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活着心得感悟800字精選最新範文3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4.16K
我們不能改變時代改變命運,但可以思考我們一路走來留下的腳印,有深、有淺、有直、有彎,這些腳印僅僅是我們的過去,一場大雪過後,我們會踏出新的腳印。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讀活着心得感悟800字精選最新範文3篇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閲讀。 
關於讀活着心得感悟800字精選最新範文3篇
  活着讀後感1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從小到大接觸的古典文學著作很多,優秀的文學大師亦不少,然而每讀餘華,總使我潸然淚下。他的作品不是最優秀的,卻是最讓人觸動心絃的。
 
  餘華在很多作品中傾注了濃烈的情感,既書寫着苦難,又書寫着温情,有苦難的地方總是有温情的存在。他的作品,除了能給你感動,還有一種能使你砥礪奮進的力量,我相信這是每一部文學經典都隱含的功能。小説《活着》是以一位名叫福貴的老人對“我”進行傾訴的方式回顧了他的一輩子,講述了福貴不僅經歷過動盪的社會和歷史時代的變遷,還經歷了與每個親人、朋友的生死別離,到最後只剩下他和一頭同樣年邁的老黃牛生活。文中的苦難生活雖然無處不在,但整體卻營造出一種在大苦大難中相濡以沫的温情。讓讀者感到既辛酸又樸實,無不為之動容。
 
  其實餘華並非是單純地書寫苦難,而是想通過苦難來寫人性的真善美以及主人公在面對苦難時頑強不屈的精神。在抒寫人生苦難的同時,也在描摹他們生活中的希望和温馨,而這一連串苦難中的温情,正是福貴戰勝苦難的重要精神支柱。這也從另一個方面揭示了一種命運無常的苦難,活着的人活着就要面對這樣或那樣的困境,一個人更應該始終保持着高昂的鬥志和樂觀的心態。
 
  讀餘華的作品,總使我想起魯迅。正如魯迅所言:“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雖然他們身處在不同的時代,但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在作品中關注社會人生的動態和人生價值,並且都在作品中寄寓了深切的悲憫和人文主義情懷。餘華的小説給人恆久的温情,就如夜空中的明星,儘管渺小,總能給人在黑暗中帶來明亮的希望。此刻,苦難已不再是簡單的肉體能感受到的苦難,更多的是苦難中在精神上與命運鬥爭的痛苦與無奈,甚至是超越精神的苦難。餘華把他的人生理想與期望付諸於苦難書寫中,通過寫實的手法細緻刻畫底層人物同命運鬥爭時展現出來的人性的温暖,這是他憐憫所有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底層人民所摩擦出來的。文字簡單質樸,卻充滿了温暖與關懷,救贖與勵志。閲讀他的長篇小説,猶如上帝般俯視着芸芸眾生的一切,感受人間冷暖與喜怒哀樂,直擊人性最深處。
 
  每個人在不同階段都會閲讀不同階段的文學經典,每一部作品的背後除了固有的學術,更多的是承載着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內涵。我們慶幸生活在這樣一個和平年代,不用飽受飢寒,但我們能夠通過一部部文學經典,把優秀的傳統文化代代相傳。
 
  活着讀後感2
 
  早上泡在圖書館看完了餘華的《活着》。我不知道該怎樣去評價福貴這個人,説他不幸,他卻度過了最為漫長而黑暗的一夜,樂觀而堅強地活着;説他幸運,他又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只剩一頭比他年紀還大的病牛陪伴着。其實,福貴的人生代表了那個時代大部分中國人的命途:從身為地主的浮華到敗家後遭壓迫;從被國民黨逼迫去打仗到遇到解放軍回家團聚;經歷了人民公社化運動、大鍊鋼鐵和文化大革 命……
 
  書中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但現在一直盤旋在我腦海中的是福貴的兒子有慶給鎮長的女兒獻血時被活活抽死的場景。我彷彿看到有慶嘴脣發烏,臉色鐵青地呢喃着頭暈,我好像觸摸到他想要抽出那被醫生死死握住的全是骨頭的手。我似乎就在那樣一個場景中,想要上去幫一把有慶,卻被什麼阻擋着,只能眼睜睜看着,心發憷。其實有慶是不是代表着那個年代想要拯救中國的有志之士呢,他們一腔熱血被時代活活抽乾,成為有權階級的美食。
 
  畫面一轉,是老人福貴和他的老牛福貴。我看到兩個福貴一樣黝黑的脊背在餘暉中發光,聽到老人用渾濁的嗓音在空曠的田野間響起: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整本書以老人的敍述為主,作者和我都是旁聽者,坐在下午的山頭上,聽老人默默細數。正如作者所説,很少有人能這麼詳細地講述自己的一生,我想這大概是因為福貴這大半輩子都用在回憶過去了,一個人守着7個人的人生,不斷在腦海中放映,無論鉅細。就像書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老人福貴"責罵"老牛福貴道:"今天有慶,家珍耕了2畝田,苦根還小,也耕了1畝田,你呢,我知道你年紀大了,也就不説出來羞你了。"我不解,明明這裏就只有一人一牛,哪兒來的那麼多名字?福貴得意地解釋説,:"如果它(牛)知道只有它在耕作,就會偷懶的。"呵,多麼有趣而憂傷的畫面,其實福貴和他的牛一樣,他們都假想着自己的親人還在,所以從來不曾忘記。
 
  故事的最後,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我久久停留在故事中,眼前一會兒是少年時飛揚跋扈的少爺福貴,一會兒是得了軟骨症不能幹活而哭泣的家珍,一會兒又是餓的撐死的苦根。我彷彿是想要哭出來的,但卻又覺得連福貴自己都從未哭泣過,我又在這裏流着誰的眼淚呢?
 
  原來,《活着》便是的幸運,亦是的勇氣。
 
  活着讀後感3
 
  從縱情聲色到散盡家財,從兒女雙全到孑然一身,幾番波折來去末了只剩一頭黃牛老來伴。這一生的起伏都化作深沉長歎,而長歎沉澱下來,便成了兩字:活着。
 
  小説《活着》以老農福貴之口,講述了他漫長又辛酸的一生:福貴原為富家少爺,卻因嗜賭輸光家產,不久父親也意外去世。在為病重的母親進城尋醫時被抓走充軍,回鄉後又不斷遭遇變故,相繼失去兒女、妻子和女婿,最後連小外孫也意外死亡,只剩一頭老黃牛與他在陽光下回憶過往。可謂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福貴的一生可以説是塵世中千萬人一生的縮影,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不乏長鬚短褐、倚仗歎息的“福貴”;在海洋的另一端,也定有金髮碧眼、沉浮苦海的“福貴”。他們被生活不斷擊倒,卻未停止前行,無論以奔跑或攀爬。也許有很多人徹底倒下,但從時空的總和上看,人們的腳步卻是堅定的。我想並非所有人活着都是因了一份頑強的執念,更多時候是出於骨血中生來就有的慣性,即“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這是全人類共有的屬性。因此,《活着》可以是發生在任一時空的故事。它向我們揭示了人類本質的生命規律,足以激起所有人的情感共鳴。
 
  當然,《活着》不僅體現了人類生存的共性,更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氣質。福貴的一生從美滿到零落,很有“食盡鳥投林,落得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意味,是循了傳統説法中的因果輪迴之論。而獨守黃牛的結局猶如一聲深沉又不見重量的歎息。説深沉是因這聲歎在滄海桑田間被成千上萬次地重複;不見重量則是因為儘管苦難輪番上演,人們卻仍在吞嚥、消化現實給予的幸福和痛苦,並在歎息後復又前行。這聲歎息中外皆有,不同之處在於歎息後的動作。美國的郝思嘉歎息後會揚起下巴亮着綠眼睛説“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而中國的福貴唯見歎息不見雀躍,蒼老的眼睛裏也沒有漣漪。但你知道,他一定會活下去,哪怕老黃牛也離開他,他也一定會活着。正如回溯我們的五千年時,你會發現這片土地不管經歷了多少血雨腥風,中華兒女也從未被真正擊倒,硝煙散盡後大地上依然是人們蓬勃的身影。中國人的“活着”是平靜而堅定的,如作者餘華所説:“‘活着’在中國人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和進攻,而是來自於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的無聊和平庸。”
 
  《活着》打動人心的原因除了有對生命規律的揭示,還有作者對苦難淋漓盡致的刻畫。在餘華的筆下,苦難被具象化為紛至沓來的死亡。人物的死因有的雖顯荒誕,但卻都在情理之中,而死亡的疊加與其荒誕性更增加了故事的悲劇性,對讀者造成心靈上的衝擊。例如,福貴的兒子有慶被活活抽乾血而死,小外孫苦根被豆子撐死,兒女、女婿又都死於同一家醫院……無不予人以震撼。而對於苦難的描述,作者將悲憫藴於冷靜之下,沒有哭天搶地的哀號,而是採用冷靜又不致冷漠的筆觸。如他所言,“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而應向人們展示高尚,高尚即對事物理解後的超然,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在平時的語言背後,你能感受到作者深沉的歎息,而苦難也在冷靜的刻畫下更具衝擊力。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作和尚”,福貴的一生雖似一聲長歎,末端卻又繫了歌謠般的期盼。這一縷期盼雖非雀躍,但也是一種樂觀,為“活着”增添了雲淡風輕的超然。書頁翻動中,我獲得了關於生命的指示,感受到生命在與苦難相依中迸發出莫大力量,指引着我堅定而緩慢地前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