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熱門模板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2W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告訴家長要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讓孩子在快樂的環境中健康成長,你也有這樣的感受嗎?寫一寫相關的讀後感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熱門模板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熱門模板三篇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 篇1

豆豆家推薦的李躍兒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書,作者李躍兒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總結到“孩子的狀態就是父母的狀態”、“孩子的原因就是父母的原因”,經過這一段時間在豆豆家的學習積累,我已經非常認可這兩點。看看她和其他家長對待孩子所犯的錯,裏面也有我的縮影,欣慰的是雖然我還沒做到先知先覺,至少已經後知後覺了。

書裏有一些內容讓我感觸頗深,首先是“孩子的行為已經把一切都説明了,為什麼非要説呢”,天哪,我就是這樣糾結的啊,我就是覺得一鳴説的不夠,太少用語言去表達自己,我是知道他已經用行動來表達了,但是我就是糾結他,要求他説出來,可是越逼越不行,經常不歡而散。

“錯誤是有價值的,學習和家庭應該是允許孩子犯錯的地方”,大人也會犯錯了,犯錯是正常的,而且我們會在錯誤中成長。

“帶孩子就像種菜,天天盯着的反而長不好”,這個我最有體會了,一鳴寫作業、錄音頻、閲讀,只要我在旁邊他就搞不好,我看到他做的不好的地方會不停挑刺,他就越做不好,情緒越來越差,後來索性讓他自己在房間裏安靜的做,我做自己的事情,效果反而來的更好,對兩個人都好。早上起牀也是,孩子總是會磨磨蹭蹭的,之前我會提醒他,語氣也不太好,我們兩個人感受的很差,後來跟他做了約定,定好出門時間,中間時段他自己安排,也沒有遲到,其實孩子比我們想象的更好,在關注和放手之間把握分寸。

我在書中也學到如何去賞識孩子,賞識需要具體所指,避免系統誇獎;另外通過“示弱”的方式來賞識孩子,也是很好的方法,周邊看到有媽媽這樣做的,孩子有成就感、沒有依賴性,獨立能力很強。在象棋這個事情上,我已經嚐到甜頭,正在往學習中延伸。

我非常同意李躍兒的觀點:只要父母把心帶回家,就能把孩子的心安駐在心裏;要是孩子的心已經丟失,你也能找回;只要父母能夠找到自己的幸福,你的孩子也就能夠生活在幸福之中了。所以為了孩子的幸福,我們需要自修內功,讓自己的內心強大起來、生活精彩起來,多學習多交流,和孩子共進步。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 篇2

讀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我被書中的故事感動着。李躍兒是一個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養生活、用愛去昇華生活的人,所以她的書裏處處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顫的實例。

翻閲時,我不禁萌生了絲絲酸楚和歉意,因為正是孩子的父母,以及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在剝奪着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觀念、錯誤的教育方法使得我們的孩子開始變得不再幸福,取而代之的是無助、恐懼、孤獨、憤怒。這絕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狀態!

那麼,家長也好,老師也罷,我們似乎都應該重新審視一下我們的教育觀念和行為。給予孩子幸福這是我們共同的願望,但必須要清楚"幸福的根源",這絕非是孩子要什麼就滿足什麼。引用周弘老師的一句話,我們只有"用心賞識孩子,走進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給予孩子幸福。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給了我一個啟示:孩子的心境仿如一張白紙,在這張白紙上一開始是沒有稜角的,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在這張白紙上按照自己的意願畫上一個方框後,從此它就成了一個永恆的矩形,這時,除了在方框中發揮定格的形態外,再也沒有其他發揮的餘地了。這是教育的失敗!只有當孩子心境未定格時,才是教育的最好時機。我們應該將心比心,使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拉成平行線,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洞悉孩子真正要什麼、想什麼,也只有在這個前提下,孩子才能獲得有益的發展,才能感受到幸福!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 篇3

一手翻看李躍兒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邊在心理暗暗稱奇,彷彿發現了新大陸一般,讀完最後一頁時,竟有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之感。讓我不禁感歎這確是“送給孩子和家長的福音”。

我自認為是懂孩子的人,也懷有一顆想要喚起孩子們真、善、美的教師心。讀完李老師的書,才覺自己之幼稚,要走的路還很漫長。幸運的是,我讀了這本書,有了莫多的收穫。

我看到了李老師的愛與智慧。但凡愛教育的教師,是不乏愛的,就像天下的父母,少有不愛自己子女的。我記得做過一道教育類的選擇題,有百分之八十的老師都回答他們是愛學生的,但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學生能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愛。確實,愛,需要方式。不是父母、老師愛的方式,而是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就像書中提到那個叫楊一帆的女孩爺爺奶奶愛她麼?非常愛。一直把她抱在懷裏,因為擔心被其他的小孩欺負,不讓她和其他小孩在一起玩耍。可這讓“孩子作為人的所有技能未被使用到。在孩子身體裏,那顆作為人的靈魂很少被感動過,很少有痛苦也很少有愉快。”這是錯誤的愛的方式。當孩子因被錯誤的愛而變成“問題孩子”時,就需要老師的智慧。

當楊一帆問老師樹怎麼畫時?老師並沒有一板一眼的按着樹枝、樹幹、樹葉、樹根去分步描述,而是用孩子的口吻説“你瞧,拿上筆,這樣,嗚、嗚、嗚亂繞,三繞兩繞,不就長出一棵樹來了麼?”只有“孩子”才能和孩子成為朋友,只有激發孩子的興趣才能讓他把作業變成樂趣。我尤記得一次送小侄女去學鋼琴,那的老師説的是,既然先到了,就去玩起來吧,而不是你去練鋼琴、你去彈鋼琴。還有《死亡詩社》裏的基汀老師,在給學生上第一堂詩歌課時,讓學生做的第一件事是把書中的緒論撕掉。在朗讀着惠特曼“哦,我!這個問題不斷重演的生命在載運無信仰者的綿延的車廂中在充滿愚蠢人的城市裏身處其中的意義何在哦,我!哦,生命!答案是你在這兒,使生命存在,使其有一致性,使這個強有力的戲演下去,而你能貢獻一首好詩歌”時,又怎能拿着一套理論讓學生們去解讀呢?朗讀,忘我的朗讀,在操場上朗讀,在山間朗讀,用生命朗讀。這才是教育,這才是智慧的教育,這才是愛的正確表達方式。

教育不是溺愛,但更不是“嚴教”。李躍兒也曾是一位糟糕的母親。會把兒子趕出家門,會抓住兒子的胳膊怒吼,會讓兒子因恐懼連拉褲子都不敢吱聲。幸好,她終能領悟到棍棒是不能成材的,甚至連人都成不了。讀書筆記。我對照着文中的反例一遍遍反思自己,是不是有憤怒咆哮的時候,是不是太過嚴苛,是不是兇起來像不可遏制的潑婦。孩子是需要賞識的。就像許久前看的那個視頻,一杯水會因為別人誇它純淨而更加純淨,別人批評他污濁而日益污濁。這讓我想起《地球上的小星星》中尼克老師對伊夏父親説“在所羅門島,當原住民想用森林裏的一部分來耕種,他們不會將樹砍掉,他們只是在樹的附近聚集,然後開始對着樹大聲的辱罵,不用幾天的時間,樹就乾枯了……”更讓我想到自己有一次在外人面前説自己的小侄女學習自覺性不高,貪玩。小侄女事後對我講“姑姑,你好不好在外人面前説好話。我都和我同學説,我小姑姑要來,我老期待的。”我愣了一下,自責自己不當的言行,也慶幸小侄女的勇敢,更由衷地生出一份敬意。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還有許多許多讓我感觸頗深,更有許多許多值得我去接受、去反思、去實踐。能讀過這本書是我的一件幸事,我希望這不僅是我的幸事,也能成為更多人的幸事。每位老師,每位父母,都應該讀一讀,如果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還回去,如果沒拿,也能讓孩子更幸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