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年代》觀後感優秀範文3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W
《覺醒年代》是一部製作精良的電視劇,劇情跌宕起伏,引人入勝。觀看完這樣一部優秀的作品之後,大家一定都想把自己的感悟記錄下來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覺醒年代》觀後感優秀範文3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覺醒年代》觀後感優秀範文3篇

 篇1
 
  6月時往家裏打了一通電話,我問爸媽最近在幹嘛。我媽説,他們在看《覺醒年代》,老爸看了都哭了,看完催我入黨。我一邊心裏想着我的眼淚哪有那麼好賺,轉眼考完期末就打開了這部劇,當然一部分原因也是學校老師要求。
 
  總共43集講述的故事,並不是我們很陌生的。故事開篇先從二十一條開始,講述了為了反對袁世凱復闢,幾位歷史主要人物凝聚在《新青年》這本雜誌下,為中國救亡圖存而尋找出路的過程。在看電視劇之前,我對陳獨秀和李大釗的認識仍停留在歷史課本的“南陳北李”的層面,只有看進去了,看到偉人家裏的雞毛蒜皮,看到親人之間的悲歡離合,看到學生的滿腔熱血,才覺得歷史不是乾癟的事實陳述,更是他人的一生的故事。
 
  劇裏讓人印象深刻的情節數不勝數:有日本留學回國的李大釗和陳獨秀在船上仗義相助中國學生,有辜鴻銘“口吐芬芳”用希臘語給胡適一記下馬威,有二十八畫生雨天徵友閲盡街邊世態炎涼等等。
 
  讓人記憶猶新的人物也不少:有對得起世人唯獨對不起妻子的北大李大釗;有無恥諂媚的報刊記者張豐載;有試圖二十年不談政治的雜誌主編陳獨秀;也有把陳獨秀喂胖了4斤的警察廳廳長吳炳湘;有看似老頑固實則是蔡元培“毒唯”的辜鴻銘;還有曾經的無政府主義愛好者陳延年和勤工儉學小可愛陳喬年。
 
  這些人物都在這部劇裏躍然紙上,鮮活地向世人展示着當時的社會生活,每一個單拿出來都可以詳講許多人物塑造也立體不扁平,較為真實地還原了人性的複雜。但在這人物羣像當中,我卻獨獨被蔡元培這一角色所吸引。
 
  這個角色像是一個粘合劑和催化劑的結合體,將意見相左的人才都集於麾下,運用着極大的管理智慧,從中調和,使得每個“大將”的才智都得到了發揮。這樣的老好人的形象並不容易塑造,稍有不慎便會顯得過於世故圓滑,但是在劇中,蔡校長卻恰如其分地安撫着每一個思想上激烈交鋒的學者,體現了極高的情商。(三句話,我讓男人為我寫了180篇稿子)面對天南海北來的北大師生,孑民校長在他們過熱的時候降降温,在有分歧的時候又擔得起領袖發揮了凝聚力。或許比催化劑更適合的表達是,蔡校長的存在使得各個學者發揮出了“協同效應”,實現了1+1>2的效果。雖然對內蔡校長柔情似水,多方協調,春風化雨。但是我們的蔡校長絕不是一個軟弱的角色。當面臨外敵的時候,蔡校長又顯示出了剛強的一面。當青島被列強奪走,中國作為反法西斯戰勝國卻還在外交上備受欺辱的時候,蔡校長毅然決定辭職的行動也展現了作為愛國文人的風骨。可以説,既是蔡元培此人的品格最是擔得起校長一職,也是校長這個身份賦予了蔡元培實現抱負的能力和歷史責任。二者相互成就,是為資源實現了最優配置,確實應該寫入史書。
 
  在高中的歷史課本里,蔡元培校長向來是和北大的校訓“思想自由,兼容幷包”連結在一起的考點。但當時從來就沒有深究為何他能當上這個校長,我想,這部劇裏給出了我想要的答案。《覺醒年代》不僅是從大的格局上,教會我們要熱愛這個先輩用血淚澆灌出的國家,更是從做人的角度上,教會了我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立足於這個社會。
 
  從宏觀角度來説,這部劇是成功的。它成功地讓年輕一輩回顧了過去艱苦奮鬥的歷史,瞭解了國人思想啟蒙的幾番波折。
 
  從微觀角度,這部劇也算是成功的。作為一部宣揚主旋律的電視劇,不流於説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這一部作品的藝術價值和表現手法是密不可分的。就拿柳眉和陳延年分別的戲來説,他們在一個公園湖邊告別,空鏡頭一轉,移到了湖面上的幾片漂浮的樹葉。
 
  此中的象徵意義已經不言自明。而表現陳喬年和陳延年就義的時間點和手法也比較高明。或許有的人可能會覺得,雖然後面幾集仍有陳氏兩兄弟的戲份,過早地“劇透”他們的死訊會不會不太合適。但是我覺得這正是對節奏的把握,是刻意為之的先抑後揚。當喬年和延年和父親陳獨秀分別時,腳步的蒙太奇處理,給依依不捨的觀眾發了“刀子”,服化道的精細程度也使得觀眾收到了心理和視覺的雙重衝擊。之後幾集又重新出現了兩兄弟的鏡頭,讓觀眾不僅有一份欣喜,也為之後毛澤東和周恩來的登場的基調做了鋪墊。
 
  綜上所述,《覺醒年代》就主題立意和技法的層面而言,都是一部稱得上優秀的作品。作為中華兒女,看完此片,我的覺悟是:吾輩不僅應當以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為榜樣,還應該學習這樣優秀的作品所傳達出來的信息——今天的大眾傳媒應該傳播發展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其中,講好中國故事必不可少。
 
  篇2
 
  開始時我對《覺醒年代》並不感興趣,因為我基本上不看電視劇,怕看上癮,但因為是學校要求,所以不得不從命。可接觸之後,我才知道這部電視劇和那些無腦電視劇之間的區別,它不會讓你上癮,卻會讓你喜歡它。
 
  《覺醒年代》整個劇情(雖然還沒有看完)都很精彩,將新文化運動以及黨的成立等事件,以生動的劇情展示出來,讓我們看到的不再是書本上無聊的知識,而是活靈活現的人物故事。
 
  我最喜歡《覺醒年代》中演張豐載和劉一品的兩位演員。因為演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其實相對於演張豐載他們這些守舊的人來説簡單。演員本人並不是復古派,而是當代中國的青年,是嘴裏説着,手上寫着白話文的新青年。可這樣的一些人,卻要去飾演守舊派、復古派的人物,談何容易。但他們做到了,他們把這些活在歷史上的人物演的活靈活現,給人感覺就像他們又活了。每次看到他們在做壞事,我就想衝上去揍他們一頓,,讓他們的腦袋清醒一下,看清歷史發展潮流,不要再阻擋新文化前進的步伐。演員臉上的每一個表情,都控制得相當好,都很到位,讓人不得不稱讚他們。
 
  《覺醒年代》中所給的一些特殊的景物的鏡頭,都藴含着深意,比如李大釗到上海逃難時,有一個鏡頭是橋邊將木樁連起來的鐵鏈。我就在想,為什麼特意給了鐵鏈一個鏡頭呢?是有什麼特殊含義嗎?後來突然想到了前面的窮苦人民,就幡然醒悟了,原來這些鐵鏈,便意味着被困在各種帝國實力,官僚資本主義勢力中的中國。意味着別囚禁在亂世中找不到出路的中國人。更意味着枷鎖!
 
  《覺醒年代》讓我們瞭解到亂世中的中國,讓我們知道了當時的中國人是如何衝破枷鎖,找到救中國的一劑良藥,我非常期待《覺醒年代》後面的精彩內容。
 
  篇3
 
  《覺醒年代》是一部具有思想深度、歷史深度與藝術深度的優秀電視劇。它第一次全景呈現了對現代中國產生劃時代影響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第一次生動塑造了陳獨秀、李大釗、胡適、蔡元培以及魯迅、錢玄同、劉半農等一代新文化巨人的羣體風采,第一次在風起雲湧的歷史大背景下闡釋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邏輯和中國共產黨出現的必然性,第一次將五四新文化摧枯拉朽、一往無前的時代精神表現得歷歷在目、酣暢淋漓,第一次將五四青年追求祖國新生、追求民主科學、追求自由解放的初心表現得青春激盪、熱血沸騰。
 
  《覺醒年代》的藝術深度體現在它並不是歷史文獻的影像還原,也不是對歷史人物的“概念化”重現,更不是歷史事件的編年堆砌,而是把每個主要人物都作為完整的藝術形象來刻畫,藉助大量歷史資料的線索,利用創作者的想象,找到了每個人物的性格之核,也找到了他們共處一個特殊時代的文化共性,從而使得這些人物的思想動機、行為方式、道路選擇、情感衝突都有了性格支撐,也有了時代烙印。每個人物的複雜性、多樣性也都統一在人物性格的內在一致性中。
 
  陳獨秀的雄才大略、光明磊落、剛愎自用、專橫霸道、視死如歸都是連為一體的,他與蔡元培、胡適等同仁,特別是他與兩個兒子的關係、與朋友們的關係,把陳獨秀天馬行空的性格體現得栩栩如生。人們會相信,藝術虛構而塑造的“陳獨秀”就是“真實”的陳獨秀。
 
  此外,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胡適温和、務實、自由派的性格,李大釗平實、親民、醇厚的性格,作為長者的蔡元培沉穩、睿智、從容的性格,甚至辜鴻銘這種所謂新文化運動的反對者自傲、自居、自大的性格,都塑造得生動準確細膩,觀眾甚至都能通過這些藝術形象來解釋這些人物的政治道路和人生軌跡。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這部劇藝術地“活化”了歷史人物,從而證明了歷史劇創作的一個“原理”:人活則歷史活,歷史活則電視劇活。
 
  作為一部歷史正劇,歷史深度是這部電視劇的重要價值。全劇以袁世凱復闢、《新青年》雜誌創辦、北京大學改革、張勛復辟、文學革命、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分化、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國共產黨成立作為核心事件,全面展示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如何發生、如何變化,馬克思主義為什麼會在中國傳播等歷史進程,呈現出那個歷史時代絕望與希望、衰老與新生、傳統與現代生死決戰的歷史氛圍和時代趨勢。
 
  電視劇用兩代人的選擇告訴我們,在那個中國即將被開除出地球“球籍”的時代,唯有壯士斷腕、革故鼎新才是中國的出路。雖然,歷史從來都不是按照人的主觀意願而發展的,歷史的河道有許多人們無法控制的暗礁、逆流,但是我們不能用所謂後來的“正確性”去否定昨天先驅者的嘔心瀝血和前赴後繼。從這個意義上説,這部電視劇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創作態度,正是這種態度確立了電視劇的歷史深度。
 
  曾經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巨大影響並親身經歷過這場運動的毛澤東説過,五四運動“在思想上和幹部上準備了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這一趨勢在《覺醒年代》中也得到了清晰的體現。
 
  《覺醒年代》思想深度、歷史深度和藝術深度所支撐起的這部電視劇的特殊意義,值得珍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