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讀書個人心得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2W

讀着《史記》,我彷彿回到了那個羣雄逐鹿的年代,回到了那個英雄拼搏,帝王稱霸的崢嶸歲月!從中我體會到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史記讀書個人心得,以供大家參考借鑑!

史記讀書個人心得

史記讀書個人心得範文一

中國文學家魯迅曾經説過:《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寒假裏,我閲讀了《史記》,想與大家分享一下我讀完這本書後的感受。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文學、美學、天文、地理甚至醫學占卜等方面,幾乎囊括了當時人類思想活動的全部內容,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鴻篇鉅著。司馬遷以酣暢淋漓的筆觸,濃墨重彩地展現了無數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他將歷史、人物和主題統一起來,以“不虛美、不隱惡”的客觀態度記述歷史,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和一股浩蕩於天地之間的凜然正氣。

讀《史記》,我瞭解到王侯將相的命運浮沉,如《呂不韋列傳》記載了一個故事,也讓我十分印象深刻,它為我們展現了千古第一皇帝——秦始皇和眼光獨到的呂不韋的命運浮沉變化;讀《史記》,我知道一些經典掌故的由來,如酒池肉林、指鹿為馬等;讀《史記》,我初窺到古代天文之門徑,如《史記》有章“天官書”是專門記載星象的異象,如慧星在北斗,就兵大起……;讀《史記》,我還明白到孝悌之義,如《五帝本紀第一》中,舜這個孝順、親近百姓的賢明君主的故事讓我驚訝……

讀完《史記》,我百感交集,史記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使我徹夜難眠,我從《史記》中汲取歷史中的教訓與成功的祕訣,從而使我對歷史的態度發生了改變:一開始我認為歷史具有一種高不可攀而不可侵犯的尊嚴,是史學家才會研究的東西,學習歷史彷彿離我們這些國小生很遙遠;讀了它之後,我覺得歷史近在咫尺,與我們息息相關。《史記》也早像“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一樣家喻户曉。

我閉上眼睛,感慨萬千,彷彿自己回到了古代,看見司馬遷在監獄中生不如死的樣子,但他卻化悲憤為力量,更加努力地寫《史記》。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史記》已家喻户曉,十分出名。睜開眼睛看看現在,早已不見像司馬遷一樣的人。每天睡醒了吃,吃完了睡,還不分時間地玩手機,生活與豬沒什麼區別。我們常常在日記和作文中矯揉造作,説什麼以後要認真學習,不碰電子產品,但我們當真做到了嗎?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能實現自己的承諾吧?就連我自己也沒有。寒假開始的時候,我曾經許諾儘量少碰電子產品(除了學習),但我整天抱着個手機,百無聊賴地翻看視頻,生活變得十分無聊。還説什麼每天積累五個英語單詞,背詩什麼的,統統沒有實現。

其實想想看,自己和古代人比起來,有什麼不一樣?我細思恐極——社會在進步,人們的思想竟然在退步!似乎我們都像古代人,好好學習就能成為君王,而得過且過,就算當上了君王,也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所以,讀史可以鑑古今,知往來,更能發人深省!從學習方面想,好成績是靠自己爭取來的,就像啟一樣,用自己的實力取得君主之位。從為人處事方面想,學會與人交流,寬以待人,才能像舜一樣,成為受人擁戴的賢君。

總之,“以史為鑑,可知興替”。如果把歷史當作一面鏡子,就可以知道世代歷史的興衰治亂的規則,在為人處世中牢記相關的道理,成為一個更加優秀的君子!

史記讀書個人心得範文二

一本厚厚的史書,一本被喻“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典籍,輕輕的翻開,讓我們的思想隨着歷史的齒輪一起波動·成長。

從黃堯禹舜到秦皇漢武,有多少英才在其中綻放璀璨的光芒,有多少謀略者讓我們嘖嘖稱讚,有多少故事激勵了我們步步前行,又有多少聖明之人成為了我們的指明燈。慨歎着一切的變幻輪迴,不禁有些痴迷。

話説,周武王去世,由於成王年幼,周公輔佐成王,協助成王伐誅作亂的武庚·管叔,幫助成王處理朝政,儘管曾受到質疑,但他仍然為成王為國家奉獻着,最終在歷史與真實的鑑證下,證明了他自己。

楚王項羽,可謂是英雄。曾於帳中斬宋義頭,懾服諸將,於鉅鹿之戰破釜沉舟,有勇有謀,只可惜造化弄人,項羽的太過君子,再加上時運不濟,最終只能自刎烏江,可項羽畢竟是一代英才,最後仍能得到許多人的敬仰。

張儀,可謂史上最有能力的一名辯士。曾經被笞數百,事後只問他的妻子:“視吾舌尚在不”?初聽,覺得像個笑話,再一想,才覺得這樣的想法是多麼讓人敬畏,只要舌在足矣。可就是這個舌,在戰國的歷史上曾捲起了一段風雲。

憑張儀三寸不爛之舌,使魏國歸於秦,利用計謀,離間楚齊,最終使秦齊聯合攻楚,楚曾發誓要殺張儀,而張儀孤身至敵營仍能冷靜行事,以自己敏鋭的思維得以逃脱。他有的不僅是謀略,還有的是膽識,可以這樣説,秦統一六國與張儀的遊説是密不可分的。

《孫子兵法》,一部古今中外將者必讀之書,孫武,齊國人,輔佐吳王,三令五申的故事曾廣為傳頌,其後世子孫孫臏,也是一位出色的謀略者,其圍魏救趙的故事早已爛熟於心,曾因龐涓的妒忌,髕骨被除成了殘疾,在齊國幫助韓國抵抗魏國時,以每天灶減一半為計,擊敗魏國,並擄的魏太子,從此,孫臏名顯天下。這樣的睿智,讓人不由稱讚。

歷史長河中,英才、謀略值得我們欣賞,而那些激勵着我們步步前行的故事,更值得我們慨歎。

我們仍在前行的路上,也許會有許多衝突,會有許多的絆腳石。我們就應該學習孔子的泰然處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要學會韓信的感恩於忍耐。他們的事例激勵着我們,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以自己的智慧如此處事。

《史記》教會了我們太多,也讓我們瞭解了太多,將相王侯的故事,他們的精神,他們的智慧,都集於此書中傳承下來……

其實《史記》能夠寫出來就是一個奇蹟。太史公司馬遷在忍受如此大的屈辱之下,於牢獄之中完成了此部著作,這裏也同樣體現着司馬遷堅韌的性格與堅強的意志力,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也為了表明自己的志向,在惡劣的環境下默默的耕耘着。

一部史書,敍述了自黃帝以來至太八年級記,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不管是帝本紀,十表,八書,王侯的世家,名人的列傳,還是太史公的自序,都積聚了歷史的精髓,是司馬遷與歷代人智慧的結晶,這裏將是一番別樣的天空。

史記讀書個人心得範文三

説到讀書,這是我小時候養成的好習慣,也是我很自豪的事情。因為上國小前我就已經認識了不少字,並且會使用字典了。一般的書我還是可以靠自己讀下來的。懂不懂嘛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嘿嘿!

最近又看《史記》,並重點看了漢朝的二十四位皇帝。(《史記》只記述到了漢武帝劉徹)兩漢400多年,先後有24位皇帝登上歷史舞台,他們雖貴為一國之君,但也有説不出的悲歡離合和無盡的人生苦楚,《漢本紀》就是以這24位皇帝為中心,來解讀大漢帝國的興衰演變和坎坷歷程。

寫史是凝重的。凝重的原因在於,歷史的風風雨雨,常常讓我們唏噓不已,涕泗長流,以致或摩拳擦掌、或凝噎廢食!楚漢戰爭的硝煙與戰火,劉邦用人的明智與愚蠢,文景之世的無為而盛治,漢武大帝的盛極而始衰,光武劉秀的續漢而中興,外戚宦官的肆虐與禍患,清流黨人的不屈與抗爭,等等,等等,都時時撥動着我們的神經,觸發着我們的感情。

寫史又是神聖的。漢代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他的著名散文《報任安書》中説,他寫《史記》是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就是要通過歷史的記述,探究天道與人事之間的關係,求索歷代王朝的興衰成敗之理,表達對社會、歷史、政治的獨到見解。因此,無論是歷歷在目的人物描寫,還是“原始察終”的史事敍述,無論是遊觀足歷的實地考察,還是論載其則的史文撰述,寫史的人都肩負着神聖的歷史使命。所以,17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説:“史鑑使人明智。”

寫史是為了給人讀的。於是,讀史也便多了一份凝重,同時也便多了一份神聖。

讓我們感慨的是,漢代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太重要了。雖然是“漢承秦制”,但秦祚太短,它所創立的統治模式都是由漢代確立、實施、完善,以致影響了中國社會兩千餘年的。漢代在亡秦之後,第一次在更廣闊的範圍上實現了大一統。這時期,生產極大發展,經濟空前繁榮,民族的精神、活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也得到了充分的弘揚。這確實是一個產生了“非常之人”,出現了“非常之事”,建立了“非常之功”的時代!

有人覺得我很奇怪,為什麼讀這些“無聊”的史書?!其實説來很簡單。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了。一個人一生的經歷有限,智慧也是有限的。但是古人的經歷,古人的智慧遠比你我要豐富的多。所以就算我個很懶的人,也應該去讀讀這些寶貴的史書。讓我好學到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從古人身上學習的更多一些,讓我走的彎路更少一些,讓我知道的事理更明瞭一些。我覺得這才是聰明的。

讀史書就象讀故事一樣。象看電影一樣。象欣賞史詩一樣……只要你願意你可以按照你的想象來讀你的歷史。每個人從裏面都會得到一種答案。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亡;以史為鑑,可以明事理!”我收益匪淺。也希望我的朋友們可以有時間讀一讀我們民族自己的故事。來了解我們的民族。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

史記讀書個人心得範文四

《史記》是我國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它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史記》之前,中國的歷史書只有兩類。一種是編年體史書,而另外一種是國別體史書。《史記》則開創了中國史傳文學的先河,創立了紀傳體這一文學體裁。魯迅將《史記》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由此可見《史記》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它經典的內容可以與《離騷》相媲美。

讀過《史記》,我從中深切體會到了作者的那種思想。他將自己的感情完全傾注到自己所創作的作品中去。由於《史記》的大部分是作者忍受宮刑這一巨大屈辱所作,因此從整體上看《史記》飽含着作者的愛憎之情,尤其是對於一些悲劇人物。

拿《項羽本紀》為例:司馬遷將項羽政治上的幼稚描寫得淋漓盡致。例如在鴻門宴上,項羽本有機會將劉邦捉住,並將劉邦除掉。但是項羽卻仍把劉邦視為自己的知己,認為劉邦還是自己的友軍,自己的好兄弟。但他殊不知此時劉邦已是與自己爭奪天下的敵人。因此放走了劉邦,而當劉邦逃跑的消息被項羽一方得知時,范增十分惱火,説了“庶子不足以為謀”這樣憤怒的話,並將劉邦送與自己的禮物用劍剁碎。而項羽卻不以為然,將劉邦送與自己的禮物安然的收好。絲毫沒有意識到劉邦的危機。並且在劉邦的一番阿諛奉承之下,將自己要殺劉邦的念頭早已拋到九霄雲外。作者通過范增等人的態度將項羽沒能把劉邦除掉而充分的表現出了作者對項羽的失望,對劉邦的溜之大吉表現出了作者十足的憎恨。而當作者在描寫項羽烏江自刎之時,作者對項羽的那句“天將亡我”又表現出了作者對項羽的惋惜與絕望。其實項羽是有機會生存的,他完全可以度過烏江,重整旗鼓。但他卻早已是“無顏見江東父老”。因而項羽唯心的説出了“天將亡我”這樣的話。讓司馬遷以及我們後人對項羽的喪生感到扼腕歎息。

同時在《史記》中的《季布列傳》中,作者將自己的遭遇同季布在朱家當奴隸一事進行了深刻的“託物言志”。在《季布列傳》中司馬遷寫到:“以項羽之氣而季布以勇顯於楚,身屢典軍,搴旗者數矣,可謂壯士。然被刑戮,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負其才,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終為漢名將!”在這裏,季布與司馬遷的遭遇似乎有些相似。季布在朱家為奴,日後成了漢的名將。而司馬遷自身忍受着宮刑這一巨大屈辱,日後寫成了《史記》,成為偉大的史學家。

在《史記》中,作者還語言犀利,文采斐然,表達了自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生死觀。因此,在讀過《史記》之後,我認為我們應該學習司馬遷的那種忍辱負重的精神。不僅做事要腳踏實地,還要淡泊名利,最終成就自己的“大業”!

史記讀書個人心得範文五

我的書櫃裏有許多的書,有一本書,我從未讀過,不過現在一讀就迷上了,那就是《史記》。

《史記》是司馬遷寫的,裏面記載了從上古黃帝至西漢武帝期間,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是“韓信胯下之辱”讀了後感覺這個事情太不可思議。

韓信出生在淮陽城,家裏窮得叮噹響。鄉鄰認為他沒出息。韓信每天走街串巷,很少回家吃飯。又因為他對農事一竅不通,怎麼辦呢?韓信有自己的辦法:去別人家做客。不管人家願不願意,就進屋吃飯,晚飯吃完還要借宿一夜,久了就乾脆不回家了。後來只要一到吃飯時間,家家户户都會把大門閂上。一個亭長收留了他,結果韓信被亭長的妻子氣走了。冬天一到,之前幫助韓信的洗衣大娘也走了,他在淮陽城的集市裏逛,想討點肉吃,結果次次都是什麼都沒討到,沒幾天屠夫們都知道了為什麼韓信每天都 來這轉悠,一個屠夫攔在他面前,讓他要麼從胯下鑽過去,要麼拔劍打一架,韓信最終還從胯下鑽了過去,滿街人都譏笑他膽小怕事,是扶不起阿斗……恰恰相反,韓信成名後,賜給分他食物吃的漂母黃金千斤,這亭長几百錢,還讓那屠夫做中尉,見眾人都不理解,韓信説殺了他只是徒逞一時快,而且正是受了那一時侮辱才激發他更加刻苦地學習和做事,發誓要出人頭地,所以才會成為今天他。眾人聽了心裏紛紛佩服韓信堅忍的性格。

他是個熟讀兵法,血氣方剛滿懷興國安邦之抱負的堂堂七尺男兒,居然能夠忍受惡霸的欺負和胯下之辱,看了以後太讓人吃驚了,如果沒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這種事情怎麼可能辦得到?也正因為具備這些優秀的品質,韓信為自己的國家立下了豐功偉績,最終被封為“王”更讓我感到震撼這樣一位功臣名就大將,並沒有居功,反而不計前嫌,還有他心胸豁達樂觀態度,太值得我學習了!在我周邊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可能被羞辱的時候,也因為因不下這口氣,起了以牙還牙之計,結果是兩敗俱傷,家庭破碎或者是牢獄之災,這樣就成了生活中犧牲品。

我真佩服韓信,懂得忍辱負重,積聚力量,而且是三思而後行,可我呢?忍耐度為“0”做事魯莽,那怕是受了一點侮辱,我都會大發雷霆,與對方吵架,有時還會大打出手。

俗話説得好“宰相肚是能撐船”我對“忍“字有了新的概念,雖然現在已經可以承受一點了,但還遠遠不夠。我要做到和俗話一樣肚量大的能撐船,對我來説是很誇張,我拿這個故事激勵自己在困難面前要學會堅持和忍耐、遇事沉着、冷靜,對待任何事情要心胸像天空一樣寬廣,這樣將來才會闖出一番大事業,才能夠成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