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八讀後感參考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3W

讀一本好的書籍就像是在和一位偉人進行交流,在讀書之後認真的寫讀後感,是能夠幫助我們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的,編輯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加強大家對名著片段的體會,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論語八讀後感參考5篇,供大家參考。

論語八讀後感參考5篇

論語八讀後感篇1

讀完《論語》,坐着發呆,迷茫中,《莊子. 秋水》中的一句話,浮上心頭。 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能害之也。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角色是什麼?

是一位在文化封凍的河流上用肩膀奮力拉船的縴夫,是一名在人治與專制之間撐船的擺渡人。

一個自由的思想家,卻因為世事的束縛、統治的變遷或被哄抬或被蜚斥,終己一生在困境中追求着不得志的仁的理想。

好心人一直在呼籲同情弱者,卻又總是將至德者歸入強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屬於同情範圍。其實,世間多數出色者都因為眾人的分享、爭搶和排擠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證。

在談論理想時,那淺淺的一句:吾與點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所包含的已然淡漠的不得志,又怎能不引人喟歎?

?論語》中並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而是質樸的道理和,以身作則。細想身邊

常有這些品格的展露,而習慣於淡漠的我們卻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待。也許華夏的血脈裏,正有君子的影子,只是經過孔子等至德者的吐納,將它凝固住了,現之以墨字,代代相傳。

或許至德者從不抱怨,透過字裏行間,只能隱約看見孔子影影綽綽的無奈。記得有人曾説:半部論語治天下。擁有一整部《論語》的孔子,留下的卻只有無奈的隱忍。

論語八讀後感篇2

簡潔而經典的語句,是中國古詩文的特點。正因如此,中國古詩文以其獨特的魅力而倍受矚目。我認為,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中,《論語》便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翻開《論語》這本書,我發現裏面的話語雖然簡短,但是都充滿了哲理,這讓我更加敬佩孔子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開篇三名話,也是《論語》中比較著名的句子。從小,媽媽就經常用其中的第一句話來教育我。學過的功課一定要時常加以温習,不要學一點兒忘一點兒,到最後不就是什麼也沒有學到嗎?如果經常回顧複習過去的知識,那麼所學的所有知識都會深深的印在自己的腦海裏,這樣不是很快樂嗎?是呀!在複習中掌握自己不明白的知識點,把所有學過的東西都熟記於心,的確是很快樂的事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讀了這句話,我的感觸很深。在生活當中,每一個人都是我們很好的老師,每一個人都有優點和不足。所以,我們要從別人身上學習優點,發現他們的不足,並且借鑑改正自己的不足。這不正是我們每一個人所需要的嗎?

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有一篇文言文,叫做《兩小兒辯日》。講述的是孔子向東遊學時,遇到兩個小兒在爭辯太陽什麼時候離人近,什麼時候離人遠,為此,兩個小兒爭論不休,在孔子知道原因後,十分誠實地告訴了兩個小兒,他也無法判斷誰是誰非。讀到這兒時,我想到了《論語》中孔子説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自己的確做到了這一點,在兩個小兒爭辯時,孔子沒有賣弄自己的學問,依然實事求是,自己知道就説知道,不知道就説不知道。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呀!

讀着《論語》,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淺,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將變得更加美好。那淡雅的書香,耐人尋味的字句,在不經意間,洗滌了我的心靈。時刻銘記先人們的教誨,努力學習,讓未來更加豐富多彩!

論語八讀後感篇3

古語有言半部論語治天下,其語雖有誇張成分,但卻是真真切切的道明瞭孔子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而當我們回顧歷史的長河,又如人們常説的“中國兩千年文化不過是在為《論語》作注”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對中國曆代知識分子那綿延不絕的影響。總之,作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個國人都逾越不了的鴻溝,每一個國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來踐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經現代化的今天。

?論語》一書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來為論語作注者不盡其數,經典者也是層出不窮,而這些古代學者是用文言註文言,我們已經和傳統的文言相去甚遠,因此,只能舍遠求近——通讀一些近現代學者所注《論語》的佳作,在我看來,最為深刻的當屬南懷瑾的《論語別裁》,稍為遜色則有李澤厚的《論語今讀》,當然少不了熱得如火朝天的《于丹心得》,這也可以作為一個大眾化的版本來參照,除此之外,還有一本林語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稱經典,當然,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參照版本,我們想深入到孔子思想裏面,還是得自己去品味《論語》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體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領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出身貧且賤,一生生活艱辛,曾任過官職,在他55歲那年,認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魯國實現,於是開始周遊列國,但是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絕,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個國家邁進,堅定不移的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奮鬥,直到13年後,他才認識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實現的,於是回到故鄉,從事教育活動和整理古籍,開創了中國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歲去逝。從孔子苦難與輝煌並行的一生,我認為可以從中學到孔子那種在求知上的永不滿足,永遠追求智慧的人生態度;還有他那種對自己信奉的價值體系的實現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罷休的毅力。

于丹説過一句很漂亮的話:“《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在我看來,孔子是一個鮮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裏口若懸河的給弟子們講他對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們也聽到了,於是就被稱作《論語》。因此,我們讀《論語》,不應用仰視的角度,而應用平視的視角去讀。

論語八讀後感篇4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以德,是孔子的為政思想,強調道德對國家治理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原則。作為後生,乃十分敬佩,並加以學習思考之,於是作簡單淺顯的認知如下。

一、歲幼時的德化

就個人而言,我認為在歲幼時,養成的生活習慣或道德品行都一直影響着我,有一些甚至是可能會影響着我的一生。我想在歲幼時的德育教化是一個人成長的開始,也將是這一個人的人生根基,因為在歲幼時不懂是非,更不懂德,這時的德育便是最佳時期,有意識的灌輸,一定是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二、成長時的德引

當我們踏入校園後,老師是扮演着道德引領的角色,當然也有其他的引領者。我便斗膽談下我自己。進入大學後,當選學生幹部,初衷為了在服務老師和同學的同時歷練自己,到了這個位置上來,才明白肩負的責任和擔當,當面對的是一個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集體。我想,我既沒有長輩身份的威嚴,也沒有過勝過強的能力,用什麼來博得民心,用什麼來做好工作,那就是“德”。

在面對一開始同學們不支持工作的情況,用什麼去讓他們有所改變,是退步、自我反思、自我總結並自我改變,這是“德”。是用適合同學們的方式去開展工作,是站在他人、集體角度去思考事情該如何處理,且在一定程度上要竭力降低集體負能量,提升同學們的思想素質,我想這是“德引”。我一直以來堅持重點抓班級學風建設、德風建設,在這一學期,班級情況轉變相對較大。即使我陷入了新的困難旋渦,但依舊不改的工作初心——德引。

三、成年後的德育

工作後、成家後,我想對德的學習和使用更是要注重。當進入到一個工作的集體環境,或多或少都有着來自他人以及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如若每個人都注重“德”的修為,將會有更好的工作氛圍。當有了家庭和孩子後,為人父母不僅要以德育子,更是要從自身做起,在自我的道德品行中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得到教育。

總言之,我認為“德”應該作為我們每一個人的終身修行。從古時的孔子到今天的楷模,時代一直在變,但“德”從未改變,它約束着我們,成為了人生的第一準則。做一個講“德”有“德”的人吧,智慧居左右,讓“德”點亮人生!

論語八讀後感篇5

我讀了論語這本書中説的: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尼,小車無月,其何以行之哉?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做人就要做一個守信用的人,要説話算數。

就比如我家吧。有一次,我考試考了一百分,爸爸非常高興,我説:爸爸,我考了一百分你不帶我去哪玩一天,爸爸毫不憂鬱的答應了,打算下星期天帶我去雲台山玩,我高興的不得了。因為我從來沒有去過雲台山,時間過的如流水一般,轉眼間到了星期天。我迫不急待的去問爸爸什麼時候去,爸爸説:“今天太忙了,沒有時間,改日吧!我的心霎時間由高興到難過”。我説:“爸爸你不想去,就別説,説出去話就如潑出去的水,要説到做到。”

媽媽下班了,我把事情的經過説了一遍,媽媽爸爸説了一頓,媽媽説爸爸做的不對,答應小孩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能演而不信。

雖然這次我沒去雲台山,但是讓我明白了一個做人的道理。在這裏,我想對我們班的同學説,做為一名好學生,更要誠實守信,善於勤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