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電影《錢學森》觀後感1000字

來源:巧巧簡歷站 3.04W
錢學森,錢學森,1911年12月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杭州。從1923年進入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開始,他就立下了要用所學的科技知識報效國家志向。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關於電影《錢學森》觀後感1000字,以供參考。

關於電影《錢學森》觀後感1000字

關於電影《錢學森》觀後感1
  
  《錢學森》這部電影讓我對錢學森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他是一個“寧可回祖國種蘋果”,也不願對祖國坐視不理的男人,他是一個甘為祖國犧牲一切的英雄。是的,他的人生是有價值的。
  
  但是感動與欽佩之餘,我還在想什麼樣的人生是有價值的人生,有什麼樣的標尺來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許多老師一直在強調我們要怎樣怎樣努力、怎樣怎樣奮鬥,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社會價值,諸如此類的話。不避諱的説一下,我從來都是很反感這樣的説教的。老師們所強調的社會價值到底是什麼,老師所説的不平庸到底是什麼,是為這個社會做了多少貢獻、還是在這個社會獲得了什麼樣的地位,或者是從這個社會撈了多少錢。一直以來,我都很討厭像俞敏洪這樣的人,在他們的眼中只有像他們那樣才能算是有價值,他説過"人的生活方式有兩種,
  
  會的元素,每個角色都需要有人來扮演,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過的生活,所以你無法評判別人的人生價值。如果每個人都想成為強者,那麼每個人都生活在無盡的競爭之中,這個社會需要有人來扮演弱者,也有人願意扮演弱者。
  
  我這樣的觀點並不是説我有一個消極的思想,相反,我是一個有着積極生活態度的人,我追求的就是成為一棵草。雖然不能像樹一樣,人們遠遠的就能看到我,但是我不在乎,因為這不是我追求的,我喜歡的是草的淡然與寧靜。我喜歡那種平淡的,你也可以説是平庸的生活,但是我喜歡那樣。我沒有什麼很高的追求,我只要一成不變的生活,我只想以後能有一個美滿的生活,我不要什麼榮華富貴,我只要衣食無憂。我只想一輩子做一個老師,一成不變的過我的教書匠生活,我喜歡的就是這份安靜。你或許會覺得它太過平淡,太過乏味,太過無聊,但是,請不要對我下結論,因為這是我的理想,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關於電影《錢學森》觀後感2
  
  今天,老師要我們寫一篇電影的觀後感,我想來想去,我一直被一個人的故事感動着。他,是我國導彈、火箭以及航天事業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人們心目中的“科學聖人”,他就是為新中國的科學事業奮鬥終生的偉大科學家——錢學森。
  
  他的一生充滿神祕和傳奇,雖然我看的不太懂,但看我看到錢學森的愛國之心、堅定信念和不怕吃苦的精神還是感動了我,特別是看到他在沙漠戈壁裏的畫面,那風吹起的沙子,連對面的人都看不見,看到那時侯的生活的艱苦,再想想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我們是多麼的幸福,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祖國有用的人。
  
  錢學森的身上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他的奉獻精神,他的民族氣節,他的堅強毅力,他的艱苦樸素,想想我們現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是多麼幸福,跟那時的錢學深爺爺相比,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還有他對父母老師的彬彬有禮,有力地顯示了他的品格,情操,令人景仰。看完了這部電影之後,作為愛國主義典範的錢學森,愛國主義是貫穿他整個生命的主旋律,作為一名小學生我的任務只有好好學習,將來作為有用的人報效祖國,錢學深爺爺在經歷了長達五年的囚禁之後,終於踏上了祖國的熱土,這位享有國際威望的大科學家,以一個普通的科學工作者的姿態,穿行在風沙彌漫的西北荒漠,默默地為祖國做着貢獻,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錢學森爺爺的業績對於我一個普通國小生來講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愛國,就是要努的好好學習,奮發向上,為我們的祖國的將來貢獻一點微薄的力量。錢學深這部電影向我們展示了一位科學家的創新的力量。不僅為中國人的科學創造留下閃光足跡,對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也作出重要貢獻,這就是科學的力量和科學家的價值。進入新時代的今天,一個國家和民族真正實現崛起,主要表現在文明創造,反映在科技發展上。一個偉大的民族只有為人類文明提供了大量創新成果,方可證明自己、成就自己。所以,正在崛起的當代中國,弘揚錢學森的科學創新精神,對於引領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走向極其重要。而對於我們新一代的國小生來講,我們的學習可能沒有什麼高科技,但是我們也一樣要好好學習,才能更好的為國家和人民服務。
  
關於電影《錢學森》觀後感3
  
  我這個年齡段的人多數對歷史事件知之甚少,在某些場合談及此事,就會顯得相對的窘迫,是知識的窘迫。曾經閲讀過的歷史教材,未曾徹底瞭解就匆匆翻過, 對於錢學森,我的記憶只是停留在兩個關鍵詞上面:留學生和兩彈一星。更加詳細的信息我是很少去主動查閲的,於是本片作為主旋律的歷史人物宣傳傳記正是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讓歷史也能更加的形象具體,作為宣傳和資料都是不錯的。影片中瞭解到了那個年代中似乎凌亂的歷史細節,再現歷史的同時,畫面、演員和台詞是明顯經過細緻打磨的,畢竟這個人物的重要性在整個故事敍述中已經很明顯了,不過在有限的電影時間裏還是比較侷促的,很多情感和事件都是點到為止,很明顯編劇還是想全面去展現錢學森的一生,而不是一兩個典型事件,立志於打造成一部完整的電影資料,卻苦於時間的限制,總感覺有些背景的東西在留給觀眾來思考!
  
  從全片來看《錢學森》大致是分為3個部分來組成的:留學生,兩彈一星,紀錄片。“留學生”部分是個人魅力的極致體現,學識能達到的高度是我們難以想象的。過渡到“兩彈一星”部分就是愛國的“名”到“實”,“淡”到“濃”的逐漸變化,事情的重要與否和怎麼去對待遠非外人能隨意揣測的,這個應該能在我們從激昂的音樂中冷靜下來思考而得。
  
  激昂的音樂聲中,愛國的心臟在跳動。
  
  20世紀50年代初是美國的“紅色恐慌時代”,1950年,美國人指控錢學森是共產主義者,並對其進行祕密調查。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錢學森一直想回到中國。於是想美國當局提出了回國申請,沒想到,根據五角大樓的指示,美國海關扣留了錢學森的行李和書籍,移民局通知他不得離境。
  
  美國海軍部次長極力想把錢學森留在美國,他説:“錢學森無論在哪裏,都抵得上5個師,我寧可把這傢伙斃了,也不讓他回到中國。”後雖將錢學森釋放,卻仍對他進行監視,接下來的5年時間裏錢學森實際上是遭到了軟禁。1955年6月,錢學森擺脱了特務監視,把一封請求回國的信寄給了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叔通,最後,信件轉到了周恩來總理手上。1955年8月,中美在日內瓦舉行大使級會談,中國方面要求美方不再阻撓錢學森等人回國,同時釋放了11名被俘的美國飛行員。9月17日錢學森帶着妻兒終於登上了“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啟程回國。過人的智慧幫助了他。
  
  一回到中國,錢學森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成為中國導彈計劃的實際負責人,他被任命為該計劃的首席主管。 1958年,錢學森設計出東風系列導彈的藍圖,1964年成功進行了試射。後又研發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1999年,錢學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1992年中國開始實施載人航天計劃,以錢學森研究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為基礎,2003年10月,中國終於發射了首個載人航天飛行器——神舟五號載人飛船。
  
  祖國的強大是我們個人生存與發展的保障,而祖國的強大也離不開每個國民的智慧,新時代的我們要為祖國的發展添磚加瓦,為創造美好的明天貢獻力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