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黃大年》的最新觀後感3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4.6K
作為當代青年,生於太平盛世,風華正茂,理應學習黃大年胸含大志,篤行於微的精神,看完這部作品後,你有什麼樣的收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關於《黃大年》的最新觀後感3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關於《黃大年》的最新觀後感3篇

黃大年觀後感篇1

“黃大年同志秉持科技報國理想,把為祖國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作為畢生追求,為我國教育科研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的先進事蹟感人肺腑。”回望黃大年的青葱歲月,當他激情書寫“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的時候,當他海漂十八載成為享譽海內外的卓越科學家的時候,當他決定回國毅然放棄一切、甚至“威脅”妻子離婚的時候,當他以5年時間完成西方發達國家20多年走過的艱難路程的時候,他的殷殷赤子心、拳拳報國志向世界證明了中國力量,也激勵中華兒女要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貢獻智慧與力量。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力量,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力量,永遠是振奮民族自信心、提振國民精氣神的強大力量。今天的中國,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佔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與日俱增。面對深化改革的重任、脱貧攻堅的重擔、經濟轉型的重託,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作支撐,我們比任何時候更需要像黃大年一樣的愛國報國志士。我們要學他關鍵時刻聽從召喚,緊急關頭勇於掛帥,以鏗鏘誓言踐行“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懷,以實際行動詮釋“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的報國之志。

朝思暮想的祖國,魂牽夢繞的土地,血脈相連的親人。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無論身影飄在何處,這流在心裏的血、烙上中國的印、澎湃着中華的聲音,永遠都是點燃億萬國人迸發奮鬥激情的原動力。當前,中國發展正站在新的起點上,“從歷史維度看,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從現實維度看,我們正處在一個挑戰頻發的世界。”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實現強國夢必須激盪中國力量。

黃大年觀後感篇2

近期一個響亮的名字再次響徹在我們內心,他樸素,辛勤刻苦,衣着簡便,一生多餘積蓄;他富有,兩袖清風,表裏如一,是無私的愛國者;他固執,執着科研,心無旁騖,一心只在實驗室;他豁達,淡泊名利,安貧樂道,一生的平凡鑄中國科研的偉大;對於家人的不理解,他説“忠孝難兩全,家國難兼顧”;談起老一輩科學家,他説“看到他,你會知道怎樣才能一生無悔,什麼才能稱之為中國脊樑。當你面臨同樣選擇時,你是否會像他那樣,義無反顧?”是的,他義無反顧了,他就是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國家深探專項裝備研發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863航空探測裝備主題項目首席科學家,他就是黃大年同志。

很多人評價他是“純粹的知識分子”,因為他“什麼職務也不要,就想為祖國做些事”,很多人評價他是“另類的科學家”,因為他對待科研只一句“我沒有敵人、也沒有朋友,只有國家利益”。

“不專則不能”“科研需要瘋子,需要拼命”“唯痴迷者成大業”――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用58年的人生證明了這些成功經驗。這兩天媒體的追憶中,他的一句話尤為令人動容:“中國要由大國變成強國,需要有一批‘科研瘋子’,這其中能有我,餘願足矣”。

堅守崗位,追求夢想、不知疲倦,爭分奪秒、唯恐落後,這是黃大年給人的印象。“把科研當作‘情人’”“每年出差130多天”“經常吃了速效救心丸搞工作”……這就是黃大年的真實生活寫照,黃大年成就了祖國在科學技術上的多處“彎道超車”。7年間,黃大年和眾多科學家一起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

曾經,錢學森回國時,一位美國海軍將領説,“一個錢學森抵得上海軍陸戰隊5個師的兵力”。7年前,黃大年歸國時,有外國媒體評價,“他的回國,讓某國當年的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後退100海里”。但當我們驚歎那些科技英才的過人之處,羨慕他們成功的榮譽,感慨他們的神奇時,卻可能忽視他們身上的執著精神,無窮毅力。

如今世界多極化發展,發展迅速,科技競爭乃是一個國家、一支軍隊核心能力的競爭,一旦落後,可就是國家能力、軍隊實力的落後。這就要求科技人才必須有一股“拼命勁”,勇於爭第一。正所謂,“性痴,則其志凝,故書痴則文必正,藝痴則技必良”。錢學森鍾情於導彈研究,終成為一代巨匠;宋文驄醉心於國防重器,終成為“殲—10之父”;黃大年痴迷於前沿攻關,終成為科技巨星。無數科技英才的事蹟表明,鍾情專一、埋頭苦幹的人,才有希望登上科技的峯巔。

中國要建設科技強國,不是一句口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離不開一大批像黃大年那樣的“科研瘋子”,離不開他們身上的“拼命勁”。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新中國成立初期,一大批海外英才集體回國,他們認為,“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憑着這樣的家國情懷,很多人甘心做“沉默的砥柱”,為中國創造了“兩彈一星”。今天,我們正走向民族復興,而民族復興的支撐在於科技振興,在於眾多科技人才凝心聚力科技興國。在黃大年心中,“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作為一箇中國人,國外的事業再成功,也代表不了祖國的強大。只有在祖國把同樣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滿足”。只有中國強大了,他們的內心才更為強大。正是擁有一顆“祖國高於一切”的初心,讓黃大年這樣的科學家隱忍克己、樸實包容,只講奉獻、不圖回報,不求名利。

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不進則退。在科技興國的戰場上必須有“一招鮮”。這個“一招鮮”就是顛覆性技術,有它我們才有發言權。然而,“在科學的競跑中,任何取得的成績都將馬上成為過去,一個真正的科學家總會有極其強大的不安全感,生怕自己稍微慢一步就落下了”。就是這種“不安全感”、這種“本領恐慌”,讓黃大年這樣的科學家,兀兀窮年、玩命工作,為國家和軍隊發明了核心技術,創造了科技戰場上的“一招鮮”,成為中國有利的武器。

“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這是美好的人生。很多科學家之所以成果豐厚,就在於以出世的態度做學問、搞研究,超然物外;以入世的態度愛國家、愛科學,殫精竭慮。黃大年就是這樣的'人,“參加學術會議或講座,他能一口氣準備十幾頁的材料,但要讓他填報個評獎材料,半頁紙都寫不滿”。反之,名利心盛,耐不住寂寞,只看重科研資金,不聚焦科研攻關,就很難有大的成就。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做一朵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歷史向前發展。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個黃大年一樣的人燃燒自己、照亮未來,鑄就起了民族脊樑,中國的脊樑,每名科技工作者都應以“黃大年們”為榜樣,大力弘揚“冷板凳”精神,始終保持一股不回頭,拼命勁,在科技興國的偉大征程中書寫華美篇章,樹立高大形象。

       黃大年觀後感篇3

有多少人可以放棄優越的條件,來到窮苦地方艱苦奮鬥?有多少人可以不畏艱難,恨不得一天都在工作,連睡覺都覺得奢侈,連煮飯都覺得浪費時間?他,就是吉林大學教授,一位以生命來教導學生的戰士:黃大年。

黃大年是享譽世界的地球物理學專家,2009年,他放棄國外優越條件,懷着一腔愛國熱血,毅然回到祖國。擔任母校吉林大學地球探測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在工作上與時間賽跑,一刻也不停歇,帶領團隊攻克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重大突破,為國家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性的奇蹟。而然就是這樣一個偉人,卻得了癌症,但這也沒有阻擋他工作的腳步。2017年1月8日,黃大年因病去世。

這件事情給我的感觸很深:在國外優越的條件下,還能想着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祖國,有多少人能做到?而黃大年同志,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來祖國做出偉大貢獻,難道這種精神不值得我們學習嗎?他帶病堅持工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在生活中,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人:冬天冒着嚴寒送快遞的快遞員、堅持守在邊境一線的解放軍戰士……他們都是像黃大年同志一樣,奉獻自己,方便別人的人。在今後的生活中,我要向黃大年同志學習,做一個不畏艱苦,勤奮好學,熱愛祖國的新時代好學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