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作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1W

《瓦爾登湖》這本散文中的文字極其動人,大家在品讀中一定都能深深體會吧!那麼讀後感應該怎麼寫?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的參閲。

關於《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作文

關於《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1

"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以上這段文字就是出自美國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一書,它記述了梭羅在他兩年的湖邊隱居生活,以春、夏、秋、冬四季為主線,描繪了大自然的新奇與完美,延伸了無限的感慨與思考。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只有兩個字——"安靜",沉浸在梭羅所描繪的瓦爾登湖景色時你會享受到一種心靈的寧靜,從而引發對人生的思考,而這正是在這個信息高速發達,生活節奏飛快、充滿着嘈雜和喧囂的都市生活中我們所需要的。我們總是過於匆忙,似乎總是要着急趕到哪裏去,卻忘記了停下來看看身邊的風景。多少人甚至在遊玩或者休假的時候,也只是匆匆忙忙趕完自己計劃的景點和目的地,短暫的停留拍照然後分享到網上,我們很少安靜的觀察那片雲,那片樹葉,那一份別人不曾看到的風景。

梭羅是一個自由的人,他擁有非凡的生活技能,能擺脱世俗的羈絆。最重要的是,他樂於探索未知的世界——這個世界還包括他的內心。鼓勵人們純潔與簡單,勇於按照人們更高的天性行事。

瓦爾登湖的寂靜給了我們思考的空間,擺脱了無聊的應酬和社交活動。梭羅在湖邊似乎孤身一人,但他其實並未斷絕與外界的聯繫。準確地説,梭羅所厭惡的是毫無真誠與熱情的社交活動,而且它們常常與豪奢聯繫在一起。相反地,自然往往更接近真理。我們要把有限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我們關注的工作中去。為生活做減法,為思想做加法,不是消極地去生活,或是有消極的思想,而是沉靜下來,去聽聽我們內心的聲音,尋求更多的精神追求,提高工作的效率,工作的質量,摒棄那些碌碌無為的日子。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可以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為了那些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最後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並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説:"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脱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麼令人羨慕的生活狀態。

關於《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2

《瓦爾登湖》不太好讀的原因,我覺得李繼宏在翻譯這本書時,寫的序中的解釋很好。首先是梭羅大量的引用古代希臘,羅馬。印度和中國的典籍,缺少足夠的古典學知識的讀者很難領略,其次是書中出現了許多植物和動物,如果沒有一定的博物學基礎,那麼聯想出的畫面絕對是不夠完整的。最後就是作者很多的假設和推斷都是建立在超驗主義的基礎之上,如果沒有讀過其他相關作品,讀這個就很難從超驗主義的層面上去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意圖。

另外我覺得讀這個之前也應該對於當時美國的文化,個人主義,還有梭羅的生活有一定的瞭解。如果沒有這些基礎,我相信只要我們能用我們最集中的精力,平復心情直至內心坦坦蕩蕩,以一種心無雜念,心如止水的沉靜去閲讀去思考,也能感受到作者質樸的語言,美麗的自然美景,以及融在文字之中的人生哲學。

梭羅的這種生活似乎跟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有幾分相似。但梭羅和陶淵明是完全不同的“梭羅到瓦爾登湖去,並非想去做永久‘返歸自然’的隱士,而僅是他崇尚‘人的完整性’的表現之一”。

當代散文家趙豐在《想象梭羅》中精彩的道出了二人的區別,他這樣的寫道:“他真的想做隱士嗎?為何不到人煙罕至的更遙遠的森林去?我的答案是梭羅是一個思想家,而非陶淵明般的隱士。陶淵明構建了桃花源,是想自得其樂,而梭羅呢?他卻是通過獨居來解析人類的心靈。他的清靜和陶淵明的清靜有着本質的區別。”是的,這兩份悠然或恬靜是不一樣的。而梭羅更叫我着迷。迴歸自然,回到自然中去,做一個自然中的人,一個自然的人,去感悟自然的妙處,領略自然的真諦,這是他一生的追求。他窺到了自然的堂奧,好像在笑,笑我們芸芸眾生。

梭羅致力於把日常生活的每時每刻變成藝術性的,一種審美的生活,它依靠的是自己:自己耕作,自己收穫,感受四季的變化,為春天的到來而歡欣,他傾聽,他真正體驗着自己,把美學貫徹到他的生活,他的寫作中,他説:“片刻的美好經驗比一座月亮一般高的紀念碑還要值得記憶”。他是從審美體驗中獲得真理和倫理。

關於《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3

“我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個豔陽天和夏日。”我認為這是一本孤獨的書。

這本書描述的是作者梭羅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爾登湖邊建起了一個小木屋,過着自食而又富有詩意與哲理的生活故事。

書中並沒有運用太多華麗的詞藻,但卻很生動的描繪了那時的情景,一幅心中嚮往瓦爾登湖的景象。

梭羅用自己的實踐向人們證明了,不需要許多物質,我們依舊能好好的活着,並且快樂的活着。他的觀點也許不完全符合現代人的想法與做法,但我卻認為依然有許多可以參考的地方。

作者並不是要表達任何一種他他所無比深愛的大自然的哪一個孩子,甚至不是他自己,這麼多年的林間生活,他用自己的雙手雙腳,自己對周邊花草樹木農田湖泊或者説魚兒兔子或是陽光微風雨露的描寫上,來用心感受大自然。大自然的一切物質在他心裏都有生命。他的語言對大自然無比舒坦,他對社會的見解是赤裸而指人心的,他的情感無比細膩真實。

或許他喚醒的人們心中丟失的最美好的最真實的東西,喚起的是一種原始的不自我欺騙的對事物的見解和情感,對大自然的尊重與熱愛。讓你無端端變得坦率和真誠。這也正是讓人愛這本書的原因所在吧。

物質上的簡樸至極,精神上的豐盈充實。這是我最後對這本書的評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