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抗日電影《八佰》精選觀後感優秀範文3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7.7K

《八佰》是一場慘烈的戰役,你看過這部紅色電影嗎?千萬不要忘記寫一篇觀後感哦,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關於抗日電影《八佰》精選觀後感優秀範文3篇,快來看看吧。

關於抗日電影《八佰》精選觀後感優秀範文3篇
《八佰》觀後感

最近一部叫《八佰》的愛國電影很火,於是我和爸爸約定好一定要去看。觀影之後,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部電影既感動又精彩,的確很值得一看。

電影講的是淞滬會戰後期,謝晉元所率524團第一營死守上海最後一塊陣地,堅守閘北四行倉庫。謝團長帶領400餘兵(外界稱八百壯士),掩護主力部隊撤退的真實歷史故事。

“八百壯士”抱着為國捐軀的決心,誓死守衞。我很敬佩他們的堅定,更佩服謝團長,如果不是他把戰士管理得好,應該就會有逃兵出現吧。

我最印象最深的是戰士們在四行倉庫上面護旗的場面,絕不讓旗子倒下來。直到最後,護旗的戰士全部犧牲的時候,也不忘把旗杆豎得筆直筆直的。

這部電影讓我知道了一段保護上海不讓日本人佔領中國的歷史。看完影片後,我真的是感慨萬千,我們一定要牢記歷史,勿忘國恥!愛我中華!

《八佰》觀後感

《八佰》的故事就是描寫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黨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420人留守蘇州河畔四行倉庫、狙擊日軍的故事。為壯聲勢,對外號稱800人。

上海四行倉庫和英法租界只有一河之隔,租界裏燈紅酒綠,賭場、戲院正常營業,街道上熙熙攘攘。河對岸團附謝晉元告訴大家,這裏是我們最後的陣地,也是我們的墳墓。

謝團長接到上峯的命令,要死守四行倉庫,倉庫的對面就是英法租界。死守的目的就是死給你看,換取英美等國際勢力的同情。戰鬥很慘烈,英美也很同情中國,各大國際報紙的記者紛紛架起設備在對岸拍攝,報導戰況。同時更多的是河對岸的中國看客。他們把戰鬥當戲看。而我坐在熒幕前看着他們,我心裏怒斥這些看客。然後電影裏飛艇上的外國觀察員指責中國看客的冷漠。

這400人並不是想當英雄,也不想撐英雄。四百壯士英勇抵抗日軍,意思沒錯,但進到歷史現場確不是這樣的。他們有些是農民,稀裏糊塗被抓來當兵。張譯演的文職軍官也只會打算盤,不會打槍。他們心念的是回家,老婆孩子熱炕頭。影片的第一幕不是打日本,而是中國軍隊在槍斃逃兵。

懦夫經過戰火的洗禮變成戰士這是基本套路。對岸觀戰的大學生看到國軍應勇戰鬥被感召,偷偷渡河要加入他們,他們對戰爭有着浪漫的想法和期待,他們眼中的戰爭是一些書本上的傳奇。當見到強大的敵人,槍火紛飛,屍橫遍地時,這種浪漫就消失殆盡了。真正見過戰爭的人是不相信英雄那一套的。姜武飾演的老鐵,不管你怎麼罵我,羞辱我,老子就是怕死,就是不想死。看到身邊兄弟受傷,他也生惻隱之心要去救人。等他付諸行動時,戰爭馬上就給了他教訓,讓他負了傷。

最後他們奉命撤退。上面知道繼續表演沒有意義了,英美出於自己利益的考慮不會支援中國。謝團長希望戰鬥能重新激發戰士們對戰局的信心。

黃曉明飾演的特派員説,上海淪陷大局已定,七十萬國軍都沒幹成事,你們四百人能成。

謝團長還不甘心,希望這場戰鬥能激發對岸羣眾的戰鬥熱情。

黃曉明冷冷回到,他們的熱情馬上就會消退,這些人的熱情改變不了戰局。戰爭的背後都是政治。

這個真相是告訴特派員告訴謝團長的,也是導演想告訴觀眾的。

你們這麼做到底值不值,後人會如何評説。八佰的倖存者楊養正晚年在接受鳳凰衞視採訪時説,我不是什麼英雄,只是一個軍人,為國家打日本。

《八佰》觀後感

6月初,我有幸參加了《八佰》的一場內部交流觀影。160分鐘左右的時間內,置身於82年前那個特殊戰場,蘇州河兩岸,一邊是繁華的英美租界,一邊是四百多名士兵浴血奮戰的四行倉庫。管虎不愧是老辣的導演,用最簡潔的空間重建,即實現了對整場戰役的全方位還原,解決了戰爭片最困難的微觀戰場與宏大敍事之間的矛盾。這樣舉重若輕的結構,甚至連《敦刻爾克》也無法做到。

如預期中的,《八佰》中的確不乏“燃”點、“淚”點,某種程度上填補了我對四行倉庫保衞戰中壯懷激烈的想象,但是這種填補因為審慎而讓我剛看完時甚至微微有點不滿足,覺得導演在對這場戰役的正面褒揚也即“熱血”的敍事上稍顯吝嗇,讓人看到了更多熱血之外的多角度審視。然而回頭細想時,又恰好是這些多角度的審視讓戰役更加真實和耐人回味。

比如説,影片一開始就是從逃兵的視角進入的。這是一個不同凡響的開場。幾個老百姓以及逃兵誤打誤撞被編入了四行倉庫的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524團”(其實是第一營,為了對外營造倉庫內有一個團的守軍的假象,在通訊中用“524團”代替第一營)。這些人中有從鄉下來的青年和孩子,本來想見識大上海的繁華,被誤當成逃兵抓起來,送進四行倉庫;也有積極領餉消極上陣的老兵油子,“不幸”成了敢死隊的一員。這些本來習慣於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的中國人,被迫經歷這場特殊戰役的洗禮,成為熱血寫就的“八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