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類的書讀後感推薦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4W

讀後感是我們對書中背景描寫和氣氛營造的感知和思考,寫讀後感是我對書中倫理觀念和道德選擇的思考和疑問,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哲學類的書讀後感推薦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哲學類的書讀後感推薦5篇

哲學類的書讀後感篇1

這周,同學們學習了《(論語)十則》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二千多年前的偉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語錄。這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前一則是説幾個人在一齊行走,那麼他們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師;後一則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要以誠實為先,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這兩句話雖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這天,是同樣具有教育好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觸到許多人,而每個人都有許多長處,值得學習,能夠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拿我們的班來説吧,在這個60人的羣眾裏,就有許多小“能人”:有的擅長繪畫,有的寫着一手好字,有的是籃球場上的闖將,有的是象棋盤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數學家般敏捷的思維,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賦……多向他們學習學習,多向他們的長處靠攏,正所謂“揚長避短”。這樣不就能夠使我這株置身於萬頃細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識的養分嗎?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淵博的知識,就應善於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取他們的點滴長處。如果説拜能者為師是理所當然的話,那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強烈的虛榮心,不要為了一時渴望得到榮耀,而不懂裝懂,其結果只是無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們,讓我們拜能者為師,且不要不懂裝懂。這樣,成功的大門才會時刻向我們敞開!

哲學類的書讀後感篇2

“半部《論語》治天下”,這種説法毫不誇張。《論語》裏充滿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大智慧,歷經歲月滄桑而生命不息。我那裏從《論語》十則中選取他講學習的三則,以達“一粒沙中見世界之功。

一、子日:“温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

這一則講了學習中的記憶問題。中國古代多講究人文學科,重耳舌相傳與記誦功夫,所謂“博聞強記、“過目不忘皆是這種狀況。事實上,記憶在學習中的地位是的確至關重要的。能夠肯定地説,沒有記憶,就沒有學習。學習實際上是透過不斷的刺激,加深對認識對象的印象以求掌握運用之。記憶及其根本與基

礎構建了一個人知識儲存的“硬件。怎樣記憶?重複是不二法門。所謂重複,便是孔子所談的“温故而知新。惟有“温故竹,方能具備新的基礎知識;惟有“温故並輔之以思,方能打通關節、開啟視野,到達“知新的效果。

二、子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這則講的是學習興趣。事實上,沒有絲毫的興趣可言的話,是全然談不上能夠對所學的資料有更深的把握的。在此好處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然而僅僅憑一時的興趣而無深深的理解與體味,同樣是不能理解其中樂趣的真正所在的,對於該學科也難以有真正的拓展。古代的治學者講究一個“正心誠意,格物致和,以求真知。但僅僅以“心、“意”之正誠為治學根基,我表示懷疑。因為孔子早已經深刻地指出學習的深層次動因。創造力與用心性恰恰來源於興趣。由此觀點,我們也能夠想到傳統應試教育的畸形對於學生身心的摧殘,能夠想見素質教育的緊迫性。

三、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本篇乃孔子最為過人之處。他不只從書本中獲得所謂“死”的知識,更要源頭活水,以求得“事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之功效。因為儒家本來就是一種人世的倫理與學問,所以對現實的關懷遠大於對於“彼岸”的追索。事實上,一個人處於社會中,也就應具備這種情懷。譬如一棵樹,其根系伸展得越深越廣,其枝葉也就越繁茂。感謝語言·感謝文字

人類社會作為—個整體得以不斷地向前發展,這個時候,就已經有了“學習”——在同時存在的人們之問,知識和技術得到了傳播和發揚。“學習是人類生存和前進的本源性的動力之一,所謂學習便就應是從外面的世界獲得原先沒有的知識,並加以掌握和利用。

但是,只有語言的時代,知識流傳的時間和範圍都不得不受到限制。一代代的口耳相傳,千百里的道聽途説,使許多消息離它原先的真相越來越遠,最後只留下一個面目全非的影子。就像每一個古老民族沒有文字信史之前的傳説那樣,一切都變得虛幻縹緲,不可捉摸。遙遠的歷史湮沒在時間的塵埃之下,永遠也不可能再見到天日了。而文字的出現使一切都改變了。文字寫在竹簡上,刻在石頭上,又從竹簡上被抄到紙上,此刻又存到了光盤上。

道理是樸素而永恆的,絕不會因為時間的改變而發生本質上的遷移;我們學習的道理以及學習的實踐,也絕不就應有任何時間期限。

哲學類的書讀後感篇3

通讀完《京瓷哲學》,彷彿經歷了一次人生的成長,所有條目,點點滴滴匯聚成文,都是京瓷從小到大一步步發展的過程,回顧這個過程,貫穿於字裏行間的,都是稻盛先生的創新。

所有的創新點滴可見。如:因為不懂管理,所以才有了集體決策,有了全體創業人員共同的公司;因為不懂複式記賬,才有了經營會計的產生;因為不知如何經營,才有了“作為人,何為正確”的靈魂拷問;為了不讓員工犯錯和誤入歧途,才有了雙重確認的原則。

這種創新,正因應了稻盛先生的總結,當不行(不懂)的時候,才是工作的開始,也正是創新的開始。細細思考,在這創新的背後,始終兩條主線交叉出現,相輔相成。這就是哲學和經營。

稻盛先生從哲學的角度,經營人心,提出了心靈終極之問。“作為人,何為正確?”,而不是“作為人,何為成功?”。通過正確的判斷,即大是大非的原則界定,發揚人的善意的一面,結合制度,管理人的“惡”的一面,這種哲學思維,貫穿於京瓷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經營方面,稻盛先生在其哲學的指導下,力求簡單,化繁為簡,充分展現出了大師級的水平,以“銷售最大化,費用最小化”,歸納總結了“經營會計”的科目;以市場的供需水平,進行定價和銷售,理順了“利他”和“經營”的關係,將西方經濟學與東方哲學完美結合。

京瓷哲學是京瓷發展的經驗總結,是其長盛不衰的法寶,對其他公司的經營與管理,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借鑑價值,同時,對我們把握人生,規劃未來,也有經典的指導意義。

稻盛和夫,被尊為經營之聖,確是實至名歸,當然,如果他不介意的話,加上“人生導師”的稱號,也不為過。

哲學類的書讀後感篇4

在本學期的選修課程中,西方哲學經典賞析的老師推薦我們閲讀笛卡爾的《第一哲學沉思錄》。利用平時的課餘時間我認真研讀了這本書,通過《第一哲學沉思集》的閲讀和學習,我體會到了哲學離我們並不遙遠,它是在實踐中不斷被追問而產生的,又在思維中不斷反思和總結加以完善並再次運用於實踐中的。笛卡爾是一名“理性的”唯心主義者,他在本書中通過六個沉思確立了“我思故我在”的哲學命題。

在第一個沉思叫做“論可以引起懷疑的事物”,笛卡爾認為有許多見解都是很可疑的。要尋求真理,就必須拋棄掉已經獲得的對事物的認知,重新確認對心靈及事物的認識。“我不能不假思索就接受它們,而要先假定它們都是虛假的,克服習慣和成見對自己的影響,對其加以反覆考察,找到我可以確定為真的東西。”我覺得在這個沉思裏,兩點是值得學習的:一為敢於否定的觀念,就是提醒我們要敢於向老舊的思想和傳統提出挑戰;二為打破前人所指定的`思維定勢或教條,產生新的,也許是更好的思想。

在第二個沉思中,笛卡爾論證了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為何比物體更容易被認識的問題,在他看來,軀體只是被靈魂依附的一個物體,如果自己沒有任何思維的話,那麼個體就沒有存在性,進一步突出了“我思故我在”這一留傳千年的經典論斷。恰恰在這一點上,笛卡爾越陷越深無法自拔,最終他把自己的哲學性質引入唯心主義的殿堂。但他又並不否認外在物體客觀存在的事實。另外,他認為精神比物體更容易被認識,存在一定的合理性,這裏的精神指的是“自我”,在複雜的物質世界中,的確只有自己才能更好地認識和把握自己。但現實生活又並非如此,比如許多大學生不能客觀地認識自我,從而導致畢業即失業,就算找到工作也很快便覺得不適合自己而辭職。在現實生活當中,許多人都沒能做到真正深入地認識自己,從而走向失敗。

第三個沉思裏,笛卡爾用盡各種辦法論證上帝的存在,而且以一個無神論者的角度論證,通過各種反方向的逆推導給出了上帝存在的理由。“上帝或者神、妖等是否存在”的話題由古到今一直被世人所討論,雖然各種科學的研究結果表明並不存在上帝這個人,但是笛卡爾認為上帝並不是一個特定的人,而是一個無限實體,一個經過不斷的思考而一步步進階,從而達到一個超越一切存在的最高階的存在。

在第四個沉思裏,笛卡爾論證了“凡是理性清楚明白的理解到的都是真的”這一結論,從中可以看出他對認識的客觀性和正確性的肯定。接着,他開始討論錯誤的來源是什麼,他認為自己所犯的錯誤來源於自身的缺陷。另外,他覺得“錯誤主要由於意志擴散到我所不能理解的東西上去,導致我混淆真假、不辨善惡。”笛卡爾還把錯誤的原因歸結對所有的事物的認識沒有下清楚的判斷。眾所周知,每人都會有錯,錯誤對於事情本身來説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能認識錯誤產生的原因和影響。每個人有不同的,正確的和錯誤的迴應方式,而笛卡爾覺得正確的方式就是:清楚判斷對事物的認識。

第五個沉思裏作者論物質性東西的本質、再論上帝及其存在。笛卡爾首先考察物質性東西的觀念中哪些是清楚的,繼而推證出它們的真實性。在此過程中,“我只能領會到一個具有存在性的上帝的論斷,這個論斷不是證明上帝和存在性這兩者是存在的,而是證明上帝和存在性的不可分性,而兩者的不可分性恰恰證明了上帝是存在的”。在笛卡爾沉思的過程中我也在沉思“為什麼他要極力證明上帝的存在呢?”是不是由於當時天主教控制着一切,使得當時的哲學家們為了讓自己的思想被世人和教會接受,才會極力維護上帝的英明,否則將受到懲罰。還是因為他精神深處就原本地相信上帝的存在?

在第六篇沉思裏,笛卡爾成功地論證了物質的存在、“靈魂和肉體是我可以分別加以領會的且得到的都是清楚明白的知識,肉體可分精神不可分”,笛卡爾從中得出兩者是有實在區別的結論。“雖然我不會接受感官告訴我的一切事物,但我也不能懷疑一切,畢竟有一些東西是可以確信的”,這一句表明了笛卡爾思維的漸進和變化過程,也是其通過以上五個沉思後的思維發展過程。從“普遍懷疑”到“不能懷疑一切”不僅是分析問題的一個切入點或者是恰當手段,這值得我們去留意、思考和學習。

最後,閲讀完這本書後,我的體會主要有:第一,不管是在哲學還是在政治經濟等其它領域,由於受社會背景、知識範疇等的影響,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文學作品、思想等方面都會存在着歷史侷限性,那麼站在今天的歷史角度和知識維度上看過去的文學作品、考察其精神內涵必須學會用批判的思維加以修正。第二,“寧靜以致遠”這句話的適用性很強,從文學創作者、精神思維者還是讀者來説,都是通向目的的必經之路。正如笛卡爾在文章開頭所説的:“因為我正處於一種恬靜的隱居生活中,可以有精力從事如此規模的工作。”第三,我覺得讀書就應該讀好書,讀好書裏的精華、與時俱進並且富有實踐性的東西,不要只讀一遍就束之高閣,要常常翻閲,直至融會貫通、轉化成自我有用的東西。

哲學類的書讀後感篇5

經營要訣,光明正大的追求利潤。

原文摘錄:企業如果沒有利潤就無法生存,不靠投機和不正當手段謀取暴利,而是光明正大的開展事業,追求正當的利潤,為社會多做貢獻,這就是京瓷的經營之道。

感受:

小微企業由於行業都是自由競爭的領域,不可能通過投機取巧獲得高額利潤,不存在一勞永逸躺着賺大錢的生意,只能通過合理的價格獲取合理的利潤,小微企業對應的市場由於競爭充分,為了生存,必須追求合理的利潤。

現狀:

28櫃對應的市場:由於銷售擅長網內銷售,2017年有1/3訂單來自於國網和南網業務,但由於投標毛利低,執行要求高,製造巴執行下來毛利較低,相當於投了奧拓的價格,提供了奧迪的產品。如何破解這個難題成了製造巴的攔路虎。

對策:

考慮到大客户的示範效應和擴散影響,2017年和2018年中置櫃巴在提供網內產品時,堅持以滿足大客户要求至上,確保用户使用沒有問題為原則,但是犧牲了中置櫃巴這個小團體的利益,保證了合縱這個大團體的利益。接下來,我們會引導銷售加強對用户市場的關注,多籤用户訂單,通過各種技術手段進行產品優化,在滿足用户要求的情況下提高自身的毛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