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觀看《1921》電影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5W

觀看影片《1921》結束後,大家是不是還沉浸在影片中呢!那麼是時候來寫一篇觀後感了。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生觀看《1921》電影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參閲。

學生觀看《1921》電影觀後感

學生觀看《1921》電影觀後感1

這個暑假按照學校安排觀看了《中國1921》本對歷史故事不感興趣的我竟然從頭到尾認真地觀看了一遍,本片主要講述了中國共產黨的成長曆程,艱難的創建之路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對初心的堅守,最終實現了心中的理想。

本片以毛澤東等人為主在上海開展的“六三運動”開始,他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漸漸地與改良主義者、折衷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分道揚鑣,之後他們先後推動工人運動、馬克思主義宣傳、幫助各地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直到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建設中國共產黨這個過程漫長而艱難,他的建立離不開中國共產黨人對自己理想堅守和一直以來為了這個理想做出的努力。

還記得故事剛開始的時候一羣以毛澤東為首的年輕學生從湖南來到北京,準備赴法留學。但是路上的船票沒有人管得他們自己負擔,身上的盤纏也所剩無幾,一天天過去了也沒有疇到款,同學們雖心念法,但現在的他們連飯也吃不上,他們一個個心灰意冷,但這是的毛澤東領着大家吟唱詩歌振奮精神,困難面前精神不倒,他帶着大家給大學生洗衣服,他幫老師楊昌濟完成書稿,去北大圖書館當理員。就是這樣他們堅持着留在北京,為了有一天實現自己的理想。這個時候的毛澤東讓我不由得佩服不已,飢寒交迫之下的他能克服重重困難堅守自己最初的夢想,回想自己的成長之路上曾經遇到過這樣那樣的小困難時總是抱怨和退縮,毛澤東在理想面前的堅持和困難面前的努力正是我需要學習的。

在毛澤東為夢想努力的這段時間裏他也看到了中國不堪的現狀讓他心生擔憂,於是他打消了出國的念頭,他相信在中國也一定可以他覺得在這個社會的大課堂上是永遠也學不完的。他開始組織愛國運動,辦報紙,理念逐漸清晰的她帶領大家開展驅張運動,組建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們心中的理想。這是這部奮鬥史才成立了中國共產黨,也才有了新中國。

現在的中國文明富強,人民生活安定幸福,現在的生活離不開每一位共產黨人的努力,離不開他們對理想的堅守和努力,我想現在的我們要繼續繼承革命先輩的理想信念,為我們國家的不斷富強而努力奮鬥!

學生觀看《1921》電影觀後感2

中國共產黨誕生,是一件開天闢地的事情,其影響力不亞於後來的新中國誕生,如何再現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除了要再現偉人的豐功偉績之外,更大的目的在於闡述歷史的必然,這樣一來難題就得擺上枱面,如何把思想融進那個時代紛紛擾擾的思潮當中,這才是關鍵。於是這樣一部紅色題材劇就具有了史詩的氣質,毛澤東的一生是偉人的一生,也是道不盡的一生,本劇截取毛澤東青年時期和一幫先驅如何創立中國共產黨的奮鬥史為藍本,再現了歷史的必然。毛澤東的一生在他的詩中均有所體現,本劇也基於此,不同階段的心態也都能從詩中一一解讀。

對於紅色革命題材劇,知識分子的朝氣蓬勃和堅定的信仰歷來都是電視劇中一道讓人賞心悦目的風景,沒辦法,要怪的話就怪現代人信仰都缺失了,這一切無非是想告訴我們,瞧,那時的年輕人多麼有朝氣,有信仰,有恆心,這其實也是毛澤東形象最有力的寫照,為再現偉人豐功偉績的一生,本劇從縱面到截面全方位再現了幾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而在這些重大事件中起到貫穿始終作用的幾個人物,徐世昌、孫中山、段祺瑞、毛澤東、蔡和森等人在歷史事件中的沉浮成為最佳看點,也正是應了毛澤東那一句詩:“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情,詩中感歎了創業的不易的同時也對未來充滿了信心,表述了繼往開來的決心和魄力。本劇也基於此講述了一個大時代的環境之下,那些“風流人物”,他們對於人生道路的抉擇、以及思想主張等等,都成為了後來新的歷史篇章的見證。

毛澤東的一生是豪情壯志的一生,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正是青年毛澤東的寫照。當時的中國正值內憂外患,一戰結束後的中國,以戰勝國姿態凱旋歸來,本以為可以揚眉吐氣,但此時的中國內憂外患,中國時局依然是一盤散沙,徐世昌狡詐,段祺瑞以擴充軍餉為目的進而賣國,南北軍閥各懷鬼胎,而列強更是伺機而動,孫中山下野,這一切的一切,讓人深深明白,這是一個爛攤子,唯有革新一切才能救中國,一羣年輕的仁人志士四處奔走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救亡圖存運動,時勢造就英雄,此時的中國,李大釗、陳獨秀、蔡元培,他們生於時,長於時,成為了這個時代思想的中流砥柱,生在這個時代的毛澤東,盡情的吸收着時代思潮,苦思救亡運動。1921年是個特別的年份,這一年,以毛澤東為首的先驅創立了中國共產黨,一個劃時代意義的政黨就此誕生,一羣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也照耀着日後的中國。

本劇再現了毛澤東如何審時度勢,分析當下,着眼未來的高瞻遠矚,突出了偉人高大的形象,把偉人如何創業,如何撈取第一桶金,如何獲取賢內助等等事蹟都向世人表述清楚,一部主旋律電視劇做到這裏也就夠了,但本劇除了以歷史的視角再現劇中人物段祺瑞、馮國璋、李大釗、蔡和森、楊開慧、馬林等人的命運之外,更是闡述了“任何反動派都是跳樑小醜”的歷史必然。

學生觀看《1921》電影觀後感3

6月9日,央視一套熱播劇《中國1921》研討會在杭州舉行,這部被專家們譽為“偉人版”《奮鬥》的電視劇,截至目前在天涯論壇上的點擊率已經突破120萬人次。到會的專家們一致認為,該劇最成功之處在於它作為革命歷史題材的當代意義。

“它有非常強烈的歷史觀照性”

《中國1921》就是回答了兩個問題:中國共產黨是怎樣誕生的,為什麼會誕生。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司長李京盛認為,該劇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有非常強烈的歷史觀照性”。它用宏大時代背景下的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告訴今天的年輕人,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對愛情、親情、事業、理想是如何抉擇的。

導演穆德遠希望《中國1921》能給年輕人帶來一些思考。“這些百年前的年輕人所走過和擁有的,與今天的80後、90後所崇尚追求的,到底隔着多大的距離?”

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彭吉象看來,這部劇的成功之處在於找到了與80後、90後一代年輕人的心理對接點:如何平衡和統一個人的奮鬥與社會貢獻,並用獨特的青春視角,還原作為普通人的偉人,這成為對年輕人最大的吸引力。

“精心營造還原那個時代的歷史氛圍”

細雨泥濘中,一雙穿着破布鞋、掛着鮮紅傷口的腳匆匆穿行在小巷子裏。這是32集電視劇《中國1921》的第一個鏡頭。就是這雙腳帶着25個湖南青年,走向北京,走向全國,帶領中華民族走向了開天闢地的共產主義道路。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電影資料館副館長饒曙光看完後的感覺是:“這樣的開頭,接地氣,接人氣。”

《中國1921》以“五四運動”、“反軍閥獨裁”、“中共成立”等幾個重要時間為縱軸,以毛澤東、李大釗、陳獨秀、孫中山、徐世昌等人的時代選擇與歷史命運為橫軸,將人物情感融於時代變革的歷史進程中,編織出整個時代的全景。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前中國文聯副主席仲呈祥認為,《中國1921》用一種高於敍事的手法精心營造和還原了當時的歷史氛圍和質感。

“我們結婚吧!我給你生孩子,即使你掉了腦袋,我把孩子養大……”劇中楊開慧對毛澤東的這段“雨中告白”成為許多觀眾議論的焦點。很多網友質疑,那個年代的愛是否有這麼張揚。李京盛認為,這恰恰是那個革命戰爭年代人們特有的情懷和信仰,那是最真實的情感表達。觀眾有這種不理解,恰恰説明了今天的人們生活在一種平庸和物慾當中,逐漸退化了那個年代人所具有的純粹的情感與樸素的信仰。

“創作新的紅色經典是時代使命”

如何借用紅色歷史和紅色文學,完成紅色資源的當代轉化,承擔起當下的文化使命?專家們充分肯定了《中國1921》在將紅色資源轉化成精神力量上取得的成績。

今天的時代需要我們創作新的紅色經典,這是一種時代使命。《中國1921》將眾多的歷史人物、事件、衝突編織到宏大的歷史背景中,成功地塑造了那個時代的歷史羣像。

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策劃部主任、《中國1921》責任監製徐萌認為,將人物放到歷史的縱深裏面去展示,將整個時代放到歷史長河裏面去檢驗,是需要有相當的胸懷和氣概的。“過去,紅色題材和歷史劇中間是隔着一面牆的,《中國1921》把這個牆打通了。”

至於該劇是否屬於媒體所評論的紅色偶像劇,李京盛表示這只是一種表現形式和方法,從注重對新鮮史料的挖掘到現在注重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這才是革命歷史題材影視作品的可貴之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