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響水 響水作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W
散文||響水 響水

散文||響水 響水作文

我在《冬歌文苑》發表地域散文上百篇了。每一個地名背後都有淵源和故事。有時候會因一個人愛上一個地方,比如青島、比如蓬萊、比如北京、比如天津、比如成都;有時候會因一個地方愛上一羣人,比如酒泉、比如麻慄、比如康保、比如西安、比如奉節。

寫《奉節 奉節》的時候,我説,與奉節結緣,媒人是董卿和《中國詩詞大會》。

那麼,我與響水結緣,“月老”便是黃玉東和《冬歌文苑》。冬歌文苑創始人黃玉東,亦師亦友,是我文學路上的貴人。

響水,是黃玉東老師的故鄉,從他多篇作品的字裏行間可以看出,他對故鄉念念不忘,一往而情深。

響水,聽起來就有一種靈韻、律動的感覺,讓人產生無限遐想與嚮往。聆聽水的響聲,那是怎樣一種美妙的感覺啊!

因為黃玉東、龔文宣、周慶榮等響水作家,因為我敬慕的朱文泉將軍,我便愛上灌江口、愛上陳家港、愛上“雲梯關”,愛上英雄美麗的新響水。

響水縣,因縣政府駐響水鎮而得名。

響水鎮北依灌河,灌河河牀陡深,潮起潮落,支流匯聚,跌水轟鳴;數裏之內皆聞其“水響”,因而以“響水”名之。

響水歷史文化底藴深厚,明“洪武趕散”遷來大量移民。

洪武趕散又:紅巾趕散、紅纓趕散。明朝初年將江南人口遷徙到蘇北的歷史事件。

明初,因為長期戰亂,江淮一帶,人口鋭減,田灶荒蕪。為儘快恢復發展經濟,朱元璋決定移民屯墾。

據説,朱元璋遷徙江南富人到蘇北屯田開荒,除了發展經濟需要,也是為報復蘇州、松江、嘉興一帶王府紳民對張士誠的擁戴,遂以移民墾荒為由,將王府40萬人丁驅趕到蘇北,也給後人留下了一段眾説紛紜的歷史公案。

到過蘇北響水的人,都知道那裏有條美麗的河——灌河。

灌河,又名潮河,東通黃海,西接運河,為響水與灌南兩縣分界的一條古老的出水河道。它像一條歡騰的銀色巨龍,奔流在廣闊坦蕩的蘇北平原上。

灌河又是江蘇省唯一的在幹流上尚未建閘的天然入海潮汐河道,在響水境內流程近四十公里。這裏河寬水深,四季不凍,終年可以通航,是十分難得的“黃金水道”,被人們稱之為“蘇北的黃浦江”。

在灌河的入海口,有一座開山,它既是鹽阜平原上獨一的山,也是獨一孤懸在海中的島,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開山島。

開山島,從地圖上看,是在響水境內,緊挨陳家港。由於歷史原因,實際管轄權劃歸了連雲港市的灌雲縣。

開山島,雖屬彈丸之地,但因位於灌河入海口處,地勢險要,具有重要的戰略位置,堪稱“一夫當關,萬夫莫入”之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據説,當年日本侵略軍從灌河登陸,先佔領了開山島,並曾在海口築一炮樓,至今樓址猶存。

“浪的執著、礁的頑強、民的本分、兵的責任。島再小也是國土,家未立也要國先安。三十二年駐守,三代人無言付出,兩百旗幟收藏了太多風雨。濤拍孤島岸、風頌赤子心!”

“人民楷模”王繼才的英雄事蹟,讓這座島再一次名揚天下。

灌江口在古代也是赫赫有名的。相傳二郎神楊戩擔山趕大陽,從灌河口經過,掉下一塊石子,後長成小島,歷經滄桑,漸有漁民在島上定居,這座小島也就成了一個小漁村。

後人為紀念二郎神,特在灌河口北岸修了一座二郎顯聖真君廟。

《西遊記》第六回講孫悟空大戰二郎神的故事:玉帝差大力鬼王到灌江口傳旨,要二郎神前往花果山捉拿孫悟空。

孫悟空便變做二郎神模樣,徑去灌江口,佔了二郎顯聖真君廟,説的就是這個地方。

二郎神的居住地灌江口,一直以來頗有爭議。

一説為四川省灌縣灌口,民間多以此地為二郎祭祀正宗,且有迄今屹立在都江堰岷江東岸的二郎廟為證,在都江堰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都有拜祭二郎神的傳統並一直流傳至。

我更相信神話中的灌江口在響水。因為《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是江蘇淮安人,淮安與響水毗鄰。

據稱吳承恩當年寫《西遊記》時,曾從淮安坐船經灌河出海去連雲港花果山,途經灌河口時,突遇狂風惡浪,只得靠岸停泊避風。

次日,吳承恩登岸散步解悶,看到海上日出勝景,喜不自勝,信口吟詩道:日出滄海東,精光射天地。俄然忽西擲,似是海神戲。

吳承恩來到二郎顯聖真君廟,廟內供奉着二郎神,三隻眼,手執三尖兩刃刀,腳踏吠天犬,十分威武。

廟後還有一座土地廟。奇怪的是,棋杆不豎在廟前,而豎在廟後。廟內住持秋月法師告訴他,多少年前,孫悟空在這裏和二郎神鬥過法,孫悟空七十二變,還是鬥不過二郎神,被打得大敗,沒法逃遁,只好變個土地廟,尾巴沒處藏,就變根拱杆豎在廟後。

於是在《西遊記》中便寫出了“二郎神大戰灌江口”這一段。

灌河古稱“灌江”,在今距灌河口不遠的陳家港從前就叫作“二聖港”,因為二郎神又稱二聖或小聖。

《西遊記》中“東海龍宮”“二郎神廟”均以響水開山島上景觀為原型,這也足以印證響水是二郎神楊戩故鄉。

滔滔灌河其風光景色早已名聞遐邇。在灌河諸景中,最為罕見神奇的當屬“灌河賞鯨”,也就是“大魚朝拜龍王”。

沿灌河口向西距響水口十二華里的河北岸,原有龍王廟一座。每逢農曆閏月之年的夏秋季,多有大魚成羣由海口隨漲潮順灌河而上,至龍王廟一帶即轉回。

據説,上世紀七十年代,就發生過一個大魚羣長約三裏許,最大的一條數十米長,小的也有一兩米;經響水口過去,大魚在河中游動時,有的還躍出水面,真實再現“大魚朝拜龍王”。

雖然“大魚”屢屢光顧灌河,但很少有人看到一條“魚”的全貌。於是眾説紛紜,有的説是鯊魚,有的説是海豚,也有的説是鯨魚。

“朝拜龍王”的不管是什麼魚,總之在灌河沿岸,一年四季皆可捕到各種鮮魚,尤其在每年芒種以後至中秋節這一期間,更是四鰓鱸魚最鮮美的季節。

灌河的四鰓鱸魚,比松江的大而且肥,其香、色、味可與“松江鱸魚”媲美。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這首《江上漁者》的作者范仲淹曾在江蘇吳縣任職。

這首詩的“鱸魚美”該不會就是響水的鱸魚吧?不管是不是,來響水定會吃上美味的鱸魚。

灌河是一條不簡單的河。近年來,不少專家、教授曾對灌河進行多次科學論證,一致讚譽灌河為亞洲的“鹿特丹”、中國的“萊茵河”、蘇北的“黃浦江”。

有江就有港,在灌河入海口處有一座天然港口——陳家港。

陳家港原名“蟶架港”,因為漁民在港汊邊搭架曬蟶而得名。

清末光緒年間《安東(今漣水)縣誌》記載:“自道光三年(1823年)召雙升科田五百餘頃,見所存柴灘不過陳家港一隅,餘皆海州灘蕩載,與安東無涉,故不載。”

安東縣衙那時已經諧音為陳家港,可能也因為看蟶架港不雅。

民國年間,胡雨人的《辛亥水利調查筆記》中記載:“蟶架港居民數百户,絕無商店一所,遠客到者必寄宿就食於董事家。海安集稍有市場,而客店無一塌隙地,薰蒸於廚灶之旁,而無可奈何。”

民國二十五年《江蘇省地誌》在漣水縣提到:“縣屬市鎮以陳家港最大”,陳家港成為蘇北重鎮。

陳家港南接上海、北連連雲港、東入黃海、內接京杭大運河、通榆河,可與國內港口城市及臨海國家、地區直接通航,交通發達,風光旖旎,被譽為“黃海明珠”。

紅旗首揚陳家港。就是這座蘇北重鎮,還有一段光輝歷史和紅色記憶。

1943年5月2日晚,原新四軍三師副師長兼第八旅旅長張愛萍接受了解放蘇北重鎮陳家港的重任。

他與第八旅副旅長張天雲率領新四軍、濱海總隊、阜寧總隊、漣水總隊向駐守陳家港的日偽軍發動全面進攻。經過三個多小時的激烈戰鬥,使陳家港獲得首次解放。

張愛萍深感解放陳家港的重要性和戰鬥的緊張激烈,詩興大發,揮筆寫下了《南鄉子•解放陳家港》的壯烈篇章。

“烏雲掩疏星,狂潮怒號鬼神驚。濱海林立敵碉堡,陰森;渴望親人新四軍。遠程急行軍,甕中捉得鬼子兵。紅旗風展陳家港,威凜!食鹽千垛分人民。”

這首詞是張將軍對新四軍夜打陳家港的還原,雖時隔70多年,但誦讀之時,仍可想見驚心動魄的戰況,恍若身臨其境。

食鹽自古就是重要的戰略資源。抗戰期間,位於灌河出海口的陳家港有“江北食鹽基地”之謂,年產海鹽數十萬擔。

日軍自1939年初控制了此地大小鹽場,長期瘋狂掠奪。據《百戰將星謝振華》書中回憶:“他們(敵偽)在鹽場周圍佈滿了崗哨,人員進出一律嚴格檢查……輕則吊打坐牢,重則槍斃。鹽漸漸變得比金子還貴,鹽荒也一天比一天嚴重了”。

“戰地生靈憔悴甚,雲霓一例望來蘇”。張將軍率部奮勇殺敵,解救民生於倒懸,正其時也。其實,這首詞還有一個略有不同的版本,即“紅旗首揚陳家港”版。

“迷霧掩疏星,怒潮洶湧鬼神驚。濱海林立敵碉堡,陰森。渴望親人新四軍。遠程疾行軍,甕中捉得鬼子兵。紅旗首揚陳家港,威稜。海鹽千垛分人民。”

兩個版本大同小異,無論是“烏雲”還是“迷霧”,海潮“狂”亦“怒”,都是“月黑風高夜”,鹽區戰雲濃,便於善於夜戰的新四軍捨生忘死,甕中捉鼈。

但“風展”重於寫實,“首揚”卻是表明一個戰略階段的開端;此戰的重要性和象徵意義自然有所不同。

1988年5月,陳家港鎮在鎮政府院內設立張愛萍將軍詞碑,以此激勵人們緬懷將軍的豐功偉績。

如今,走在灌河岸邊,回首歷史,那段抗戰歲月在心中激盪。

灌河入海口的國恥碑,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教育警示後人不忘國恥。

灌河大堤062號小院子,既記錄了日軍當年罪行,也見證了陳家港戰鬥中新四軍的神勇軍威。

響水縣烈士陵園裏一塊塊烈士墓碑,無聲訴説着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壯烈。

穿行在歷史和現實之間,愈發感受到今天的幸福和平生活來之不易。

陳家港是苦難的,它遭受過太多的兵燹海嘯。陳家港是頑強的,每一次劫難過後依然靈魂不死,風雨而立。

陳家港有太多的故事,綿綿的海岸線和廣袤的灘塗,書寫着淮鹽的鼎盛與輝煌。

新時代的陳家港,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港城建設強勢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高歌猛進,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

新時代的陳家港,百姓安居樂業,人民生活幸福,正滿懷喜悦與信心走在全面小康的幸福大道上。先後被國家、省、市授予全國萬里邊疆文化長廊重點建設鎮、文明鎮、文明標兵鎮等一系列桂冠。

今日的陳家港,鐵軍的血脈仍然在這塊紅色土地上延續,現在的陳家港依然是引領鹽城市新一輪經濟發展大潮的東部高地。

鹽豐魚肥生活美,萬頃銀灘閃光輝。陳家港正在實現新的騰飛。

我們感恩潮河成就了響水的輝煌,英雄雲梯關的歷史也不能忘。

古云梯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海關。

如今,響水縣文聯編輯的刊物就叫《雲梯關》,我的詩作《我的蘇東坡》就經黃玉東老師推薦發表於此,説來也是緣分。

“自古黃河十八彎,歷史上有個雲梯關。雲梯關,真古老,相傳周朝建,嘉慶重修好。”

響水縣黃圩鎮雲梯村,在明清時代是防倭重鎮。明洪武帝在京師和全國各地設置衞所,明成祖時,雲梯關就是大河衞的衞所。明嘉靖年間,倭寇曾兩次入侵雲梯關,均被當地軍民擊敗。

史書記載,自唐代到清代的一千多年間,雲梯關是歷代海防重鎮、交通要道,險要河防、宗教聖地和商貿集散地,有“東南沿海第一關”、“江淮平原第一關”之美譽。

雲梯關被歷代帝王視之為掌上明珠,它背靠黃河,雄視黃海。日本高僧圓仁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一書以及唐人的多篇詩文中都曾提及此關,這説明關隘的建造年代最遲在唐代。

唐杜甫《後出塞》的詩句:“浮雲連海岱,平野入青徐”、“雲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寫的就是當年雲梯關航運盛況。

雲梯關正殿供禹王像,有“法海津樑”匾額,為于成龍手書。

清乾隆年間,江督高晉增建後殿,專祝禹王,以河堤柳田三百畝,作為香火院田。後殿建成,乾隆帝賜“利導東漸”匾額。

清嘉慶年間,河決二套,俗稱“倒大通口”。次年套口合壠,朝野稱慶,嘉慶帝又賜“朝宗普慶”匾額。津口古廟,懸兩代皇帝御匾,更使雲梯關名揚天下。

光緒年間,西風大作,淮水氾濫,兩江總督左宗棠勘察淮河故道,專程到雲梯關看了禹王廟,並囑妥為保管御書匾額。後還撥款修禹王廟,大門左側牆壁上嵌有石刻“左宗棠重修禹王廟碑記”。

清道光初年,南河總督完顏偉在兩王廟正殿後建“平成台”,台為等邊八角形,又名“八角亭”“望海樓”。

完顏偉之孫完顏麟慶復督南河時,為平成台題了一副楹聯:“與水不爭能,力盡八年惟注海;升堂思肯構,目窮千里更登台。”

登樓東眺,淮水茫茫,白帆點點,無限風光,盡收眼底。在科舉時代,安東縣、阜寧縣的秀才,凡中舉人,中進士的,都登臨望海樓,題詩填詞,以顯風雅。

省內外騷人墨客,亦多來此觀賞。清人龔自珍曾在此題詩述懷,“室忘故侯,銜兼中外轄黃流。金鑾午夜聞乾惕,銀漢分流瀉豫州。猿鶴驚心悲往事,魚龍得意舞高秋,雲梯關外茫茫路,一夜吟魂萬里愁。”

民間流傳,當年唐朝開國名將薛仁貴東征歸來,程咬金曾經在雲梯關為他接風洗塵,迎接凱旋。

隨着時間的推移,歷史的變遷,雲梯關雖因黃河復歸故道而逐漸名匿聲銷,但它在歷史上所作的貢獻不可磨滅。

作為交通要衝,它為推進沿海地區經濟發展。

作為海防關隘,它為抗禦倭寇作出重大貢獻。

作為險要河防,它為防治水患提供有益借鑑。

作為古隘勝地,它為旅遊事業譜寫嶄新篇章。

古人説,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響水的美食自然與海有關。四腮鱸魚就不必細説了。

響水縣的淺水藕既無南方的苦澀之味,又無北方藕的微酸味,而白、嫩、脆、香。

響水歷史上是黃河沖積平原,土壤多為砂壤土,含磷量大,速效鉀含量較高;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為淺水藕生長提供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

響水將淺水藕定為主導產業,建設生產基地,興辦龍頭企業,開拓銷售市場,使淺水藕生產逐步形成規模;並向產、加、銷一體化發展,被譽為“中國淺水藕之鄉”。

響水條蝦又稱白蝦,其殼薄軟,色質透明,肉嫩味鮮,營養豐富。傳統生熗條蝦,名聞遐邇,引來無數遠近食客。外加野鴨灌湯包和紅鮊魚,響水之行,好吃的不能停。

我曾經陶醉於江南萬畝的油菜花,金黃一片美的讓人心醉。

走在江北的響水,你會看到萬畝連片的西蘭花,猶如一幅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宏大畫卷鋪展向遠方。

西蘭花,又名花椰菜,是一種蔬菜,清光緒年間引進中國。

西藍花含豐富的蛋白質、糖、脂肪、維生素和胡蘿蔔素,營養成份位居同類蔬菜之首,被譽為“蔬菜皇冠”,在《時代》雜誌推薦的十大健康食品中名列第四。

最近研究發現,西蘭花不光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豐富,甚至還有殺死導致胃癌的幽門螺旋桿菌的神奇功效。有意思的是,正是給這種綠色蔬菜帶來“獨特味道”的物質才具有如此奇妙的功能。

響水西蘭花種植規模達十萬畝,十二個農業鎮區中有八個鎮區成片種植,千畝以上的基地有二十六個,成為全省規模最大的西蘭花生產基地,被譽為“中國西蘭花之鄉”。

響水西蘭花不僅大量供應國內各地市場,還直接供貨到日韓、歐美市場。

“響水西蘭花”被農業部評為“2017年度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被國家工商總局受理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在響水,西蘭花不僅成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致富花”,還是當之無愧的脱貧致富的“幸福花”。

響水地處偏僻,500年前還是一片荒灘鹽鹼,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在歷史的長河,只是短短的瞬間,尋覓着歷史的足跡,響水走到了今天。

由稚嫩邁向成熟,在艱難中蹣跚,在挫折中奮起,在磨鍊中成長!響水人也築起了一座座不朽的精神豐碑!

響水素有“蘇北蘭考”之稱,剛建縣時貧窮落後,自然條件惡劣。當時的響水窮得叫“響”。有這樣一句順口溜,“小小張黃陸,直通華東局,中央也明白”。

五十多年的時間裏,響水人不畏艱難困苦,以泰山壓頂,堅韌不拔,率字當先的勇氣,和着時代的強音。聯產承包,興修水利;滅荒治鹼,改良水稻;敢想敢拼,與時俱進;一次次向自然抗爭,向脱貧挑戰,向小康邁進。

如今的響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響水被國務院列為沿海開放縣。

國家“一帶一路”,沿海發展,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又賦予了響水勃勃生機。

很難想象剛建縣時,響水的工業幾乎是空白。如今的響水,已經成為東部沿海,投資發展的新興的集聚區、新型技術能源基地。

響水工業經濟區、響水經濟開發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引領風騷。

如今的響水,是全國綠化模範縣。在這裏“綠色氧吧”茂林修竹,和拔地而起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交相輝映。

在這裏商品琳琅滿目,繁華熱鬧的農貿市場,人流如梭,貿易正興。在這裏美麗的響水湖畔百花竟豔,霓虹閃爍,曲徑幽通。

在這裏一片片造型別致的小區,星羅棋佈,靜謐温馨。在這裏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新時代的響水人,堅定轉型升級,建設產業新響水。突出城鄉協調,建設美麗新響水。融入長三角,建設開放新響水。決勝全面小康,建設幸福新響水。

痛而奮發提振精氣神,擔當作為建設新響水。一個產業、美麗、開放、幸福的新響水,迎來嶄新的未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