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汪曾祺讀後感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2W

其實編輯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強化我們對名著人物的理解,把讀後感當成任務隨便應付是不會讓自己的能力有提升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讀後感汪曾祺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讀後感汪曾祺讀後感7篇

讀後感汪曾祺讀後感篇1

汪先生的散文好在哪裏呢?掩卷思考,説不清楚好在哪裏,反正感覺好像就是在一個靜靜的冬夜,坐在火爐旁,手捧着一杯熱茶;又好像在風和日麗的早晨,行走在小橋流水的江南;更多的時候,就是回到了童年,在體味童趣時,既感到温暖又感到淡淡的憂傷,“逝者如斯”啊。

就我的閲讀水平,我想這篇散文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就在於作者用渾樸自然的文字,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之美,於看似不經心、不刻意之中設傳神妙筆,寫出了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

通篇並沒有多少景物的描寫,而是用兒童的眼睛掃描花園。你看,花園的背景是灰青色、褐色、黑色的老宅,裏面充滿了影子——伸拔到無窮高的大柱子(兒童的眼裏當然是“無窮高”),神堂屋裏掛着的鳥籠和“永遠眯着眼睛假寐的鳥(兒童的心理!)”。寫園子裏的草,並不寫草如何青如何綠,而寫“巴根草”的兒歌、“我”躺在草地上拉草根的聲音、草根的甜味和似有若無的水紅色、寫“我”與草的“遊戲”,寫被草磨得發光的鞋底、寫難聞的“臭芝麻”,一筆帶過的虎耳草的腥味和紫蘇的紅色。寫蟲,寫天牛、蟋蟀、鼻涕蟲、蟬、蜻蜓、土蜂,都不是描寫蟲如何如何,而是寫“我”與蟲們的故事。寫鳥,寫冒冒失失飛進花廳裏的鳥,寫吃偷吃米粉,灶飯,碗兒糕的鳥,寫自己養的鳥被貓吃了的“哭”。寫花,也並不寫花如何美,而是寫供花,寫掐花,寫穿花,甚至寫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以及它們是主人小姑姑,還有花匠、花房、含羞草、荷花……。通篇文章都是兒童純淨的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是兒童純真的心靈裏感受到的美。特別是土蜂的那段描寫: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這種蠢頭蠢腦的傢伙,我覺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的,有點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當作窠的。看它從洞裏把個有絨毛的小腦袋鑽出來(那神氣像個東張西望的近視眼),嗡,飛出去了,我便用一點點濕泥把那個洞封好,在原來的旁邊給它重掘一個,等着,一會兒,它拖着肚子回來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個洞,鑽進去,看看,不對,於是在四近大找一氣。我會看着它那副急樣笑個半天。或者,乾脆看它進了洞,用一根樹枝塞起來,看它從別處開了洞再出來。好容易,可重見天日了,它老先生於是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點氣,因為到這時已一聲不響了。

在汪先生的筆下,蠢頭蠢腦的土蜂,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那對東張西望的“近視眼”,拖着的肚子,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的神情,酣態可掬的小動物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了。而那個可愛的小男孩,覺得土蜂在花朵上撅來撅去有點不配而對土蜂的愚弄,則體現了童趣和對花朵、動物、花園、大自然的熱愛。

獨到的審美,也是這篇散文特點之一。美在身邊,美在本分,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徵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敍事”。《花園》讓我感受到的藝術神韻,就在渾樸自然的文字中,在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文人的雅趣和愛好中,在小事的敍述和刻畫中。

讀後感汪曾祺讀後感篇2

一幢普通的公寓樓中,一張平平無奇的桌子旁,他用一沓紙,一支筆,寫出了美食的味道和家鄉的趣事,他就是——汪曾祺先生。

在歲月的長河中,取出一個水滴,用放大鏡透視,用樸素淡雅的文字勾勒出漫妙華章。通過字裏行間,我們宛如坐在一艘小船上,在汪曾祺的長河中,去感受每一朵浪花,去欣賞沿途的美景,去觀看落日的餘暉。

當他重回故鄉,坐在大運河的船上,回憶家鄉的美好,回憶團聚的幸福。“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歲月在他的臉上刻下了痕跡,但沒變的還是那顆赤子之心,誰曾想到,他對家鄉的回憶一就是憑着19歲之前的生活萃取出來的?時隔42年,家鄉的美食、人文、風景,都還歷歷在目。可見,家鄉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深遠的。今年,是這位“老頭兒”的誕辰102週年,他雖已離我們而去,但當他歸來時,仍會是那少年般的心。

他用生動幽默的文字講述一個個生活中的點滴,他用一支筆撰寫家鄉的社會風貌,他是一位散文大師,一位畫家。從外表看,只不過是一位普普通通自己逗自己樂的小老頭。但在他的筆下,我們卻能夠讀出世界的陽光和抹不去的樂觀。

他就是汪曾祺,一位開朗、豁達的老人。

讀後感汪曾祺讀後感篇3

汪曾祺的文章,總是讓生活變得美好而温馨。《昆明的雨》一文,未全篇寫雨多麼淅淅瀝瀝,而是從仙人掌、菌類這些日常,字裏行間透露出這裏雨季的特點。但最令我感動的,卻是全文的末尾:雨,有時是會引起人一點淡淡的鄉愁的。

從文章來看,就已經提到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卻話巴山夜雨時”述思念,又含了一份時間與空間迴環往復的意境之美。《昆明的雨》中,便是言雨季一日忽然下雨,將作者困在一個小酒店。一碟豬頭肉,半斤市酒,窗外花葉濕透,一直坐到午後。四十年過去了,作者仍然忘不了那天。站在那個美景下看以前的自己,仍然感歎思念,流連。

那是在週二匆匆的學習生活中,在語文課上邂逅了這篇文章。很美,很觸動,與美文不期而遇,把這樣平凡的一天變得温柔。午間休息時間不多,便買了一瓶飲料,在教學樓下,望着大樹層層疊疊的陰翳,享受一下十幾分鐘的閒暇。

心中久久盪漾着“偷得浮生半日閒”。心裏空空的,並不着急去學習,望着天,想想我以後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呢?還有不久就要畢業了,時光匆匆啊。老師啊總説利用好碎片時間能讓自己與眾不同,這樣的閒暇時間該有多寶貴而且不應該呢。生活又是什麼呢?整日匆匆忙忙、不知道自己開心不開心,是我的心之所向嗎。思考些沒有答案的問題,望望藍天,輕快而淡然。

我才十幾歲,愛簡簡單單地一個人遐想並休息片刻。汪曾祺的四十年過去,仍念念不忘那日午後,作下“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濕雨沉沉”的小詩。想想每天匆匆忙忙的人們,碌碌無為,急着掙錢,卻早就丟失了兒時的夢想。不常休息,累了乏了也無人關心,不想耽誤別人,想盡快趕回自己的家,便着急地在大雨裏奔跑,其實沒有人知道,那個人已潸然淚下。在非要等到半生過去,才“偷得浮生半日閒”,想想急急忙忙為了什麼嗎。

雨,有時是會引起人一點淡淡的鄉愁的。會引發李商隱的思念,會引發我思緒萬千的愁。四十年後,我也年過半百之時,想必也會想起這篇文章、想念那個“偷得浮生半日閒”的星期二吧。

讀後感汪曾祺讀後感篇4

暑假,我買了一本《汪曾祺的散文》。本想在閒暇之餘讀這本書消磨時光,那知道卻對其手不釋卷。

?汪曾祺散文》描繪了各個地區風情,人物特色,民風習俗,以及地方特產,這一切,都使人耳目一新

人物傳記,上到文學家,下至普通平民,一切都是汪曾祺先生所接觸的人。我印象最深的是《吳大和尚和七拳半》這個故事。書中描寫了兩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含辛茹苦的吳大和尚和矮的出奇的七拳半。他們都是舊社會的普通平民,他們都有燒餅店,卻擁有不同的故事,吳大和尚開燒餅餃麪店,有妻小,本來是個幸福的家庭,結果他的妻子跑了,留下了他孤單一人看家;七拳半是個體户,他也有個燒餅店,而且生意興隆,作者對其充滿了期望。他們的故事真切再現了舊社會的平民風貌,彷彿再現了那時的鄉村生活,其樂融融的家庭,街頭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農民在田裏辛勤的勞動.這一切有苦有甜。媽媽讀了這本書後,津津樂道:“我好像回到了童年!”雖然我是沒有體驗過鄉村生活,但在汪曾祺的散文中,彷彿能感到鄉村生活的酸甜苦辣。相信汪曾祺先生也是很懷念吧!

汪曾祺先生寫的小説,我感到的是一種親切,一種情調。他在寫人的時候,總是對別人表達一種尊敬;寫景物的時候,總是顯現對江山大河的熱愛;寫美味的食物的時候,是一種嚮往。字裏行間都是很實在的,不像別的一些文章,描繪的龍飛鳳舞,其實文章只是空蕩蕩的。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更是純真的,美好的。我們應該像他一樣,對人他友好,對事物認真。書中也描繪了他的老師為人處事,待客之道,也應該值得的我們學習。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歷抗戰、解放戰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述説生活小事。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到了曾經的西南聯大教授們的風采。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到了中國文人不屈的傲骨。

讀後感汪曾祺讀後感篇5

我本是很少讀散文的。許是國中時印象過於深刻,在我的認知中,散文多半是艱澀難懂的:它不像小説那樣,所有的情節都是圍繞這一條明晰的主線層層展開,隨着故事的推進,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心情;散文往往給人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感覺,它總是從一些細微的角度入手,一點一滴地表達出作者的思緒,一切都需要讀者去細細揣摩,而這恰恰是我所不善長的。

此次也是在室友的強烈推薦下,我才接觸了汪曾祺的作品。在看他的第一篇文章的時候,我就有一種驚喜的感覺。怎麼説呢,汪老的文字會讓人有一種很親和的心情。就好像冬日温暖的午後,在些許喧鬧的院落裏,一邊捧着熱茶、曬着太陽,一邊聽着滿臉笑容的老人把他往昔的經歷和想法娓娓道來,那種温馨與愜意。

?花園》是我看的第一篇汪老的散文,文章並沒有十分華麗的辭藻,卻能讓人在腦海中清晰地描繪出在那個充滿生氣的小花園裏嬉戲玩耍的淘氣小孩。花園就是作者童年的樂土,充滿了單純的快樂,充滿了自然的聲音,也充滿了菖蒲草的味道。他喜歡壓在草上,靜靜地注視着倒下的草慢慢站起來,看它的努力快要成功時,又把頭枕上去,嘴裏叫一聲“嗯!”;他會把馬齒莧的瓣子套在啞巴蟬的眼睛上,一放手,啞巴就一直往上飛,絕不偏斜轉彎;他認為土蜂是種蠢頭蠢腦的傢伙,因此常常愚弄它;他也會為了被貓吃點的小鳥而哭泣……這一切都通過樸素的文字,生動地呈現在我的眼前。

我曾經看到過,有人這樣評價汪老的作品,説:它給人的第一感覺是一種平淡的美,是一種細水悠悠的淡雅。然而在它的平淡中,又無法如白開水般淡而無味,它如一呷清茶,淡雅中帶着一襲襲清香,讓人久久回味。的確,在汪老的文字裏我們不會感覺到激烈的情緒,一切都是淡淡的,卻能輕易地引發讀者的共鳴,同時容易讓人想起自己所經歷過的、所思考過的,並有一種會然一笑的心情。這應該就是汪曾祺文字的力量吧。

讀後感汪曾祺讀後感篇6

且行且珍惜

對汪曾祺老先生的最初印象就是這是一位資深的美食家、作家,曾讀過他不少關於美食的文章。老先生在《豆汁兒》這篇文中是這樣形容自我的吃貨本性的,“我是個'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的。”記得還有一篇關於臭豆腐的文章,題目叫做《臭豆腐與懷鄉病》,原文中的一段是這樣的,“我們在長沙,想嚐嚐毛澤東在火宮殿吃過的臭豆腐,循味跟蹤,臭味漸濃,'快了,快到了,聞到臭味了嘛!'到了眼前,是一個公共廁所!”記得當時讀到這部分的時候笑得我直不起腰來,感覺這位老先生真是太有意思了!

汪老所寫的美食其實也並不是什麼頂級食材和高級料理,而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很接地氣,多數是家常菜,一些甚至在小攤上就能吃到。比如本書中提到的南寧酸筍肉絲汆湯麪、四川夾沙肉、越南牛肉粉、北京豆汁兒、內蒙的手把肉等等。每每讀到汪老談吃的文章,都會頓時滿口生津,恨不能立刻去嚐嚐。

從汪老的文章中,經常能讀出他對生活的熱愛和樂觀陽光的心態,也完全沒有文人的架子。好像任何苦事樂事在他眼裏都是一樣的,都是生活中值得享受的一部分。在《果園雜記》裏,汪老做着最簡單乏味的農活——塗白和打農藥,他是這樣説的,“我是個噴波爾多液的能手。大家叫我總結經驗。我説:一、我幹不了重活,這活我能勝任;二、我覺得這活有詩意。”如此真誠可愛的老先生,怎樣能叫人不喜歡!

如此熱愛生活的老先生當然也會縱情山水之間,一花一木,一山一水,大自然的魅力也讓他有頗多感慨。《泰山》一文中,他觀完泰山,便更覺自我微小,平常,更進一步安於微小,安於平常。如此謙虛豁達的老先生,怎能叫人不喜歡!

讀過這本散文集,接觸到方方面面的汪曾祺老先生,才發覺他不僅僅對吃很有研究。除了食物,山水、花鳥魚蟲,日常生活中的瑣事甚至是勞動,也無不吸引着他去細細體味,真真是一位大生活家。汪老的文字隨性、質樸,讀起來十分舒服,感情真摯不做作。

其實此刻越來越快的節奏把我們壓縮成了快餐式生活,人們慢慢失去的,正是汪曾祺老先生這種細細品嚐,體味生活的愜意。你是否還記得上一次在清晨的第一縷陽光中,悠閒得準備着心儀的早餐,亦或是煮一杯小茶,捧一本小書,在躺在午後的餘暉中隨意翻讀是多久之前?我們總是忙碌着前行,卻忘了欣賞沿途的風景,也許直到人生的盡頭,驀然回首,才發現我們所追求的意義,就散佈在我們匆匆走過的路上。所以讓我們也像汪曾祺老先生般,且行且珍惜那些生活中的完美!

讀後感汪曾祺讀後感篇7

——一座城池讀後感

很多事情荒誕可笑,但是,其實生活就是上演着這些荒誕可笑的事,只是被放大了,才覺得好笑,然而這就是每天真實發生着的,我們看着的經歷着的。

一座城池很貼近生活,醫療,教育,工作,現代愛情觀,看熱鬧等。都是我們每天都在討論的,只是換個角度換個語氣敍述,但是一樣的諷刺和黑色幽默。

其中,看熱鬧是最為嘲諷的。一場一盆水就能解決的火災,居然引來了羣眾的圍觀,偏要看消防隊的表演,充分而誇張地體現出現代人愛看熱鬧的心理。

整本書都在寫社會。使我們發出的笑聲,也就是這個社會,笑這個社會的荒唐。事實上,我們生活的社會也很荒誕,只是我們對社會上各種醜惡的現象都習以為常了,對於這些已經習以為常了。

光榮日

幾乎所有看過光榮日的人,都會將它貼上魔幻現實主義小説的標籤。就連作者本人韓寒也稱之為——這是一個荒誕的故事。

韓寒把這個社會的沒落,官場的腐敗,娛樂圈的黑暗,都包含在這沒有故事的故事裏。

一篇沒有思想中心而只有情節的小説不是好小説。而一篇沒有情節只有深刻思想中心的小説卻未必不是好小説。而光榮日就是這麼一部荒誕而現實的小説。

1988

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是講一個年輕男子駕着1988車子出門遠行,路上遇到了懷孕的妓女娜娜,兩個人發生了關係,然後被抓,然後一路同行,娜娜向男子講訴了許多想鮮為人知的妓女經歷……男子的目的是要接朋友的骨灰,娜娜的目的是去找孫老闆,然後把孩子生下來。不過,她沒有找到孫老闆,卻在產前檢查中發現了問題,結果娜娜失蹤了。1988載着朋友的骨灰盒歸來,又載着娜娜留下的向世界發出疑問的新生兒行走。

小説敍述是非常嚴肅的,無處不體現着對人物命運的關注,作者同情的是失足的青年,詛咒的卻是無序和無奈的生活、謾罵的是強勢的虛偽。

我總是看不懂真正的韓寒。他的嘲諷、幽默、叛逆……

也許隨着時間的消逝,閲歷的增長。終有一日,我將看懂韓寒、明白這個社會、融入這個世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