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崗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7W

龍崗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

 

龍崗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

(徵求意見稿)

 

 

  

深圳市生態環境局龍崗管理局

二〇二〇年


第一章  發展基礎

 

一、十三五生態保護工作主要成效

(一)大力推進環境治理,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

“十三五”期間,龍崗區堅持久久為功,建設美麗家園,大力實施大氣質量提升、治水提質、淨土保衞戰等系列行動計劃,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決勝藍天保衞戰,空氣質量穩步提升,2019年全區空氣優良率提升至96.4%,PM2.5濃度降至24.2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33微克/立方米)下降26.7%,連續5年優於國家二級標準,空氣質量處於發達城區一流水平二是決勝碧水保衞戰,累計建成污水管網1780公里,完成小區正本清源改造3657個,提升污水處理能力至168.6萬噸/日,補齊近四十年曆史欠賬,40條黑臭水體、780條小微黑臭水體全部消黑消臭,64個常規監測的河流斷面中,水質優良比例超過25%,涉及深圳河國考斷面的布吉河、沙灣河交界斷面順利達標,龍崗河嚇陂斷面達有監測以來最好水質。三是決勝淨土保衞戰,完成38.27平方公里農用地、6個區管水源保護區詳查、61家重點行業企業土壤環境質量調查工作,累計完成180個土壤點位樣品採集工作,轄區土壤環境質量整體保持清潔水平。四是決勝生態保衞戰,龍崗區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逐年上升,2015年度至2018年度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分別為56.1、58.7、61.1和62.4,生態環境狀況分級均為良。

(二)全面構建安全格局,塑造山環水潤生態空間

一是以鐵線硬約束破解保護與發展難題。在嚴格落實基本生態控制線、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基礎上,主動推動水源保護區調整、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180.22平方公里基本生態控制線、211.56公里河道藍線、45.97平方公里生態保護紅線、一級二級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全部得到嚴格保護,逐步探索出了生活、生產、生態“三生”融合發展道路,解決了保護和發展的難題。二是以鐵腕硬執法查處非法侵佔行為。在生態保護鐵線劃定基礎上,綜合運用無人機、衞星影像、投訴舉報等措施,構建“天上看、地上巡、網上查”的立體查違系統,全方位、無死角保護自然生態空間,基本生態控制內實現案例“零違法”,中央環保督察飲用水源保護區違法建築清拆工作全面順利完成。三是以優質綠色空間保障生態福利供給累計建成公園233座、各類綠道474公里,花景大道、花漾街區等精品景觀工程全面推進2015至2018年,森林覆蓋率分別為35.2%、35.2%、33.9%和33.6%,森林覆蓋率保持在穩定水平。

(三)持續優化產業結構,綠色生態經濟集約高效

一是持續完善“4+9”的現代化產業化佈局。緊握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產城融合示範區發展契機,全力推進阪雪崗科技城、大運新城、國際低碳城、深圳北部新城4個“市級重點區域,東部高鐵新城、布吉新城、龍西一五聯片區、寶龍科技城、阿波羅未來產業城、橫崗南片區、雲創小鎮、甘坑新鎮、盛平一龍園片區9個重點片區,形成具有龍崗特色的“4+9”產城融合發展模式。二是構建特色生態體系,穩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以“三高一平台”(高等院校、高端企業、高級人才、創新平台),等推動創新資源加速集聚,深圳國際大學園已成為全國國際合作辦學最集聚、數量最多、層次最高的區域。2019年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9500億,3所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和圖靈獎得主領銜成立的高等信息科學研究院成功落户龍崗,建成全國首創的政企共建產業園區公共服務平台6個,順利獲批國家首批產城融合示範區總體方案,在全市率先搭建“國際創新創業直通車”,全球範圍內創新資源配置步入“快車道”。三是資源集約利用再上新台階,2019年,龍崗區GDP增至4685.78億元,全省第三,在經濟發展保持穩步增長的同時資源能源消耗“低中再降”,萬元GDP水耗8.78立方米,較基準年2015年降幅達42%,2018年萬元GDP能耗0.189噸標準煤,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四是加大落後產能淘汰力度,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僅2019年就淘汰低端企業525家,完成33家企業自願性清潔生產認證、3個園區循環化改造工作。

(四)不斷完善生態制度,環境管理機制持續優化

一是強化生態文明考核,連續12年實施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制度,出台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任中審計、離任審計制度並試點審計工作。全市率先探索綠色GDP2.0核算研究試點改革,建立一套龍崗區環境經濟核算體系和技術方法,獲得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度評價,為國內其他地區開展環境經濟核算提供了參考借鑑。二是打造基層監管新格局,完善網格化環境監管標準化等制度,165名人員下沉至111個網格執法一線,深化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全面覆蓋、無縫銜接、責任到人的網格化監管。加強污染源精細化管理,構建巡查、整治、執法“三張網”,創新運用一批“智慧生態”技術手段。綜合採用無人機、GIS、示蹤執法技術、水質指紋特徵分析、廢水排放溯源跟蹤等技術手段,加強對污染源全覆蓋巡查監測。深入推進排污許可制度,全區3萬多家工業企業排污許可證百分百核發。三是全面提升生態環保宣教水平,開展社區綠色家園系列創建,培育建成3個綠色學校,3個綠色家庭。以開展“6·5”世界環境日、“6·17”全國低碳日等生態環境類紀念日宣傳活動為主線,打造龍崗區特色宣傳模式,各部門全年累計開展各類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活動5000餘場。我區大力打造龍崗線上學xxx台——龍崗第一課。截至目前,“龍崗第一課”培訓人數已達266.3萬人,市民滿意率高達99.5%


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面臨機遇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自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戰略,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怎樣的生態文明、怎麼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理論和問題,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的工作,推動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六項基本原則、五大基本體系,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成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龍崗區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率先建設美麗中國典範城區提供了方向和根本遵循。

“雙區”建設戰略目標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引。2019年,國家先後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要求深圳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率先建設美麗中國典範,提出到2025年深圳市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2035年深圳高質量發展成為全國典範、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世界領先、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明確高質量發展高地、民生幸福標杆、可持續發展先鋒等五大定位,為龍崗區新時代對標國際一流,提升生態環保水平提供了根本指引。

現代化治理體系建設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根本保障。2020年是污染防治攻堅戰決勝年,以往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將在“十三五”末期基本得到解決。進入“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目標進一步提升、生態環保工作重心逐步轉變、生態環保工作內容逐步深化,必須儘快配備充足的生態環保治理能力。2020年,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建立健全環境治理的領導責任體系、企業責任體系、全民行動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信用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等具體工作任務,為龍崗區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確保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提供了根本保障。

(二)面臨挑戰

對標國際一流水平要求龍崗區生態環境質量邁上新台階。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等均要求深圳市生態環境質量對標國際一流水平,龍崗區作為深圳市輻射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支撐點和深圳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東部中心,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國際一流水平是應有之義。截至2019年,龍崗區PM2.5為26.9微克/立方米,紐約、東京、悉尼等國際一流城市基本控制在10微克/立方米以內;全區劣V類水體仍佔較大比例、黑臭水體尚處於鞏固期、噪聲超標現象偶有發生,全區生態環境質量距離國際一流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如何在“十四五”時期內推動生態環境質量高位提升是面臨的重大挑戰。

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要求龍崗區踐行綠色發展新道路。龍崗區是全市乃至全國的人口大區、工業大區、經濟大區,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一帶一路”和“東進戰略”等一系列重大戰略的深入實施,全區社會經濟將會繼續高速發展。與此同時,全區綠色發展水平仍有不足,2萬多家工業企業存在諸如小、散、亂、污等問題,部分企業資源集約利用水平不高、污染排放管控力度不嚴等問題依舊存在,如何在十四五期間,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探索出成熟的“兩山”轉化路徑,是龍崗區面臨的重大挑戰。

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壓力要求龍崗區治理體系探索新模式。龍崗區轄區內污染源企業眾多,僅工業企業就有2萬多家,污染企業數量多、分佈廣、佈局散等問題導致全區生態環保執法面臨巨大壓力,加之境內羣山環繞、河流縱橫,山環水潤的生態格局更為生態環境保護帶來的巨大監管壓力。與此同時,隨着“十三五”期間PM2.5、黑臭水體等突出的、相對易解決的生態環境問題得到基本解決,臭氧、面源污染等問題逐步成為核心焦點,AQI高位提升、水環境質量提升至Ⅲ類水標準等對全區生態環境監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十四五”期間儘快提升生態環保監管能力,實現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是龍崗區面臨的重大挑戰。

  第二章  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積極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和先行示範區雙區建設的歷史機遇,強化開展東進戰略攻堅,勇當可持續發展先鋒的排頭兵,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戰略思想,始終把生態環境質量作為城區發展核心競爭力,以生態環境保護倒逼高質量發展,全面加強環境治理力度,全力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竭力推進綠色發展,全面深化創新制度改革,加快推動形成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全力鞏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創建成果,力爭將龍崗區打造為綠色發展低碳先行的現代化國際化創新性生態高地、高質量的城市新客廳 國際低碳合作交流的典範城區為建成現代化的美麗深圳打下堅實基礎。

二、規劃範圍

本規劃範圍為龍崗區行政管轄範圍,總面積388.22平方公里,包含平湖、布吉、吉華、阪田、南灣、橫崗、園山、龍崗、龍城、寶龍、坪地11個街道辦。

三、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為2021~2025年,規劃基準年為2019年。

四、規劃依據

本規劃以國家、廣東省、深圳市及龍崗區相關規劃、計劃及指導性文件作為基本編制依據,具體如下:

(一)國家相關規劃、計劃及政策文件

n 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 40 週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重要講話、 重要指示精神;

n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

n 《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

n 國家《“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n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

n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n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

n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

n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生態環境部 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

n 《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

n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 生態環境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的通知;

n 《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管理辦法》;

n 工業和信息化部 科技部 環境保護部 交通運輸部 商務部 質檢總局 能源局關於組織開展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工作的通知;

n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

n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管理辦法(試行)》;

n 《地下水污染源防滲透指南(試行)》;

n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Ø

n 《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

n 《中國公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

n 其他相關專項規劃、計劃等。

(二)廣東省相關規劃、計劃及政策文件

n 《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

n 《廣東省環境保護規劃綱要(2006-2020年)》;

n 《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十三五規劃》;

n 《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2015-2030年)》;

n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n 《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

n 《珠江三角洲環境保護規劃綱要(2004-2020年)》;

n 其他相關專項規劃、計劃等。

(三)深圳市相關規劃、計劃及政策文件

n 《深圳市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

n 《深圳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行動方案(2019-2025年)》

n 《深圳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2020-2035年)

n 《深圳經濟特區環境保護條例》;

n 《深圳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7-2030年)》;

n 《關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深圳的決定》;

n 《深圳市人居環境保護與建設十三五規劃》;

n 《深圳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

n 《深圳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9-2025年)》;

n 《深圳市環境保護規劃綱要(2007-2020年)》;

n 《深圳市排水管理進小區實施方案》;

n 2020年深圳市治污保潔工程實施方案》;

n 《深圳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10月徵求意見稿)

n 《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首批授權事項清單》;

n 其他相關專項規劃、計劃等。

(四)龍崗區相關規劃、計劃及政策文件

n 《中共深圳市龍崗區委關於全面深化改革勇當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排頭兵的實施意見》;

n 《龍崗區勇當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排頭兵工作計劃(2020—2022年)》;

n 《龍崗區勇當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排頭兵行動方案(2020—2025年)》;

n 《深圳市龍崗區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7-2025年)》;

n 《龍崗區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

n 《龍崗區十四五規劃工作方案》;

n 其他相關專項規劃、計劃等。

五、規劃原則

堅持因地制宜,重點突破。緊扣龍崗區實際,識別生態文明建設短板,重點破解環境污染、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等問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向縱深發展,同時發揮區位優、空間大、生態環境優美、和產業基礎雄厚、發展後勁充足的優勢,打造高品質綜合環境,建設具有龍崗特色的創新生態體系,着力提升區域品牌效應。做好“十四五”形勢研判,在生態建設、現代化治理體系構建等方面適度前瞻,長遠謀劃,滿足未來經濟和人口發展需求。

堅持以人為本、惠民利民。以人為本,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加大環境污染治理,着力推進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積極構建佈局合理、設施完善、功能齊備、服務方便的公共服務體系,持續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環境公共供給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增強居民獲得感、幸福感。

堅持法治嚴管、系統治污準確識別問題,着重突出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導向,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推進大氣、水污染綜合治理,注重從污染成因與防治路線專項研究、排放清單編制、智慧監測執法體系完善等方面進行規劃佈局,加強工業、生活等污染綜合管控,實行全過程、全方位、全領域的治污減排。  

堅持制度創新、深化改革。深度融合深圳市改革開放血脈,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工作方式,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環境准入、污染防治、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強化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優勢,發揮政府和市場“兩隻手”協調作用,破除制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障礙。

六、規劃目標

(一)規劃總體目標

通過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強化生態環境約束、加強環境風險防範、深化創新制度改革、實施跨界協同治理等五大領域工作,充分利用龍崗山水林田湖草資源底本,高品質塑造生態環境,至2025年,轄區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國際一流水平,自然生態安全格局得到穩固,生態保護制度逐步完善,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基本確立,公眾健康與生態安全得到保障,勇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排頭兵,力爭將龍崗建成綠色低碳先鋒城區、美麗中國典範城區

綠色低碳發展目標。依託國際低碳城,重點發展低碳生活、文化創意,科技服務、電子元器件、AIoT產業、綠色能源等6大類,構建涵蓋服務、研發、製造的低碳產業體系,大力推進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能耗、水耗等持續下降,努力打造國家低碳發展的綜合試驗區,成為中國低碳領域國際外交與合作的窗口和平台。

生態環境質量目標。PM2.5年均濃度低於22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不低於95%;劣V類水體100%消除,飲用水源地水質保持100%達標。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分別達到95%96%

自然生態保護目標。生產生活生態融合,轄區城市生態系統穩定,生態空間佔陸域國土面積比例不降低、功能不下降、性質不改變,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大幅提升,本地物種受保護程度達到98%以上,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和森林覆蓋率不明顯降低。

治理能力發展目標。提高政府生態環境方面的執政能力,強化企業主體的環境治理意識和行為,實現政府-企業-公眾的多元共治局面,基本建成現代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二)規劃指標體系

根據《深圳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的指標體系,結合我區實際,制定綠色發展、環境質量、自然生態、治理能力等4個方面共20項指標,詳見下表。

 


2  龍崗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指標體系

指標

類型

指標

指標

屬性

十三五

目標值

現狀值

2019

目標值2025年)

深圳市目標值

指標來源

1主要河流優良水體斷面比例%

約束性

/

7.04

60(最終以上級考核要求為準)

60

深圳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

2水體比例%

約束型

/

60.56

0

/

龍崗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基本思路

3、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

約束性

100

100

100

100

深圳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

4PM2.5年均濃度(微克/立方米)

約束性

28

26.9

22

20

深圳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

5、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

約束性

98

93.4

95

95

深圳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

6、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

約束性

/

/

≥95

97

深圳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

7、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約束型

100

100

≥97

97

深圳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

8、聲環境功能區總體達標率(%

預期性

/

76.2

≥80

80

深圳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

9、每平方公里土地GDP產出

(億元/平方公里)

約束性

10

12.07

保持穩定或持續上升

/

龍崗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基本思路

10、萬元GDP能耗下降(%

約束性

0.39

0.189

完成上級要求的考核目標

以國家、廣東省下達為準

深圳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

11、萬元GDP用水量(立方米/萬元)

約束性

11.64

8.78

完成上級要求的考核目標

以廣東省下達為準

深圳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

12、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

約束性

/

/

完成上級要求的考核目標

以廣東省下達為準

深圳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

13、主要污染物排放累計下降(%

二氧化硫

約束性

完成國家和省下達任務

完成國家和省下達任務

完成上級要求的考核目標

以國家、廣東省下達為準

深圳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

二氧化氮

化學需氧量

氨氮

14、自然保護地面積佔陸域國土面積比例(%

約束型

/

/

不下降

不降低

深圳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

15、本地物種受保護程度(%

約束型

/

/

≥98

98

深圳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

16、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預期性

/

48.34

不明顯降低

不降低

深圳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

17、森林覆蓋率(%

約束性

/

33.6

不明顯降低

/

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

18、城市污水處理率(%

預期性

98

96

≥98

99

深圳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

19、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預期性

/

30.28

≥38

38

深圳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

20、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率(%

約束型

100

100

100

100

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


第三章  “十四五”規劃任務

 

一、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一)深化水環境質量提升整治

構建系統化治污體系。全面構建“源頭減排-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的系統化治水體系,推動污水全量收集、達標排放。強化雨污分流管網建設、管養,推動全區雨污分流、管網修復100%全覆蓋。持續推進管網修復與改造,開展雨污分流管網大排查,查找管網覆蓋盲區,全面補齊雨污分流缺失管網,實現管網修復全覆蓋。全面評估各支流流域雨污分流工程質量,開展生態基流摸底工作,取消支流汊流“總口”,實現清污分離全覆蓋。提高雨天溢流風險應對能力,開展全區箱涵高水位運行普查,合理設置雨水調蓄處理設施,建設精準截污與調度工程及初雨調蓄池,確保初期雨水全部處理,打造全流程污染雨水收集與處理系統。以污水管網診斷與溯源為基礎,推進“一廠一策”系統化整治,開展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工程。提高污水處理能力,選址規劃新建水質淨化廠,對原有水質淨化廠開展提標擴容,2025年底前新增污水處理能力**萬噸/天,出水水質達到《水質淨化廠出水水質規範》(DB4403/T64-2020)標準。

推動水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全區河流綜合整治,2025年前全區水質100%消除劣Ⅴ類。推進水生態修復工程建設,規劃建設140公里碧道,打造貫通全區的濱水生態廊道,優先對水質達標、具有穩定基流且生態景觀功能較高的河流,實施水生態修復工程,重點推進龍崗河“一河兩岸 ”建設,實施50公里生態修復工作,新建或改造2個人工濕地(公園)。開展“汛期滯洪,枯期淨化”的複合功能濕地建設,打造“生態補水+人工濕地”模式,打造天然水、再生水並濟的生態補水系統,建成覆蓋三大幹流一級支流的生態補水系統,逐步恢復河流自淨能力和生態功能,2025年前,主要河流優良水體斷面比例不低於60%。開展河道生態系統基礎調研和水生態健康調查評估,摸清河流生態環境本底,統計水生生物種類及數量基準值,繪製河流生態系統丰度圖譜。建立河流生態修復評價機制,構建龍崗區河流生態系統修復目標指標體系,評價水生態修復工程有效性和持久性。

強化污染源治理和監管。實施工業園區整合提升計劃,建設一批示範工業園區,試行環保排污標準差別化等政策,引導工業企業入園並統一建設工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強化污染源排水管理,開展工業企業排水排查、評估,限期清退排水不合格工業企業,推動排污許可100%全覆蓋。開展全區餐飲、汽修洗車、農貿市場、垃圾中轉站等非工業涉水污染源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強化排水許可管理與日常巡查排查,嚴控面源污染。推動排水專業化管理,加快建立全區GIS管網台賬及專業化監督體系,創建污水零直排小區。加大污染源監管執法力度,持續開展“利劍”系列行動、“散亂污危”(場所)執法行動,實行清單式動態管理,依法查處工業廢水偷排、超排等行為。加強深莞、深惠水污染聯防聯控,探索深惠聯合治理新模式,不定期開展省內重點流域交叉聯合執法行動全面壓實河長制、湖長制,構建河長、湖長聯動機制,實現河、湖、水庫一體化監督管理。

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開展飲用水源地環境狀況評估行動,推進飲用水源水質保障工程和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內面源治理,實施專項清理整頓行動,強化清林徑水庫等重點湖庫水體污染防控,切斷面源污染入庫途徑。實施入庫河流綜合治理,推進沙灣河截排工程,以及平湖街道雁田水庫(白坭坑片區)、平湖街道雁田水庫(木古河流域)水質保障工程建設。開展飲用水源水質保障工程及區管水庫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落實水源保護區優化調整。持續開展飲用水源保護“雨季行動”,集中清理保護區內生活垃圾等,排查飲用水源保護區環境問題和風險隱患。加快建立區管水庫飲用水源地突發污染事故風險及水質預警預報機制,增強區管水庫飲用水源地風險應急處置能力。2025年前,全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100%達到Ⅱ類標準。

開展地下水污染綜合防治加強區域與場地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推進工業集聚區、加油站、中正高爾夫球場等區域及周邊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強化高風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垃圾填埋場和危險廢物處置場等重點污染源區域地下水環境監管,督促其開展必要的防滲處理。嚴格執行深圳市地下水禁採區和限採區劃分方案,嚴防因地下水過量開採引起的地面沉降。強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協調防治,涉及土壤污染重點行業企業地塊的土地在收回、城市更新前,以及用途擬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前,必須開展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定期公佈環境風險大、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地下水污染場地清單,試點開展地下水生態修復工作。

(二)推進大氣質量達到國際一流

強化臭氧和PM2.5聯合防治。強化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治,開展多污染物協同減排,統籌防治臭氧和細顆粒物污染,實現臭氧與PM2.5濃度同步下降,2025年前,全區空氣優良率不低於95%,PM2.5不高於22微克/立方米,臭氧濃度不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加快臭氧污染現狀和臭氧治理機理研究,明確全區臭氧污染範圍影響程度及趨勢變化,辨析臭氧污染來源,有針對性的提出臭氧污染治理工作方案,逐步控制全區臭氧污染。開展龍崗區構築城市通風廊道體系研究,提高通廊的整體空間,提升風廊的通風效率。

強化工業源污染整治。全面削減工業企業VOCs存量污染,推進工業塗裝、包裝印刷、電子製造等重點行業源頭減排,全區禁止使用高污染燃料鍋爐,對符合規定的天然氣鍋爐實施低氮改造。嚴控VOCs增量污染,鼓勵新建涉VOCs排放的工業企業入園建設,建設項目實行現役源2倍削減量替代,禁止新、改、擴建項目和使用高VOCs含量溶劑型油墨、塗料、稀釋劑、膠粘劑、清洗劑等項目。強化VOCs排放管理,落實無組織排放控制標準要求,建立重點行業建設項目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開展VOCs專項檢查,完成重點監管企業銷號式綜合整治,建立健全涉VOCs工業行業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程序,完善 VOCs 總量控制制度及排放清單動態更新機制。

控制機動車尾氣污染。“綠色物流區”全天候禁止輕型柴油貨車通行,逐步擴大綠色物流區至主城區範圍。加強推廣新能源汽車使用,推動傳統泥頭車更換為純電動泥頭車、公務租車優先選用純電動車、黨政機關和公共機構每年更新車輛優選純電動汽車,物流輕型柴油車基本100%實現純電動化,合理強化充電樁建設。繼續淘汰老舊車輛,全面淘汰國Ⅰ排放標準汽油車,基本淘汰標準汽油車和國Ⅲ排放標準汽油車,鼓勵提前淘汰國Ⅲ排放標準汽油車和國Ⅳ排放標準柴油車。強化機動車尾氣監管,加強機動車路檢、抽檢力度,重點對老舊汽油車和柴油車開展執法檢查,全面配合落實尾氣遙感設備和黑煙車視頻智能監控設備,全區機動車排放年檢合格率達95%以上。

控制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全區禁止使用達不到國Ⅲ排放標準的非道路移動機械,禁止國及以下排放標準的非道路柴油移動機械在一類低排區內使用,提升非道路移動新機械准入條件,實施非道路移動機械國Ⅳ排放標準。展非道路移動機械尾氣排放整治工作,每年抽檢比例不低於摸底調查數量的50%,強化非道路移動機械申報登記監管、執法檢測。通過財政補貼政策,引導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全面使用新能源叉車、堆高機等設備。

控制揚塵污染。推動施工揚塵精細化管理,全面落實施工揚塵“7個100%”管控,建設用地面積大於5000平方米的工地、攪拌站、砂石堆場全部安裝TSP在線監測裝置和視頻監控系統,逐步推動施工工地智慧監管。嚴格按照安全文明工地標準組織施工,開展房屋建築物拆除工程揚塵防治專項整治行動,嚴控城市更新、舊改等帶來的揚塵污染。加強道路揚塵污染管控,嚴控泥頭車帶泥上路、沿途撒漏等行為,提高道路保潔標準、清掃頻次和機械化清洗比例,強化施工工地周邊道路清掃力度,逐步擴大道路揚塵清掃保潔範圍。全面推進裸土地復綠工作。

控制生活面源污染。嚴控餐飲油煙污染,大中型餐飲項目100%安裝油煙自動監控設施,督促餐飲企業每季度至少完成1次保養工作,採用“定期+不定期”方式強化餐飲企業油煙排放檢測與督查。將露天燒烤、露天焚燒納入網格化管理,全面禁止露天燒烤、全面禁止露天焚燒行為。

強化大氣污染防治精細化管理開展網格化監測,對全區重點區域污染物分佈情況進行監測,持續實時、動態監測PM10、PM2.5、SO2、NO2、O3、CO,範圍全面覆蓋道路交通、建築工地、重點工業園區等。將龍崗區在線監測數據、現有標準站數據及一街道一站點等監測數據接入大數據分析平台,實現數據查詢、空氣質量地圖繪製、內源定位分析及污染溯源、大氣污染物濃度時空變化分析等功能在充分利用大數據平台分析的基礎上,藉助人工專業辨析,結合相關監測數據提供精細化空氣質量地圖,預警污染物高值(重點)片區

(三)完善噪聲污染防治管理

加強施工噪聲污染防治。推進工地智慧管控項目建設,安裝可移動式視頻、噪聲、揚塵監控系統及擴音設備,實現遠程監控監管,在工地出入口安裝噪聲顯示系統。合理安排更新項目實施時序,減少拆除和重建時周邊居民暴露在施工噪聲影響下的時間和強度。加大對夜間施工工地的巡查力度,重點檢查夜間施工噪聲排放許可辦理情況,嚴格對照施工單位噪聲污染防治方案,檢查降噪措施落實情況。加大執法處罰力度,對連續噪聲超標排放的施工單位進行嚴厲查處。

推進交通噪聲治理工程。加強道路交通噪聲污染防治,配合市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在全區主要道路交通噪聲敏感點配套建設噪聲防治設施。結合平南鐵路改造工期計劃適時推進封閉化改造,推進交通噪聲污染嚴重區域治理工程,持續開展低噪聲路面改造。加強交通噪聲監督管理,嚴厲打擊機動車深夜鳴笛等噪聲擾民行為。

完善工業和社會生活噪聲管理。嚴格執行聲環境功能區建設項目准入要求,加強工業園區噪聲污染防治,提高噪聲污染准入標準,加大敏感區內噪聲排放超標污染源治理和關停力度。加強控制維修、餐飲、娛樂及其他商業服務業噪聲污染,嚴格管理敏感區內的文體活動和室內娛樂活動。提高聲環境綜合管理水平,將聲環境質量達標考評納入區級生態文明建設考核體系,督導重點部門加強聲環境管理與治理。強化噪聲信訪投訴處理,確保噪聲信訪投訴100%處理、羣眾100%滿意。

(四)維護生態空間系統安全

加強生態空間保護。加快探索建設以自然保護地為基礎、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編制自然保護地管控指引,重點協助梧桐山、松子坑、三洲田等等區域綠地生態修復工程。全面落實“三線一單”管控要求,有效保護落實國家和省、市生態保護紅線管控政策要求,嚴格控制開發利用活動對生態空間的佔用和擾動,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壓實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目標,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生態保護紅線監控平台建設,加強生態紅線區域執法和監督管理,確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主導生態功能不降低。創新全區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利用模式,合理佈局“三生空間”。強化林地、濕地保護,出台專項規劃,執行林業生態紅線制度,確保森林覆蓋率不明顯降低。

強化生態系統修復。開展國土空間生態調查,實施礦山、森林、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進生態空間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2022年前編制完成全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和實施計劃,2025年前完成轄區廢棄石場的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工作。以城市公園、水庫、森林公園等生態要素為生態斑塊基質,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重點以清林徑水庫周邊片區為試點,探索“山水林田湖草礦”綜合生態發展新模式,開展梧桐山-布心山、清林徑、松子坑區域綠地生態修復工程。加快打造互聯互通的生態空間,採用綠道、碧道、生態廊道等多種方式,串聯全區各生態空間,重點開展阪田-平湖區域綠地、平湖-橫崗-龍城、橫崗-龍崗、坪山-龍崗等重要生態廊道節點修復

提升城區綠化生態質量。推進“公園之城”建設,打造大型郊野生態公園—大型綜合公園—街道公園—社區公園—立體公園組成的五級公園體系,重點推進坪地、平湖、阪田等公園覆蓋不足片區的公園建設。通過人行道、連廊、綠道等慢行系統串聯全區公園、綠地,每年至少打造1個公園羣(公園帶)、1個劃分主題園,2025年前完成中心城公園羣帶、龍城大道公園羣帶等建設。多手段提升綠量綠質,加強道理綠化及管養,加快推廣立體綠化,重點推進龍崗大運新城、阪雪崗科技城、坪地國際低碳城核心區等發展重點片區的立體綠化建設。

(五)強化固體廢物污染防治

提高生活垃圾處理處置能力。推進平湖一、二期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升級改造,煙氣排放標準超過歐盟標準加快推動紅花嶺基地去工業化升級改造,推進東部垃圾焚燒發電廠園區功能優化提升,打造垃圾處理、科普教育、休閒娛樂多功能一體化的開放式、鄰利型生活垃圾處置體系,實現生活垃圾全量焚燒、原生垃圾零填埋

強化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處理處置。推動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利用做好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處置規劃,推進一般工業企業固體廢物分類收集、分類貯存、分類處置,推動工業再生資源區外協同處置。加強企業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申報登記,完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監管台賬。建立佈局合理、交售方便、收購有序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回收網絡促進低價值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循環利用。

推動市政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加快水質淨化廠污泥幹化設施建設,促進污泥廠內減容減量,新建污泥處理設施出泥含水率降至40%以下。完善河道疏浚底泥、通溝污泥收運和安全處置體系,提高本地無害化處置能力,推動通溝污泥與河道疏浚底泥區域協同處置和資源化利用

加強危險廢物管理管控。推動危險廢物全過程管控,勵企業自行配套建設危廢處置利用設施,推動2-3家企業完成配套危廢利用設施建設,提高危險廢物本地收運處置能力。建立危險廢物智慧監管平台,通過智能電子秤物聯網、二維碼收運聯單、運輸車輛監管、視頻監控等手段,實現危險廢物的產生、貯存、運輸、處置全過程閉環管理提升危險廢物信息化監管能力和水平。加強危廢規範化管理,出台危險廢物精細化管理指引,引入專業團隊進園區、進企業,指導企業合規合法處置危險廢物。

加強醫療廢物應急處理能力建設。協助推動深圳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擴能改造項目,處理能力提升至80噸/天。完善醫療廢物收集運輸全過程防疫機制建設,推進本地醫療廢物處置過程監管能力建設,建立醫療廢物回收溯源系統,實現醫療廢物從產生到完全安全處置全過程的智能識別、跟蹤。制定監督獎勵機制,鼓勵公眾積極舉報醫療廢物倒賣、非法貯存、非法傾倒、混入生活垃圾等行為。推動醫療廢物源頭減量,在區大型公立醫院試點開展源頭減容、減重工作。

加強其他固體廢棄物污染治理落實深圳市建築廢棄物處理處理規定,推進龍崗六聯受納場(550萬立方米)建設,實現建築廢棄物平衡處置。落實建築廢棄物限額排放制度,大力推廣綠色建築、綠色施工示範和裝配式建築應用。構建建築廢棄物綜合利用體系,保障建築廢棄物應急處置能力。推進工程渣土泥砂分離綜合利用,提高房屋拆除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

二、強化生態環境約束,竭力推進綠色發展

(一)持續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升級

加快推動製造業綠色化改造。加強企業綠色化升級改造,完善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的綠色製造體系,優先在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等支柱產業、主導產業建立綠色製造創建培育庫和項目庫,打造一批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企業試點示範,推動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週期綠色發展。開展新一輪傳統產業升級改造,重點強化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羣升級改造,實施“一園一策”“一行一策”,全面提升發展質量和環保治理水平。全面推廣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自願性清潔生產審核,淘汰高消耗、高污染、高環境風險的工藝和設備。

提高新興產業綠色發展水平。強化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醫藥、新材料、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綠色化、低碳化、智能化、高端化發展,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裝備、電子元器件、生命科學等產業集羣建設。充分發揮轄區5G龍頭企業優勢,實施互聯網賦能計劃,依託5G、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貫通、整合、優化現代製造業、金融、商貿、物流等產業鏈,實現資源更高效配置。

強化服務業綠色化發展。推動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鼓勵並引導製造企業參與到生產性服務領域,逐步推動服務業高端化、專業化、信息化、國際化、社會化發展。鼓勵綠色金融業發展,推動各類資本、資源流入綠色產業,提高綠色金融業服務於實體經濟效能。

培育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圍繞環保產業核心業態、關聯業態和衍生業態,實施環保產業倍增發展計劃,重點培育龍頭骨幹企業,扶持專特優精中小企業。培育發展節能和環境服務業,推動節能環保技術諮詢、系統設計、設備製造、工程施工等專業化服務綜合發展,積極探索區域環境綜合治理託管服務模式。着力提高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等綠色產業技術裝備水平,加大工業、建築、交通等重點領域節能環保技術裝備應用力度。

創新綠色技術研究應用。加大綠色技術研發資金補貼和項目扶持政策扶持力度,引導綠色技術創新載體發展。逐步推動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結合深圳市綠色技術推廣目錄,鼓勵轄區企業、科研機構等各類創新載體加大綠色創新技術研發,重點強化智能製造、智能交通、互聯網能源、智慧環境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加快佈局一批重大創新平台建設。配合深圳市實施前沿和關鍵核心綠色技術攻堅,重點突破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正極材料、動力電池回收、驅動電機核心零部件等關鍵領域的綠色技術瓶頸。

強化綠色創新技術應用推廣。依託“科創中國”、可持續發展創新議程創新示範區等建設,推動建設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充分發揮國際大學園創新輻射效應,鼓勵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等高校與周邊產業園區合作或自主建立創新創業基地,建立成果轉化對接機制,加速推動高校科研成果產業化。支持建設一批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及科技創新產業園等科技創新載體,鼓勵和扶持基礎較好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申報國家級孵化器。推進重大技術裝備示範應用,支持先進適用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研發、產業化及應用示範。圍繞國際大學園優勢學科,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等領域規劃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創新中心。充分發揮龍崗區技術轉移促進中心作用,整合高校、專家、服務機構等創新資源,開展技術轉移活動,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

(二)構建高品質的城市空間格局

加快培育東部中心核心功能區。落實“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中的“東進”戰略,實施“強心”行動,加快形成城市功能核心區,提升東部中心能級,打造創新能力卓越、產業層級高端、優質資源要素匯聚、產城深度融合、區域輻射帶動能力強的深圳發展“第三極”。對標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出台深圳國家高新區-龍崗園區綜合發展規劃及各專項規劃,完善園區政策體系,將龍崗高標準打造成國家高新示範園區。全面探索開展生態環境導向的城市開發(EOD)模式,在城市開發建設中推動生態環保理念提前介入、全城融合。

進一步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對工業用地區塊線進行校核,推進工業用地更新,滿足優質企業的空間需求,保障中小企業空間的有效供給。以園區和產業基地建設為重點,分類推進規劃產業區塊外存量工業用地調整轉型,促進工業集聚發展。通過對低效用地整改、村集體用地入市等手段挖潛並拓展產業空間,為高端產業、創新創業載體的落地預留必要的發展空間。推進連片產業用地整備,探索片區統籌開發模式,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騰挪空間。

構建全方位產業空間保障體系。探索大片區土地整備與城市更新統籌機制,試點“更新+整備+清退”模式,全口徑盤活低效用地,保障發展空間,以推進國土空間提質增效。啟動工業保障房建設五年行動計劃,探索開展行政劃撥用地建築物產權分割轉讓試點,新建、改造、籌集一批工業保障房。優化綜合整治流程,制定支持工業區增加輔助設施類綜合整治操作規程,助力實體經濟企業拓展產業空間。劃定製造業保留區,加強工業工地管控,實行M1/M0配比制度。

(三)深入推進資源能源高效利用

促進土地資源高效集約利用。統籌利用建設用地,落實龍崗區分區規劃建設用地目標、指標、空間等要求,探索研究龍崗區未來建設用地規模、結構,以及新增建設用地及清退建設用地規模。提升國土空間利用水平,合理引導土地二次開發和片區整體連片再開發,以“阪田-大運”為核心,推進“4+9”重點片區的開發建設。優先開展公配設施配置不足地區的城市更新、土地整備和棚户區改造,保證交通市政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的用地與空間供給。倡導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加強地鐵站點周邊更新項目的規劃統籌引導,合理規劃建設地下交通設施、市政設施、公共服務設施、軌道樞紐站點等功能佈局,釋放周邊豐富的更新潛力空間,促進片區整體功能空間的完善。促進空間資源科學配置,加強公配設施配置,有序統籌創新產業空間和先進製造業的空間供給,2025年基本建成深圳現代化創新型東部中心。

推動水資源集約利用。落實“節水優先”國家戰略,做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工作,嚴控用水“總量+強度”雙控機制,強化計劃用水和節水“三同時”管理,落實水資源論證及節水評價制度,強化節水型設備推廣應用和智能水錶配備,嚴防供水管網漏損,持續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強化工業節水、服務業節水、市政節水、居民節水等節水行動,推動建設一批節水型居民小區、節水型公共機構、節水型企業等2025年前龍崗區創成廣東省節水型社會示範縣(區)。強化非常規水資源利用,探索和培育再生水利用市場,示範再生水回用實施模式、價格機制,推進再生水、雨水用於工業園區、城市綠化和清洗雜用、生態環境補水等。

強化能源集約利用。嚴格落實用能“總量+強度”雙控機制,開展工業能效趕超行動,嚴控高耗能行業管控,重點行業全面實行能效對標。加強建築領域節能行動,重點推動建築節能改造工作強化既有建築節能,新建建築100%達到綠色建築標準。加強交通領域節能行動,倡導公交、騎行、步行等出行方式,強化節能照明、智慧照明,全力控制道路擁擠。加強生活領域節能行動,全面推動高效、節能家用電器、辦公設備等。加強清潔能源替代行動。

強化固廢資源利用。全面落實《深圳市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加快完善全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體系,強化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運輸和綜合利用,重點強化餐廚垃圾綜合利用水平,逐步完善玻金塑紙、廢舊織物、廢舊傢俱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強化建築廢棄物綜合利用,鼓勵建築廢棄物就近利用實現“近零”排放。強化綠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以公園為主體,以道路、社區等為補充,建立綠化廢棄物生產與應用示範區,形成良好的城市綠化廢棄物循環系統。做好轄區市政公園、郊野公園、社區公園、旅遊景區、道路、住宅區綠化垃圾分類收運和資源化利用,全面禁止焚燒綠化垃圾。

(四)推動全民踐行綠色生活理念

建設綠色生活設施。構建綠色交通體系,建設以軌道交通為骨架,軌道與公交線網融合的“大公交”體系,新增70個軌道站點,公交站點500米全覆蓋,配套建立完善的騎行車道、步道系統,推廣站點片區“軌道、公交、慢行三網融合 ”,構建站點片區2公里便捷綠色交通圈,完善城市充電基礎設施服務網絡,推進大布吉新型公共交通試驗線的實施,做好全區小運量公共交通系統規劃,持續提升公共交通出行體驗。推進綠色建築建設,推動既有建築綠色改造,新建建築100%達到綠色建築標準,推動建設一批超低能耗建築。強化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設施、運輸設施建設,實現日產日清。

推廣綠色宣傳渠道。依託“一帶一路”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中心等平台推動生態文化交流與合作,面向公眾定期舉辦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公益講座。建設綠色生活評估服務載體,建立基於綠色積分激勵機制和基於“互聯網+大數據”的深圳“碳普惠”制。組織開展多元化、立體化的生態環保、綠色生活宣傳活動,以龍崗融媒體為中心,打通“線上+線下”宣傳渠道,綜合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流量平台,擴大綠色生活宣教影響力、覆蓋面,推動公眾生態文明建設參與度穩定超過80%。

倡導綠色生活行動。推動各領域各行業發起綠色生活行動,創建一批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酒店、綠色建築等。倡導綠色消費,鼓勵優先購買節能產品、節水產品、環境標誌產品、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等,減少鋪張浪費、避免過度包裝。推動綠色快遞、綠色包裝、綠色外賣、光盤行動等,倡導減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優先在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等公共機構限制一次性辦公、生活用品,打造綠色生活模範機關。深入推行加強版限塑令,限制超市、商場、市場銷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禁止超市、商場、市場免費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引導星級酒店逐步停止主動提供客房一次性日用品。推廣綠色採購,重點在政府採購領域全面推行綠色採購。

三、加強環境風險防範,確保區域生態安全

(一)強化土壤環境保護

強化土壤分類管理。健全農用地分類管理制度,強化“菜籃子”等重點農用地塊監測,推動建立農用地、農產品動態安全數據庫,推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完善農用地土壤污染預防、安全利用、風險管控制度。健全建設用地土壤管理制度,加強建設用地規劃、出讓、轉讓、用途變更、收回、續期等環節監管,確保土壤環境保護相關要求在土地政策中得到落實,打造高度城市化區域土壤全生命週期管理範例。

強化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和風險防控。持續完善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加強重點監管單位、重點保護單位、敏感單位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工作,建立土壤環境質量動態數據庫。定期開展土壤污染風險評價工作,制定土壤風險管理和修復名錄,試點開展土壤污染修復工作,建立完善的土壤污染風險管控與修復體系。2025年,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分別不低於95%和96%。

(二)加強優控化學品管控

制定不同類別典型行業的優控化學品名錄監管清單,全面排查優控化學品種類和數量,建立基礎信息數據庫和管理台賬,提升優控化學品風險管控信息化管理水平。嚴厲打擊違法違規存放危險化學品行為,完善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學品風險防控體系,配合市安委辦開展安全處置基地規劃佈局工作。

(三)加強涉重金屬污染管控

推動涉重金屬排放企業做好環境風險申報工作,全面掌握企業環境風險現狀,逐步將含重金屬原輔材料納入常態化管理。實施重金屬污染防治分區防控策略,加強重點防控區綜合整治、生物檢測、健康體檢和診療救治機構與能力建設,推進電鍍、線路板行業企業入園發展。將涉重金屬企業納入強制清潔生產審核,支持企業開展技術升級改造,鼓勵企業在不增產不增污的情況下對中高濃度含重金屬廢液進行在線回收。推進重金屬污染環境健康調查與風險評估,開展居民體內重點重金屬暴露特徵分析。建立完善重金屬排放企業監督性監測和檢查制度,實施全指標的監督性監測和穩定達標排放管理,落實企業重金屬污染防治主體責任,確保企業污染治理設施穩定運行。

(四)加強生物安全風險防範管理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多部門生物多樣性保護聯動機制,建立區域生物多樣性監測評估體系,推動常態化的生物多樣性監測、調查工作,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工程。加強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嚴防違法採集及獵捕、破壞等情況發生。建立完善野生動植物保護和防疫制度,堅決打擊野生動物非法交易和食用,進一步加強對野生動物植物的保護力度。建水質保障和河流生態系統,改善水質及生物物種和棲息地,定期開展河流中特有性、指示性物種以及珍稀瀕危水生物種調查和保護工作,確保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種種類和數量不降低。建立完善野生動植物保護和防疫制度,堅決打擊野生動物非法交易和食用,進一步加強對野生動物植物的保護力度。

嚴格控制外來物種引入將危險性外來入侵物種、進出口環保用微生物菌劑環境安全等突發事件納入生物安全應急管理體系開展外來物種入侵實地調查,制定外來物種入侵預警方案和防治計劃,強化薇甘菊等外來物種入侵預警和防治工作,確保外來物種入侵不明顯、不加劇。將危險性外來入侵物種、進出口環保用微生物菌劑環境安全等突發事件納入生物安全應急管理體系。加強森林火災、有害生物入侵等的監測防控力度。加強普法宣傳,推動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全民參與機制。

(五)加強環境風險防控與應急管理

加強環境風險管理和應急能力建設。建立生態環境風險常態化管理機制,構建跨部門、跨區域、多層級的生態環境風險監管與應急協調聯動機制,加強應對生態環境問題引發的公共衞生或公共安全事件能力建設。完善環境污染事件應急預案,推動龍崗應急設備和物資儲備庫建設,加強環境應急管理、技術支撐、處置救援能力建設。

強化企事業環境風險防範主體責任。對重點環境風險企業實施強制清潔生產審核及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編制企業綜合環境應急預案並備案,定期組織開展應急演練。建立風險分級分類管控體系,實施重點企業生產過程、污染處理設施等全過程監管。推進重點企業環境風險防控應急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環保、公安消防、安監、交通等多部門應急聯動機制。

(六)加強生態環境健康管理

建立生態環境與健康管理工作機制。健全環境與健康管理相關制度,將環境健康理念融入到環境管理重要環節,加大生態環境與健康知識宣傳,引導居民掌握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基本理念、基本知識、基本行為和技能,提升公眾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開展生態環境與健康管理試點示範工作。逐步開展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等對人體健康影響研究,明確風險因子暴露水平,試點推動AQHI評價體系建設。

建立健全環境健康影響評估制度。生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衞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門,建立環境健康影響評估制度,並組織開展環境與健康相關問題的調查、監測、風險評估和預警,開展生態環境變化對公共衞生安全、人體健康等方面影響的評價,劃定環境健康高風險項目或者區域,從源頭預防控制與環境相關的健康危險因素。

四、深化創新制度改革,構建現代化治理體系

(一)健全環境治理領導責任體系

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領導責任體系。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壓實黨政領導責任,依法追責、終身追責。出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清單,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形成生態環境保護強大合力。以綠色發展為導向,持續優化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指標體系,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強化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管控、節能減排等約束性指標管理,探索考核結果運用新機制,強化正向激勵,量化剛性問責。

強化主管部門能力建設。強化理論武裝,築牢黨員幹部擔當作為的思想根基,調動黨員幹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工作人員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在源頭監測、排污監督、超標預警等方面充分運用大數據共享和科技手段,提高執政和監管能力。從政治素養、專業本領、工作作風、責任品質四個方面實施“四鐵工程”,鍛造生態環境保護鐵軍。

完善責任追究制度。嚴格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構建行政、刑事、民事“三位一體”的責任追究體系,逐步建立涵蓋出租者、投資者、採購者等主體的責任追究制度。推進案件篩查工作,依託龍崗區人民法院環境資源法庭,健全環境資源案件集中管轄制度,加強對環境資源新領域、新類型案件研究,推動完善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

(二)健全環境治理企業責任體系

健全企業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建立企業主要負責人為第一責任制度、環保主任制度以及業主、出租方連帶責任制度,推廣公開承諾制、綠色採購制、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壓實企業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積極推行園區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入環境污染問題診斷、系統解決方案、污水和固廢集中處理處置、煙氣治理、污染物排放監測以及監管信息平台等環境綜合治理服務。依法依規公佈治理效果不達標、技術服務能力弱、運營管理水平低、綜合信用差的第三方治理企業名單,並將違法違規信息納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啟動環保管家服務,依託環保管家為政府—園區—企業提供環境監測、環保設施運營、污染治理、園區生態化循環化改造等一站式綜合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服務。加強企業環境信息公開,鼓勵排污企業過設立企業開放日、建設教育體驗場所等形式,向社會公眾開放。探索建立環境保護督查機制,推動環境監管從“督企”向“督政”與“督企”並重轉變。

(三)健全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

探索生態環境監管多元參與新模式。加強基層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建設,壓實街道、社區管理責任,推動污染企業信息向社區公開,發揮人大代表社區聯絡站的紐帶作用,暢通和規範羣眾環境信息知情權、訴求表達、權利保障通道。加大政府網站及新媒體環境信息服務功能建設,強化生態環境公共政策的評估與反饋機制,拓展公眾參與環保決策的途徑。加強企業環境信息公開,鼓勵排污企業在確保安全生產前提下,通過設立企業開放日、建設教育體驗場所等形式,向社會公眾開放。通過公眾對政策執行情況的跟蹤、評估和監督,加大生態環境問題的曝光力度,形成全社會倒逼生態治理的輿論壓力。建立完善公眾監督和舉報反饋機制,暢通環保監督渠道。鼓勵新聞媒體對各類破壞生態環境問題、突發環境事件、環境違法行為進行曝光。

發揮環保專家智力支撐作用推動企業與行業協會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專業人才梯隊建設,加強專業人才儲備與培養,提升行業專業水平。建立龍崗區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專業人才庫,發揮行業協會、科研機構、環保專家、技術團隊等的作用,提高專業人士在生態環境保護戰略、政策、技術標準制定和實施方面的參與度。

吸引集聚專業領域人才深入實施“深龍英才計劃”,圍繞產業鏈、創新鏈打造人才鏈,靶向引進培育一批生態環境領域高層次人才及團隊,帶動培養青年骨幹人才成長。促進人才資源服務產業發展,支持深龍高層次人才服務中心等社會化人才服務機構建設,不斷優化人才“生態圈”。

(四)健全環境治理監管體系

加強對企業的監督管理。深化“放管服”改革,簡化環評審批,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管控要求,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改革,已經開展區域空間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區域,按照生態環境准入要求,協助制定需要開展環境影響評價的重點項目名錄,未納入名錄的建設項目簡化審批程序或者豁免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構建以排污許可製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推進排污許可與環評制度、環境執法、環境監測等環境管理制度的銜接融合,形成環評與排污許可“一個名錄、一套標準、一張表單、一個平台、一套數據”,實現排污許可證“一證式”管理。

構建生態保護統一管理體系。充分調動人大、行政、司法、審計和社會監督多方作用,創新管理方式方法,強化“多規合一”平台運用,構建具有龍崗地方特色的“多規合一”管理體系,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城市建設、土地利用、環境保護等規劃的無縫對接,實現統一政策規劃標準制定,統一監測評估、監督執法、督察問責。建立健全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制度,構建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實現在資源環境承載力“多規合一”平台中動態監測、監控、自動預警響應,及時發現、解決超載事件。

加強生態環保領域司法保障。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機關、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信息共享、案情通報、案件移送制度。強化對破壞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的查處偵辦,加大起訴力度,加強檢察機關提起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工作。完善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依託龍崗區人民法院環境資源法庭,探索建立“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審判結果執行機制。

建設現代化環境監測體系。加快構建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實現環境質量、污染源和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實行“誰考核、誰監測”,不斷完善生態環境監測技術體系,提高監測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形成生態環境數據一本台賬、一張網絡、一個窗口,推動實現環境質量預報預警,確保監測數據“真、準、全”。加大監測技術裝備研發與應用力度,推動監測裝備精準、快速、便攜化發展。提升環境執法裝備的科技化水平,推動在線監控、污染源溯源排查監控等信息技術手段與環境執法工作進行深度融合,大力推進“互聯網+執法”,實施生態環境精細化、網格化管控,探索構建生態環境監控物聯感知系統,實現全區生態環境狀況實時監控和態勢預警。

(五)健全環境治理市場體系

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推進生態補償機制體制創新,研究制定重點領域和重要區域相統一的綜合性補償辦法,探索建立以生態服務價值和生態功能效益為導向的綜合補償機制,開展森林、河湖、耕地、濕地、自然保護地五大重點領域生態補償試點。探索資源開發補償、污染物減排補償、水資源節約補償、碳排放權抵消補償制度,合理界定和配置生態環境權利,引導生態受益者對保護者的補償。發展生態產業,建立健全綠色標識、綠色採購、綠色金融機制,引導社會投資者對生態保護者的補償,形成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政策環境。

實施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制度。探索構建符合龍崗區實際情況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指標體系,開展城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年度常態化跟蹤評估,分析其年度變化,推動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應用規範化、制度化。以提升城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為目標,探索將核算工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考核。開展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提升工作,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有效路徑。

五、實施協同聯防聯治,共築區域監管體系

(一)促進深莞惠生態環境協同發展

積極推動深莞惠經濟圈(3+2)生態環保合作,加強多部門聯合監管和信息共享力度,加快推進龍崗與惠州市惠陽區、東莞市塘廈、鳳崗兩鎮、深莞惠交界“坪新清”等臨深區域的協同發展,力爭在生態環境共治領域取得進一步突破。加強深莞、深惠水污染聯防聯控,探索深惠聯合治理新模式,開展省內重點流域交叉聯合執法行動簽訂跨境河流交接斷面水質承諾協議,推進跨境河流水質補償管理制度強化多部門分工協作,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加大打擊力度,堅決遏制固體廢物非法轉移傾倒處置等違法行為。

(二)探索生態環境監管多元參與新模式

加強基層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建設,壓實街道、社區管理責任,推動污染企業信息向社區公開,發揮人大代表社區聯絡站的紐帶作用,暢通和規範羣眾環境信息知情權、訴求表達、權利保障通道。加大政府網站及新媒體環境信息服務功能建設,強化生態環境公共政策的評估與反饋機制,拓展公眾參與環保決策的途徑。通過公眾對政策執行情況的跟蹤、評估和監督,加大生態環境問題的曝光力度,形成全社會倒逼生態治理的輿論壓力。

(三)提升城市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積極推進温室氣體減排。實施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交通出行模式,提升“軌道一公交一慢行”三網的融合品質,共同構建優質公共交通服務體系,滿足市民高品質、多元化的公交出行需求。持續推進能源結構優化,強化交通、建築等重點領域低碳發展,推廣新能源汽車及其他清潔燃料汽車,推進既有建築節能改造,推動温室氣體與大氣污染物協同減排。

研究制定碳排放達峯路徑,確定碳排放達峯值及具體實施路線圖。加強核查數據利用,計算各類活動碳排放量,建立温室氣體排放動態數據庫,編制温室氣體清單,建立温室氣體排放管理信息系統,研究控制温室氣體排放目標考核方案,強化責任落實。以深化碳排放權交易為核心,創新市場化的節能減排手段。建立科學合理的碳排放配額市場調節和抵消機制,探索多元化的市場交易模式,促進企業節能減排降碳。年碳排放量超過三千噸的企業須納入深圳市碳排放交易所進行碳排放配額管理;碳排放量小於3000噸的,可自願加入市碳排放交易所,達到碳減排要求後予以相關獎勵。

以深圳國際低碳城開發建設為重點,積極推進國際低碳城新橋世居三期修繕工程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開展低碳政府、低碳園區、低碳企業、低碳社區等多層級、多維度的低碳試點示範。

發揮生態系統調節功能。進一步整合綠地系統,通過綠楔、綠道、綠廊等形式加強城市綠地、河湖水系等自然生態要素的銜接連通,加快打造“山環水潤”生態格局。持續推進森林城市建設,推廣立體綠化,提高城市綠量,發揮森林、河湖生態系統的氣候調節功能,增加碳匯的同時有效緩解熱島效應。

(四)積極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

深挖“國際低碳城”的優勢特色,擴展區域協作聯動發展、強化低碳論壇帶動作用,構建綠色低碳領域的重要創投平台,全方位展現深圳綠色低碳發展成效,提升深圳國際影響力,帶動深圳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充分發揮“一帶一路”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中心(深圳)部、市共建機制優勢,搭建綠色技術合作交流平台,推動綠色產業和技術“走出去”“引進來”,以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和國際化理念為引領,推動環保技術交流與轉移、關鍵技術研發、重點技術孵化以及綠色環保產業發展,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輸出先進綠色技術,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提供模範經驗。


 

第四章  規劃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實施

強化政府在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方面的宏觀調控綜合管理職能,堅決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完善政府主抓、生態環境部門統一監督管理、相關部門聯動工作的綜合管理體系。明確責任,區政府負責對本規劃的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目標任務部署推動,各責任單位負責具體工作實施落實計劃,依據本規劃以及國家和省的相關規劃,將目標任務分級納入綜合及專項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加強監督,充分發揮人大、政協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督作用,區政府定期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報告規劃任務落實情況,向政協通報工作。

二、加大資金供給

建立以政府引導、政策調節、市場運作的投融資機制區政府要加大資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落實。加大財政資金保障,重點支持環保基礎設施、污染綜合整治和生態建設。積極爭取國家、省、市級資金支持,提前做好項目儲備,積極申報上級資金補助項目。區發展改革、財政部門加快項目審批與資金安排,提前謀劃籌措資金,確保及時、足額劃撥到位,全力保障所需經費。重點加大對大氣、水、土壤、固廢污染治理的支持力度,把資金集中於突出的環境問題,對於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資金的投入和使用進行合理制約、檢查和監督。動員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引入社會資本,環保第三方服務多渠道增加對十四五規劃建設的投入,確保十四五規劃的實施,逐步緩解目前環境基礎設施投入大、資金缺口嚴重、回報率低等眾多問題。

三、增強技術支撐

保障增加生態環境保護和節能的科技投入,建立生態環境信息網絡,建立高效的環境信息化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建立完善的環境信息管理制度、加強環境信息化標準與規範體系建設構建生態環境信息網絡加強環境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保障環境信息的及時性、全面性和準確性,提高環境監管水平強化信息化監管、環境污染應急水平;建設環境信息綜合服務平台,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四、加強考核評估

建立規劃分解落實機制、動態調整機制和總結評估機制。依託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治污保潔工程等平台,保障本規劃順利的實施。建立健全相關部門會商預警、工作調度、情況通報、信息共享、聯合督辦等機制,保障規劃任務有效落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