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佰觀後感心得體會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9W

如果不能深刻思考影片的中心內涵,寫出的觀後感就是沒有意義的,寫觀後感是當下很多人看完電影后都會做的事情,這是提升我們寫作能力的方式之一,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電影八佰觀後感心得體會6篇,供大家參考。

電影八佰觀後感心得體會6篇

電影八佰觀後感心得體會篇1

今年暑期檔有一部大熱影片——《八佰》,聽説好評連連,媽媽迫切地在上映一週後就帶我去觀影了。一開始並不熱衷的我,看完以後深受觸動。

這是一部講述淞滬會戰末時在上海四行倉庫,國軍頑強抵禦敵軍的一場戰鬥。是以微弱的420多名士兵以少敵多對抗30萬日軍倭寇的慘烈戰爭。然而為了壯大聲勢,迷惑敵軍,當時的團長對外宣稱抵抗士兵有800餘人,這也是《八佰》這部影片的由來——不是“八百”,而是“八佰”!

這樣人數懸殊的戰鬥無疑是十分艱難的。其中有一個片段是最讓觀眾震撼的:有重要人物要與倉庫裏的指揮官通話,有人捐了電話線卻苦於無法送進倉庫,愛國人士排隊主動請纓跑過橋送電話線,然而無一例外都被日軍射殺於橋上,這時看賭場的刀子自報姓名,冒着敵軍的槍林彈雨,跑上橋,拾起前面英雄掉落的電話線向橋那頭跑去,一槍,他倒下……又站起來跑出去,接二連三的子彈飛射而來,他無處躲避,兩槍,三槍,他已經跑到橋那頭,用盡最後力氣將電話線拋向倉庫,最後倒下……那邊的戰士終於順利拿到電話線。僅僅是為了一通電話,僅僅為了跑過一座橋,就是數條人命……我的耳邊一片沉寂,還有隱隱的啜泣聲……

我沒有生活在那樣的年代,無法感同身受。但是這部影片讓我知道今天的和平安寧來之不易,沒有戰爭不慘烈,沒有犧牲不讓人痛心,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我們少年兒童一代要了解歷史,好好學歷,走科技強國的道路!少年強則國強!

電影八佰觀後感心得體會篇2

首先感謝《八佰》這部電影告訴了絕大部分中國人不知道的一件抗日英雄事件,《八佰》源自抗日期間淞滬會戰最為慘烈的、悲壯的一戰,詳細戰役前後詳情也是我等國人需要了解銘記的。

很是慚愧因為這部電影我才知道這場我國實際參戰420人的戰役,英雄先烈需要被銘記,因為有他們的前赴後繼才有我等才有現在的生活。影片通過一河之隔的景象,將地獄與天堂呈現在觀眾面前。

當看到先烈隔窗望向河對面繁華景象時,我眼淚不自覺的流了下來,他們看的不是河對面,他們看得是現在我們安定繁榮的生活,這是支撐他們慷慨赴死的信仰,因為他們堅信積貧積弱、節節敗退的中國終有繁榮昌盛的一天。而今天的中國又有多少人能夠體會他們當時慷慨赴死的勇氣和民族榮辱感。

突然想起川軍抗日英雄蘇國章回憶的那段對話“去死,怕不怕?不怕!我們要保護我們的國家”,打敗仗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人失去民族認同和喪失國家榮辱。正因為在國家民族在最危難的時候有這樣一批慷慨赴死的先烈才喚起更多的國人從麻木中投身民族救亡。愛國不僅僅是用一兩部國產手機和看一兩場電影,愛國更需要更全面的傳承,國家需要強大,就像電影中河對面的外國租界,當時歐美的發達可以讓他們免受戰亂之苦可以喝着咖啡洋酒“欣賞”着國軍將士頑強的抵抗。四百多個將士清楚的明白對抗幾萬侵華日軍何止以卵擊石,又怎能阻擋日軍鐵蹄,他們為國家打的是精、氣、神。

我希望中國媒體多報道更多真實抗日事件、更多英雄事蹟、更多真實的抗日影視。少整些胡編亂造的“抗日神劇”毒害後代,甚至過度消費及娛樂化抗日等侵華事件,讓子孫後代清楚的真諦抗日沒有那麼多輕而易舉,更多的悲壯和摻烈,才是對民族和國家負責。

電影八佰觀後感心得體會篇3

電影開場就佈局了兩個場景,充滿和平和喧囂的蘇州河對岸以及形成強烈鮮明的宛如廢墟,荒無人煙的四行倉庫。很明顯,河的一端是充滿希望和繁華的“天堂”,而另一端則是遍佈殘缺樓房,荒涼的“地獄”。

我想,影片中貫穿全程的一個線索,就是白馬。白馬的出現,是四行倉庫人們心中的一道光,照亮了人們心中的希望。白馬的白,新,亮和四行倉庫的黑,破,舊產生了鮮明的對比,象徵着在四行倉庫這種黑暗,破舊,充滿絕望的逆境中有了一絲照入的希望。這也象徵着人們內心開始從對死亡的畏懼轉換成不懼艱險,奮勇向前的決心。而最後,純亮雪白的白馬,身上染上了鮮血,在路上奔馳,這難道不是人們用獻血染成的希望嗎?希望從頭到尾都沒有消失過,反而因為人們的英勇奮戰,不懼艱險更加熠熠發光,重燃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喚起人們心中的家國情懷!

影片從開始到結束,展現了我軍幾百個人防守四行倉庫四天的經過,見證了士兵們從剛進來的稚嫩敏感到了成熟勇敢的蜕變。或許每個人心裏都有害怕死亡的那一面,但是當家國破碎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時候,所有害怕都煙消雲散,剩下的只有滿腔熱血。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團附謝晉元在面對堅持防守兩天和升起國旗面對日軍更加猛烈的進攻時,毅然決然選擇了後者。顯然,在謝晉元眼中民族榮譽感和喚起民族危亡意識比單純的防禦更有效。而之後用鮮血護住不倒的國旗,也正向河對岸展示了正如何香凝先生所説: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的壯言。

而影片最後,接到了撤退命令後,在日軍的猛烈射擊下,四行倉庫的士兵撤離到對岸的途中,我們也看到了對岸人民密切注視着民族同胞的生死存亡,紛紛獻出自己的努力,這一過程也是喚醒民族同胞同仇敵愾,團結對外的高潮。儘管看似並不成功的撤退,卻帶來了最成功的結局。士兵們所展現的精神給中華民族的病打了一劑良藥,只要有活着的士兵衝出重圍,就能喚起部分中華民族的精神意識,而在人民羣眾的推動下,這種意識勢必是大勢所趨,也勢必會帶來最終的勝利!

電影八佰觀後感心得體會篇4

一條蘇州河,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在抗日戰爭歷史中湧現出的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是全體中國人的榮耀和驕傲,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樑!

影片中的人物説過:“那邊是天堂,這邊就是地獄。”河的這岸是“滿目蕭然”,河的那岸卻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一反差的確讓人心酸與憤怒。

當主動請纓的壯士們一個一個從樓頂無畏躍下引爆自己時,那接連不斷的爆炸聲真正炸醒了河對岸愚昧無知而又麻木不仁的民眾。“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何香凝的這一句台詞被深深地印在了每一個人的心底。

影片最後在廢墟中踏出的帶着血紅色傷口的白駒,則意味着中華民族遭受重重磨難,早已千瘡百孔卻仍然充滿希望仍大步昂揚地向未來馳騁而去的中華民族的脊樑。

英租界答應讓國民黨戰士衝向他們那邊兒,但在中途日本人用槍或子彈掃射他們。謝團座説:“不要戀戰,不要回頭,就是死也要往前爬,我要你們每個人都活着!”聽到團座這句話時,我已淚流滿面。他們才是真正的中國人,他們是保護我們國家的真正的中國人!説愛國、護國不是口頭上的保護,他們是用行動這樣做的。當我看到他們這種愛國情懷,不顧一切往前衝的這種精神的時候,我已經泣不成聲。

影片所表達出來的這種愛國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愛中國!中國加油!中華加油!

電影八佰觀後感心得體會篇5

8月15日下午3點,濮陽聖雅恆豐超級巨幕影院,一場特別的《八佰》點映會正在舉行。我並不知道故事梗概,剛看片頭,感覺自己在“漫威”的畫面中。該片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孤軍奮戰4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

這部影片,細緻地刻畫了戰役的獨特環境和身處其中的中國軍人的成長以及中國各界的反應和轉變。影片以一匹被束縛着象徵民主和自由的白馬為線索,深刻的暗喻了戰爭的本質和普通人民對光明的渴望。一條蘇州河分隔了倉庫與租借,地獄天堂,形成強烈對比,南岸燈紅酒綠車水馬龍,北岸炮火連天屍橫遍野,這種直觀視覺衝擊太過於震撼,導演管虎獨闢蹊徑地將視角聚焦在戰爭中底層小人物身上。

還有更多的感動,來自民族苦難的共情,也來自同胞向死而生的勇氣,小人物在家國大義面前,捨生取義。不讓四行倉庫變成400人的墳墓,只要有一個人在,就一定堅守陣地和敵人戰鬥到底的決心。他們大多數沒有名字,但他們真實地活過。想到這裏會覺得我們今天的生活實在是來之不易,這種感動化為一種力量,珍惜現在的生活,珍惜身邊的幸福,努力奮發向上。

四行倉庫像是一箇中國抗戰的縮影,四行倉庫中國軍人的精神也是抗日戰爭中所有中華民族精神的代表,喚醒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矇昧初醒的國人。租界裏的各國觀察員們,以為這是一場沒有什麼懸念的戰役,唯一的關注點好像是預測多少小時結束戰鬥。然而,“八佰”和”樓頂不倒的旗幟“終讓他們肅然起敬,並作出合乎人道的反應。

?八佰》這部電影或許是近幾年我看到的最精彩的戰爭片,不光有宏大的場面和激烈震撼的槍炮聲,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電影背後每一個普通的中華兒女在國家岌岌可危時展現出來的人性光輝。而電影裏不倒的旗幟和充滿魔幻現實主義的白馬,就像穿越時空的燈塔、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我們不斷前行。

電影八佰觀後感心得體會篇6

前段時間,我看了《八佰》這部電影,心潮像起伏的波濤,久久不能平靜。

影片講的是:在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區第三戰區88師524團團副謝晉元率領麾下四百餘名戰士,孤軍奮戰四天四夜,死守上海倉庫的故事。壯士們顧全大局,視死如歸的精神讓人肅然起敬。那燃燒的戰旗,那義無反顧地衝鋒,譜寫了一篇保家衞國,抗禦外侮的壯麗詩篇。“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尺寸與人。”先人的鏗鏘之言,凜然正氣,融進了我們的血脈,鍛造了我們的脊樑。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電影中的一個情節令人潸然淚下。當戰鬥進入膠着狀態,日軍用鋼板陣做掩護,企圖用炸藥爆破守軍所在大樓時,壯士們將遺囑交給戰友之後,身上綁滿手榴彈,毅然決然從高樓跳下,砸進鋼板陣,與敵人同歸於盡……在淚眼朦朧中,我彷彿聽到了狼牙山頂上響起的壯烈豪邁的口號聲,看到了八女集體投江,以身殉國的悲壯的身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他們是我們心中永遠的英雄。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年初,新冠肺炎肆虐。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八十四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一邊告知公眾“儘量不要去武漢”,一邊卻逆行登上去武漢的高鐵;七十三歲的李蘭娟院士主動請纓,帶領團隊連夜奔赴武漢;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連續30多個日夜率領六百多名“戰士”奮戰在抗疫一線……醫務人員白衣為甲、逆行出征,捨生忘死,給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帶來了光明。他們的壯舉感天動地,正是有了他們的捨命相搏,才有了本土疫情傳播阻斷,抗疫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他們是共和國最忠誠的衞士。

“我們不是生活在和平年代,只是有幸生活在和平的中國!”真慶幸,我們身在中國這和平而偉大的國家。我只想説一聲:“我愛你,中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