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的演講稿優秀熱門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2W

中華美德傳千年,忠孝禮儀記心中,學習《弟子規》是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也是思想昇華的過程,也是我們自我成長的過程,你還在惆悵這個話題的講話稿怎麼寫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弟子規的演講稿優秀熱門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弟子規的演講稿優秀熱門範文三篇

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演講的題目是《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耳邊傳來琅琅的讀書聲:“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聽着這親切的聲音,我不禁停下腳步,輕聲跟着讀起來。這是我已熟讀的《弟子規》的總敍。

我喜歡讀《弟子規》。“弟子規,顧名思義,就是學生的規範。它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禮儀精髓,是文明的靈魂,是學生文化的瑰寶。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把一千多字的文明禮儀略成了24個字,雖然短短24字,卻也已經樹立了我文明的態度。

弟子規,是聖人對我們的教誨,它讓我明白了做文明人的道理: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接着要小心謹慎,誠實守信。和大眾相處要平等博愛,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物,如果有剩餘的時間與精力,要向多方面學習。

以前的我從不懂什麼是文明,學了《弟子規》。我知道文明就是:孝首孝弟。

百善孝為先。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父母對我百依百順,凡是我提出的比較合理的要求,都會想方設法滿足我。我總是認為父母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甚至,有時父母關心我,多叮囑幾句,我反而嫌父母嗦。有時父母要我做些事,我總是拖拖拉拉,儘量避過,即使做,也是馬馬虎虎、敷衍了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為人子女最痛苦的事。我們至少要做到《弟子規》所説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才能不辜負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這就是文明。

以前的我從不懂什麼是文明,學了《弟子規》。我知道文明就是:信次謹信。

誠信是三月的春風,是五月的花海;商人説誠信是寶貴的信譽,是無價的財富;長輩説誠信是一本厚厚的日記,是一張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約;我説誠信是兩根小指拉鈎後的百年不變,千年不悔。

也許有朋友安慰自己説,誠信是大人的事,我們還沒有長大呢!如果是這樣,那麼你就錯了,大錯特錯了!當你把果皮扔到乾淨的操場時,你誠信了嗎?當你看見老人上車而假裝閉目養神時,你誠信了嗎?當你為了一時的虛榮心,考試舞弊時,你誠信了嗎?……我們真的會驚訝地發現,自己有太多的不誠信!這就是不文明!

以前的我從不懂什麼是文明,學了《弟子規》。我知道文明就是:諧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和諧者,為德行高尚者,自然為人們所敬仰。物種以競爭為目的,人類以互助合作為目的。不管你是哪個種族的,都是同類,因該和睦相處,互相合作。這才是文明人。學了《弟子規》我明白了我們桃校長的校訓:今天你微笑了嗎?就是教我們做個能和諧人際關係的文明人。故有餘力,便應珍惜時間多學習,能夠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會使我們的德行一天比一天進步,過錯也跟着減少。你也會變得更有德行,你便會成為一個文明人,為人們所敬仰。

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誦讀並牢記“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吧!這是我們學生的傳統,學生的文明。我深信,有了它,我們一定會置身於《弟子規》的文明世界裏!我深信,有它了,我們會飛得更高,飛得更遠,飛向更廣闊的`天地!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2

暑假裏,我和媽媽一起在學習《弟子規》,同時觀看了蔡老師講解《弟子規》的電視講座。

通過學習,我知道了做人的根本,就是要有孝心和恭敬心。蔡老師説:“百善孝為先”,他還講了許多聖賢的小故事,比如《孟中哭竹》《閔子騫孝母》等……其中最讓我感觸的是中國歷史上的周朝能統治八百年,憑的就是孝和悌,周文王、周武王都很孝順父母,兄弟之間和睦,一家孝,一國就興孝,他們的子民也都效仿,都很孝順,很多的紛爭就自然消失了,國運昌盛,真正做到了齊家、治國、平天下。

學習了《弟子規》後,我和媽媽也在家中用心地去孝敬長輩。因為奶奶喜歡聽評書,家裏又沒有收音機,所以常常跑到鄰居家去聽,媽媽就為奶奶買了個收音機,奶奶高興地合不攏嘴,看到她開心的樣子,我和媽媽也很開心。媽媽真正做到了“親所好,力為具”,我應該向媽媽學習。當我寫字的時候,有時會離作業本很近,我想到“親所惡,僅為去”,於是我立刻就把頭抬高了,因為媽媽不希望我變成近視眼。

在生活中我要多替長輩幹活,見人要有禮貌,,要按弟子規的.要求來對待他人,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孝心和恭敬心,學會禮讓,多讀聖賢書,掌握知識,我們的社會就會很和諧,世界也會很和平。

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3

初次接觸《第子規》,認為和兒時背的《三字經》一樣,不過是兒童的啟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為然。聽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講座之後,才知道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淺顯易懂的文字藴卻含着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對於我們成年人如何經營我們的幸福人生,和諧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義。

所謂“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聖人的學生。“規”是什麼意思?就是規範、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範。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繩,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在過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能知曉呢?父親早年讀過幾年私塾,對我們的教育是嚴而寬,用餐時長輩不上桌,晚輩絕不可以動筷子,“長者先,幼者後”,有好吃的長輩先嚐。

所以,在我們的人生理念中,長輩就是太陽,我們是星星,永遠圍繞着太陽轉。父親老家在農村,生活非常貧困,爺爺奶奶生病時,母親把家中所有的積蓄和每月工資,全部拿出來給老人治病,而父母只好借債過日子。父母從沒有刻意要求我們姐弟孝順他們,而我們如今對父母都很孝順,耳渲目染父母的言行,對孩子來説是刻骨銘心的。

早年雖然讀過《三字經》、《道德經》,但讀而不知其意,聽了幸福人生講座以後,才恍然大悟,《弟子規》是十善的細化,是孔孟之學和大乘佛法的契合點。儒家講的“仁”與佛家講的“慈”是息息相通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是以五戒十善來檢驗約束自己的言行。

然而五戒十善比較概括,具體運用到生活中有點不知所以然,所以常常犯小惡卻不能覺察,時常因為工作忙碌而忽視了別人的感受,話説出口不是很柔和,“怡無色,柔無聲”沒有做到,和同事討論問題,意見不統一,語調會不知不覺就提高了八度,“言語忍,忿自泯”沒有落實,學習《弟子規》後才發覺自己的缺點竟然有這麼多。

除了前面的兩條,自認為還算及格外,其餘每一條都有很多的不足,試想,如果時光倒退220xx年,當我們面對無邪而知禮的孩童,該是怎樣的汗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