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洪洞訪俗作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3W
散文:洪洞訪俗

散文:洪洞訪俗作文

辛卯年十月七年級寒衣節前夕,再次來到洪洞。這次來是參加洪洞大槐樹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活動。

入住的是新落成的大槐樹民俗飯店,一組由北向南呈階梯的仿古建築,一色的青磚對縫,門窗仿窯洞式,古樸大方。接待大廳為天井樣式,2樓兩側走廊繪着洪洞民俗畫卷,從春播夏管到秋收,從稚子“頂拐”到成人摔跤,從社火到搭台唱戲,從迎親花轎到過大年……每幅畫面都是那樣熟悉和親切。説不定今天我們家鄉平舒的民俗600年前就是從這裏帶去的。

倒回幾年,我對民俗並不瞭解,也就是參加編纂縣誌,又負責民俗編,才對民俗有了些接觸和了解。再編文化藝術志時,我移植了縣誌內容。劉蘭芳老師説:你編的是縣城民俗。於是他親自動手寫了農村習俗。我看後,笑曰:老師這個風俗,也是縣城周邊的,與北大窪和西南片村的風俗還有差異……於是師生共鳴,真是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但寒衣節祭祖,在北方大致是相同的,就是家家到祖宗墳前燒“紙錢”、焚“寒衣”。“寒衣”是由紙張裁剪成形的,墳前擺一擺,與燒紙一起燒掉,儀式完畢。

其實十月一送寒衣的節俗,是由活人習俗演變來的。據滄州白煥宗先生研究,在北方,十月是陰曆入冬的第一月,到了農曆十月一後,天就一天比一天寒冷,家家要進行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家庭主婦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此時天氣尚暖,還不適宜穿棉,但也要督促試穿一下,圖個吉利,故有“十月一,棉衣齊”的諺語。寒衣是禦寒的棉衣。古代交通不便,外出的人逢年過節才回來,此時家人往往把禦寒的衣物備好,想法送到外出的親人手中。十月七年級,好記又好聽的日子,便成了“寒衣節”,也就是換衣節。古代,這天男人們則習慣整理火爐、煙筒,完畢後還要試着生一下火,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人們不僅為活人送寒衣過冬,也給亡者送“寒衣”。中國人視亡者如生靈,敬祖追宗,亙古不變,還要往名人尋找出處,何況千里送寒衣的舉動更的有個理由,於是孟姜女就與寒衣節有了千古不變的傳説和故事──據傳説秦朝時候,山東有個孟姓人家,無兒無女。有天自家院裏生出一棵葫蘆,秧蔓長到隔壁姜家,生長的大葫蘆變出一個女嬰,兩家皆喜,便起了個孟姜女的名字。孟姜女長大後,配給書生範喜良。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服徭役,修萬里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艱辛到了山海關,為丈夫送衣禦寒。也有北京之説。誰知丈夫累死在工地上,被埋在長城之內。孟姜女悲痛欲絕,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長城40裏。她用咬破手指“點血入骨”的方法找到了丈夫屍體,用帶來的棉衣重新裝殮安葬,由此而產生了“寒衣節”。還傳,好色的秦始皇看孟姜女長得美若天仙,想納為妃子。孟姜女假意答應,條件是用上等棺木安葬範喜良。秦始皇對這個“天仙”恨不能一口吞食了,一一應允。孟姜女把喪事辦完了,縱身跳入大海,變成一個小山包,據説就是孟姜女的墳墓。凡到過山海關外孟姜女廟的,都會聽到這個故事,眺望到那塊仍然聳立的孟姜女墳石。

民間故事可真可假,不負法律責任。中央電視台曾播放了這個歷史故事的本來面目。大概是東周時,齊國有個將領叫杞梁,其妻孟姜。杞梁戰死沙場,其妻哀哭,訴説傷心之事。於是孟姜女哭夫之事,在好事的文人筆下,成了“楚楚動人”的哀女、怨女的原型。歷史上還真有孟姜女其人,在濟南長清境內的長城村邊,就有孟姜女哭倒長城後自盡的紅石江,有近代出土的碑刻為證,以及百姓的口碑相傳。

洪洞寒衣節祭祖儀式是什麼樣呢?我在好奇中期待着。

這天上午,洪洞大槐樹景區裏一個個書有姓氏的彩旗獵獵。一個姓氏一面旗,據説這樣的旗子上千面。

9時整,三聲禮炮,辛卯年寒衣節祭祖大典開始了,宏大莊嚴的儀式,從11項活動內容就可窺探。祭祖大典依次為迎請神主、敬香通神、典帛安神、敬獻供品、奠酒獻禮、敬致祝文、敬獻樂舞、拜神祈願、飲福受胙、望燎謝神、鞠躬辭神。每個環節,都是格外凝重和虔誠的──“孟冬十月,北風徘徊。古槐後裔,尊祖敬宗……”在主持人的悠揚聲中,忽然天邊飄來一條“黑紗”,這條“黑紗”從雲霄上直落祭祖大殿,大約還有10幾米時,才看清是7只大雁,一字排開。當它們輕輕掠過祭祖場地時,驀然沖天而去,幾乎呈直立的“人”字形。那一刻我在想,這7只大雁就象600年前遷民先祖的化身,是來老家看看,是來告慰老家人的。此刻我似乎有點明白,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舉辦的寒衣節祭祖儀式,是老家人對遷民子孫的一份血脈相通的情誼。而我做為大槐樹的移民後裔,豈能不被感動。山西大學喬全生教授也很感動,他説:“大槐樹根祖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像這麼大規模地舉辦‘寒衣節’,實屬罕見。我們都應將中華民族這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是啊!吃着紅豆沙餡餃子,我在想:從大槐樹遷民遺蹟到各地槐鄉後裔的尋根問祖,從各姓氏家譜文化到各種移民傳説和故事,從祭祖禮儀到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這些大槐樹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部分。

當然感謝老家洪洞人們,他們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大槐樹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工作,集思廣益地把大槐樹文化引向深處結出碩果,這也是成立大槐樹文化研究中心的初心和目的。這個研究中心的成員,既有學術造詣高深的專家學者,也有熱心大槐樹文化事業的各界人士。託先祖餘慶,我有幸忝列其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