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航天觀後感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1W

每次我們欣賞完一場影片後,一定有很多感觸,可以書寫一篇觀後感,許多人在聽到要寫觀後感的時候,往往都會卻步,不知如何下筆,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思政航天觀後感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思政航天觀後感6篇

思政航天觀後感篇1

我一直幻想着有一天,我可以駕駛着載人飛船去遨遊太空,我的夢想終於實現了!2080年的一天,我駕駛着“夢想號”飛船遨遊太空,飛船飛速行駛着。哇!我看到了地球、太陽、土星、火星、水星……直至整個太陽系!

突然,我看到一道強光一閃而過,是彗星!真美啊!我不由得讚歎起來。我把飛船開到了太陽的附近,真熱呀!大顆大顆的汗水止不住地往外冒,心想我還是趕快離開這裏吧!我趕緊離開了這個大火球。我又來到了月球附近,月球真美呀!它的表面發着光,不是説月球不會發光的嗎?我跑到飛船的顯示屏前,想查詢一下月球為什麼會發光?我把問題輸入進去後按了查詢鍵,只見屏幕一片漆黑,答案沒有出來。我急忙跑進飛船的監控艙,查看一下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監控系統顯示是外星人把電路切斷了。我立即返回駕駛艙,我的飛船前方有一架很奇怪的飛船,從上面下來幾個長得怪異的外星人。他們對我説:“很高興認識你,我們是外星人,你是地球人吧。”我説:“我是地球人,你們為什麼要切斷我的電路?”他們説:“我們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對不起,我這就修好。”

兩分鐘後,電路修好了,我看到了問題的答案:月球會發光是因為受到了太陽光的反射。我知道了答案,又向下一個星球駛去……“起牀啦!起牀啦!”媽媽叫醒了我,原來剛才是個夢呀!希望它以後會變成現實!

思政航天觀後感篇2

載人航天是人類航天活動中系統最為複雜、難度、要求最嚴的系統工程。按照空間站建造任務規劃,今明兩年將實施11次飛行任務,包括3次空間站艙段發射,4次貨運飛船以及4次載人飛船發射,於2022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之後,空間站將進入到應用與發展階段。

每次飛行任務都是一項“大工程”,背後凝聚着成千上萬人的心血智慧。為確保任務順利實施,各系統各單位全力備戰,以優異成績迎接。

巴丹吉林沙漠深處,酒泉衞星發射中心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內燈火通明,人影綽綽,工作人員穿行在飛船箭體與測試儀器之間,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業被形容為“千人一發箭”,任何環節都事關成敗,誰都不能掉以輕心。作為中國航天員進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用一絲不苟的態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數十人的吊裝團隊協同執行任務,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錯,吊裝對接誤差更是小而又小。每個產品只允許一次吊裝落位成功,沒有重來的機會,不能有絲毫閃失。吊裝對接火箭,一圈數十個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對準連接。”基地工作人員石創峯承擔吊裝工作,為了做到既快又穩,他自創訓練方法,在吊鈎上繫着焊條,操作吊車從高空將其插入啤酒瓶口裏。練到最後,他和同事揮動笨重的吊車鐵臂,就像揮動自己的手臂一樣靈活自如。

飛行千萬條,安全第一條。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團隊把保護航天員生命安全作為底線,在神舟十二號發射、飛行、對接、停靠、返回等任務各階段,都準備了確保航天員安全的預案和舉措,還將首次啟用載人飛船應急救援任務模式,全力保證航天員安全往返天地間。

只有真正瞭解載人航天工程的起點在哪裏、道路在哪裏,才能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將由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發射,任務準備期間,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發射隊臨時黨委帶領大家赴東風革命烈士陵園,緬懷聶榮臻元帥、眾多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蹟,號召大家以強烈的責任感、精湛的技術和奮勇拼搏的精神完成此次任務,穩操接力棒。

思政航天觀後感篇3

今年7月,北斗三號全球衞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但不懈攻關、創新不止的科技工作者們並不滿足。“北斗三號雖然有些性能指標是全球最佳,但要看到國外導航系統也即將更新到下一代,隨時會實現反超。科技競爭時不我待,科技報國尚須加倍努力。”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衞星總指揮遲軍説。

“實踐一再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遲軍的這番話,自信又硬氣。正是因為一次又一次的科技攻關和自主創新,北斗系統才能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並跑到領跑。

從北斗團隊身上,我們看到了特別能攻關的載人航天精神。載人航天是當今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戰性的領域之一,是難度大、規模大、系統複雜、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極強的工程。崇高使命激發了中國航天人特別能攻關的精神,這是中國航天人探索創新的寫照。

“我們不想重複國外的老路。”戚發軔説。當時,儘管我國已掌握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衞星等基礎技術,但對於載人航天這個航天領域的最高難題,卻幾乎從零開始。即便如此,中國航天人還是大膽提出了設計製造一步跨越國外近40年發展歷程的飛船設想。

從飛船設計、火箭改進、軌道控制、空間應用到測控通信、航天員訓練、發射場和着陸場等方案的論證設計,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都瞄準世界先進技術,確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強勁的後發優勢,關鍵技術就能與世界先進水平並駕齊驅,局部還有所超越。這樣的發展模式被國外評價為“非常典型的中國式太空計劃。每次邁進一大步,很少重複”。

飛天的征程中,充滿了不斷突破創新的魄力,充滿了勇氣和智慧。這種特別能攻關的精神,在新時代的科技工作者身上,得到傳承和弘揚。

量子計算機研製成功、c919首飛成功、復興號高鐵投入運營、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磁約束核聚變、散裂中子源等設施建設取得突破,量子信息、鐵基超導、幹細胞、合成生物學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近年來,我國着力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一大批全球領先的科技成果不斷湧現。

“當前,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新變化,我們要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創新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表示,要激發調動廣大科技人員和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加快走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創新發展新路徑,加快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步伐。

思政航天觀後感篇4

神舟十二號飛船於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在發射的後續過程中一切順利,這也説明了這次發射取得了圓滿成功,中國在世界載人航天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通過這次神十二飛天,我們能夠感受到中國優秀的航天精神。

航天精神--以大局為重、艱苦奮鬥、自主創新、廉潔報國。中國的太空部門,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有最重大戰略意義的行業之一中國太空事業的建設者們,以他們的奉獻、創新和輝煌的成就,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成功和中國知識分子的風采。中國的航天事業是中國國內各行業中投入和產出比率最高的行業之一,而且對中國的國家利益具有頭等的戰略重要性,難能可貴的是中國的航天部門多年來始終保持着中國革命的精神:以大局為重、艱苦奮鬥發憤圖強、最終成為世界上獨樹一幟的一支重要航天力量。中國航天工業志存高遠,奮發圖強和廉潔報國的行業風貌,應該成為全體中國人共同的精神財富,中國航天人的精神應該像過去的大慶精神一樣,成為中國現代的進程中所有行業的楷模。

中國航天事業所創造的這些有形和無形的財富,是我們這個民族不竭的物質和精神寶藏。

1、學習航天人的艱苦奮鬥、勇於探索、開拓創新的精神中國載人航天事業雖然已經有一定的發展,但同時也還有一些風險問題。但在風險面前,中國航天員表現出的是一往無前的勇氣,是頑強拼搏的鬥志。他們用艱苦奮鬥、敢於犧牲的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奮發向上的優秀品質;用勇於探索、開拓創新的精神為全國各族人民樹立了榜樣。

2、學習航天人極其嚴謹的科學精神。

各參研參試部門和單位為完成神舟十二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做了大量精益求精的準備工作。從每一顆螺絲釘,每一個焊接縫,到我們在電視中看到的宇航員細緻的檢查安全繫帶的動作,認真地閲讀飛行手冊等,這一切都是高質量、高標準、一絲不苟的,是來不得一絲疏忽大意的。這種不允許失敗、不準有絲毫瑕疵的`嚴謹工作作風,保證了“神十二”發射的完美成功,也是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的。

3、學習航天人志存高遠、無私奉獻的精神和高度的責任感當我們沉浸在“神十二”帶來的歡樂和喜悦時,當我們為航天事業的輝煌感到驕傲和自豪時,一定要認真學習航天人勇於攻堅、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特別是要學習他們在航天事業中表現出來的高度的責任感,學習他們以國家利益為重、志存高遠、為國奉獻、立足本職工作的精神神七的成功發射不僅為中國的科技進步提供了新的動力,代表航天事業的航天人更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它促使當代青年學生更加明確自身肩負的重大歷史使命。

作為共產黨員,我們更應該自覺地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踐行航天精神,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思政航天觀後感篇5

488秒後,一枚火箭進入太空,無數顆心裏的石頭落了地。

2020年5月5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我國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的序幕正式拉開。然而,人們未必知道,在此次任務前,也有過多次失利。

失利、挫敗,對於航天人來説並不陌生,也並不可怕。2017年7月,長征五號遙二火箭因發動機故障未能將衞星送入預定軌道。研發團隊經過100余天的故障排查與180余天的試驗驗證,找到失利原因,對發動機從結構、材料和工藝等方面進行改進。2018年11月,改進後的發動機在長程試車過程中出現問題,研製團隊再次進行改進。2019年4月,一台用於後續任務的發動機又出現異常,研製團隊又對發動機結構再次進行改進……

唯其艱難,方顯勇毅;唯其磨礪,始得玉成。“成功是差一點點失敗,失敗是差一點點成功”,這是航天領域流傳甚廣的一句話。“一點點”的背後,是一種頑強和堅韌,一種無懼挑戰與困難、直面挫折與失敗的戰鬥精神。

我國啟動載人航天工程時,比美蘇等國家晚了30多年。“如同運動員在起跑線上晚了一步,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比別人更大的步伐、更快的速度來追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説。

迎接挑戰,航天人“跑”了起來。

他們與時間搏鬥:1個月完成3個月的工作,解決火箭整流罩超重問題;總裝火箭發動機一般需要24天,他們只用18天就可出色完成;立項比大部隊晚了兩年,新型微波雷達卻同時完成研製,在天宮一號和神舟九號自動交會對接中大顯身手……

他們與自己較勁:神舟六號飛船要用的導線上被發現原因不明的壓痕,即使用放大鏡才能看出來,但他們仍將庫存裏30公里長的導線全部篩查一遍;為了把被稱為“太空穿針”的手控交會對接技術的誤差控制在毫米級,他們進行了3年、1500次手控交會地面模擬訓練……

這種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也能看到。為了研發疫苗和藥物,廣大科技工作者與病毒賽跑、與時間賽跑。他們沉浸在實驗室裏,每一次試驗不一定都有想要的結果,但一定都有戰鬥的汗水。如果失敗,那就抓緊時間再來一次。

“過去我們是‘串聯’的工作方式,比如一個試驗結束,看看結果後再進行第二個試驗。現在我們變成‘並聯’的方式,很多試驗在同步推進,爭取疫苗早日上市。”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嚴景華疫情期間曾向媒體介紹,團隊拿到新冠病毒的基因後,馬上開始疫苗研發。此後,工作時間“不是以天來計算,而是以小時在往前推”。

無懼挑戰和挫折,在攀登科技高峯的路上勇往直前,這就是新時代科技工作者必須擁有的品質。這種特別能戰鬥的精神,使他們更堅韌,邁出的步伐更沉穩、更踏實。

思政航天觀後感篇6

隨着天文觀測技術的發展,現代航天器將人們帶入了嶄新的航天時代。我熱愛宇宙,更熱愛航天,我的理想就是當一名航天事業的戰士,乘着載人飛船去遨遊太空,探索宇宙。

我對航天的理解很浮淺,認為飛機、火箭飛上天就是航天,實際航天領域研究的東西非常廣泛,也非常深奧,不管我對航天認識的深與淺,但我非常喜歡航天。

記得小時候,大人們給我買的玩具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飛機,現在家裏還有兩架遙控飛機模型保存的好好的;還記得我上幼兒園中班的時候,我和爺爺一起做了一支火箭模型,並在全幼兒園觀展;上了國小我參加的是航模興趣小組,在小組裏我做了六架飛機模型。當我製作的飛機模型飛在天空中的時候,我想起了楊利偉叔叔,他乘着我國自己建造的載人宇宙飛船遨遊太空,這一創舉在全世界面前為我們中國人爭了光露了臉。

隨着年齡和知識的不斷增長,我對航天的理解也逐漸加深了,同時腦子裏的疑問也一個一個的接踵而來,如:火箭沒有翅膀是怎樣飛起來的?人造衞星在天上會不會掉下來?再如:載人飛船為什麼能遨遊太空?……帶着這些問題我買了一些有關“宇宙、太空、自然科學”方面的百科全書。通過學習我初步瞭解到:火箭是利用發動機向後噴射高温高壓的燃氣產生及作用力以獲得前進推力,並由此向前運動的飛行器,它一般由動力系統、控制系統和結構系統三部分組成。人造衞星和太空探測器是無人駕駛的航天器,它擁有高度精密的自動控制裝置,迄今為止它們已先後對月球、金星、火星、哈雷星等近距離或實地考察,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因此人類稱它為“宇宙信息的偵察兵”。人類除了派人造衞星和探測器到太空考察外,也希望自己能夠飛上太空,載人飛船就是人類遨遊太空的工具之一,它一般由座艙、軌道艙、服務艙、對接艙和應急救生裝置等部分組成。座艙是飛船的核心,軌道艙內裝有各種實驗儀器,服務艙則是為航天員提供生活保障的地方。載人飛船可以獨立進行航天活動,也可作為往返於地面和空間站之間的“渡船”,並能與空間站或其他航天器對接後聯合飛行。我國自行研製的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於11月3日凌晨1時36分首次空間對接成功,這是在美國、俄羅斯進行首次交會對接試驗40多年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自動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這説明我們國家的航天技術已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平,我為之驕傲和自豪,同時我也更加熱愛航天了。

我是一名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我知道宇宙間還有許多奧祕等着我們去探索和發現,航天領域裏還有許多難題在等着我們去認識和攻關,因此,為了實現自己遨遊太空探索宇宙的美好理想,長大後為我所愛的航天事業貢獻力量,從現在起我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牢牢掌握過硬本領,爭做一名優秀的少先隊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