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生《黃帝內經》讀後感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2W

醫生是一個一直穿着白色衣衫的天使,我們要站在對方的角色想,把病人當親人,那麼關於相關的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醫生《黃帝內經》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關於醫生《黃帝內經》讀後感三篇

醫生《黃帝內經》讀後感1

《黃帝內經》這本書一開始就道出了"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的問題,並提出了養生的原則和方法: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又常,不妄作勞……可謂是一針見血,但這不是它最厲害的,最難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與自然的聯繫,並用非常通俗卻又變化無窮的陰陽反映其規律。古人以陰陽論道,可敬可歎。

我認為,黃帝內經的偉大不在於理論,而在於提出理論前長期的觀察探究。比如,"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的闡述就是對人體生長髮育成熟衰老的概括,還有四季虛邪與臟器的對應,無不體現了黃帝內經非常紮實的觀察驗證基礎。這種發現問題,觀察矛盾,尋找規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個醫者所需要繼承的。

很多外行人認為黃帝內經太老了,已經跟不上新時代要求了。但黃帝內經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養生之道還被到處引用,被奉為圭臬。而且黃帝內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治療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預防觀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寶貴的借鑑價值。之所以我們常稱其為經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話都是不刊之論。

黃帝內經之所以是中醫學,甚至是所有醫學的必讀書,並不是説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鑑的就是其中對人體五臟六腑、經絡等做出了基礎論述,正所謂名不正嘖言不順,要論治,就要辨證,要辨證,就要審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黃帝內經給出了因,才會有中華醫學這個果。在五臟生成篇、五臟別論篇等篇裏,黃帝內經記述了五臟六腑的基本特點;在三部九候篇、玉機真髒論篇等篇中,黃帝內經論述了切脈的部位與方法,脈象隨季節的變化規律等等;更讓我驚喜的是,在黃帝內經的寶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中找到了當初學習刺法灸法學時的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侯已備,後乃存針……這些熟悉的字句讓我對黃帝內經更加親切了。另外,黃帝內經中在臟腑氣血的基礎上,提出了以"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論,合併經絡,闡述熱病、咳、痺、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以減輕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説黃帝內經的特點,我第一個想到的詞就是"變化",舉個例子,在咳論篇中的一個問題: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從中,我認識到即使是一個症,也是無窮變化的,更何況治療方法呢?黃帝內經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異法方宜論篇中説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勢使然也。東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藥,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針,中央之導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黃帝內經之靈樞,別名針經,大多是鍼灸經脈腧穴的理論,在經絡腧穴學的程的學習過程中多有背誦,其中的內容讓我對人體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僅僅停留在解剖的層面上,也從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臟腑之間的聯繫,啟發我產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講手太陰肺經運行時,一句"還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療肺病時兼顧胃的調理以增強療效的可行性。

醫生《黃帝內經》讀後感2


這本書是講中醫養生的。將黃帝內經裏的理論,運用到現代人的生活中。天地自然有一定的規律,經絡運行也有固定的規律,人們日常的活動需要遵循天地自然的規律,才能讓經絡正常運行,身體才會健康。有時身體不舒服並不一定需要吃藥或打針,而是通過調整日常活動和習慣,順應了自然規律,就會讓身體的自愈力治癒身體。除了這一點之外,還需要注意的是心情和價值觀,保持愉悦的心情,工作生活玩樂都適度,不過度耗費身體的元氣,不捨命追求什麼,自己能努力到什麼程度就什麼程度,盡力即可。生活也是要建立在“活給自己看”的基礎上,而不是跟別人對比中獲得快樂。自己能做到能得到的就是最適合自己的。還有幾個簡單的食療方子,和中醫養生的誤區。是一本很實用的中醫養生啟蒙書。

看了這本書,我明白了關於自己身體方面的一些問題。比如説,我嘴脣發紫是因為任脈有淤血不通暢;如果要喝茶最適合中國人的是全發酵茶,比如紅茶黑茶;精神上如果總是有問題那肯定是源自生理的原因,需要調養身體;吃飯不能吃的過飽因為會耗損精氣去消化食物;要想補腎,首先晚上要早睡,11 點前睡着,需要戒甜食,和吃點有黏性的東西像糯米糕一類的食物;枸杞是催心火催欲的藥,不是補腎補肝的;搓耳朵要從下往上搓,可以補腎。

話説我打算試試裏面的食療方子,一個是姜棗茶, 12 顆棗拇指大的薑切片,煮水常喝,可以暖胃。二是吃點核桃,要吃熟的,去皮的,撒點鹽,吃着很香,就能補腎。

醫生《黃帝內經》讀後感3

《黃帝內經素問》第十篇《五臟生成》論述了五臟之間及五臟與五體、五色、五味、五脈之間的相生、相剋、相反、相成的關係。開篇便講到“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制約之意)腎也;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根據五行生剋關係,鹹入腎,多食鹹則腎病,腎病不可制約心,則心病不得主血脈,血脈凝澀淤滯則變色。這些推斷與現代西醫學所謂的鹽的攝入過多會導致高血壓這一論斷相吻合。讀到這裏不禁讓我再次為中國古代先賢的智慧所折服。

《黃帝內經》之所以可以位居中醫四大經典之首,就在於他叫“經”,“經”為何意?最初是指織布時用梭穿織的豎紗,豎線是不動的,所以後世用“經”來形容固定不變的標準,那麼《黃帝內經》便是中醫的基礎及標準,他告訴了我們古代先賢認識自然,認識人類,認識疾病的最本質的道理。所以,不讀透《黃帝內經》如何可以問心無愧地自稱是中醫?其實很多質樸的道理,老祖宗們早就告訴了我們,還寫在書中流傳後世,可是今人卻渾然不知,只看到一些皮毛便開始大放厥詞,抨擊中醫是偽科學。請問科學就是評判一切的標準嗎?今天看到一位博友的話“不怕中醫是偽科學,就怕科學是偽真理”。所以科學不等同於真理,而且中醫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醫療保障、健康衞士,經過了千百年的驗證,這樣的結果難道不比實驗室裏小白鼠身上做出的“證據”可靠得多?

值得欣慰的是,現在還是有很多人熱衷於中醫的,而且我找到了好老師。真正熱愛一件東西,它也會給你回報。現在發現看《黃帝內經》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如聞黃鐘大呂,醍醐灌頂,發矇解惑,看完後腦袋格外清醒。不像是看教科書,洋洋灑灑那麼多字,可是讀不到感情,滿眼的冷冰冰,看後滿腦是漿糊。不過《內經》裏還是有很多讀不懂的地方,我想那些問好以後都會一一得到解決的。

熱愛中醫的人們,大家一起加油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