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古文讀後感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9W

編輯一篇讀後感可以強化同學們對書上人物的分析,讀後感寫好了也是對個人能力的認可,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菊古文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菊古文讀後感7篇

菊古文讀後感篇1

燥熱的盛夏,温上一壺香茗,捧讀《古文觀止》,茗香微動間,試看文壇眾生,輕叩古人閒遠之意境,自有那清涼一隅。一語觀止,道盡了這本收錄了上起先秦下至明末中國曆代文言文散文典範之作的奇書,其見證中國古文學優秀作品之燦如星辰及其波瀾壯闊的發展史。翻讀着一篇篇美文,也翻出了一張張鮮活的面容,他們攜着禮義仁智信忠孝勇和……信步向我們而來。

“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亮,完美詮釋了“士為知己者死”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於是就有了氣吞山河,感人至深的《前後出師表》。從三顧毛廬,對劉備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進而心懷天下;白帝託孤,儘管幼主毫無治世之才,卻並無半分取代之意;到因阿斗之掣肘,雖六出祁山亦無功而返,然為社稷計仍忠貞不改初心;上諫後主以情動人循循善誘,殫精竭慮以攻為守,為興蜀漢步步為營……每每出師皆抱必死之心,身前身後一如心繫朝堂,想先生文韜武略,智蓋三國,倘不以小忠大義計,只受託於人便忠至死,此番忠義,可鑑日月!

歸去來兮如陶淵明,《桃花源記》裏,他詩意紛呈地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清新美麗﹑一派祥和的世外桃源。在黑暗腐敗的東晉末朝,當能否為官一任從而造福百姓,可以施展政治抱負,只看你的家世背景時,我們這位可愛的只上任了81天便辭去官職的彭澤令,他選擇遵從內心,從此閒雲野鶴棲身田園,躬身耕作自得其樂。無論知己良朋,還是農人樵夫,都能成其座上賓﹑酒中客,那份隨和親民如他最鍾愛的大自然般樸素珍貴。因了他的高尚情操,他所推崇的迴歸田園詩意人生,即使在千年以後,依然成為人們心中嚮往不已並孜孜以求的夢中烏托邦!

自古來高官厚祿本就難拒,若説真心請辭第一人,恐非李密所屬,一章《陳情表》,字字泣訴,行行沛然。出生窮困﹑命途多舛﹑潦倒不堪,若以常理論,君主賜官怕是要感恩戴德了。偏是李密,三番五次以奉親請辭,最後還寫了感天動地的請辭奏章,連皇帝也對他無話可説,無咎可追,誰説自古忠孝難兩全,怕只是未到情深處吧!當讀到“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而報劉之日短也”時,總能為其孝心潸然淚下,感動不已。他的再三辭詔,固也有為前朝守節之志,然言由心生,若無烏鳥反哺之孝心,又豈能作出如此感人之大作呢!

每次讀《滕王閣序》,不管是其音律﹑對仗﹑辭藻,還是天文地理﹑人史典故,都能得到一份看大片的心情。只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即能將你帶回千年前那個流光溢彩﹑天人合一的午後,天才少年王勃,一身束裝風度翩翩,臨江而立借景抒懷。當他極目遠眺,天高雲淡秋水闌珊,漁舟唱出清寂斷腸,雁羣驚於江山夜寒,“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是這位因才遭嫉﹑屢受打擊的天之驕子無可奈何又不屑同流合污的感時傷懷。然並非一味沉淪,當下筆鋒又轉“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無路請纓,有懷投筆”,華麗的詞藻背後,深藏了一顆不甘寂寞的心,只是吟誦越暢快淋漓,失落越無處可託罷了。最終上天將王勃的人生永遠定格在了他最美好的氣宇軒昂的二十七歲,短暫的一生裏他才華橫溢卻又壯志難酬。我們婉惜懷才不遇給了王子安顛沛流離挫折橫生的境遇,又慶幸於鬱郁難平的子安才給出了如此瑰麗壯闊的絕唱。落霞孤鶩,秋水長天,仍靜靜相望,穿越千年而不老,正如永遠年輕的王勃,還有他留給後人的千古名作。

不覺翻篇到了北宋,《前赤壁賦》就這樣牢牢佔據了我的眼睛,蘇子與客泛舟遊過我的腦海。空靈飄渺的江面,載着那一葉扁舟,歡聲笑語中因烏台詩案被貶謫的陰霾已然散盡。是啊,世間萬物皆有變與不變之兩面,若變就算是天地之大也無法更改,若不變,渺小如我亦能終我之初,那萬物又有何可羨慕的呢?萬物各有其主,若不是你該得的,一絲一毫也莫強求,只是造物主又何其慷慨,將無窮的清風明月讓你我盡情享用,徜徉其間其樂更無窮。逆境磨難又怎樣,坎坷多舛當如何,起起落落我自一笑置之。從此開荒置種,親事農桑,與漁樵雜處,為醉人推罵,漸喜於不為人識;更歡於筍鮮魚香,於清苦處悉心研製註定會流芳百世的東坡肉魚;即使在他被貶到更遠更荒涼之地,也總能苦中作樂去發現廉美的食材將之改造成美食,諸如荔枝、羊脊骨、牡蠣,並跟兒子逗樂“無令中朝士大夫告知,恐爭謀南徙,以分此味”,天真爛漫狀,令人捧腹!

如果説此中歡樂給了蘇軾以豁達和樂觀,屢遭逆境又讓他始終保持着對詩畫文藝的敏感明亮,所以名篇大作更迭而出,對客觀事物規律和人生哲理的感悟更是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蘇軾又是政績卓著的好官,所到之處興水利、減税負、開辦慈善事業和公立醫院,即使年老被貶惠州和海南,也綿綿致力於當地的水利教育民生,“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可見影響之深遠。為官一任時必造福一方心繫蒼生,低谷窘境中粗鄙野菜亦能成就其有味的人間清歡,天大的事自有那碗東坡肉頂着,這樣的東坡,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當堪稱中國政治文人之典範!

再來看《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高調做人更高調做事的范仲淹;《鄒忌諷齊王納諫》,玉樹臨風位高權重的鄒忌,由小事領悟治國大道,以其有才有度之君子風範向齊王巧妙地進諫忠言,為齊國揚風正氣,終助其繁榮昌盛;《師説》,桃李滿天下的韓愈,仍不斷學習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是向學之人心中的一盞明燈;《陋室銘》,簡陋的居室內,裝滿了劉禹錫的安貧樂道與潔身自好,何陋之有啊……通讀全篇,當我費盡周章方解其一句,千年前的三尺蒙童已然是倒背如流;縱觀全書,流芳百世的名篇裏,歷代偉人丈夫幾盡躍然紙上。我欽配這些偉丈夫,多數皆遭過常人所不能承受之難,然雖萬難,既定初心便矢志不改,終為後世萬人留下經天緯地之大文章,氣吞山河之大氣象。藝術與苦難是一對好兄弟,他們比肩奔跑,歷經時間的沉澱與打磨,愈顯其璀璨奪目,他們是不刺目之光芒,光照萬丈;他們擁不張揚之力量,力透千古。

一部《古文觀止》,浮光掠影般向我們呈現了一幅中國曆代社會斑斕多姿的畫卷,攤開一個個形形色色的故事,靈活豐滿的人物,似乎每個人總能從中找到那個與自己相似卻又飄渺的影子。相似於我們的本真如此一致,飄渺在身處這個巨大的名利場,那被不斷激起的漩渦深藏着永無止境的慾望,並將不斷吞噬迷失着芸芸眾生。或許我們可以,學古人焚香試茶,聽雨淺讀,剪一段清明時光,擷一縷雲淡風輕,放下紛繁困擾,找一找最初的自己。無論漫步無論獨處,慢一些,再慢一些,生活本該如此。

菊古文讀後感篇2

就拿先秦文來説吧,它主要講了一些古代人説的很有説服力,很有見地,很有哲理的話。有目光長遠的宮之奇,有敢於反駁昏庸襄公的子魚,又不重名利的介之推,有在獄中能説服樑孝王的鄒陽……各種各樣的賢人都在展示自己非凡的口才。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處以宮刑之後對自己非常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他在《報任安書》裏説:“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意思是:所以,禍害沒有比貪利更悲慘了,悲哀沒有比傷心更痛苦了,行為沒有比祖先受辱更難堪了,而恥辱沒有比遭受宮刑更巨大了。受過宮刑的人,不能同正常人相提並論。在如此環境下司馬遷而能著出《史記》,那我們健全的人更應該發奮圖強了,不説為社會做出多大的貢獻,至少也要不愧於活在世上的每一天,不讓人生的旅途留下遺憾啊。

我還知道了虔誠遵循“禮“而一絲不苟的態度。曾子卧病於牀,病勢已經很沉重了,家童看到曾子在牀上的牀蓆,問道:“華而睕,大夫之簀與?”曾子聽到後,吃驚地睜大眼睛説:“然,斯季孫之賜也。”然後要求換掉牀蓆,因為他認為自己是士,不能睡在大夫用的牀蓆上死。家人不同意,曾子曰:“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姑息。”堅持要求換掉它,結果換掉沒多久,曾子就死了。人都要死了還堅持不能破禮,要遵循道德。而現在社會的人有些簡直是以無恥為榮,和古代人的堅守禮的思想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獄啊。

從《寺人披見文公》中我領悟到有大做大事的人有大的胸襟,晉文公二次被寺人披追殺,第二次被斬斷一隻袖子。可是經過寺人披的一番話,馬上改變態度,放棄前怨,接受意見,才能免除一場殺身之禍。

讀書能找到心靈的寧靜,讀書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讀書能陶冶情操。古人云:“開卷有益”“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彥如玉”。所以多讀書絕對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所謂: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菊古文讀後感篇3

餘以三年光景,每日晨讀,閲畢《古文觀止》,雖非正業,卻是入職學校以來最大收穫,頗有些心得,請略陳陋見。

古文觀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選,古人蒙學課本,亦是古人為學入門讀物,餘在而立之年始讀,為生平一大憾事,亦可見當代中國教育之偏頗。

就其佈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來源以《左傳》最多,個人以韓愈最多,取《左傳》傳承“春秋大義”的宗旨與韓愈“闢道攘佛”的功績;這與清代學者抱殘守缺、空空如也的衞道宗旨比較相符。蘇東坡曾稱譽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載道”論,韓文公逆諫人主,糾治世風,力挽唐代崇佛之狂瀾,足可當之;但若就文字論,韓氏文章似未達這等境界,東坡先生的評價多有後人敬畏先賢的溢美之詞。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題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氣呵成,餘音不絕,令吾輩後學讀其書,想見其為人。《觀止》所選文章,以單篇論,太史公的《報任少卿書》無疑是獨步翰林,堪稱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筆尖所及,氣貫長虹;餘每每讀罷,未嘗不為之折服、為之太息。至於陶淵明的《歸去來辭》、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赤壁賦》這四篇奇文,難分伯仲,全憑諸君喜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各有所取,無有高下。非謂“天下憂樂”就高人一等,人生際遇不同,不必苛求。

?觀止》一書優點許多,待諸君細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覺,而且不才以為,多為編者有意為之,讀者需多加留意。編者吳氏叔侄似以“正統”士人自居,重儒家傳統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為本,因而不取賦一類追求辭藻華麗,言不及義的文章;對崇尚清談之風的魏晉名士似也有異議,故幾乎不取魏晉一代的文章;編者是清代學者,受彼時狹隘的漢宋門户之爭影響頗深,故宋代理學一脈文章全不取,是《觀止》大缺憾;另外,清代外族入主,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學者不能説的事情,所以元、清兩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九年級傑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諸點,令“觀止”黯然失色。

歷朝歷代之文,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陽明心學多偏鋒,皆不足法,其餘更不足論,其原因仍不得正解。個人以為,或許中華文明歷經5000餘年,至明代已垂垂老矣,國運不濟,國勢保守,文風英氣不足,老態有餘,全無漢唐氣象。從學術的角度看,中國文明自“經重於史”的時代起,即自南宋起,文明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能力就日漸衰退。從武術的角度講,有宋一代,重文輕武,血性漸失,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自宋始,愈演愈烈,直至近代不能復興。可悲可歎!

菊古文讀後感篇4

偶爾聽見老師説《古文觀止》是本不錯的書,我便纏着媽媽買了,但買回之後卻大失所望,那一個個認不得的字,那一句句看不懂的文言古句,讓我不知從何讀起,更是讓這本書一度被我所遺忘,直到某日,無意翻開這本蒙塵已久的書,細細品味一番,雖説依舊看不懂那深奧的文言文字,但那譯文所講述的一個個故事卻是讓我大感興趣,特別是“曹劌論戰”一文。

在“曹劌論戰”中,最吸引我的除了曹劌不費吹灰之力以少勝多戰敗齊國以外,便是他與魯莊公的那番交談,特別是在魯莊公質問他:敵強我弱,兵力懸殊,我們可能勝利嗎?的時候,曹劌並未直接回答,而是問魯莊公,他所做之事是否會讓百姓願意為他打仗。他這一問,抓住了任何一個帝王都愛面子的特點,讓魯莊王不得不用各種事件來證明自己愛百姓,以至於百姓會真心誠意隨其作戰,而曹劌就是在這時取信於魯莊公,讓其相信自己是為國存亡而來覲見,從而獲得出戰的機會,在戰時大放異彩。“曹劌論戰”讓我看到了一個機智而心思縝密的人,讓我在敬佩他的同時也學會了很多。而除了曹劌論戰,《古文觀止》上一些我聽聞已久的名篇也吸引着我。

?陋室銘》是唐代名家劉禹錫的傳世大作,也被收錄進了《古文觀止》中。這篇文章僅僅八十一個字,卻寫出了劉禹錫那潔身自好的高尚品質,就如周敦頤的《愛蓮説》中的那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一樣,那《陋室銘》中字句句間都流露着劉禹錫的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懷,特是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好像就是再向那些在他落魄時落井下石的人説着“我劉禹錫就算住在這裏破舊的小茅屋

之中,也不會放下尊嚴與你們這羣人同流合污!”而這也讓我在對劉禹錫的《陋室銘》大加讚揚時,也對面前抱着的這本我原本不太放在眼裏的古文言文,書產生了極大地興趣與好感,對於它的“身世 ”我也有了瞭解,他是從一對以教書為職的叔侄吳楚材與吳調侯編着的,雖然只是編着,但正因為有了這樣一本書,才讓我對古文產生了興趣。

?古文觀止》中名篇眾多,名句也眾多,但我最愛的還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的“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敍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這話語中透露着王羲之對世態炎涼,時間飛逝的感慨,讓我也受益匪淺。

菊古文讀後感篇5

錢鍾書先生曾説,古代相當於人類的小孩子時期,古代是幼稚的,經過幾千百年的長進,才慢慢地進化到現代;讀《伊索寓言》可以增進我們對現代文明的驕傲,《伊索寓言》中好多淺薄的見解非加以糾正不可。最近我重讀了一遍《古人觀止》,也覺到古人真是幼稚得可愛,那些正兒八經的散發着頭節氣的見解,如不加以糾正必“貽害”後人。因此,我以錢先生為榜樣,拈出幾則故事,作為反面教材,以警醒世人。

一、喪欲速貧。 此言出自《檀弓》,意思是不作官了,應該迅速窮下去,以免別人誤會他在位時是個貪官。只有儒家弟子才有這般迂腐!俗話説,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君不見,高官下野大多暴富?只因在台上時,縱有千二八百萬也不敢露財,下台了修高樓、泡包廂,又有誰管得着?在台上時生意不敢“做明”,與大款不敢傍得太緊,下台了正好利用舊日關係,以權易錢。 昔日做官,今日為款,潮流每每如此。

二、如棠觀魚 魯隱公想要棠地看捕魚,臧僖伯為此發了一大通議論,反對隱公去。魯隱公只好説:“吾將略地焉。”看來臧僖伯是個不識時務,沒讀過“下級學”的書呆子。領導有雅興下鄉釣魚,他不備小車、不置釣具,積極陪領導鍛鍊身體,還要“稱疾不從”,天底下有這樣的傻子嗎?奇怪的是,《古文觀止》中這類角色還真不少,比方説裏革,比臧僖伯還要惡劣,魯宣公看着就要拉一大網魚起來,他竟然揮刀割斷魚網——好在“適者生存”,這種人註定要“自然淘汰”。

三、民將築台於夏氏 陳靈公是古代最著名的昏君。他與夏徵舒的母親有染,還要老百姓在夏家修個高台,以致於章子大搖其頭,預言陳國必亡。看來,陳靈公吃虧在於他太老實,假若他生在現代,就決不會大張其鼓地修屋築高台了,而是要大力發展“兩非經濟”、“路邊經濟”,今天“夜來香”,明日“康樂城”,不亦快哉!

四、杜蕢揚觶 晉平公與師曠、李調一起飲酒作樂,杜蕢進來讓師曠喝了一杯,又讓李調喝一了杯。平公覺得奇怪,問了原因,主動罰自己一“觶”。這就是“杜舉”一詞的來由。看來浪費人材的現象也是“古而有之”,象杜蕢這樣善於勸酒的人材,當“公關”或是辦公室主任,才真正物盡其材。甚矣!平公之無珠。 五、白珩猶在乎? 趙簡子招待楚國客人,故意把身上的佩玉撞得丁當作響,並問客人:“你們楚國著名的玉器白珩還在嗎?”看趙簡子的舉止,讓我感歎那時真是落後——一塊石頭是什麼寶貝?少見多怪!假若他有幸在今天混個一官半職,他一定會拿出手機説:“這是哥們才送一個,款式新,功能強,上網、發短信息、傳真樣樣搞定。你的呢?怎麼那樣老土?磚頭似的!”

菊古文讀後感篇6

在這個寒假裏,我閲讀了由曾帆主編的《古文觀止》,全書分為7卷:周文、周秦文、漢文、六朝唐文、唐宋文、宋文、明文。收錄了共166篇文章。這本書中所選的文章,上至先秦、下至明末,反映了先秦至明末,古文發展的大致輪廓和主要面孔。其中我最喜歡的兩篇是唐代詩人柳宗元寫的《捕蛇者説》和北宋詩人范仲淹寫的《岳陽樓記》。

?捕蛇者説》,是柳宗元被傳頌不衰的著名篇章之一。本文通過捕蛇者蔣氏對其祖孫三代為免交賦税而甘願冒着死亡威脅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時代我國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以襯托、對比的寫法尖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壓迫和剝削,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反映了當時“苛政猛於虎”的社會現實。閲讀完了《捕蛇者説》,我看到了當時人們因為各種苛政雜税被壓得喘不過氣的悲慘命運,我為我能生活在現在這樣一個幸福的社會而感到幸運。

?岳陽樓記》以作記為由,書寫了范仲淹個人的濟世情懷與政治抱負。全詩立意高遠,構思巧妙,實為千古名作。其中流傳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表達了范仲淹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他一心想要為國家和民族分擔憂愁。文章環境描寫之多,大部分是以景喻人,表達了范仲淹強烈的愛國品質,以及他想要報國的精神。

書中的文章皆語言精煉、短小精悍、便於誦讀,特別適合作為古文學習的入門讀物。經過閲讀這本書,我也掌握了一些文言文翻譯技巧,逐漸的對文言文產生了興趣。

菊古文讀後感篇7

作為人類精神和靈魂的結晶,書籍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是無與倫比的,歌德曾説:“讀一本好書,就像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這一點也不假,《古文觀止》就是這樣一本好書。

?古文觀止》這本書是由清初山陰人吳楚材和吳調侯倆叔侄編著的。所選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體反映了先秦到明末散文發展的大致輪廓。我讀這本書就如同跨入了中國古籍文化巍峨的殿堂,觸目所見,多篇作品,都煥發着奇光異彩,閃耀着灼見真知,叫人一讀就難捨難分,越讀越感到意藴無窮。其中最讓我身受感觸的還屬韓愈所著的《師説》一文。感覺字字入理,句句動情。

?師説》中的一段話這樣寫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大意是説古代求學的人一定都有自己的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真理、講習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誰能沒有疑惑呢?有了疑難而不向老師學習、請教,那些疑難就始終無法解決了……最後説到真理和知識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讀完這段文字,我立刻聯想到了自己的平時的學習。我以前偶爾會有一些問題不太懂,而又不敢去問老師或不好意思向同學請教,怕老師會説我上課沒認真聽講而責備我;怕同學們因為我成績好竟然有不明白的問題而取笑我。現在,我終於明白該怎麼做了。以後我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去請教別人,正如文中所説“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方面,我們向別人請教,並沒有什麼可以感到羞恥的地方。

讀完《古文觀止》這本書,確實令人受益匪淺啊!希望同學們都去讀讀這部國學經典名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