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中語文教學反思熱門優秀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6.06K

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課堂是由自己掌控的,在每一節課結束之後,要學會反思總結,你是否也有這樣的體會呢?寫一寫相關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2022高中語文教學反思熱門優秀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2022高中語文教學反思熱門優秀範文三篇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1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教學亦然。一味的教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着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不得其解。因此,要使教學相長,反思必不可少。本學期我主要擔任了高二年級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回首一學期來的工作,引發了不少的思緒。

一、 學生在學習上的最大困難——如何提高語文能力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加德納,把人的智能分成八種不同的表現形式,而語言技能(語文應用能力)位於首位,由此可見在教育家的眼裏,學生的語言智能的發展是多麼重要。然而,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中形成的一個怪圈,就是學校的師生天天用,天天練語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學科卻是語文,沒有多少學生敢説自己語文學得好,沒有多少語文教師敢説自己的語文教得多好。究其原因在於:語文能力的提高,取決於一個基礎的問題,一個長期積累語言材料的問題。一個人語言貧乏,必然帶來思維的貧乏;而思維的貧乏必然影響學習能力的提高。在我所帶的兩個班(073班和075班)中,學生語言材料貧乏表現得十分突出,特別是理科班073班。課堂上比較活躍,課後卻把大部分時間放在了學習其他科目,因而語文知識積累不夠,語文能力也不高,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成為學生在學習上的最大難題。

二、 教師在教學上的最大困難——如何有效地加強積累

不論是思維還是語言,都要靠積累才能豐富;語言能力是由無數點點滴滴細小瑣碎的知識匯聚而成。語文的學習是一個“聚沙成塔” 的過程。因而如何有效地加強積累是語文教學重中之重的問題。這也是語文教學中最大的難點。對此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認為不就是背背名句名篇,積累字詞嘛,有什麼難的。其實,我這裏所説的積累並不是死記硬背一些名句和詞語,真正的語文積累,內容更為豐富,不僅有詞語和古詩文名句,還應有學生個人的感受和體驗。情感體驗可以激發學習興趣,感興趣的內容在記憶裏“自由出入”時,才能活學活用;只有做到活學活用,才能為閲讀、寫作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形成良性循環,從而達到提高語文能力的目的。

三、 採取措施,迎難而上

針對以上教學中的問題,我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夯實基礎

字詞句的抄寫和寫作素材的積累。本學期一開學,在目標定位和思想動員課上,我就針對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明確提出了要求,要求學生準備兩個作業本,一個用來抄寫課本中出現過的生字詞,一個用來抄寫名句美文及寫作素材,每週要求學生交上來給老師撿查一次。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提高學生的書寫水平,二是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

其次,加強閲讀。

語文新課標要求從學生有效的閲讀課文起步,這是對閲讀主體——學生的尊重,也是對閲讀規律的遵循。葉聖陶先生説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文字,突出語文教學的“語文味”,通過對語言文字的 “讀”,反覆的“讀”,再從“讀”中獲得感悟和體會,提高閲讀能力。這才是有效的閲讀課文。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實實在在的閲讀效果。因此,這一學期的課堂閲讀教學中,我就特別注意留給學生儘量多地讀課文的時間,要求自己做到“且慢開講,且慢啟發”,以提高閲讀教學的效果。語文學習是一個體味、浸染的過程,不能快節奏,必須讓學生保持寧靜、平和的心境,這樣才能保證對課文的獨立閲讀及對問題的獨立思考。

再次,自我充電。

“一日不學則落後,三日不學則無知。”在課程改革理念層出不窮的今天,教師的自我學習顯得優為重要。一位教師要會教書,首先要會學習,我深知教師的自我學習在整個教學中的重性,因此,在緊張的教學之餘,我採取了多種不同途徑進行學習。如瞭解最新的教學理念及大學聯考動態;積極向其他老師學習,取長補短;充分利用“校視通”裏的優質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等。特別是對學校訂購的“校視通”學習資源,不敢説我是用得最好的一個,但可以肯定,我是學得最多的一個。同時也希望學校能夠繼續為我們開通“校視通”這一學習資源,讓我們老師能向高水平的教育看齊。

四、 今後的教學重心

學生的年齡在增長,知識也在不斷積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是培養他們閲讀的好習慣、方法,為提高他們的閲讀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能使學生從文本中獲得豐富而獨特的心靈體驗,真正感受的課文語言的魅力。因此,如何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加強學生感受和情感體驗方面的積累,讓他們找到源頭活水,給語文學習帶來清泉溪流,成為今後教學的工作重心。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教學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希望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能和同仁們不斷的交流切磋。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2

自語文新課程標準在全國實施以來,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着。廣大高中語文教師在學習新課程標準的同時,努力在課堂教學中不斷踐行新課標的理念,大力改革課堂教學,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但在進步的同時,我們也不難發現,由於教師之間存在素質差異,有些教師沒能真正領會新課程標準,盲目追求形式主義,導致課堂教學華而不實,收效甚微。由此可見,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病”得不輕,主要有以下幾種症狀。

一、教學內容重人文性,輕工具性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傳統的語文教學教師過度關注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上課時強調語文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課堂上缺乏思維的碰撞、情感的薰陶,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沒有得到發揮。新課程實施以後,廣大教師充分認識到了語文課程人文性的重要,這是可喜的現象。

然而,有些教師卻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曲解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高舉“人文”教育的大旗,把語文課上成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政治課”,淡化了語文基本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課堂上聽不到琅琅的讀書聲,看不到對文本字斟句酌,欣賞不到學生對文本獨特的感悟。這種“重人文性、輕工具性”的語文教學,失去了語文學科最本質的功能,導致學生讀起課文斷斷續續,寫起文章空洞無物,説起話來吞吞吐吐,何談語文素養的提升,更談不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了。

二、教學方式重活動,輕訓練

活動化的教學方式能為學生創設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但有些語文教師不是從根本上去轉變教學觀念,而是過分放大活動在教學中的作用,過度在活動的多樣性和新奇性上下工夫。於是課堂上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熱鬧的活動,濫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畫一畫、演一演、議一議,這樣似乎是豐富了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但課文卻被放到了一邊,大量的活動擠佔了學生閲讀文本的時間,擠去了對學生字詞句篇的訓練,擠去了學生對課文謀篇佈局的揣摩,語文課程的語文味喪失殆盡,這樣的語文課還能算是語文課嗎?

如在教學《歐也妮·葛朗台》時,有一位教師想通過表演讓學生體會葛朗台語言的特點和神態的變化,但事先並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閲讀,學生還沒能體會葛朗台語言的特點,也沒有進行必要的準備,就匆匆上台表演,結果導致全班學生鬨堂大笑,使得表演無法進行下去。這樣的表演效果可想而知。

其實,我們的語文課堂需要生動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更需要的是讓學生動靜結合,靜心思考,潛心會文,對學生進行紮紮實實的語文訓練,使之在潛移默化中習得語言,提升語文素養。

三、學習方式重形式,輕效果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設”中要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因具有能充分體現學生學習主體性、引發學習動機、激活學生思維的優點,已經逐漸得到廣大教師的認可。於是有些教師就錯誤地以為合作學習使用得越多越好,課堂上合作學習到處可見。只要教師一提出問題,就讓學生開始分組合作學習。學生的討論聲、爭吵聲此起彼伏,課堂氣氛熱鬧非凡。

可是嘈雜的背後,學生究竟有多少收穫呢?

其一,這樣的分組學習缺少合理、明確的分工,沒有建立小組合作機制,真正參與其中的只有少數優秀的學生,而其他學生則作壁上觀,要麼一言不發,要麼閒話家常;

其二,教師在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前,沒有事先佈置學生進行充足的準備,如對文本的閲讀體驗、對問題的獨立思考等,因此學生的討論浮於表面,不夠深刻,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張揚;

其三,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沒有發揮好主導作用,袖手旁觀,放任自流,缺少過程性的指導,學生的討論往往脱離了文本的中心和重點;最後,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適合合作學習,過於簡單、缺乏思考性的問題只能是浪費時間。

如在教授《寬容序言》一課時,一位教師設計了兩個問題讓學生討論:

一是瞭解課文大意,概括主要內容;

二是從文中找出描寫人物的有關語句,感受其形象特點,理解深層的含義。

由於第一個問題比較淺顯,學生完全可以通過閲讀獨立解決,根本不需要討論,讓學生合作學習反而是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第二個問題學生大多能參與討論,但在大組交流時只有一個小組的代表彙報,沒有一個學生提出異議,可見參與討論的學生並不多,討論的質量也不高,這樣的合作學習不要也罷。

其實,真正的“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所以,討論前必須讓學生明確本小組的“共同任務”,以及自己擔任的角色和承擔的任務。只有這樣,小組內的成員才能人人蔘與討論,真正體現合作學習的內涵。否則,合作學習只能是流於形式。

總之,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任重而道遠,廣大語文教師作為新課程的實踐者,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正確解讀和踐行新課程標準,把準語文教學的“脈”,對症下藥,才能使語文教學健健康康地走進新課程。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3

眾所周知:語文教育先有“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衝擊,再有“語文費時又費力,學也無法得高分”的大學聯考制約,後有“不懂英語與計算機是現代文盲”的觀念打擊。語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無濟於事的,只有不斷反思自我,瓶頸一破才會天地寬。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我覺得必須走好三步:

第一步:滲透一個理念——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

語文老前輩呂叔湘先生説過:“語文課和別的課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的廣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説明書。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語文無處不在、語文無處不有,學習語文的條件得天獨厚,學好語文理應小菜一碟。但事與願違,不少學生對語文失去了興趣。你讓學生寫寫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橫眉冷對方格紙,俯首甘咬鋼筆頭”,讓你哭笑不得。癥結究竟在哪裏?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我覺得:語文教學缺失生活,學生生活缺失語文。

在大學聯考的背景下,很多語文課變成了習題課和考試課,一定程度上使語文失去了應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績與排名的壓力下,語文也漸漸失去了輕鬆與活躍的氛圍,變得沉重與凝滯;在追求“效率”的名義下,語文刪去了活動與場景,只剩下知識與思辨。在應試的背景下,學生認為語文只要上課聽聽講,做做練習就萬事大吉了;卻不知道要學好語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學生不肯觀察、感受、思考生活,勢必降低了語文方面的認知能力。再者,學生也沒有充分認識到語文學科“厚積薄發”的特點。在花了時間,做了題目,卻不能立竿見影的情況下,學生便在功利心的驅使下,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學科上。難怪學生時常詼諧地説:“語文,想説愛你真的不容易;數理化,我的的眼裏只有你。” 在新形勢下,語文教學要提升人氣指數,我覺得滲透“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的理念是首當其衝的。這雖然已經不是什麼新的觀念,但卻是語文教學必須具有的語文教育觀。

語文教學滲透“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的理念,我覺得可通過兩個途徑:一是以語文的形式對話生活,給學生提供一個大語文的學習環境,保證學生學習和歷練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二是以生活的內容豐富語文,變平淡的生活為豐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讓學生自創賀歲短信和迎春對聯,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這樣能達到“從語文迴歸生活,再從生活昇華語文內涵”的目的。這是新形勢下語文教學必須走得第一步。

第二步:堅守兩塊陣地——閲讀和寫作。

有位語文專家説過這樣的話:一個負責任的語文教師,只需教會學生兩件事,一是閲讀,二是寫作。高再明老師曾向我推薦過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語文教師》,該文發表在《光明日報》上,作者是社科院哲學研究員周國平先生。在文章中,周國平先生説:“我沒有當過中學教師,但我當過中學生。讓我回顧一下,什麼東西提高了我的語文水平,使我在後來的寫作生涯中受益無窮,我發現是兩樣東西,一是讀課外書的愛好,二是寫日記的習慣。”專家就是不一般,三言兩語便道出了語文學習的真諦。語文學科本身有“厚積薄發”的特點,講究“課內打基礎,課外練功夫”的方法。語文課外學習究竟應該練什麼功夫?其實就是閲讀和寫作。當然,閲讀和寫作也是語文教學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大學聯考就是這樣考查學生的,語文試卷只有兩個大題,一個大題是閲讀部分,另一個大題是作文部分,閲讀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別佔80分和70分。再來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實事求是的説:老師有點空就講、學生有點空就練,閲讀和寫作這兩塊陣地堅守的確實不牢、不死。當前,山東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極力倡導將時間還給學生、將能力還給學生。我覺得實施素質教育對語文教學特別有利:以前,學生“兩眼一睜,就開始競爭”,絲毫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現在,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多了,自然而然閲讀的時間也會多起來。“既然留得閲讀在,學生就莫怕作文難啦!”。閲讀,特別是課外閲讀,可以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可以為學生鋪墊一個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進學生成為一個人格健全、心靈富裕,熱愛祖國語言的人。寫作,可以幫助學生成為一個情感豐富的人,成為一個富有愛心的人,成為一個能正確欣賞自我的人,成為一個熱愛多彩生活的人。顯而易見,閲讀和寫作對學生終身發展益處多多。所以説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必須堅守閲讀和寫作這兩塊陣地。

第三步:關注三種習慣——學習習慣、思考習慣和積累習慣。

國外研究表明,學生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有關,80%與信心、意志、習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關。其中,習慣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從一個人的發展來説,習慣伴隨着人的一生,影響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習慣是種能量,也是能量的儲蓄。我覺得語文教學最值得關注的三種習慣就是學生學習的習慣、思考的習慣和積累的習慣。打開網頁你會發現信息是按秒來更新的,學生的“教科書”就是現在的世界。語文教學不關注學生學習的習慣能行嗎?就語文學科而言,學生學習的習慣應包括:説普通話的習慣、寫規範字的習慣、查工具書的習慣、獨立閲讀和獨立寫作的習慣等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雖然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但是人類始終沒有停止過思考,因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內心才會真正強大起來。看來語文教學關注學生思考的習慣也是不言而喻的。“積沙成塔,集腋成裘。”語文學科包羅萬象,浩瀚無邊。這就要求語文教學還必須關注學生積累的習慣。

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必須滲透一個理念、堅守兩塊陣地、關注三種習慣。這就是我對語文教學的反思。行勝於言,在今後的教研工作中,我決心身體力行,矢志不渝,堅決落實到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