒孫美麗身患小兒麻痺症,腿腳不便。到了上學年齡,家裏連4元錢的學費都拿不出來,她僅上了半年學就退學回家務農,“俺爸是生產隊長,只要寫個介紹信,學費就能免,可他就是沒給開”。

山城村地處丹東市近郊,那些年經常有單位來招工,孫景坤都毫不猶豫地把機會讓給別人。有一年,當地電信局招一批話務員,選中了手工活麻利的孫美麗,“俺爸一看名單上有我,就硬給拿下去了,我瞪眼沒撈着去”。

孫景坤7個兒女,5個是農民。眼看招工的路走不通,大兒子孫富貴報名參了軍,這一次孫景坤沒攔着,還難得地送給兒子一件禮物,一塊寫有“祖國人民慰問團”“抗美援朝、保家衞國”等字樣的毛巾。

和孫富貴同齡的張德勝那時也想去當兵,卻沒走成。“我父親那時在縣城糧食局上班,我雖然在村裏生活,可户籍上不符合農村徵兵的政策。我家和二大爺家走得挺近,本以為他能鬆鬆口,可他愣是沒同意。”

參軍的心願未了,張德勝和家人對孫景坤卻怨不起來。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生產隊男女老少都要去食堂就餐,農民自留地全部收歸生產隊。時任紅旗公社古城作業區主任的孫景坤考慮到一些老人、小孩和行動不便的殘疾人可能因此吃不上飯,堅持提出不同看法,結果被撤職,3年後才得以平反恢復職務。

孫景坤的為人,村民們看在眼裏,敬在心裏。

這個“人”,一撇一捺,堂堂正正。

這顆“心”,至真至誠,為民所繫。

生活碰到困難,工作遭遇不公,孫景坤都沒有亮出軍功章向組織張過口、提過任何要求。

旁人不解,孫景坤也不辯。

他有想傾訴的人。

丹東是座英雄之城,市內有多座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那裏長眠着許多曾和孫景坤一起在異國他鄉浴血奮戰的戰友。

蹲在烈士墓前,孫景坤仔細擦拭着墓碑。“你們為國家把命都搭上了,和你們相比,我現在生活得很好,有啥放不下的……”

走下戰場,孫景坤最喜歡穿的,還是軍裝。

前不久,為了更好地照料他,丹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安排他住進市光榮院。孫景坤唯一的要求,就是把那身志願軍老軍裝掛在牀前。

這輩子,孫景坤永遠是個兵!

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2

1948年1月,新婚僅5天的孫景坤參軍入伍,成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的一名戰士。臨走前,他留給妻子一句話:“只有打了勝仗,咱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

我們很難想象,在一個充斥硝煙與戰火的年代,一個人要憑藉怎樣的信念,依靠多大的勇氣,才能選擇離開家人,保家衞國,奔赴戰場,那一個隨時可能灰飛煙滅的地方。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40軍119師357團3營7連戰士孫景坤隨部隊從海南戰場撤回後,集結安東,待命過江。老家山城村就在眼前,營長勸他回家看看,他總是拒絕:“在外邊打了3年仗,咋能不想家?都有家,都想家,我不能回。”

轉眼間,竟也過去3年了,3年間孫景坤參加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長沙、解放海南島戰役……我們自古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孫景坤也是如此。也許,3年裏,他也會在無數個漆黑夜晚,偷偷揣着兜裏的照片,抬頭望月,想念遠方的家人。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孫景坤參加多少次戰役已經記不清了,但他永遠也不會忘記的是,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中守衞上甘嶺161高地的戰鬥。

10月27日,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接到營長命令,帶領9名戰士增援161高地。此時在161高地上的戰友,已死死駐守了超過12個小時。

161高地三面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火力密度前所未見,天上飛機轟炸,地上眾炮齊發,增援部隊想要登上高地補給彈藥和兵力,必須衝破敵人10幾條道封鎖線,簡直難如上青天。

當時的孫景坤就想,8批人上去都沒上去,全犧牲了,今天中午我能上去嗎?“那不管怎麼樣,當戰士的哪能討價還價?讓上咱就必須得上!”破釜沉舟的孫景坤一行人就這樣出發了。

孫景坤利用敵人的火力盲區,扛起90斤重的彈藥箱,以敵軍飛機轟炸升騰起的煙霧做掩護,瞅準機會就帶領戰士們衝上161高地。當時,高地上只剩幾名戰士活着了。

副連長支全勝在兩寸粗的長長的爆破筒裏裝滿炸藥,準備與敵人同歸於盡。看到孫景坤一行人到來,他精神為之一振:“老孫,你來啦!我們一定要守住陣地!”

孫景坤帶領戰士們立即投入戰鬥,敵人瘋狂反撲,看着戰友一個個倒下,孫景坤奮力反擊,將一顆顆手榴彈不斷擲向敵人,“二百五六十發(顆)吧,離我一米多遠的地方,崩死敵人20多個”。

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3

温煦的秋陽照在老人珍藏多年的泛黃的報功書上:“孫景坤同志在朝鮮守備戰鬥中,創立功績,業經批准記一等功一次,這不僅是個人的光榮,全軍的光榮,也是人民的光榮,祖國的光榮……”光線明麗而柔和,為這張歷久彌新的報功書鑲上了一層金邊。

連年征戰,孫景坤身上留下20多處傷疤,“現在腿上還有一顆子彈沒取出來。”他指着腿上一塊已經變黑的皮膚説,“有一次戰鬥,我中了兩槍,一槍打在手上,一槍打在腿上。子彈有毒,後來腿上、腳上的肉都爛了”。

1955年解甲歸田的孫景坤把榮譽證書塵封起來,隻字不提戰爭年代的事蹟。也許這就是真正的英雄吧,在硝煙炮火中以血肉之軀與敵人拼殺,一切歸於平靜後,也能夠在和平年代甘於清貧,只顧建設家鄉。

村裏有條河,經常氾濫引發水災。孫景坤的倔勁上來了:“還能讓條小河欺負了?”他帶領村民開山碎石、肩扛手提,築起一座堤壩,自此河水安瀾。

“他是軍人出身,身上有一股威嚴勁兒,從不強迫鄉親們幹這幹那。”86歲的村民劉振山回憶,“他在前邊幹,我們在後邊學,大家心服口服。”

靠着孫景坤的帶動引領,山城村上百畝爛泥灘變良田,數百畝荒山上種滿板栗、落葉松,幾十年如一日,村子終於成為十里八鄉有名的富裕村。

20世紀90年代,抗美援朝紀念館移地改建,向社會徵集文物,孫景坤這才決定將自己的立功證書等紀念物品捐獻出來,人們至此才知道他是一名戰鬥英雄。

孫景坤為什麼這幾十年都不願提及那段崢嶸歲月?他從來不看戰爭片,真正的戰爭遠非影視劇所能描述,過往的經歷每每憶起,總會讓老人潸然淚下,“實在太難過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