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通用《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4W

讀書是一種自我修養的提升,讀書的好處有很多,大家要知道文學的魅力是無限的,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精選通用《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精選通用《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範文
精選通用《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範文

普通人看完的感受,毫無心理學與哲學基礎!

怪書。它所講述的並不是糾正某個問題的一個方法或思維,而是一整套圈連起來的思想。如果你反對一個點,所有的點你都很難認同,我一開始因為好奇因為求知,這個知並不包含答案,但看完第一夜之前的對話,我確實很想知道答案。因為它推翻了大眾的普遍認知。第二次談話前有三個問題,自由是什麼?我為什麼不能自由?束縛我的究竟是什麼?我按我自己的想法現代思維回答了。

往後看它告訴我們人的切煩惱來源於人際關係,想要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得從課題分化開始,你的課題,我的課題,不去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被別人干涉。這中間有一個例子,小孩的教育問題,關於他的學習是他的課題,不是父母的課題,父母都不能去幹涉他的課題。不能説,你應該學習,你應該要考哪所學校。能做的是“把馬帶到井水旁,喝不喝水取決於它自己”。

它主張目的論,否定精神創傷即“因為過去受過什麼傷害,導致我現在怎麼樣”否定因果論即“因為A我做不到B,內心暗示就是沒有A我也能做到B”總之人的行為都帶有對自己的“善”在裏面為目的。我接着尋求答案,最終問題來到,如何自由,幸福。它對自由的定義是被討厭的“勇氣”,幸福則需要三個階段來實現,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自我接納我尚可接受,因為百分之九十的大眾都是普通人總會認識到自己的普通,完成自我認知。他者信賴與他者貢獻我卻是不敢苟同,太理想化,它主張你只管去開始做,不管他人有沒有迴應,那是他人的課題,改變自己能改變的。這本書內容真的引起深思或氣憤,但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目前所需的“勇氣”啊勒德的心理學是使用的心理學。

精選通用《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範文

“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是我們想有勇氣地生活成長的必經之路,這三步走就像遊戲通關,要想到“他者信賴”這第二關,首先要真正做到:自我接納(對自己的無條件信賴),才有可能找到第二關的門。

過關過的是否徹底,取決於人生這看似一條線上的各個點,即生活中的每一天是否盡情地舞蹈了。特別喜歡書中關於旅行的舉例,旅行不是你到了目的地的那一剎那,而是從你打開門,踏出旅行的第一步開始就人在旅途。有時候會糾結:擔心自己沒用看到體驗到別人體驗到的景緻,從書中的角度想:每個人的旅途因為人而不同,別人的經驗可以借鑑,但每一刻的體會都是純個人的。

真正難做到的是:第一關——自我接納。

1、接納自我並付諸行動是第一步:“原因論” VS “目的論”。“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想起自己曾經做過的一個決定,我感覺自己是一杯很鹹的鹽水,過去的經歷是我杯中的鹽,時間久遠無法析出,我能做的就是不斷地向裏面加清水,稀釋成可飲用的淡鹽水。——“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是更新。”

2、自我接納的第二步:人際關係是自我接納的練習場。登上人際關係這個練習場,需要自己做一些準備:放下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卸下一決高下的鎧甲,且不用“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敗’,所以才無法給予祝福。” 困難也好,挫折也罷,無論如何面對—接受—處理,同時相信處理方法和表達方式決不僅僅只有“發怒”這一處理方式。

3、自我接納第三步:課題分離。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不是去討別人的厭,自顧自地不顧他人感受和安危。而是即使冒着被別人討厭的風險,也要堅持自我,如堅持自己的觀點。在這裏要分清是他人的課題,還是自己的課題。很典型的例子:別人是否討厭我,是那個“別人”的課題,但若我心中有想法説:“我都這麼做了,你都不認可我、接納我。”這就變成了我的課題,我有求回報的心理。

4、自我接納的第四步:放棄自我中心。讀第三章時我有一個問題:在想融入一個羣體時,我們是會付出,但付出的目的,似乎是被認可。問題和第三章裏的“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有些相悖,好像答案在這一章中。如果做到了:將“對自己的執着”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尋找“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看作夥伴並能夠從中感到“自己的位置”的狀態),並積極地參與到共同體,可能之前所想的為獲得認可的“付出”,就成為整個人投入後的自然行為,而不帶什麼“使命”。

本書關於阿德勒心理學的對話最後落點在:直面“人生課題”。也就是不迴避工作、交友、愛之類的人際關係課題,要積極主動地去面對。人生的解釋權在每個人自己手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