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自我走出“職業困惑”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2W
認清自我走出“職業困惑”
編者按:畢業時,大家處在同一起跑線,幾年後,同學之間有了一定的差距。同學聚會,提供了一個橫向比較的機會,也激發了對自我的審視。這本是一件好事情,但許多人往往存在一些錯誤的認識及不成熟的行為模式,沉浸在抱怨、焦慮、猶豫、無奈等各種情緒中不能自拔。這就是所謂的“當局者迷”。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及時矯正這些錯誤的認識及不成熟行為模式,就不能擺脱不良情緒對自己的持續傷害。那麼,如何走出“當局者迷”的狀態呢?從北京安定醫院心理科黃建軍大夫的分析中您或許會找到答案。

  三十歲的迷茫

  阿健,男,29歲,公務員:“三十而立”我不敢聽,因為羞愧。馬上就30歲的我還沒有成家,銀行裏沒有多少存款,工作與五年前一個樣,什麼都沒有“立”起來。大學畢業那年我考上了國家公務員,在國務院下屬的一個機構工作。羨慕我的人很多,我的感覺也很好。公務員在社會上地位比較高,收入穩定,還有各種福利,我沒有理由不感覺良好。每當聽到別人訴説跳槽的苦惱,我就暗自為自己的工作得意。

  如果不是因為相戀多年的女朋友離我而去,我還陶醉在這種光環裏。女朋友的理由是,她需要見解深刻的BF幫助她的工作,但五年如一日的工作內容早已使我的大腦懶惰了,平庸了。她不願意斯文掃地去擠公交車,她要買私家車,但我的薪水太微薄,解決不了問題,最重要的是她看不到我被提職的希望。

  女朋友的離去給我極大的打擊,我開始想跳槽的事。但五年間,我除了寫些不斷重複的工作彙報之類的東西,別無建樹。英語早扔了,哪家公司願意僱我呢?點評:五年間,阿健的職業沒有改變,收入的穩定性沒有改變,福利的多樣性也沒有改變,惟獨改變的是阿健的心情。由最初的自我感覺很好到現在的羞愧和彷徨。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剛工作時,因為很多人羨慕他的職業,自我感覺也很好;五年後,女朋友不滿意他的狀態,阿健自我的感覺也很差。也就是説,“他人認可我,我就認可我,他人否定我,我就否定我”。這是一種不成熟、有害健康的自我價值觀。

  古語説“三十而立”,不僅僅指成家立業,更重要的是心理的自立,如果阿健在心理上立起來,那麼“和誰成家,立什麼樣的業”就會變得相對輕鬆一些。

  渴望**

  笑嫣,女,28歲,某網站編輯:人就是這樣,隨着經歷的增多,你會聽見心裏越來越清晰的聲音,漸漸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五年間,我換了四家公司,換了三座城市。現在,我只想要一份給我**、快樂和挑戰的工作,它的薪水可以不優厚。

  公司換了不少,但我一直做網絡編輯。剛開始,我在一家小網站做編輯,對一切充滿了好奇,天天掛在網上樂不思蜀。幹了不到半年,我就厭倦了這種不停地複製、粘貼,沒有創造性的工作流程,於是辭職走人。

  我的朋友在另一座城市一家挺有名氣的網站工作,當時那個網站正在招聘,他力邀我過去,我喜歡有變化的生活,於是就去了。幹了一年多,我和他一起辭職了,而且我倆發誓再也不在網站幹了,要換個行業。我們一起參加各種人才交流會,三天兩頭去面試,結果一無所獲。工作可以沒有,房租卻不得不交,人也得吃飯,無奈之下,我們只好重操舊業。

  去年,我又辭職了。來到了北京,好幾個月都沒有找到工作,最後只得還是應聘在一家網站做編輯。盯了五年電腦屏幕,我的眼鏡加深了300多度,眼藥水從來就沒停過,我做夢都想辭掉這份工作。在目前的就業市場上,選擇了一個行業,你就像坐在一條順水漂流的船上,你沒有舵,也沒有機會下船,只能聽任船把你帶到某一個地方,我討厭被控制的感覺。

  點評:主人公的工作經歷,反映了一種常見的“循環型”就業模式。即:在同一個職業上,因不滿意而不斷地辭職和求職,卻又不斷地選擇原來的職業。把自己的處境形容為:“坐在一條順水漂流的船上,沒有舵,也沒有機會下船”,是一種被控制的感覺。

  分析一下這種就業模式循環的動力,主人公擇業時有兩種客觀力量,一是優勢力量:從事網絡編輯的經驗,在循環中,永遠存在且持續增強;二是劣勢力量:缺乏從事其他職業的經驗和技術,在循環中,也是永遠存在且持續增強的。這兩種力量交織在一起,在不知不覺中讓主人公產生了被控制感。

  認清楚了“循環型”就業模式的循環動力,如何打破這種循環,想必就會相對容易一些。是發揮自己的優勢,在原來的職業上取得不斷進步,還是彌補自己的劣勢,另闢蹊徑,取決於主人公自己的選擇。這種自我分析、做出選擇和努力的過程,不是充滿**和挑戰的事情嗎?是不是快樂的,也只有主人公自己體會了。

  温水中的青蛙

  歐陽燁,男,28歲,科室負責人:和我同年進公司的同事中,不少人在第二年就跳槽走了。公司是國有企業,受領導重用,工作比較清閒,薪水不錯,福利也很好,我捨不得放棄。後來,我結婚了,分到了房子。第三年有個不錯的機會,但被我輕易地放棄了。第四年我想走,公司説,人可以走,但房子必須退還。我猶豫了。房子雖説不大,但畢竟是自己的,而且相當長時間內不用想買房子的事情,這對工作沒幾年的我來説至關重要。權衡再三,我打消了走人的念頭。

  今年,妻子懷孕了,想到養孩子的花銷,我不敢再想辭職的事了。算了,就在公司幹吧,雖説公司整天上演着同事間的勾心鬥角,個人發揮的空間也很小,但薪水還是能穩穩當當地拿到。就在這個時候,公司的領導放出話,説我不安心工作,不可重用。

  於是,和我同資歷、工作能力遜於我的人紛紛被提拔了,我還在原來的職位上。記得有一個實驗:如果把青蛙放進滾燙的開水裏,青蛙會一下子蹦出來逃命;如果把青蛙放進適温的水裏,然後把水慢慢加温,舒適中的青蛙會在不知不覺中被沸水燙死。回想五年的工作經歷,我感覺自己就像一隻温水中的青蛙。

  點評:主人公的工作經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剛參加工作時,因為留戀單位的清閒和高福利不願走,到後來受自身和外部的種種因素的牽制又脱不開身,於是,抱怨和苦惱積在心中,令人窒息。歐陽燁把自己形容為温水裏的青蛙,這個比喻非常形象,反映了他焦慮、恐懼和無奈的心理狀態。

  但他沒有注意到,人和青蛙還是不同的。從主人公的經歷來看,水温是他自己加上去的,而他卻不知道。這裏有兩條線:一是主人公由開始捨不得放棄單位到中途想走,再到後來不想走;二是公司對主人公由開始的重用到後來的不重用。這兩條線之間沒有聯繫嗎?很明顯,主人公中途想辭職的做法無疑使自己所處的水温升高了。明白了人與青蛙的不同,自然也就會把水温控制在自己喜歡的温度。是否選擇被温水燙死,那是自己的事情了。

  學會用“第三隻眼睛”看自己

  北京安定醫院心理科 黃建軍

  上述三個案例正好從三個方面介紹了工作中常見的不合理信念及相應的不成熟的行為模式。(1)消極被動型行為模式案例中的阿健,他對自己的評價完全來自別人,沒有正確的自我價值觀,受別人的影響,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有這種行為模式的人,應增強自我意識。要知道,別人的觀點固然重要,但只能作為參考。被一個人否定,並不等於被所有的人否定,即便所有人都否定,也不能説明別人就一定對,而你就一定錯。所以,有這種行為模式的人應該讓自己的心理和行為儘快地自立起來。(2)衝動型行為模式案例中的主人公笑嫣,一味追求變化,對工作不滿意就辭職,認為只要辭職就可以找到一個更理想的工作,而在辭職之前,並沒有深入考慮新職業的方向以及自己所具備的條件。所以,很容易陷入“循環性”求職模式中。具有這類行為模式的人在做出決定前,應該多做調查,多思考,以減少盲目性。(3)猶豫型行為模式案例中的主人公歐陽燁,對自己的工作沒有固定的態度,一會兒想辭職,一會兒又想留下,這是一種猶豫型行為模式,也是不成熟的。結果是他始終不能扔掉思想包袱,同時給單位留下一個“不安心工作”的印象。他把自己所處的工作環境搞得非常緊張,把自己形容為:處在不斷增加温度的水中。其實,他已經掌握了水温的調控權,下一步應該嘗試着如何調控水温。

  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當你感到迷茫、困惑時,學着用“第三隻眼睛”看自己,看自己是否存在認識上的誤區,有沒有不成熟的行為模式,如果能經常這樣反思調整自己,生活就會變得輕鬆許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