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課講稿:談談如何提高抓問題的能力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2W

根據機關業務培訓的安排,這次安排我們講課,主要側重提高同志們的文字水平和辦事能力。今天我想圍繞“提高抓問題的能力”談點看法和體會。這是基於工作實踐中,無論是領導幹部還是機關幹部,無論是辦文還是辦事,無論是寫內部材料還是寫新聞報道、文學作品,“抓問題的能力”實在太重要了,直接關係工作的質量與效率,是在領導機關工作應當具備的基本功,也是衡量人與人之間素質能力強弱的重要參照系。

黨課講稿:談談如何提高抓問題的能力

一、增強抓問題的意識

不觸及問題,文章或材料就不會有深度,工作實效性也好不了。這裏的前提與關鍵在於弄清抓問題的重要性,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什麼是問題和問題意識認知心理學認為,所謂問題,是指給定的信息和目標之間有某些障礙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教育大辭典上説“問題亦稱難題,泛指機體不能利用現成的知識(包括概念、規則和方法)達到既定目標的刺激情境。”而所謂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對一些難以解決或感到疑惑的實踐問題及理論問題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驅使人們積極思維並不斷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可見,問題更多地具有客觀性,是客觀存在見之於主觀認識的東西;
而問題意識更多地具有主觀性,是主觀感受加之於客觀存在的東西。概括地説,問題具有奠基新説和開拓新知的價值,具有推動創造和牽引發展的價值,具有激發想像和啟發智慧的價值,問題意識是有為之人的良好思維習慣,問題導向是有為之人必備的基本能力,既是事業發展進步的新起點,也是推動事業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抓問題是一個人提高能力素質不可忽視的要素。

哲學上講,矛盾是問題的源頭。毛主席曾經説過“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裏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裏就有問題。”這一論斷,深刻地揭示了問題的本質,對於我們確立關於問題的正確認識和態度,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至少有三個方面的涵義,首先,問題是客觀存在的,而且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的廣泛性決定了問題的廣泛性。那種無視問題的存在、迴避問題甚至掩蓋問題的做法是不正確的,是缺乏辯證思維和客觀態度的表現。其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本質特徵,人類只能在不斷髮現和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進步。正確的工作方式應該是主動地揭露問題、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馬克思在1842年5月寫的集權問題一文中深刻指出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問題來回答和解決老問題之外,沒有別的辦法。接着他又説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最實際的呼聲。再次,具有問題意識應該成為領導機關幹部的一項基本素養,因為只有確立了問題意識,才能夠有效和主動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馬克思曾經形象地指出對於不辨音律的耳朵説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音樂對它説來不是對象。我們只有讓自己的頭腦成為對問題敏鋭的頭腦,問題才能夠被納入我們的視野,成為我們思考和研究的對象,才能夠實現它應有的價值。愛因斯坦在物理進化論中有一句名言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着科學的真正進步。

歷史上有影響、能傳世的文字材料都是觸及問題、觀點鮮明的篇章。如寫祖逖的“聞雞起舞”,寫孟母的“孟母擇鄰”,寫匡衡的“鑿壁偷光”,劉禹錫的陋室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諸葛亮的出師表、岳飛的滿江紅、曹操的觀滄海、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等等,雖已流傳數代,但仍經久不衰,有些幾乎家喻户曉、膾炙人口,概因為這些作品揭示的是世間規律、探尋的是人生真諦,時間越久越顯示出其人文價值和魅力。而那些無病呻吟、不痛不癢、歌功頌德的應景之作,有的寫出來儘管刻在名勝古蹟的顯眼處,也不會引起人們重視,更少有人去詠頌、記牢。如故宮牆上當年給慈禧太后祝壽時寫下的那些“萬壽無疆賦”,即便寫得再華麗、對仗,也無人問津,真可謂過眼煙雲。康熙皇帝一生寫的詩詞有洋洋四集之多,但流傳開來的竟沒有一首。最近召開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之前下發的參閲材料,古田會決議、譚政1944年在中央西北局高級幹部會議上的講話、1999年的決定作為重要文獻收入,也説明了這個問題。現在人們反對文山會海,糾治“五多”,不大愛聽講長話。但對直面問題、解決問題的會議、文電、報告,從來不排斥,而是持歡迎態度。人們厭惡的是不解決問題、文過飾非、人與亦云的假大空的會議、文電和報告。

黨的領袖人物和古今中外的文章大家都是抓問題的能手、高手。以實際問題為中心,始終關注當下的社會實踐,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繫實際學風的根本點。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長期實踐中,一貫以問題為牽引,本着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分析、認識和處理不同階段的問題,創造了革命和建設的一個又一個輝煌。他寫的大量的論著包括人民日報的社論、詩詞作品,更是為人們所稱道。鄧小平同志講過,理論研究就是從問題堆裏找長遠的、根本解決問題的東西。江澤民同志始終強調要以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要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進程中來落實,要用實踐的效果來檢驗。”胡錦濤同志深入研究和考察當代中國和當代世界的社會實踐和重大現實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創新理論。習近平同志早在擔任地級省級主要領導時,就特別注重學習思考和研究問題,在寧德工作時所寫論著擺脱貧困、在浙江工作時所著幹在實處走在前列、之江新語就是最好例證。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實踐,更是以問題為導向,已經和正在解決一大批長期以來似乎沒有辦法解決的老大難問題。如果我們注意研究習主席的重要講話,就會發現一個很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善於向問題開刀,拿現象作靶子,開誠佈公、一針見血,有的放矢。他的講話中,問題始終是個導向、是號角,既登高望遠,又落點很實,解渴過癮,振聾發聵,能引起共鳴,產生強烈反響。我還看過黨內幾位“才子”鄧拓、胡喬木和田家英等同志的傳記,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寫作的高手,很大程度上,高就高在會抓問題、善抓問題上。

如果説文字材料有主線、有靈魂的話,我覺得問題就是主線和靈魂。問題是文章的脊樑和脈絡,它回答的是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在提倡什麼、反對什麼;
讚美什麼、貶斥什麼,作者的思想、觀點、靈魂,都滲透在對所觸及問題的認識與闡述之中了。而且一定程度上講,對問題了解得越多、越深入、把握得越得體,文章的針對性就越強,成功的機率就越大。問題觸及現實越尖鋭、越直接、越突出越好;
觸及的問題涉及範圍越廣泛、越普遍、越有代表性越好;
觸及的問題越沒有被人發現、越難解決越好。只要善於研究問題,不會寫材料的人就很快會寫材料,寫材料一般化的人,能較快地提高寫作的質量。或者説,材料不是寫出來的,而是考量的一個人發現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水平。

二、把握抓問題的本質

我們生活在矛盾無處不在的世界,每天都要遇到各種問題。抓問題必須懂得抓問題的本質,防止眉毛鬍子一把抓。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指出“在複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於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如果存在兩個以上矛盾的複雜過程的話,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我們抓問題,必須掌握這個根本方法,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事關全局的重要問題,堅持在解決部隊建設面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上下功夫。具體到我們政治工作、文字工作上,抓問題,從大的方面講,主要是要“吃透兩頭”,這是政治機關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之一。沒有對上頭精神的透徹理解,就會走偏方向;
不切合下頭的實際,工作就無法落到實處。有人形象地説是要圍繞“兩個轉”,一個是圍着中央轉,看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落實中有什麼問題;
另一個是圍着中心轉,看在提高部隊戰鬥力上有什麼問題需要解決。

一是抓問題要能夠看到差距、短板和弱項。深化理解上級指示要求,客觀看待工作形勢,學會查找本單位、本領域工作實際存在的差距。特別是要弄清楚影響工作開展的薄弱環節究竟在哪裏,短板究竟是什麼。補齊短板才能有整體效益,這是“木桶理論”告訴我們的基本道理。滿足現狀、不思進取和好人主義嚴重的人、人云亦云,就看不到差距,進而也很難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但需要指出,在宣傳思想工作中,看到差距、短板和弱項,不見得就直接反映事物的原貌,把一個時期的問題統統暴露無遺,而是對問題做到心中有數,爾後有的放矢地採取從正面去宣傳、引導,這種方法運用是大量的、經常的。

二是抓問題要善於抓隱患、苗頭和問題。在平時的工作中,機關幹部始終存在主動型和被動型兩種類型。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想在黨委、領導之前,謀在黨委、領導之先。“先於首長,高於部隊”,做到這一點就要時刻關注形勢,善於見微知著,具有超前思維。要錘鍊敏鋭的目光,敏捷的思維,透徹的分析能力和極強的創新意識。要增強工作的前瞻性和預見性,把可能發生的問題解決在未發。要求機關幹部要有對部隊建設高度負責的精神,有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認真研判形勢,深入分析問題,不為表象所迷惑,不為經驗所束縛,不以偏蓋全,盯着問題想事情、提建議、做文章。

三是抓問題要注意研究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毛澤東在延安時期對看待問題提出過“古今中外”的方法,意在既要歷史地看,更要發展地看。習主席在談到宣傳思想工作創新時説“‘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制。’要積極探索有利於破解工作難題的新舉措新辦法,把創新的重心放在基層一線。”告誡我們要根據變化了的形勢提出和解決問題。看我們提出的問題有無價值,既要看它是否對全局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是否是各方面關注的熱點,是否是帶有傾向性的難點,但最關鍵最緊要的是看它是否有新意。只有新,才能有時代價值和現實針對性,才能給部隊做實際工作的同志及時有效的思想引導和實踐啟迪。這一點,對於抓問題是至關重要的。軍報原副總編劉書忱在講到新聞宣傳要抓問題時説,求新是新聞宣傳的基本規律,新聞就是“喜新厭舊”,就是要盯着新現象、新載體、新觀念、新經驗、新角度、新典型。這對於我們抓工作落實、寫內部材料同樣也是適用的。

以上三點是從部隊建設需要出發抓問題的方面,無疑用的是戰鬥力標準。實際工作中,在抓問題上,還容易出現以下幾種偏差一是當涉及問題與個人利害有衝突時,是否能實事求是破題,是以事實為重還是以一己私利為重這一點,對於寫那些涉及切身利益敏感問題材料或起草有關政策規定時尤其重要。説假話,隱實情,迴避矛盾和問題,主要原因之一是維護或爭得私利,這叫“利益標準”。二是當自己先入為主時,往往把已有經驗和第一印象當做定論,排斥後來的不同意見,陷入主觀唯心主義,阻礙了對真實情況的瞭解,自然也就提不出真知灼見,這叫“成見標準”。三是當領導已有看法時,或一起寫材料時老同志提出意見時,往往以上為是、以老為準,明知上級領導和老同志的意見不符合實際,也不敢申辯和糾正,將錯就錯,這叫“資歷標準”。

四是當書本上特別是文件中已有結論時,雖然不符合實際,但同樣把它作為提出問題的依據,一圖省事,二不敢擔當,不是針對已經變化了的實際去修正錯誤,這叫“書本標準”。

五是面對來自外部環境的壓倒性輿論,不敢正視事實,堅持真理,而屈服於輿論壓力,這叫“風向標準”。

總之,把握抓問題的本質,需要有擔當的精神、分析的能力,敏鋭的嗅覺、鋭利的眼光,以及求實求新的作風,一定要跳出局部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小圈子,始終堅持正確的判斷是非的標準,要防止和克服主觀臆斷、先入為主,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裏、由此及彼,努力使我們的認識建立在對客觀實際真實準確把握的基礎上。

三、夯實抓問題的功底。

抓問題需要有抓問題的本領,這個功底既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隨着職務和崗位變化自然而然產生,需要大家在長期實踐中勤學、善思、篤行,不斷增強發現問題的敏鋭性,分析問題的深刻性,解決問題的實效性。

(一)提高思想理論修養,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思想理論水平的高度決定着看問題的深度。哲學是智慧之學,是使人聰明的學問。而這種智慧和聰明獲得的途徑,其實很重要的是要學會反思和追問,學會客觀地、辯證地、全面地看問題。有了善於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善於多個層次、多個角度想問題了,也就接近於哲學的思維方式了。有了哲學的思維方式,你就能夠從似乎沒有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從平淡處發現新奇的問題,從別人習以為常的現象中提煉出有價值的重大問題。恩格斯在為德文版資本論作序時指出,馬克思在前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卻認為正是問題所在。革命導師這種問題無所不在的意識,這種大無畏的、革命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思路決定出路,創新思維決定創新能力。我們的機關幹部一定要養成辯證思維的習慣,變封閉思維為開放思維,變經驗思維為理性思維,變單向思維為多向思維,變同向思維為逆向思維,使智慧的源泉競相湧流。提高思想理論修養,還要善於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以歷史為鏡鑑,學到對今天事業有益的知識和智慧。習主席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創造的。對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要求我們在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上下功夫。的確,中華民族在長期奮鬥中凝結的傳統思想文化精華,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理想追求,鐫刻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同樣也匯聚了歷朝歷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許多“祕訣寶典”“經典美文”“金玉良言”,不僅是修身養性、齊家治國的有益指南,也是著書作文、從事寫作的精道示範。

(二)深入調查研究,拿到第一手資料。不要以為我們經常到基層部隊去,就真正瞭解基層情況,要知道,熟知並不等於真知,對問題司空見慣、視而不見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見的,身入而沒有心入、人下去了心還在上邊的情況在機關大量存在着。只有深入地調查研究,在實際工作中深入思考,問題才能夠成為我們認識、觀察和思考的對象,問題才會產生意義和價值。毛主席有句名言“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許多人都瞭解或自以為了解中國社會的階級狀況,但只有毛主席提出了“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最主要的問題,並對中國最複雜的階級問題和社會構成問題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之後,對中國社會各階層的狀況從熟知達到真知,進而為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提供了科學的依據。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都在抗日,但毛主席通過認真調查研究寫出了著名的論持久戰,有理有據地批駁了“亡國論”和“速勝論”,得出了“只要堅持持久抗戰,最後勝利一定屬於中國”的結論,拿出了怎樣打持久戰的辦法和措施。不僅很快統一了黨內思想,也令蔣介石心服口服,對整個中國乃至世界革命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機關發文的目的就是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只有問題抓得準、針對性強,才能收到實效。而撈到問題,包括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都要依賴於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涉深水者得蛟龍,掘深井者得甘泉,説的都是這個道理。

(三)增強強軍興軍責任感,勤於發現和提出問題。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曾把自己的成功歸結為對物理學上原始問題的關注,正是因為具有改造世界和創造世界的理想和勇氣,他才敢於去碰那些原始問題,才能夠從那些原始問題中發現創新的契機。前些天,我在文藝報上看到幾篇紀念作家徐遲的回憶文章,當年徐遲為了寫出哥德巴赫猜想這篇長篇報告文學,抓緊在自己並不熟悉的數學領域“惡補”,最後寫出來的東西既符合科學的要求,又讓讀者大眾看懂、感動,那要需要什麼樣的功力有怎樣的責任感呢毋庸質疑,我們這一代軍人,趕上了實踐強軍目標、深化改革、軍隊轉型的特殊歷史時期,政治工作各個方面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很多,也要像那些著名的科學家、作家那樣,有一種攻堅破難的闖勁兒,增強強軍興軍的責任感,有在本職工作領域當中堅、挑重擔的勇氣,抓住軍委、總部關注的重要現實問題,部隊建設需要解決的難點棘手問題,積極研究和探索,力求有所創新、有所作為。沒有這樣一股勁、一股氣,就難出具有開拓性、原創性、實用性、有效性強的研究成果,也鍛造不出文字材料的精品力作。

(四)善於觀察和總結,提高認識和發現問題的洞察力。問題既然是矛盾,而矛盾運動又藴含着規律,那麼從一定意義上説,發現了問題的本質就接近了規律。過去有句話講,“機遇垂青有準備的頭腦”,那麼也可以説問題只青睞有心人。毫無疑問,善於觀察、思考、總結的人更容易發現問題,掌握到規律。牛頓從蘋果落地發現萬有引力,阿基米德從澡盆中發現浮力定律,瓦特從壺蓋被開水衝開而發明蒸汽機,魯班從草葉剌破手發明了鋸子,張仲景嘗變百草成藥聖等等,都是善於觀察、具備很強的洞察力的例證。我們平時下工作組也好,大家在一起寫材料也好,總能發現,在同一個時間段裏,瞭解同一個單位的情況,研究同一個問題,有的同志能夠發現一些深層次的問題,説出自己獨到的見解,而有的同志就發現不了有價值的問題,研究問題插不上嘴。這就是一個積累、提高的問題。應養成處處留心皆學問的習慣,做到眼勤、耳勤、嘴勤、腦勤、手勤。據説,唐朝詩人李賀每天清晨出門都要背一個錦囊,每當看到、聽到、問到或想到好的詩句,便立即寫到紙條上存入錦囊。每天天黑歸來時,錦囊中總是滿滿的、鼓鼓的,待夜幕降、萬籟俱寂時,他便在油燈下進行選擇、整理,反覆琢磨,精心構思,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創作出不少流傳後世、膾炙人口的精美詩篇。過去我曾聽一些老首長講過,戰爭年代,連隊指導員的兜兒裏經常揣着一個小本子,是專門記問題用的。一位老報人介紹經驗,抓問題有八種途徑和方法能看到的文件要多看,積極主動參加工作組,儘可能多地接近領導,堅持“三不一吹”(不打撲克、不下象棋、不扯淡,吹問題),多交幾個能開門見山談問題的朋友,處處留心,情況問題記卡片,學會看報紙。這些好的做法,我們完全可以拿來為我所用;
這種好作風,多麼需要我們發揚光大啊

提高抓問題的能力,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但並不是高不可攀,應該説通過努力,人人都會有提高的。最後,我想用禮記.中庸中的一句名言結束今天的課程,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是打開知識之門的鑰匙,也是探求問題的基礎和前提;
“問”是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學中問,在問中學;
“思”是學與問的保證,韓愈説“行成於思”,孔子講“學而不思則罔”;
“辨”是去粗存精、除偽存真的法寶;
“行”就是實踐,只有把所學知識和本領運用到實踐中去才有意義。具體到提高抓問題的能力,那就是要多寫、多練、多實踐,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