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觀後感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7W

一般我們欣賞完一部影片後,應該有很多感觸,可以完成一篇觀後感,小夥伴們在寫觀後感的過程中,可以結合我們的現實生活,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活着的觀後感8篇,供大家參考。

活着的觀後感8篇

活着的觀後感篇1

"記得我們高中語文老師曾經説過一句話,他説:人所犯的每個錯誤都會得到懲罰。我想也是的。但趁法本身並不可悲,也不值得去同情,而真正令人可悲和同情的,是有的人還未來得及犯錯誤,就被命運之神宣判了死罪。在生活和生命面前,人的脆弱顯得那麼真實,人的反抗卻又那麼渺小。我們改變不了命運,能改變的,只是對命運的態度。活着,這是一個名詞呢,還是一個動詞,或者,它只是一個形容詞。

?活着》是張藝謀導演根據餘華的同名小説改編的。故事的大背景是中國解放前後一二十年,是中國的動盪和轉型時期,可以説在這樣的環境裏,每個人的生存空間都很小。以葛優扮演的主人公徐富貴的命途多舛為主線,以活着這樣一個既美好又無奈的事實為出發點的悲情故事。《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長的電影。富貴和家珍夫婦的人生經歷帶給我們這樣的啟示:生活就像是一條路,不總是平坦而筆直的。人只有一勇氣、毅力和信心去面對和克服種種的挫折與不幸,體會幸福的不易與甜蜜,才會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種證明,是一種歷練。

另外,皮影戲是本片的一個亮點,它貫穿電影的始末。有些人認為是故意以“民俗”來取悦於外國的影片評委。皮影戲在這片子裏是一種關於藝術與傳統的象徵,是人類生存中較高層次的需要。最初的時候,當福貴是個二世祖時,皮影戲是一種純粹的藝術追求;到後來他敗了家後,這既是藝術,又是謀生的手段;到文革的時候,關係就更為微妙了,那既是他的“幹革命”的本錢,又是他需巧妙地保護以免於被扼殺毀滅的“傳統”。後來皮影戲還是給“滅”了,但在片子最後,我們發現那箱子還在,只是變成了裝小雞。小雞是新生命的象徵,箱子曾經裝過代表藝術的皮影戲道具,如今又裝載着新生命,這就使藝術、傳統與新生命有着相通與聯繫,則“活着”的意義又有了更深遠的內涵。

活着的觀後感篇2

我很少看電影,1994年發行的電影《活着》我於2019年12月23日意外的在手機上點開了,並一口氣看完了。《活着》是張藝謀拍得最好的電影。這部電影當時只能在國外發行放映,並獲得大獎。

作品裏充滿了人性的善,給人以活着的希望。把悲劇演成了差不多的喜劇,正能量大於負能量。未來總是有希望的,有時候,能活着,你就贏了。最少下一代要能活着,有人就有世界,就有希望。電影裏沒有一個壞人,都是正常人。最後一句台詞好:饅頭長大了就不騎牛了,就坐火車坐飛機,那時候啊日子會越來越好。我們要的不多,我們要的是活着變好的希望。

餘華原著更慘,張藝謀手段高明,改動較大,歪打正着,改的太好了,儘管是被迫修改的。活着本不易,人禍多於意外。活着就是幸福。計劃生育下超生下來活着的人就更是幸運了。

作品就叫《活着》,兩個血淋淋的字跡力透紙背,貫穿膠捲的首尾,充滿人性和理性的控訴。電影演的不是歷史真相,而是歷史的真實。

劇中皮影戲的毀掉不但象徵着中華傳統文化的滅失,更是老謀子在電影中一貫的作案手法——隱喻。如大紅燈籠,高牆等都具有隱喻意義。皮影是貫穿電影《活着》中的一條主線,更是具有雙重隱喻意義。從悲情敍事角度來看,皮影具有“人如玩偶”、“人生如戲,世事無常”的隱喻意義,在悲情敍事的背後,樂觀演繹着人們對美好社會的嚮往。皮影箱子裏養着的小雞就是我們活着的又一層隱喻。我們只是如同動物一樣被圈養着、看管着,這就是活着。

電影整個音樂基調哀怨舒緩,電影《活着》藉着喜劇般的劇情敍述了人類命運的殘酷。

活着的觀後感篇3

?活着》這部電影是張藝謀導演根據餘華的小説《活着》改編而成的,情節有所變動,餘華的《活着》是極其殘酷無情的,可以説是不給福貴任何喘息的機會,家人孩子一個接着一個的在這個叫做活着的故事中死去;而張藝謀的《活着》是艱難悲涼卻又略帶温情和希望的,電影的結尾家珍和外孫饅頭(小説裏叫苦根)並沒有離他而去,而是在那句小雞長大了就變成了鵝,鵝長大了就變成了羊,羊長大了就變成了牛,牛長大了就是共產主義了的美好期盼中結束的,這個畫面是温暖而令人感動的。剛剛看完電影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沒有小説好看,可能是因為先看的小説的緣故吧,但是仔細思考一下,還是覺得電影改編得很不錯,它是帶給我們希望的。

在看餘華的《活着》的時候我哭了無數次,看張導的《活着》的時候我哭了三次:第一次是福貴終於從戰場上回來,先見到了鳳霞,而鳳霞卻説不出話來只是邊笑邊哭的時候,一直受苦受累的鳳霞終於見到了爸爸,卻説不出話來只能拼命的笑,我既充滿同情又感到十分難過,鳳霞的啞是因為發燒沒錢醫治,被燒啞的,這裏不僅可以看出福貴家裏落魄之後的生活狀況,以小見大,也反應出當時老百姓的生活之艱難,發燒如此簡單常見的病都沒有錢來醫治,更不用説大病了。第二次是有慶死的時候,(這裏先插一句,在餘華的《活着》中,有慶是因為救春生那大出血的妻子而被抽血活活抽死的,而在張導的《活着》中,是有慶在牆角下睡着了,被春生的車撞倒的牆砸在身上而死的),當看到被人們用擔架抬着,滿身是血的有慶的時候,我的眼淚一下子就流了下來,我不敢相信這個下午還活蹦亂跳的小孩兒,得了跑步比賽獎項的小孩兒,愛吃餃子的小孩兒突然消失了,我不敢想象沒有了兒子的家珍和福貴是怎樣的傷心,也不敢想象沒有了弟弟的鳳霞是多麼的悲傷,可生活還是要繼續啊,過了不久,所謂的好時代到來了,家珍説有慶沒有福氣,沒有趕上好時代。第三次是鳳霞因大出血而死的時候,也正是在那個時候,我再一次感受到母親的偉大。在那個時代,把教授當做反動分子關進牛圈,只有一些實習的護士在醫院裏工作,遇到大出血的鳳霞,護士們都手足無措,亂成一團,鳳霞在家珍的懷中痛苦的死去,可憐的饅頭一出生就沒了娘。同時也體現出當時不論是醫療設備,還是醫療技術都不是很發達。

中國有句古語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我覺得這句話也不見得就是對的,從死人堆裏爬出來的福貴和春生,誰又增添了福氣呢。福貴的一生是艱難曲折的,春生也是一樣,從死人堆裏爬出來之後,福貴回家了,春生去給人開車,最後混得一個區長,生活上還算過得去,可是在去一所學校視察的時候,不料確撞死一個學生,而這個學生偏偏又是福貴的兒子,這成了春生一輩子的愧疚。在後來的文革中,春生被劃成走資派,他老婆自殺了,春生不想活了,但是他想到自己還沒有得到家珍的原諒,便逃出來去福貴家裏見他們最後一面,想把一生的積蓄給福貴,也就是這時一直嘴上説沒有原諒他的家珍對他説外面冷,進屋説吧春生,你記着,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呢,你得好好活着,我想這既是最惡毒的懲罰,也是最善意的鼓勵,這就是温情吧,在一個大家都要和走資派劃清界限的年代。

有人覺得福貴失去了親人孩子,生活太苦,所以活着沒有了意義,死了才是解脱;有人覺得被深愛多年的戀人拋棄,再也找不到真愛,悲痛欲絕,所以活着沒有了意義,死了才是解脱;有人覺得百萬富翁破產了,失去了才財富和地位,所以活着沒有了意義,死了才是解脱;有人覺得整日受到病痛的折磨,醫治無效又浪費錢財,所以活着沒有了意義,死了才是解脱......但是餘華先生説:人活着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的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沒錯的,先生已經概括的足夠好了。福貴沒有問過自己活着的意義是什麼,他只是覺得自己已經經歷過生死,並且能夠從死人堆裏爬出來,還回到了家裏,這就是上天對他最大的恩賜,這已經足夠了,每每想到這裏就會覺得只要活着就好,所以無論生活多麼殘酷無情的鞭打他,他都忍了。

?活着》這部作品給人留下的思考是豐富的,每個人生活的環境不同,對活着的理解和意義自然也會不同,我想説的是不論處在怎樣的環境之中,縱使活着要承擔諸多難以承受的苦痛,但仍要堅韌頑強,只要活着,比什麼都強,這或許就是《活着》的意義吧。

活着的觀後感篇4

小説敍述了福貴一生的悲歡,表達了福貴一生的起落盛衰。福貴,年輕時是一個地主少爺,經常在城裏吃喝玩樂,夜以繼日地豪賭並樂此不疲,常常十天半月不回家。然而好景不長,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為所欲為很快讓他付出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的代價——由於半年賒帳的積累,福貴把祖輩留下的家產在一夜之間輸得精光,由遠近聞名的闊少爺變成了一文不名的窮光蛋。所有的風光都如海市蜃樓般轟然倒塌,蕩然無存。他也從此一蹶不振,日子越過越窮苦。父親親手處理掉所有的田產之後,在從老宅遷到茅屋的當天死了。他為病了的娘到城裏買藥時抓壯丁抓走,此後的日子飽嘗顛沛流離、飄無定所之苦。快兩年時,他終於死裏逃生,回到了家,得知母親已病故,女兒鳳霞因為一次高燒,失去了説話的能力。他原以為一家人終於團聚可以過好日子了,誰料,苦難才剛剛開始——唯一的兒子在一次意外的採血事故中被冷漠的醫生奪去了生命;女兒鳳霞終於長大成人還找到了一個疼愛自己的丈夫卻死於了產後的敗血症;妻子家珍也死於軟骨病;女婿二喜死於工地的事故;不僅如此,死神連他年僅7歲的外孫苦根都不肯放過,竟因吃豆子而撐死了!身邊的親人一個一個相繼死去,福貴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親手埋葬了五個自己摯愛的人。

經歷的越多,徹悟的就越深。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也沒有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那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完美,而是對一切事物明白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着世界。

活着的觀後感篇5

看完電影《活着》之後的一些想法。

首先,是對故事本身的震撼。小説《活着》在一年以前看過,故事由福貴在田坎上道來。像一尊佛在講着輪迴前的故事。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的我對它的熱烈和它對我的震撼可想而知。故事已瞭解,但看到要緊時仍是心一緊眼一濕。這應該就和演員的技藝有莫大的關係了吧。説到表演,只能用一竅不通一詞來形容自己。但我的表現定是真實的。每每看見處在感情的風口浪尖上的鞏俐,就不自覺地走入了電影中的她。不論是《活着》裏的有慶、鳳霞他娘,還是《歸來》裏在火車站天橋上大叫着陸焉識的馮婉愉,亦或是《紅高粱》裏被扛在肩上的大麻花辮紅衣裳的九兒。

但我最想講的是中國女性。中國幾千年傳統的男尊女卑造就了中國女性堅強、隱忍、包容的性格特徵。家珍的經歷幾乎就是由大部分平常女性一生的經歷複印而來。試想一下,如果把家珍和福貴的經歷對調,可能早在賭場的那一幕,故事就以一紙休書結束了。心理學老師在上課中提到過這樣一種情況,在他接觸的案例中,婚內的出軌的男性多能得到妻子的原諒,而婚內出軌的女性極少能獲得一個新的機會。雖然這個例子有一些極端,但生活中的確不乏類似的例子。中國傳統給了男性遠多於女性的放肆的空間,具體可以體現在採用兩種不同的標準來衡量兩種性別的人,在同一件事情上對男女的態度差別較大等。

活着的觀後感篇6

韓國這兩年喪屍片拍的挺多的,強烈推薦看的是《釜山行》和《王國》一二季。

釜山行第二季還沒有看,怎麼樣暫且不發表意見。

這兩個是我覺得拍的甚好的,不論是演技還是情節還有呈現的畫面都是不錯的。大家可以去找來看看。

?活着》之前看海報的時候對立意很感興趣,加上是樸信惠和劉亞仁出演,期待值還是很高。

都是實力派的演員,樸妹妹沒出來的時候,也就是電影開始那段,個人覺得是很難熬的,其實劉亞仁的演技是不錯的,演出了那種全世界只有他一個人活着的感覺,但是我總覺得很枯燥,所幸堅持看了下來,後面還是很精彩的。

個人覺得比較有意義的場面:

一個是:劉亞仁飾演的男主角準備上吊的時候發現除了他之外還有人存活的時候(女主),演出了那種見到還有活人的那種驚喜,開心還有語無倫次,那段的演技是真的可。

二個就是去8樓遇見的那個男的那裏,這個男的三觀我也是服了,我覺得韓國導演在喪屍片中很會用這樣的情節,烘托人其實有時候比喪屍更可怕,打着道德的旗幟裝飾人心。

我覺得這個電影有那麼一點點適合2020的大環境,活着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啊!一定要好好的活着。

電影值得一看,細細體味也能悟出不少。

活着的觀後感篇7

當我看完由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着》後,又有了直觀的感受,再次被電影中人物的命運所震撼。從我內心早就想寫點什麼,但頗感苦澀,很難落筆。不誇張地説,看《活着》小説和電影,我都是含着複雜的淚水看完的,我相信每顆淚珠都閃爍着人性本有的憐憫之光澤。

餘華的《活着》通過徐福貴有些超脱的敍述,故事沿着倒敍展開。而電影則是張藝謀借用一支諷刺的椽筆,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寬度近達半個世紀中國農民家庭悲歡離合的畫卷。雖説故事是虛構的,但我相信他的真實,真實地存在於廣大農村的某個角落,是一部被官方扼殺的中國農民的命運史詩。

故事平淡真實,福貴悲悽的大半生,伴隨着一個個生離死別的場景。但我不知不覺地被他們的“悲慘”命運感動了,我品味到了什麼叫人生,人為什麼要活着……不能説這部作品多麼偉大,我只説他真切地告訴我什麼叫活着……命運如此,福貴有得選擇嗎?人在命運面前顯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活着》就我感覺而言,是我目前看過的最符合原着精神,又加入導演自己的理解的影片,可見,“老謀子”對原着的理解是超人的。有些人説張藝謀的電影是給外國人看的,但我覺得更是給我們看的。中國人最要命的就是不敢直面現實,中國的希望我以為要敢於否定我們的過去和自己。您説呢?

有些人生來就名聲顯赫,但更多的人生來是默默無聞;有些人生來就一帆風順,但更多的人生來就充滿了艱辛與坎坷。重要的不是出生怎麼樣,而是今後我們怎樣面對自己的人生,學會在苦難中鍛鍊和忍受。人生漫長也短暫,也不要嫌過程太坎坷,因為只有歷經磨難獲得的勝利才更讓人懂得珍惜!

生命是寶貴的,每個活着的人都應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人是應該活着,因為世間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珍惜的感情!

活着的觀後感篇8

記得魯迅先生曾説,有的人活着其實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為什麼要這麼説呢?是因為有的人生存於世,盡做些令人深惡痛絕的事,還不如死了的好。而又的人活在世上,儘想着為他人而活,奉獻社會。他死後,他的精神也被一直傳頌。

平凡平庸的活着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像個無賴一樣的活着,那我們既然活着,我們就要在有限的時間裏幹偉大的事有意義的事,這樣才不枉我們在人世間走一遭。

活着,我們要實現我們自身最大的價值,為了我們的夢想去努力,這種努力的過程看似不重要但卻是極具意義的。

但對於活着,有個人似乎有不同的認知,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中,他堅強的活着,苦難並沒有打倒他,福貴在經歷時代的變遷中發出這樣的感慨,福貴喜歡回想過去,喜歡講述自己,似乎這樣一來,他就可以一次又一次的重生了。他認為還是平常點好,人們總喜歡爭這個搶那個,爭來爭去,也不知是不是爭了個好東西,還是壞東西。有可能還因此丟了自己的性命,像福貴這樣,雖然看似越混越沒出息,越來越窮,但在某一種程度上來看他有是幸運的他沒有因為地主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因為他地主的帽子早已被摘去,他壽命很長,他認識的一個又一個的人都死去了,但是他還活着。

不管怎麼樣活着,哪怕是窮,但是活的快樂是最重要的,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這部影片透過一個人的一生的遭遇,涵蓋着人在歷史中的命運無法掌控的生命之痛,福貴的一生,承受了的時代給予的苦難與快樂。他從最初的紙醉金迷到五顆槍子的恐懼,再到兒子夭亡時的悲憤控訴,到女兒意外去世時的無可奈何。他的命運似乎被歷史拉着走,被其牽引。不幸和磨難似乎總是纏繞着他,但是他也沒有放棄活下去的信念,仍然對生活和社會抱有無限美好的希冀。

在影片,除去福貴,家珍也同福貴承受着相同的痛苦。嗜賭成性的丈夫,兒子的慘死,女兒難產死亡,就一切的苦難都壓在她的肩頭。但她與福貴風雨同舟,相濡以沫。她也成了福貴活下去的一條重要的精神之柱。家珍不求榮華富貴的日子,她只求平淡,能安心過日子,不必每天擔驚受怕。她是勤勞善良賢惠的人,因為她,福貴才可以活下去。

活着是生存的前提,而人活着,生存是必要的但卻不是唯一的。人活着要有夢想,有情懷。這樣的人生才會更有意義。無論時代怎樣變遷,只要我們留有一顆積極樂觀的心,我們就會在時代的發展中大放異彩。我們正直青春,我們要爭做時代的弄潮兒,努力的活着。

觀《活着》有感是好奇吧,關於那個年代所有的事情。在那風雨飄搖的年代,沒有什麼比活着更艱辛。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今人看來,大概是天方夜譚或童話吧,但卻是真真切切存在過的人與事,只是可能人不是《活着》中的那個人。

是誰説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又是誰説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從書中福貴的一生來看,這大概是古人的自我安慰,是古代版的“阿q精神”吧。家財散盡,是他輝煌日子的終局;耕田耘地,是他悲慘人生的開端。餘後他的困苦生活恰似楊萬里《過鬆源晨炊漆公店》中言:正入萬山圈子裏,一山放過一山攔。

看書,觀戲,賞的是他人經歷,品的是自己的人生。或許我們喝了太多的心靈雞湯,卻無一例外不是通過別人所承受的苦難來對比自己的安逸,亦是通過此類來激勵自己該奮鬥了。相比於書中福貴的悲慘命運,我們總能尋求到一絲希望。他明白笨鳥先飛,卻被逼笨鳥多飛。但多飛而無獲,反倒惹了一生愁憂。父氣死,母大病,家田變賣,地主變貧農;尋醫救母,途遇國軍,淪為壯丁,死裏逃生,重返家園,卻發現母早逝,閨女變聾啞,隨後兒子被無良醫生活活抽乾血液至死,女兒分娩時大出血死,女婿工作中被壓死,孫子又因貪吃豆子肚脹而死。親人們一個接一個的,都已埋進黑暗的土坑,化為一抔黃土。

只留他一個人了,只剩與他同名的老黃牛“福貴”陪他了。至於是他先老去,還是老牛先走,早已不重要了,重要的,可憐的,還是這世上已經對他沒有任何牽掛,他活着就是為了活着,靜待着某一天死神的到來,來回收他這一生的酸甜苦辣鹹,來解脱他這一世的悲慘苦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