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國醫生》實用觀後感範文4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5W
一部有意義的電影看完之後,千萬不要忘記寫觀後感,寫觀後感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們提升思想境界的過程,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最新《中國醫生》實用觀後感範文4篇,一起來看看吧。
最新《中國醫生》實用觀後感範文4篇

最新《中國醫生》實用觀後感範文

嚴重的疫情牽動着全國人民的心,這個寒假註定過得不安穩。原本公路上奔流不息的車輛,現如今彷彿消失了一樣,原本熱熱鬧鬧的公園和廣場也變得冷冷清清,原本可以和親戚朋友一起聚會歡度春節,而現在只能呆在家裏“望門興歎”。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

這種病毒潛伏期最長14天,以飛沫和接觸傳播為主,被傳染的可能性極大。在重大疫情面前,最先挺身而出的就是我們的白衣天使,他們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為患者築起生命防護之堤,讓大家彷彿看到寒冬裏的一縷陽光,灑在每個人的身上,給我們帶來無限的温暖和希望。白衣天使們恪盡職守、臨危不懼,穿梭在生死之間,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他人的生命。

在這個戰場上,還有一位值得我們敬佩的80多歲的老爺爺鍾南山教授。已經耄耋之年的他,依然掛帥親征,奔波在抗戰一線,與新型冠狀病毒戰鬥,真令人佩服。

我們也要像鍾南山教授那樣,做一個有知識、有學問、刻苦鑽研的人。知識不僅能改變我們的生活,還能救人於水火。當遇到困難,勇往直前,用知識戰勝困難。我堅信這次疫情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必將戰勝攻克,正所謂“眾志成城,共度難關”。

最後,我想説:每一個青少年都應該聽從指揮,做好自己的安全守護,儘量避免出門遊玩,儘量少去人羣密集的地方,不添亂,為這次打贏疫情戰役貢獻自已的綿薄之力。

最新《中國醫生》實用觀後感範文

冬末春初的這場疫情,給全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但是在這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疫”中,孕育並誕生了偉大的“抗疫精神”,有攻堅克難的奮鬥與鬥爭精神、有積極作為的責任與擔當精神、有充滿信心的樂觀與團結精神。正是這些“抗疫精神”,才讓疫情形勢出現了積極向好態勢,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同樣需要“抗疫精神”,因此,廣大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幹部要把“抗疫精神”融入到基層中,身心皆到基層,奮力書寫心中所向往的“詩和遠方”。

把積極作為的責任與擔當精神融入基層,不斷促進自身成長。在這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疫”中,有許許多多的青年人衝鋒在前。有竭盡全力救治患者的青年醫生;有騎行4天3夜輾轉300多公里返崗的青年女醫生;有忙於防疫工作無暇顧及待哺孩子的青年女城管;有主動請纓到方艙醫院巡邏的青年女民警;有兢兢業業排查登記、測量體温的青年志願者;有加班加點生產醫藥物資的青年員工,無數青年人紛紛化身鋼鐵衞士為人民羣眾構築了一道堅固的“防火牆”,把積極作為、慎終如始的責任與擔當精神發揮的淋漓盡致,充分彰顯了青年人的價值取向。當然,並非所有的青年人都有機會到戰“疫”一線去一展所長,但是卻可以到基層去歷練。凡成大事者,必從基層做起,基層天地廣闊,基層大有可為,基層是人才的鍊金石,因此,廣大青年人要把把遠大理想與腳踏實地結合起來,要到基層去、到艱苦環境去,同時把積極作為的責任與擔當精神融入靈魂血脈,用汗水澆灌承諾,不斷促進自身成長。

把攻堅克難的奮鬥與鬥爭精神融入基層,不斷錘鍊過硬本領。在戰“疫”初期,無數青年醫務人員、青年黨員、青年志願者冒着被感染的危險,迎難而上與未知的疫情“死磕”;在戰“疫”過程中,無數青年科研人員夜以繼日地拼命尋找新冠病毒的“破解之法”;在戰“疫”後期,基層青年幹部全力以赴搶抓春耕生產。在兩個多月的戰“疫”工作中,青年人磨鍊了意志,鍛鍊了能力,豐富了閲歷,真正體會到了青春就是用來奮鬥的,青春只有通過奮鬥才能實現其應有的價值,才能錘鍊出過硬的本領。今年是脱貧攻堅收官之年,還有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這一最難啃的硬骨頭,而這離不開青年幹部的奮鬥和鬥爭。因此,青年幹部要把攻堅克難的奮鬥與鬥爭精神融入基層,不斷錘鍊過硬本領,俯身做小事,敢於變革、敢於創新,跳出“小我”視野、打破“自我”束縛、保持“忘我”狀態、踐行“無我”理念,把“小我”的水滴融入“大我”的海洋,以抓細抓實激活農村資源要素活力,增添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羣眾嚐到改革的甜頭,切實增強獲得感。

把充滿信心的樂觀與團結精神融入基層,奮力書寫嚮往的“詩和遠方”。戰“疫”中,無數青年人用積極樂觀的心態感染着病患,帶領病患跳廣場舞、練太極、共賞落日餘暉等,讓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深入人心。正是無數青年人直面困難,帶着樂觀向上的狀態投入到戰“疫”中,才給抗擊疫情注入了“色彩”、帶去了“光亮”。而在基層中,有53000餘名在崗“三支一扶”人員、91.8萬在崗駐村幹部也不願當旁觀者,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投入到戰“疫”中,在危難險重任務中擔當作為,在疫情防控一線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用汗水和智慧譜寫“青春華麗篇章”。疫情形勢積極向好後,青年幹部又開始抓脱貧攻堅工作、經濟發展等,以青春無悔的激情和能力煥發更有活力、更具衝勁的幹事動能,擔負起歷史賦予的使命,用行動奮力書寫嚮往的“詩和遠方”。

青年人唯有將“抗疫精神”融入到基層中,把個人理想融入到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全力以赴,才能真正實現嚮往的“詩和遠方”。

最新《中國醫生》實用觀後感範文

身邊有幾個醫生朋友,平日裏聚會總聚不齊,問起他們的工作感受,一個字“累”。

第三方機構做的一個調研《2019醫師幸福感指數研究報告》,在“中國醫師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提及率%”這一選項上,“超負荷工作量使得醫師身心俱疲”是提及率最高的問題。而就“工作量大、強度高”這一指標,認為“基本符合+100%符合的醫師佔比60。8%,接近2/3的醫師同意這種觀點,醫師工作量大、強度高是一種行業共識。

數字若顯得無感,《中國醫生》的實況拍攝就讓人看得真切。

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國家高級卒中中心主任,同時也是醫院心腦血管綠色通道的發起者。心腦血管病是我國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發病緊急,短時間內得不到救治就容易致殘乃至致死,很多大型醫院為此專門設置了綠色通道。所謂的綠色通道,按紀錄片中的説法,要像軍隊一樣的,要做到24小時全天候,所有醫生鏈條都是住院值班,才能做到爭分奪秒去搶救患者。

醫院的綠色通道是朱良付發起的,所以剛開始每次急診,不管凌晨幾點,他都親自來。一台又一台的手術,一個又一個的病人,忙到凌晨是常有的事,而有時下班匆匆回家吃了飯,接到急診室電話又立即往醫院趕。主管護士對着鏡頭説道,“有一天朱主任的病人做到夜晚12點,還有16台造影,做到凌晨5點,他們才休息。”繼而她又感慨了一下:“絕對不讓自己的孩子當醫生,實在是沒有一點生活的樂趣,沒有生活質量的,家庭根本就沒有辦法管。”

24小時隨叫隨到、長期高強度的工作、飲食不規律、作息不規律,是很多醫生的工作狀態。南京鼓樓醫院心胸外科主任王東進,同樣是全年無休、全天無休。紀錄片拍攝他的那一天,他連做了三台手術,17個小時。17個小時得像雕塑一樣站着,全神貫注地進行精密的手術。王東進説,“心臟外科就是得身體最好,身體不好的,站台站不住的就被淘汰掉了。”而他患有嚴重的頸椎病,曾經痛到得戴着頸託才能上手術枱,而因長期站立他腿部靜脈曲張,得常年穿着彈力襪。

那麼醫生自個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勞累的?

朱良付的話特別令人觸動。他説,“天天就這樣作息不規律,工作量大,我就擔心有時候我會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家庭的責任都沒有盡到,我自己的醫療責任也沒有盡到。我現在是主任醫師,我們差不多要用25年才有可能培養出來,我現在44歲,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費國家資源。”

一個救死扶傷的醫生,擔心自己“過勞死”,又得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死、不敢死”——醫生的勞累、付出、擔當和犧牲,可見一斑。

要成為一箇中國醫生需要大量的付出,本科5年,研究生3年,博士至少也3年,整整11年;而從住院醫生到主任醫師,往往又需要10餘年時間。熬到了主任醫師,能力越大,承擔得也越多,很多中壯年的醫生自己也有一身“職業病”,他們“怕死”,但“不敢死”。

除了身體上的疲倦,醫生的累也體現在心累。醫患矛盾緊張,患者對醫生不信任,給醫生帶來很大的心理衝擊和心理傷害。

紀錄片一開始是朱良付對着鏡頭無奈、沮喪又不解地説,“曾經有個老太太,是一個老爺子的家屬,那個阿姨説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説我把他家老爺子給害死了。我跟那個老爺子我們在病區裏關係很好的呀,他也很慈眉善目,我也不希望高灌注(腦高灌注綜合徵)發生。但他們也知道你是個好大夫,那個老太太一邊這麼説一邊還説,‘我近來高血壓了,你再給我看看’,但是不耽誤她投訴你。”

所以紀錄片才有這麼一幕,一次急救手術前,朱良付先用手機錄下與患者家屬的對話,確保他們知道手術可能存在的風險。

《柳葉刀》主編理查德·霍頓曾説,他每個月會收到幾百封來自中國醫生的郵件,其中最常提到的主題是醫患關係緊張。“我確信,其他國家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但是沒有一個國家的醫生像中國醫生這樣擔心。”

醫生如此辛苦卻還得憂心自己的安全,這怎麼看都匪夷所思。但它切切實實正在發生。

最新《中國醫生》實用觀後感範文

當前,全國人民正在全力以赴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在這場戰鬥中,醫院就是戰場,醫護人員就是戰士。這段時間以來,一個個不畏艱險、主動請纓的醫護人員感動着我們,全國各地的醫療隊馳援湖北、衝在第一線讓人動容。

正巧這段期間一個名為《中國醫生》系列紀錄片也讓我為之動容,裏面是無數中國醫生用救死扶傷和醫道仁心的故事温暖着人心,傳遞正能量。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展現出病痛給普通家庭帶來的衝擊,醫生與患者面對共同敵人凝結出的誠摯情感,還有當下醫生們所面臨的挑戰和抉擇,既有在應對疑難和重症過程中的判斷、選擇甚至是冒險,也有面對患者和家屬的耐心、誠懇甚至是無奈。

疾病無疑是對人類生命最嚴酷的拷問,它所帶來的衝擊不僅是身體和經濟上的,還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第一集一條很長的鏡頭完整記錄下了朱良付醫生用手機錄音,記錄他與患者家屬手術前的交流告知和環節確認,就這樣短短几分鐘讓我看到了醫生面對醫療過程不確定性的無奈,但這並不影響他在一次次寒夜中從家裏趕來赴急診。

可這卻讓我們反思,在疫情面前中國醫生格外耀眼,但在平常他們面臨最多的是什麼,是醫鬧,醫患糾紛,他們為了保護自己只能錄音、籤協議,但還是有些醫生為此失去了生命、前程。他們在為我們付出健康和精力,他們在拼盡全力救治患者,他們珍惜每次救助的機會,我們應該更多地理解他們,而不是誤解、鬧事。醫生憑藉醫術給患者帶去治癒和慰藉,醫生、患者、患者家屬是同一條戰線上的戰友,應對付共同的敵人—疾病本身。只有大家一起加油,一切才會變得更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