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的由來作文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7W

想讓更多人肯定你的觀點,在作文中一定要有出色的表達,我們在拿起筆寫作文之前, 就需要先理清自己的思考思路,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可的由來作文7篇,供大家參考。

可的由來作文7篇

可的由來作文篇1

又到了清明節,我想起了唐朝詩人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中“路上行人慾斷魂”寫出了人們悼念已逝親人的沉悶氣氛。

清明節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説起清明節不得不提起一個歷史人物介子推。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有一天重耳餓暈在地上,跟隨他的介子推, 四處找食物也沒找到,眼看重耳奄奄一息,介子推忍痛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烤熟餵給重耳吃。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重耳做了國君之後,就封賞所有跟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沒有封賞介子推,介子推便隱居綿山。後來,有人向重耳諫言説“要是沒有介子推,大王那有你的今天,介子推才是最大的功臣啊!重耳一聽,十分慚愧,便派人尋找介子推,得知介子推隱居深山,不肯接受封賞,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那知介子推和他的母親仍不肯出山,在這場大火中活活的燒死掉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介子推燒死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禁忌煙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的食物。現在清明節取代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清明掃墓也稱為上墳,一般是在每年的4月4 至4月6日。掃墓時,人們要帶紙錢、水果、酒、食品、鮮花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燒掉,為墳墓添上新土,然後磕頭,祭拜 ,最後 吃掉酒食。

至今,清明節已成為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被國家列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三天,便於人們有更多的時間祭奠親人。

可的由來作文篇2

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後,終於回國作了國君。他給當年跟隨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重耳,重耳非常過意不去,決定親自去請介子推。

春秋時代,有人要殺害晉國國君的大兒子重耳。重耳在介子推等人的幫助下,逃到了國外。

他們在荒山中迷了路,幾天幾夜找不到吃的東西。重耳坐在地上歎着氣説:“我死了是小事,晉國的百姓又有誰會關心他們呢?”介子推一聽這話,想到重耳在苦難中還不忘百姓,心中十分感動。他咬咬牙,偷偷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烤熟了遞給重耳吃。當重耳知道這件事時,感動得流着淚説:“你這樣待我,我將來怎麼報答你呢?”介子推説:“我不求報答,只希望你將來作個好國君,把老百姓放在心上。”

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後,終於回國作了國君。他給當年跟隨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重耳,重耳非常過意不去,決定親自去請介子推。誰知,介子推早已帶着老母親躲進綿山裏去了。

重耳帶人搜山,沒有找到介子推母子。有人出主意説:“從三面放火燒山,逼他們從沒有火的一面逃出來。”重耳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下令燒山,但始終不見介子推走出綿山。大火熄滅以後,重耳才發現,他要報答的人,已經被燒死在一棵老柳樹下了。

重耳非常後悔,他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柳樹下,為忌煙火,他命令全國的老百姓每年的這一天,都不得點火做飯,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重耳帶領羣臣去綿山祭奠,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身穿素服,登山致哀。重耳來到墳前,發現那棵柳樹復活了。重耳望着這棵柳樹,就像看見了介子推。他恭敬地折下一根柳絲,編了一個圈戴在頭上,還把那棵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把這一天定名為“清明節”。

從此,重耳始終懷念着介子推,他勤政清明,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使老百姓們安居樂業。為此,寒食節、清明節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過節之時,人們喜歡用柳條編成圈戴在頭上,還把柳枝插在門前、溝邊的泥土裏。哪知這清明柳遇土就生根,插在哪裏活在哪裏,沒幾年,漫山遍野佈滿了柳蔭。

直到現在,清明節戴柳插柳的風俗仍然在中國民間流行着。

可的由來作文篇3

迎着喜慶的鐘聲,我們迎來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那春節是如何來的呢?

相傳在古代,有一個叫年的大怪獸,每年在農曆30就會出來吃人,村民們只能逃跑。在那一天一個道士,光顧了這個小村莊,看見村民們慌忙地向大山裏逃跑,道士也沒問些什麼,只是朝村莊裏面趕去,遇到了一個青年,青年把他帶到了屋子裏面,對他説,他的媽媽生病走不了了。老道士叫他們去村長家躲避,他自己穿着一身紅色的衣服,在房子外面掛上紅色的布,年獸果然來了,看見了村莊裏面一片寂靜,就衝進村莊,看見了紅色的布,聽見了爆竹的響聲,看見了一個身穿紅色衣服的道士,年獸十分的害怕轉身就跑,再也沒有回來過。村民回來看見屋子一點都沒有被破壞過的痕跡,就奇怪地問老道士:“你用什麼方法嚇跑了年獸呢?老道士回答,只需要用紅色的布,點燃爆竹就可以嚇跑年獸,這個習俗就保存到今天,逐漸變成了看春晚,包餃子,燃放煙花,爆竹等等……

在濃濃喜慶的春節裏,我希望大家可以帶着祝福學習努力的精神為夢想加油!

可的由來作文篇4

清明,是24節氣之一,是中國流傳千年傳統節日,我想,在每一個人心中,它都有不一樣含義。它由來很耐人尋味。

清明節與春秋五霸晉文公重耳有關。重耳耳垂大,肋骨是連在一起,一隻眼睛裏有兩個眸子。晉國內亂,公子夷吾與重耳逃亡在外。公子夷吾殺太子自封晉惠公,對他更加無禮,重耳只好帶狐偃、狐毛、介子推等人去投奔齊國,在途中公子重耳因連日吃野草,發病了,奄奄一息,可在荒山野嶺中哪有大夫?為了就自己主公,介子推割下身上一塊大腿肉生火做湯,把肉湯送給重耳,他病好了。

他到了秦國,在秦穆公幫助下回了晉國做了晉文公,國家建立之後,晉文公把手下有功之臣都封了官,有人告訴他那肉湯是介子推肉,説重耳忘記給介子推封官了。於是他後悔忘了給介子推封,可是現在六部尚書都有人做了,他去請介子推去做官,誰知介子推隱居綿山,文公不忘本,就親自去綿山請他,但是就是找不到他。

有人出了一個餿主意:燒山必他出來。但是介子推與老母就是不出來,後來兩個人抱兩棵老柳燒死了。文公命一看追悔莫及,下令舉國哀悼介子推,把綿山重新命名介山,規定每年這一天全國不許用火,並要插柳,還將4月5號命名為清明,又稱寒食節。

兩千年來,我們中國人很重視這個節日,在清明節這一天家家不動火,只吃一些隔天菜或青團之類。近來我國又把它定為法定假日。讓人們有時間去祭祖、掃墓、踏青。

清明節,標示中國千百年來一個傳統,説明中國人是講義氣,重感情,中國人有恩不忘。

可的由來作文篇5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又名重午、端五、蒲節,時在農曆五月初五。端有“初”的意思,故稱初五為端五。夏曆(農曆)的正月建寅,按地支順序,五月恰好是午月,加上古人常把五日稱作午日,因而端五又稱重午。端午節傳遍全國各地,主要分佈於廣大漢族地區,壯侗土家、仡佬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

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傳説,如紀念屈原投江、始於五月五日毒日的禁忌、越王勾踐訓練水師、紀念伍子胥投錢塘江和曹娥救父等等,這些説法經過歷代加工,與端午的民俗活動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中華民族的一個節日。

端午節的主要活動有:1、紀念歷史人物;2、划龍舟;3、吃粽子;4、各種防五毒習術(貼端午符剪紙、掛艾草菖蒲、佩戴香包等避邪物、蘭湯沐浴);5、遊戲,如玩鬥草、擊球、射柳等。與端午節相關的主要器具、製品有龍舟、粽子、五毒圖、艾草菖蒲、鍾馗畫、張天師畫、屈原像等。

端午節起源於民間習俗,其中有不少活動都是健康向上的。隨着社會的進步,端午節漸漸發展成為內容豐富的傳統節日,有較強的生命力。端午節對研究民間習俗的發展有重大價值,由於它是多民族共享的節日且包含跨國習俗,因此對研究民族文化往來、國際間文化交流、傳統體育競技、飲食文化等均有重要價值。

可的由來作文篇6

清晨,一陣濃郁的糯米夾雜着粽葉的香味兒把我從夢中喚醒,啊,今天是端午節!我再也在牀上呆不住了,一骨碌爬起來,跑到廚房,只見奶奶正在忙活着包粽子,我則在一旁偷師學藝——學包粽子。

奶奶精心準備了包粽子的材料:泡在水裏的糯米,潔白無瑕;洗淨的紅棗,紅潤飽滿;煮過的粽葉,墨綠、舒展。

我準備大顯身手,奶奶説:“你不會包,先跟着我學一學。”只見奶奶隨手拿起一片粽葉,折成漏斗狀,熟練地放一小勺糯米,然後加一顆紅棗,接着放些糯米和幾顆葡萄乾,最後用粽葉裹緊,繫好粽繩,一個稜角分明的粽子就輕輕鬆鬆完成了。

我心想:這也太簡單了吧!於是,我自信滿滿地拿來一片粽葉,照着奶奶的樣子把它捲成漏斗形,先在粽葉裏放一勺白花花的糯米,然後放一顆圓溜溜的紅棗,接着又放一勺糯米,加上幾顆可口的葡萄乾,沒過一會兒,一位大肚的“紳士”出現在我面前,再給它繫上“皮帶”,它就是個神氣的傢伙了。可當我係粽繩的時候,粽繩總把粽葉當滑滑梯,我怎麼也系不好。我急得抓耳撓腮,奶奶連忙安慰道:“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來,我幫你拿着粽子,你來系。”有了奶奶的幫助,我很快將調皮的粽繩給“制服”了。

可再仔細一打量,奶奶包的粽子像氣質優雅的美少女,粽葉整齊美觀。而我包的粽子像挺着啤酒肚的大將軍,粽葉歪歪扭扭,有的地方還露陷兒了,一點也不好看。奶奶看到了我的“傑作”,“撲哧”一聲笑了:“你這粽子一到鍋裏就得散架!”“那該怎麼辦呢?”我苦惱地問。“失敗乃成功之母,下一次你少包點糯米就行了!”奶奶回答説。於是我吃一塹,長一智,在接下來的包粽子中,我十分認真,再也沒有露餡。果然,一隻只好看的粽子從我的手中誕生了。我看着我手中的粽子,笑了……

奶奶把粽子放到鍋裏煮了兩個小時,我品嚐着自己親手做的粽子,心裏比吃了蜜還甜。今天,我不但學會了包粽子,還享受到了勞動的快樂,這份體驗,值得珍藏。

可的由來作文篇7

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等等。而今天,我要向大家説説的是端午節。

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端年節,那一天,家家户户都包粽子,吃粽子,還會去看賽龍舟呢,十分熱鬧!

傳説端午節包粽子是為了紀念我國的一位大詩人屈原。人們會將包好的粽子投入江中,是為了以防魚吃掉屈原的屍體;賽龍舟也是為了驅趕魚類。

午飯過後,媽媽、婆婆、阿姨一起搬着幾個凳子到外面,還搬了一大盆糯米和各色各樣的餡兒,有豆沙餡兒、紅豆餡、蜜棗餡等。説是包好了給鄰居家的老奶奶,老爺爺吃幾個,再分幾個給親朋好友吃,剩下的就自己吃。也是呢,懂得分享才會更快樂!

“加油,加油!”這震耳欲聾的聲音到底是從哪裏傳出來的呢?原來啊,浦陽江上在賽龍舟啊。共有五支龍舟,參賽選手們緊張地準備着,只聽着一聲號令,這五支龍舟如離弦般地飛出去,槳手們都個個都身強力壯,並有節奏地划着般,當船槳接觸水面的一瞬間,江面就濺起了白色的浪花;鼓手站在船頭,用盡全身力氣敲着鼓,控制着船速度;舵手,站在船尾掌控着船的方向。江岸兩邊的觀眾人山人海,屏息凝神地關注着這場比賽,有些人還大聲吆喝起來:“加油!加油!要追上來了!”還有些小孩子都圍着江邊跑來跑去,別提有多高興了。因為看到了如此熱鬧的賽龍舟比賽,老人家的臉上也露出燦爛的笑容。

端午節,實在太有趣了,對了,我還得回家吃香噴噴的肉粽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