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申:學生求職,不放過任何機會

來源:巧巧簡歷站 5.94K
網申:學生求職,不放過任何機會
網申:學生求職,不放過任何機會

  目前,“網申”已經成了現場招聘供需見面會之外,最受大學生關注的求職新渠道,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向用人單位申請職位。一些較大型的用人單位通過自有的網絡平台對外公佈招聘信息,並明確在某一時間段接受求職人士的申請。知名外企、大型國企和大型事業單位是這類“網申”信息的主要發佈者。二是通過中介網站申請職位。一些中小企業、機構通過就業中介網站公佈招聘信息,畢業生在網站註冊後可以在線申請自己希望應聘的職位、發送簡歷。

  儘管畢業生對“網申”的競爭心存疑慮,也多次被“悄無聲息”地拒之門外,但絕大部分畢業生還是抱着“不放過任何機會”的心態對“網申”躍躍欲試,主動加入企業、機構“網申”行列的大學畢業生羣體正隨着就業高峯的到來而迅速壯大。

  網申:企業擇才,設“門檻”重名校

  寶潔人力資源部的有關負責人也向記者表達了招聘方的苦衷:“每天打開郵箱都會看見大量的郵件,簡歷蜂擁而至,大量不符合條件的簡歷也是令人頭疼的一件事情,信箱隨時都處於‘爆炸’的邊緣。”他説自己很能理解學生們“求職若渴”的心態,但也希望他們能夠仔細閲讀招聘要求,對號入座,不要“有棗沒棗打三杆子”。

  從兩種“網申”的受歡迎程度看,前者最受畢業生青睞與追捧,但由於“門檻”高,真正能讓更多畢業生直接參與、有效參與的還是後一種“網申”。相比之下,重點院校的畢業生更容易通過大企業、大機構“網申”獲得職位;而非重點院校的學生則更多地參與到就業中介網站牽頭的“網申”中。

  由於‘網申’多是以發送簡歷和求職信的方式進行的,用人單位很難全面考量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很多情況下,‘名校’就成了企業作出用人決定的重要依據。目前“網申”成功率較高的學生主要還是集中在一些重點院校。

  目前某些大企業的“網申”存在高門檻,但這並不是普遍現象,普通高校的學生不要因此而氣餒。畢竟就業市場早已市場化,就業機會存在階段性和隨機性,學生應該抓住機會,作為普通院校的學生,應該正視自己的實際能力,客觀而自信地展開與名校學生的較量。

  另外,外語水平優秀的應屆畢業生在“網申”中優勢明顯。這是因為一般大公司、大單位的“網申”,除了要求畢業生如實填寫個人資料、求職簡歷外,往往還要求畢業生用英文在線回答一些開放式題,或完成性格測試和職業技能測試等。

  一邊忙着使出渾身解數參加企業的校園宣講招聘會,一邊通過“網絡”成批成批地投遞簡歷,向用人單位提出求職申請,回答用人單位的各種問題——“網申”已經逐步走出了幾年前輔助求職的尷尬境地,成為絕大多數應屆畢業生找工作的必經之路。

  近日在“網申”話題的調查中發現,無論是否出於個人意願,網上求職這一新型的招聘方式已經成為許多人求職的新選擇,成為廣大畢業生不得不面對的話題及經歷。

  但與此同時,廣大“網申”者也是有人歡喜有人愁,有的畢業生已經通過“網申”獲得錄用機會;有的畢業生則屢試屢敗,卻又不得不屢敗屢試。

  廣種薄收,便捷“網申”廣受追捧

  這幾天,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大四學生小瓊沉浸在興奮中。一個月以來,小瓊已經通過網絡投遞了近百份個人求職簡歷,終於在最近接到了浦發銀行塘沽開發區支行讓她前去面試的通知,幾天前她通過了面試,如願以償地成為浦發銀行的試用員工

  “以前不太相信‘網申’的成功率,因為全國有太多人競爭同一個崗位,不確定我的簡歷是否真能得到用人單位的重視。”小瓊説,直到“餡餅真的掉到自己嘴裏”,才發現“網申”的確是一條非常有效的求職渠道。

  藉助網絡的強大優勢,眾多企業也開始首選在網絡上發佈招聘信息,靜待賢才上門。

  在匯豐銀行工作多年的宋先生稱:“現在,我們銀行基本上採用網絡招聘新人,每年都會招幾百人,省時省力。”在他看來,網絡招聘取消了地域侷限性,全國各個高校的應屆畢業生都能看到自己公司的招聘啟事,並且不用安排大量人力前往各個招聘會“趕場”,只需坐在辦公室中閲讀簡歷後,安排面試即可。

  網申:競爭激烈催生“海投族”

  “網申”雖然簡單方便,但申請人所面臨的更大的競爭壓力,使不少大學生對這種新型求職方式半信半疑——既樂意通過“網申”拓展就業渠道,又擔心“網申”競爭激烈,輕易地就被對方篩掉,浪費了自己白白努力兩三個小時填寫的資料和心思。

  正因為如此,“網申”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不少大量投遞簡歷的“海投族”。

  天津大學應屆畢業生劉海亮告訴記者,因為自己學的是冷門專業,所以從一開始選擇就業方向時就沒有侷限於本專業的範圍內,不由自主地就成了“海投族”。

  對於求職者來説,自己坐在電腦前投了無數份簡歷,然而收到通知的機率卻是微乎其微,最多隻能收到一份電腦自動回覆的郵件。在從網上投遞材料的這些企業當中,給了劉海亮回覆的只有兩家,但他依然堅信這已經是極大的幸運了,“都知道‘網申’是廣種薄收,能有‘收成’已經是萬幸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