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讀書心得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9W

心得的總結可以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瞭解自己的學習風格和方法,心得體會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在工作和學習中的興趣和激情,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讀書的讀書心得7篇,感謝您的參閲。

讀書的讀書心得7篇

讀書的讀書心得篇1

最近看了《呼嘯山莊》這本書,這本書以愛情為故事主線。

在讀完這本書吼感覺到很難受,我為故事裏的人物們感到惋惜,也對結局感到唏噓。

主線説棄兒希思克里夫被善良的恩肖先生收養,誰想他竟是那條被農夫救回來的毒蛇。當唯一愛他的凱瑟琳(恩肖先生的女兒)一死,他便開始瘋狂地報復全世界。亨得利(凱瑟琳的哥哥)、林敦先生(凱瑟琳的丈夫)、伊莎貝拉(凱瑟琳的小姑子)都直接或間接地死在希思克里夫手上,不僅如此他還讓下一代哈里敦(亨得利的兒子)、小林頓(他自己的`孩子)、小凱瑟琳(凱瑟琳和林敦的女兒)的幸福都陪着他對凱瑟琳的愛一同埋葬。

大半本書讀下來,我都在咬牙切齒地痛罵希思克里夫的變態和殘忍,憤怒於他無所不用其極地迫害那些無辜的孩子們。最後幾章,匆匆結束了希的生命。他就真的這麼輕描淡寫的死了?可其實他也是個可憐的人啊,當黑夜中唯一那顆星星隕落的時候——凱瑟琳死的時候,他的世界從此就只剩下一片黑暗,他最後一點人性也隨之幻滅。毀掉所有人的幸福是他苟延殘喘活下去的動力,這個畸形的劊子手,不過是因為從來沒得到過真正的愛罷了,因此他索性變成了人人憎恨的魔鬼。可恨之人,也必有其可憐之處吧。

讀書的讀書心得篇2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裏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裏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儘管去了,來的儘管來着;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裏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着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牀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歎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歎息裏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裏,在千門萬户的世界裏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裏,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着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着像遊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寫於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當時是五四落潮期,現實不斷給作者以失望。但是詩人在彷徨中並不甘心沉淪,他站在他的中和主義立場上執着地追求着。他認為:生活中的各種過程都有它獨立的意義和價值每一剎那有每一剎那的意義與價值!每一剎那在持續的時間裏,有它相當的位置。(朱自清《給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腳印(朱自清《毀滅》)以求得段落的滿足。全詩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詩人心靈不平的低訴,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識青年的普遍情緒。

讀書的讀書心得篇3

魯迅是我最欽佩的作家之一。他用鋼筆做武器,戰鬥了一輩子。他被譽為“民族之魂”,現代文學的旗幟。今天,我有幸讀了他的小説——《祝福》.

?祝福》是魯迅的代表作之一,描寫了小説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祥林嫂是一個被封建禮教碾壓的貧苦農家婦女。丈夫死後,狠心的婆婆想背叛她。逃出來後,她在鹿鎮四老爺家做家政。不久後被婆婆家帶走,賣給皇室嫁給何老劉。經過一系列的反抗,她終於不得不服從。幸運的是,她的丈夫何老六是個憨厚的農民,然後她有了兒子阿毛,祥林嫂終於可以過上安穩的生活了。可惜好景不長,命運捉弄人。何老六因傷寒復發去世。不久,她的兒子阿毛被狼吃掉了,於是她被叔叔趕了出去,成了一個無家可歸、孤獨的人。經過重重打擊,祥林嫂失去了理智,但人們還是説她再婚“有罪”,要求她捐出門檻“贖罪”,否則她就去“掃墓”她辛辛苦苦攢了錢,捐了門檻,還是擺脱不了人家的歧視。最後她成了乞丐,在歲末祝福新年的歡樂氣氛中餓死了。

祥林嫂的生活坎坷而悲慘。她原本勤勞善良,單純堅韌。但是,在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佔統治地位的舊社會,她被舊社會踐踏、迫害、摧殘甚至吞噬。祥林嫂是中國封建社會千千千千萬萬婦女悲慘命運的縮影,她的一生是封建社會制度下千千千千萬萬中國母親悲慘生活的深刻寫照。祥林嫂的悲劇深刻揭示了舊社會封建禮教對勞動婦女的摧殘和迫害,向我們展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同時也看到魯迅熱愛勞動人民,憂國憂民,深切同情被壓迫婦女。正因為如此,魯迅寫了這部小説。魯迅赤裸裸地向我們的讀者呈現了一個被封建禮教碾壓的貧苦農家婦女,引起了我們的深思。

這部小説讓我明白了生活在封建社會制度下的勞動婦女的生活是多麼悲慘!就像小説裏的祥林嫂,她經歷了世間所有的痛苦。她帶着滿滿的屈辱和傷害離開了這個世界。同時,我很高興我生活在這個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是多麼幸福啊!我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工作,進步,為祖國的偉大祖國做出貢獻!

讀書的讀書心得篇4

人生需要感悟,有感悟的人生才是睿智的人生。先哲的人生不能複製,但可以創新;先哲的智慧不能抄襲,但可以借鑑。生命,就是在一代又一代的創新和借鑑之中延續、發展。

19xx年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會議上宣佈:“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回到25xx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這一宣佈可看作是一家之言。但同時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當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都説要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究竟有哪些智慧呢?

孔子的智慧,可以説集中在《論語》裏面。《論語》是記載孔子和弟子言論、行為的一部總集。它囊括了孔子的全部思想精髓。用於丹的話説,“《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但不同的人讀它,卻會獲取不同的感悟。政治家讀它,能夠讀出為政以德、以人為本的治國安邦之道;哲學家讀它,能夠讀出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天人和諧之觀;教育家讀它,能夠讀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倫理學家讀它,能夠讀出見利思義、博施濟眾的道德情操;有修養的人能夠讀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人文關懷,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能讀出“逝者如斯、不捨晝夜”的心得體會。我悟性極差,沒有能力讀出《論語》的“廬山真面目”,但我也讀出了一個屬於我自己的鮮活的孔子:他超越時空,閲歷豐富,一生見過許多人,君王、大臣、英雄、美女、農夫、商人、智者、愚者、狂者、隱者、君子、小人,什麼人都見過,這些人如同一把鋒利的刻刀,剔除了他不需要的,加固了他所追求的,豐富了他所沒有的;他主張發家致富,但必須採取正當手段,鄙棄那種靠不正當競爭發家致富的人,“不義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他體察民生,興辦教育,收費非常低廉,只是十條肉乾而已,自古至今,可説是我國民辦教育的第一人;他繼承文化,也創新文化,他的創新是在堅實繼承基礎上的創新;他嚴肅生活,也享受生活,他的享受是在生命意義和高雅情趣基礎上的享受;他嚮往古典,但也浪漫,他的浪漫是在對生活大徹大悟基礎上的幽默和超越;他胸懷寬廣、目光睿智、性格慈愛、態度豁達,以他永遠的智慧和包容關照歷史、關照人類!

簡單的説,《論語》的真諦是教人們如何得到真正的快樂;它的精華則在於教我們做人的心態。這本書從仁愛之道、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等七個方面闡述了《論語》中所藴藏的智慧及其對現代生活的啟示。細細品味過這七個方面,也同時折射出了我自己的影子。

第一,仁愛之道。

仁愛是在孔子的論語中提到最多的一個詞,我們常常説讓世界充滿愛,然而這個簡單的愛字説起來簡單,其中卻藴含的太多太多的道理。孔子認為仁愛是做人的根本,他不僅是仁愛的一個宣傳者,也是一個仁愛的實踐者;于丹認為仁愛不僅是一種人格情懷,同時也是一種非常具體的行為方式我們可以通過後天的補足來不斷的提升和完善自己。而我認為仁愛其實貫穿整個人生,正所謂只有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人世間的愛情、親情、友情無不充滿愛,愛情中,我寬容,彼此珍惜,對愛人和自己的親人一樣;親情中,首先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因為他們同樣是我們最親的人;友情中,友愛、友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他人的面容永遠是我們表情的一面鏡子,因為你對別人怎麼樣,別人就會以同樣的態度對待你。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被仁愛充滿,我們自己跟這個世界都會變得更好。

第二,孝敬之道:“百善孝為先”。

我們從父母身上索取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父母付出的是人間最寶貴的愛,平時經常説"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當了父母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不容易。也許因為我還沒有為人母,對於孝敬父母上,一直不知道如何做起。從讀書到現在好多年了,每次回家都是空着手回的,看到同事朋友常常大包小包的拿着東西時,總覺得沒有必要,都是一家人,何必那麼見外呢?回到家中,也從來是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就在我上大學,重讀了論語後,從心裏上感覺到了對父母的虧欠,我開始回報,儘管我們能做到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小到幫忙洗衣、做飯,買一些吃喝用品,但我能深深感受到他們的喜悦。

第三,智慧之道。

我一直很崇拜古人的智慧,它們條件沒有當今社會的優越,卻能留下驚人的文化和遺產,比如秦始皇修建陵墓、長城;歷史上的草船借箭、完璧歸趙;唐詩宋詞等等這些無不流露出古代人們超人的智慧,都令我們現代人敬仰崇拜。《論語》裏面,自始至終充滿着智慧。有一句諺語説得好,人生的真正成功不在於你憑運氣抓了一手好牌,而在於你抓了一手壞牌,但是你能把它打好。人生交往的真正成功不在於你僥倖一路走來遇到的全是君子,而在於你遇到有些不能成為君子的人,當然不一定就是小人,能不能因為從跟你的交往中看到人性中的温暖、善良,看到你對他的體諒、包容,而讓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現出來。在於智慧方面,我自己還是非常欠佳的,常常只是羨慕這方面做的好的人,以後需要不斷學習。

第四,學習之道。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每個人從哇哇墜地起就開始學習語言,學習走路,到長大以後學習知識、學習做人,一直到老,都有學不完的事情,真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説到學習,就離不開教師和學生,孔子是一位很好的老師,他的學生桃李滿天下,然而他之所以流傳到現在兩千多年,自然有它獨到的教書之道。當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這不僅體現了他的謙虛,而且説明他的好學。在我們生活中,也應該有這樣的精神。

第五,誠信之道。

孔子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可見誠信在一個人的生活中所佔的分量。如今社會中,很多企業品牌靠的都是誠信和信用,比如一個新的產品,必須有特別好的口碑才能夠立足;一個單位的領導也要講信用,才能贏得員工和下屬的信任,假如作為上司整天不講信用了,可想而知結果會怎樣了;集體是這樣,而小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個體,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想,應該在工作上一絲不苟,認真對待;在家庭對父母、愛人、孩子要坦誠相待;對同事朋友説到做到,不能有欺騙行為,總之,從《論語》出發,結合今天的現實,以《論語》中的誠信來引導今天的生活,走好我們人生的路。

第六,處世之道。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儒家傳統道德中,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智、仁、勇是非常重要的三個方面,缺一不可。孔子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這三德,成為真正的君子,進而達到成為聖人的目標。“知”在東方文化裏並不是知識,書讀得好,知識淵博,這是知識,智慧不是知識,也不是聰明。孔子説的“知者不惑”的“知”,等同於佛學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聰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什麼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會迷惑。“仁者不憂”,真正有仁心的人,不會受環境動搖,沒有憂煩。“仁”也是神舟電腦的文化內涵之一,公司強調員工應有仁愛之心,同事之間應當互相友愛,上司對下屬尤其應當多一些關愛,要把體貼和關懷下屬當成份內的工作,儘量為下屬排憂解難。“勇者不懼”,真正大勇的人,沒有什麼可害怕的。但真正的仁和勇,都與大智慧並存的。孔子明確指出:智的最高修為是不惑;仁的最高修為是不憂;勇的最高修為是不懼。雖然成為聖人是極高的境界,不易達到,但是仍可透過修行達成。因為,當一個人要是真正明白做人的真正目的時,他便會因為生活中的自我要求而心性提高、破迷開悟、心生智慧,進而坦然面對人生的喜樂,不庸人自擾,也能鍛煉出大無畏的真勇氣去面對遭遇的困頓與考驗。

第七,君子之道。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明確提出了義利問題。孔子認為,利要服從義,要重義輕利,他的義指服從等級秩序的道德,如果一個人一味追求個人利益,就會犯上作亂,破壞等級秩序。所以,能不為利所動,能夠見利而先思義,便是君子;見利而忘義,一味追求個人利益,拋棄人生原則,便是小人。作為一個君子,不管是自己喜歡或不喜歡,只要是符合道義的時候,符合仁義的事情,就要去做,而且要做到最好,不符合的,即使自己喜歡也不能做。在現實生活中,只要我們能夠盡職盡責地按照自強不息的精神去做事了,那麼,利也就在其中了。最大的利是使我們活得心情舒暢、問心無愧,而不是富貴,富貴不是人們想求就必然能夠得到的,也不是得到之後就永遠能擁有的。

在當今社會這樣的競爭壓力下,我們有理由不提前成熟嗎?“只爭朝夕”這句話用在今天是再合適不過了,一萬年太久,七十年也太久。

學習《論語》,學習任何經典,所有古聖先賢的經驗最終只有一個真諦,就是使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縮短歷程,使我們儘早建立一個君子仁愛情懷,能夠符合社會道義標準,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於社會崗位,都有一種無愧的交待。

我想聖賢的意義就在於,他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而後世的子孫或矇昧地,或自覺地,或痛楚地,或歡欣地,一一去實踐,從而形成一個民族的靈魂。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圓潤地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來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大概這就是《論語》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

讀書的讀書心得篇5

最近我讀了一本非常觸動我的書——嘭嘭嘭系列裏的《玻璃間》。這本書的作者是童喜喜,嘭嘭嘭系列圖書還有《我找我》、《小小它》、《織夢人》等。

這本書講述了城市孩子童喜喜和鄉下孩子單笑在日不落玻璃帝國裏的奇妙旅行。進入玻璃世界後,她們發現玻璃世界被分為了四層,第一層的人民最多也最苦。他們每個月才用一勺油,吃的食物都是最小最爛的。最可恨的是,不能工作的玻璃人就會集體被送到“醫院”去處理。而好的食物呢,都通過一個被他們稱為天梯的傳送帶運到上面。童喜喜和單笑想要解開玻璃世界神祕的面紗,於是就通過傳送帶往上爬。直到爬到最頂層,她們才發現了玻璃世界的所有祕密——第一層是負責提供食物的,第二層是負責提供生活用品,第三層負責提供精神需求。而這些東西都給誰呢,答案是國王,玻璃世界唯一的國王。他所發明的“脱夢機”能將人民的夢想和理想攝取走,使人民百分之百服從於他。童喜喜和她的好朋友感到極其氣憤,最後用小汽車將國王的控制機撞壞,逃出了玻璃帝國。

這本書對我觸動很大,玻璃帝國的所有人民都要為國王一個人而付出那麼多勞動。這使我想到了大地主,那麼多農民在院子裏耕作,就只為了養活大地主一個人。大地主就像一個懶蟲一樣,不勞而獲。還有,人雖然不能工作了,但他們也是生命啊,他們也曾經付出過,為什麼要奪取他們可貴的生命呢???要是這種事發生在現在,我一定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我最喜歡書中的童喜喜,她樂於助人,見到不公平的事總要一探究竟,解決不了誓不罷休。她雖然有點討厭單笑,但她知道友情和親情的可貴,最後向單笑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再次和她成了形影不離的好友。

這本書雖然寫的是小説,但其實卻反映了一些現實世界裏令人感到憤憤不平的事件,非常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讀書的讀書心得篇6

轉眼,拼音全部學完了。以前回家都是複述邱老師上課時給大家講的《小蜜瓜》。現在可以藉助拼音自己閲讀書籍了。同桌也是男生,就買了本《小豌豆》,準備看完後和同桌交換看。本來也想買本《小蜜瓜》的,想到“書非借不能讀也”就罷了。記得看到小豌豆準備坐320路公交車自己去上學時,他告訴我小區裏一位六年級的哥哥就自己騎車去上學,希望自己快長大。看到第五章的插圖上有小豌豆大哭的樣子,他就很想知道小豌豆為何會哭。可以説他是帶着對小豌豆的同情去閲讀這節故事的。當看到布隆因為飢餓炎熱而中暑時,我告訴他為何早餐要多吃一些,他以後的早飯果然比以前吃的多了。萬物都互相效力,在共同閲讀時把生硬的管教變得温情。

邱老師把誦讀《日有所誦》作為每天作業的一部分也是很好的。在體驗大聲讀出或背出那些音韻和諧,朗朗上口的語言素材時,我們做家長的彷彿也再次回到往昔的孩童時代,並加倍感恩生活,感恩孩子還需要我們大手的牽引。想到當他認為自己有足夠能力去獨自開始閲讀之旅而不再需要我們時,我們應該會很懷念這段共同閲讀的時光,就象在他褪去童聲後,特別想念他曾經奶聲奶氣的聲音。因為這一點,我們會更加的珍惜親子閲讀的每一刻,融入“琅琅書聲,朗朗乾坤;花的事業,根的工程”的美好光景中。

讀書的讀書心得篇7

最近一向在讀《于丹論語心得》,這是一本十分好的書。其實從小我們就開始學《論語》,雖然在填鴨式的教育中我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對這些話的明白卻是膚淺和隨意的,甚至於覺得《論語》是很深奧的東西。但是看完于丹的這本《論語》心得,我才明白先人聖賢為什麼會説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説的話,穿越滄桑,傳到這天,仍然能夠讓我受益匪淺,温暖備至。于丹説:“《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因此,當這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後,心裏很為于丹把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透過《論語》完美結合後給予的精闢闡釋表示喝彩!對於丹的《論語》心得,不會也不想做任何評論,對我來講,讀懂、悟到就能夠了,因此,在那裏就姑且把讀到的一些我認為精彩的部分記錄下來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記憶深刻。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以前問老師,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樣樣?孔子説,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這個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僅安於貧賤,不僅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正因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是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持續着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或許很多人會説,這但是是説説,讓誰做到這樣,誰也不行!也許,這樣的境界我們凡夫俗子確實很難做到,然而,這種自然、平和、用心的心態卻絕對是值得我們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納肯效仿聖人這種心態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能夠獲得成功的人。我們的思想永遠決定着我們的行動,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在社會風氣略顯浮躁的這天,作為一名年輕人,務必懂得去學習這種平和的心態,以造就一個更為善美更為清亮的明天!

于丹説,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安貧樂道,在現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每個人都在發奮發展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整與他人的關聯。好在,有這樣一本書,一盞燈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讓我在急躁的趕路之時持續着一份清醒,我堅信,內心的成長才是人性的成長,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長才會使自己成為一個卓爾不凡的人。我會用聖人的智慧去指導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更會用聖人內心的温暖照亮整個人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