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公共服務提升“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第二輪徵求意見修改稿

來源:巧巧簡歷站 9.06K

杭州市公共服務提升“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第二輪徵求意見修改稿

杭州市公共服務提升“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第二輪徵求意見修改稿

 

 

 

 

 

 

 

 

 

 

 

 

 

 

 

 

 

 

 

 

 

 

 

 

 

 

 

 

 

委託單位:杭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編制單位:杭州之江經濟信息研究院

2021年5月12日

 

 

 

  

一、規劃背景

(一)發展基礎

(二)主要問題

(三)新機遇和新挑戰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二)基本原則

(三)主要目標

三、構建普惠安全的幼兒照護體系

(一)高水平實現幼有所育

(二)加快推進幼有善育

四、提供優質均衡的現代教育服務

(一)高水平實現學有所教

(二)加快推進學有優教

五、提供便捷高效的就業創業服務

(一)高水平實現勞有所得

(二)加快實現勞有厚得

六、提供全人羣全生命週期的健康服務

(一)高水平實現病有所醫

(二)加快推進病有良醫

七、構建暖心便民的養老服務體系

(一)高水平實現老有所養

(二)加快推進老有頤養

八、提供更有温度的兜底保障服務

(一)高水平實現弱有所扶

(二)加快推進弱有眾扶

九、打造舒適宜居的現代人居環境

(一)高水平實現住有所居

(二)加快推進住有優居

十、提供全域共享的公共文體旅服務

(一)高水平實現娛有所樂

(二)加快推進娛有佳樂

十一、提供安全優質的便民生活服務

(一)高水平實現事有所便

(二)加快推進事有優便

十二、建立健全公共服務保障機制

(一)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

(二)強化公共服務科技支撐

(三)加大公共服務多元供給

(四)加強規劃組織實施保障

 

 

 

 

 

 

 

 

 

 

 

 

公共服務是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相協調的社會民生服務,公共服務包含基本公共服務與非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改革建設與服務供給能力等方面內容。推進公共服務提升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對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民生福祉、增強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的獲得感、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十四五”時期是我市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乘勢而上開啟高水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加快公共服務現代化走前列、確保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時期。依據《關於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的指導意見》(中辦發[2018]55號)、《浙江省關於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的實施意見》、《浙江省公共服務提升“十四五”規劃》、《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杭州市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規劃。本規劃是杭州市“十四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推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提升的綜合性、基礎性、指導性文件。

實施範圍:杭州市全域;實施期限:2021-2025年,遠景展望至2035年。

 

 

 

一、規劃背景

(一)“十三五”時期基本公共服務總體成效

“十三五”期間,我市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以清單化、標準化、制度化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各項任務和工作舉措,《杭州市社會發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十三五”規劃》發佈實施,涵蓋基礎教育、就業創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住房保障、基本健康服務、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環境保護服務、社會治理服務等八大領域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水平走在全國、全省前列。

1.基本公共服務規劃目標全面完成。全面落實“十三五”時期杭州市基本公共服務清單的8大類125個便民惠民項目,各項目標得以順利完成。社會兜底進一步完善,2020年市區企業退休人員平均養老金水平提高至3272.86元/月,市區(不含臨安區)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提高到240元/月,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不斷提高,目標人羣覆蓋率達到100%。現代教育進一步均衡,全市國小、國中生均日常公用經費預算安排標準均達到或高於省基準定額國小650元、國中850元,學前三年入園率達到99.1%,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維持在100%,各項教育補助政策全面落實。健康服務進一步優化,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2.78‰,嬰兒死亡率1.79‰,孕產婦死亡率1.69/10萬,均保持在較低水平;初步建立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2020年民生實事新增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70家,新增託位2626個。就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十三五”期間,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累計199.70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下,城鎮零就業家庭實現“基數歸零、動態歸零”。社會治理進一步增強,生產生活安全保障有力,環境質量穩中有升,截至2020年底,全市道路交通事故同比下降21.92%,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0.0145,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7%,環境空氣優良比例達到91.3%。

2.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亮點頻現。“十三五”期間我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辦好民生實事,主動迴應關切、務實解決難題,紮實推進民生福祉、促進文化興盛,連續獲得“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稱號,成為全國唯一連續十四年入選的城市人民羣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度走在全省前列,其中2017年度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度為95.5%,位居全省第一。以家政服務試點建設為契機,推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領跑者”行動,實現家政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堅持需求導向,聚焦人民羣眾關注的重點和難點,打造課後服務、嵌入式幼兒園等創新性基本公共服務;堅持項目引領,推進學校建設、醫院建設、文體養老住房交通等大型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工程。

3.基本公共服務機制全面完善。立足民生需求,以公共教育、就業創業、社會保障、健康服務等八大板塊為框架,基本構建形成了季度開展社會發展監測,年度推進工作盤點與計劃制定工作的體制機制保障,定期發佈任務和總結情況。建立全市基本公共服務領導小組,協調推進聯席會議、更新聯絡員名單等工作機制持續完善。公共服務領域財政支出不斷增長,確保每年一般公共預算新增財力三分之二以上用於民生,五年累計民生投入6750億元。

(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基本公共服務供需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隨着常住人口機械淨流入量不斷加大,主城區教育、醫療、養老等重點領域的基本公共服務逐漸處於緊平衡狀態。學齡人口增長較快,基礎教育配套壓力不斷顯現,尤其是學前和高中教育資源供需矛盾較為集中。基層診療服務能力有待提升,基層醫療機構存在醫療服務項目侷限、醫療業務水平不高、公共衞生應急處置能力薄弱、持續質量改進長效機制不健全等方面短板。部分偏遠鄉鎮養老設施資源閒置、利用率不高問題依然存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可持續發展機制尚未建立、有效運營率低,社區居家養老的基礎地位尚未夯實。

2.基本公共服務區域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從財政投入看,由於區縣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區域間民生支出保障能力也不夠均衡。從服務保障看,醫保、基礎養老金、低保標準等社會保障在逐步推進市區一體化的同時,市區與西部三縣市的差距仍比較大。從設施供給看,區縣市之間在教育、醫療、文體、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存在資源供需不匹配、設施服務量質差距較大等問題,西部三縣市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相對弱化,主城區與蕭山、餘杭、富陽、臨安、錢塘新區之間的差距猶存,尤其是餘杭、錢塘新區等人口淨流入大區明顯存在服務配套滯後的情況。

3.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仍然有待加強。在標準制定、實施、應用、宣傳,以及標準水平城鄉均衡、動態調整、監測評估方面探索創新不足。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單一,行業組織、社會力量參與基本公共服務的路徑不夠通暢、參與度有待提高,政府購買基本公共服務機制不夠健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尚未建立。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和信息共享不夠充分,由於覆蓋面廣、涉及管理部門較多,目前尚未實施基本公共服務設施資源數據統一歸集利用,部門信息壁壘沒有完全打破。

 

 

 

 

 

 

 

 

 

 

 

 

 

 


 

1 “十三五”時期杭州市基本公共服務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領域

序號

指標

2020年規劃目標

2020年實際情況

是否完成

屬性

基本公共教育

1

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

100

100

約束性

2

高中段教育入學率

99.5以上

99.6

預期性

3

學前三年入園率(%)

99以上

99.15

預期性

基本就業創業

4

城鎮登記失業率(%)

<4

2.42

約束性

5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萬人)

[85]

[199.7]

約束性

6

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

98

99.4

預期性

基本社會保障

7

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

保持在95%以上

98.95

預期性

8

基本醫療保險户籍人口參保率(%)

保持在98%以上

應保盡保

預期性

9

每千名老年人擁有社會養老牀位數(張)

50

71

預期性

10

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覆蓋率(%)

100/98

100/100

預期性

11

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每人/每年元)

10584

主城區:13224

桐廬、建德:10584

淳安:11460

預期性

基本健康服務

12

人均預期壽命(歲)

82

83.12

預期性

13

每千人醫療牀位數(張)

8.11

8.27

預期性

14

每千人執業(助理)醫生和註冊護士數(人)

4.50/4.95

4.73/5.31

預期性

15

經常參與體育鍛煉人數(%)

42

44.7

預期性

16

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平方米)

2.0

2.1(2019年)

預期性

基本生活服務

17

城鎮住房保障受益覆蓋率(%)

23

27

約束性

18

城市公共交通服務指數(用户滿意度指數)

90

92.5

預期性

19

農村公路等級化率(%)

100

100

預期性

20

具備條件建制村客運車輛通達率(%)

100

100

預期性

基本公共文化

21

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

100

100

約束性

基本環境保護

22

地表水斷面Ⅰ-Ⅲ類比率(%)

≥92.3

100

約束性

23

地表水交接斷面水質達標率(%)

78.9

100

預期性

24

城市(縣城)污水集中處理率(%)

≥95

98.41

約束性

25

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

100

100

預期性

26

農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建制村覆蓋率(%)

-

94.98

約束性

27

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

76.7

91.3

約束性

基本公共安全

28

主要食品檢驗合格率(%)

-

98.2

預期性

29

主要藥品檢驗合格率(%)

-

98.7

預期性

30

公眾食品安全滿意率(%)

-

84.18

預期性

31

公眾藥品安全滿意率(%)

-

96.9

預期性

32

億元生產總值安全事故死亡率(人/億元)

<0.047

0.011

約束性

注:[]內數據為5年累計數。


 

(三)“十四五”時期公共服務提升面臨的主要形勢

1.面臨四大新機遇

——大戰略實施機遇。國家相繼出台《關於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的指導意見》、《加大力度推動社會領域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行動方案》等文件,提出到2025年,要全面建立系統完善、層次分明、銜接配套、科學適用的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並圍繞教育、醫療、養老、社會福利、就業創業、公共文化、公共體育、殘疾人等8方面明確10條行動任務。國家層面引領性實施方案對於新時期推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提升、加強民生兜底保障能力、增進全體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義。

——新技術應用機遇。“十四五”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化,物聯網、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信息領域新興技術呈現出前沿性、顛覆性以及巨大的發展潛力。圍繞“數智杭州宜居天堂發展導向,把握打造數字變革策源地、加快構建萬物智聯數字社會的契機,通過加大公共服務與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融合,拓展城市大腦場景應用,構建公共服務供需平台,實現服務資源的科學合理配置與供給,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公共服務提升發展。

——區域一體化機遇。新時期,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進入深化實施階段,都市圈、城市羣發展將進一步發揮集聚效應,支撐新一輪經濟增長。“十四五”時期,杭州將深入實施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主動服務借力大上海,全面深化公共服務領域合作;高水平打造杭州都市區、都市圈,加快跨市域一體化合作先行區建設,推進民生互通。實施區域一體化戰略能夠更好推動公共服務資源引進與合作,促進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升服務供給水平,實現公共服務在全人羣、全區域範圍內均衡發展。

——消費大提升機遇。“十四五”時期,國家提出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在立足國內市場、暢通國內大循環背景下,人民羣眾更加迫切期盼優質化、特色化、個性化、權益化的高質量公共服務產品,把握居民消費升級、服務消費潛力不斷釋放的契機,着眼於托幼、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全面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加快實現基礎教育、醫療健康、文化體育、就業創業等公共服務優質化、普惠化、便捷化,更好滿足居民消費需求、增強民生福祉,構建基於高質量全生命週期的公共服務體系。

2.面臨三大新挑戰

——財政壓力加大的挑戰。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在經濟增速趨緩、減税降費加力、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大背景下,收入端平穩可持續增長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支出端面臨高質量籌備亞運會、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人才引育、“三名工程”、民生實事、鄉村振興、軌道交通及快速路網建設等增支需求,中長期收支平衡矛盾突出。持續優化支出結構、統籌整合存量資金、綜合運用多種財政政策工具,多渠道拓展資金來源,保障公共服務投入將成為新時期重要任務。

——人口總量激增的挑戰。“十四五”時期,杭州將堅持數字賦能產業變革,全面提升製造業數字化水平,大力發展電子商務、視覺AI、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數字產業集羣,加快推進城市國際化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城市發展對人口依然具有較強吸引力,人口總量在未來五年將呈現持續淨流入態勢,寬鬆、包容的人口政策導向也將進一步吸引人口流入。人口規模持續擴大,尤其是“一老一少”福利型人口增長,一定程度加大公共服務供給壓力。

——人民需求不斷增長的挑戰。當前,杭州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6萬元,人均消費支出已達3.8萬元,人均生產總值超過2萬美元,已達中等發達經濟體水平,中等收入羣體不斷擴大,城鄉共同富裕走在全國前列。十四五時期,我市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進入了新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矛盾。新發展階段的到來對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提出更高要求,人民羣眾對健康、居住、就業、生活、社會信心方面需求將發生深刻變化,人民羣眾更加迫切期盼優質化、特色化、個性化、權益化的高質量公共服務產品。

二、 總體要求

(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以高水平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為起點,錨定共同富裕方向,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創新和數字治理為動力,切實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全面實現公共服務體系各項指標任務國內領先、省內一流,大力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制度設計,增強非基本公共服務弱項,形成高質量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增強人民羣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我市打造數智杭州·宜居天堂”,加快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撐

(二) 基本原則

——堅持人民至上、全民共享。強化人民主體地位,錨定共同富裕方向,切實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標準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確保全體市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權利。

——堅持城鄉一體、標準發展。主動適應新型城鎮化和城市人口總量增長趨勢,以城鄉區域大統籌推進共同富裕,進一步縮小城鄉間、區域間、羣體間的公共服務差距。將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理念全面融入政府治理,標準化手段得到深度應用,基本公共服務標準更加科學、完善。

——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協同。確立政府在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各項工作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全面深化改革,釐清政府職能邊界,強化政府公共服務的保基本職能。創新服務供給模式和資金保障方式,有效整合社會資源,引導社會多方參與公共服務供給,豐富服務產品、創新服務方式。 

——堅持數字賦能,服務效。以數字化融合打造公共服務場景,持續推動公共服務數字化轉型全方位先行實踐,依託整體智治示範區建設,厚植併發揮杭州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數字治理第一城的先發優勢,提升公共服務機構管理水平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效率。

——堅持開放合作、動態調整。主動順應長三角區域一體化趨勢,積極融入和服務國家戰略,以開放包容姿態促進公共服務領域的跨區域交流與合作。因地制宜細化完善具體實施配套標準,加強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針對公共服務內容適時進行動態調整。

(三) 主要目標

到2025年,我市公共服務體系內容更加豐富,服務產品更加多樣,服務能力明顯增強,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公共服務供給更加優質均衡。保障範圍上,公共服務覆蓋範圍向基層和農村延伸、向邊遠地區和生活困難羣眾傾斜,實現常住人口全覆蓋。供給標準上,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水平持續提升,城鄉區域一體化配置公共服務資源格局基本形成,公共服務發展水平繼續位居全國全省前列。落實機制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標準化理念全面融入政府治理,標準化手段得到深度應用。體系建設上,系統完善、層次分明、銜接配套、科學適用的公共服務體系全面建立,廣大羣眾特別是殘疾人、老年人、貧困家庭等弱勢羣體享受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到2035年,公共服務監督評價更加規範資源配置更加科學,服務供給更加公平,市區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更加清晰合理。公共服務區域之間部門之間、羣體之間政策實施的體制機制障礙基本破除,統籌協調、運行高效、多元共治的公共服務管理體制全面形成。以城鄉區域大統籌推進共同富裕,有效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現代化高質量公共服務體系全面建成。

表2 “十四五”公共服務提升主要指標目標表

分類

序號

指標名稱

2020年數值

2025年目標

2025年全省目標

幼兒照護服務

1

3 歲以下嬰幼兒托育機構覆蓋率(%)

-

>50

>50

2

每千人口擁有 3 歲以下嬰幼兒託位數(個)

2

3.5以上

3.5以上

3

嬰幼兒健康管理率(%)

95

>95

>95

4

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從業人員持證率(%)

-

>80

>80

5

3 歲以下嬰幼兒家長科學育兒知識普及率(%)

-

>85

>85

6

3 歲以下嬰幼兒發育定期篩查率(%)

84.7%

>85

>85

現代教育服務

7

普惠幼兒園(含公辦園)比例(%)

89.55

保持在90以上

90

8

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比例(%)

因行政區劃原因,數據暫無法確定

60

9

持證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 (%)

學前段

92

96

>90

義務段

99

>99

>98

高中段

90

94

82

10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

70.04

73

67

11

高水平大學數量

1

3

10

就業創業服務

12

新增城鎮就業人數(萬人)

[199.7]

[125]

-

13

工傷保險參保人數(萬人)

633

648

-

14

失業保險參保人數(萬人)

523

538

-

醫療健康服務

15

每千人口擁有醫療機構牀位數(張)

8.1(2019年數值)

8.5

7.5

16

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常住人口)(人)

4.73(2019年數值)

4.8

4.3

17

每千人護士數(人)

5

5.5

5

18

重大慢病過早死亡率(%)

6.93

<8.5

<8.5

19

傳染病收治能力(牀/萬人口)

1.43

1.5

1.5

20

人均預期壽命(歲)

83.12

83.88

80以上

21

基本醫療保險户籍人口參保率(%)

99.58

99以上

99以上

22

縣域就診率(%)

90以上

90以上

-

養老服務

23

養老機構護理型牀位佔比(%)

55

58

>58

24

每萬老年人擁有持證養老護理員數(人)

20

25以上

>25

25

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萬人)

833

863

-

26

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

98.95%

>95

>95

27

老年人健康管理率(%)

74.36

>72

>72

28

社區級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數覆蓋率(%)

96.7

100

-

29

農村地區照料中心數覆蓋率(%)

97.8

100

-

現代宜居服務

30

城鎮住房保障受益覆蓋率(%)

27

30

25

31

開工城鎮棚户區改造安置住房(含貨幣化安置)套數 (萬套)建委

6.0

6.3

-

32

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

91.3

省下達目標

>90

33

達到Ⅲ類及以上水質斷面比(%)

98.1%(特指市控斷面)

>96%(特指市控斷面)

>95(特指省控斷面)

34

森林覆蓋率(%)

66.9

66以上

61.5

35

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平方米)

12.63

15

15

文體旅服務

36

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平方米)

2.1(2019年)

2.6

2.8

37

國民體質合格率(%)

93.8(2019年)

94.5

94.5

38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

44.7(2019年)

>45

>43.5

39

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

14.2

8

8

40

旅遊休閒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

6.2

>7

8

41

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驗收標準的縣(市、區)(%)

46.2

70

70

42

人均公共文化設施面積(平方米)

尚未出台

尚未出台

-

兜底保障服務

43

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每人/每年元)

10584

>14000

>14000

44

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覆蓋率(%)

99

>99

>99

45

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覆蓋率(%)

99

>99

>99

46

殘疾人專業託養機構覆蓋率(%)

80

>90

>90

47

每萬人持證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數(人)

14

20

20

安全生活服務

48

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人/億元)

<0.011

<0.01

<0.01

49

基本藥物抽檢合格率(%)

98.7

99.5

99.5

50

藥品安全公眾滿意度(%)

96.9

97.6

90

51

每萬人擁有律師數(個)

9.65

11

-

三、 構建普惠安全的幼兒照護體系

遵循嬰幼兒成長特點和規律,堅持政府引導、家庭為主、多方參與、安全健康、普惠可及,打通生命全週期服務管理“最七年級公里”,推動“醫、養、教”融合,形成“養育為主、醫療護航、教育支持”的托育照護服務鏈。

(一) 高水平實現幼有所育

1.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繼續深入實施“母嬰保健工程”和“婦女健康促進工程”。推進優生優育全程服務,完善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兒和兒童等各階段的出生缺陷防治體系,預防和減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加強新生兒出生缺陷病例的隨訪、確診、治療和干預,加強出生缺陷防治科研,逐步擴大篩查病種,提高確診病例治療率。定期開展城鄉婦女婦科病普查,擴大宮頸癌和乳腺癌篩查的覆蓋面。提高避孕節育服務範圍和質量,保護生育力。完善生育保險制度,擴大生育保險“非職工”和農村覆蓋範圍,建立以基本醫保為主體、生育補貼等多種形式為補充的多層次家庭生育保障體系。配合實施浙江省試點擴大税收專項扣除方案適用範圍和抵扣額度,增加三歲以下嬰幼兒照料家庭的個人所得税專項扣除。“十四五”期間,保持我市孕產婦、嬰兒及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繼續穩定在低水平上,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7/10萬以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嬰兒死亡率控制在3.5‰以下,產前篩查率達到90%以上,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篩查率達到90%以上。

2.提高嬰幼兒健康管理水平。為嬰幼兒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全程化的健康管理服務,全面推廣使用母子健康手冊APP,打造智能化的母子健康移動服務平台,推進嬰幼兒健康服務動態管理和信息互聯互通。為家長及嬰幼兒照護者提供嬰幼兒早期發展指導服務,通過高危兒管理、嬰幼兒生長髮育、嬰幼兒營養等方面的監測、綜合指導和干預,促進嬰幼兒體格、心理、認知、情感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全面發展。推進孕產保健、新生兒訪視和嬰幼兒定期健康檢查,加強嬰幼兒發育監測和篩查評估。到2025 年,嬰幼兒發育定期篩查率力爭到達85%以上,嬰幼兒健康管理率達95%以上。規範、保障免疫規劃疫苗供應,提升預防接種管理質量,到2025 年,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以鄉(鎮)為單位達到95%以上。

3.提升家庭科學育兒水平。引導樹立“家庭是嬰幼兒養育照護的主要場所”,強化“兒童養護人是兒童健康管理第一責任人”理念。完善婦女產假和配偶陪護假制度,保障法定政策的落實探索增設父母育兒假,建立與產假、育兒假制度相銜接的配套政策。鼓勵用人單位為家庭嬰幼兒照護創造便利條件,鼓勵企業為有幼兒照料需求員工實行彈性工作制。健全覆蓋城鄉的科學育兒指導服務網絡,倡導以家庭養育為主,廣泛傳播科學育兒知識,讓每個嬰幼兒家長都能便捷化、多渠道接受科學育兒專業指導服務。到2025 年,嬰幼兒家長科學育兒知識普及率達90%以上。

4.加強弱勢兒童照護服務。實施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優先將父母雙方無法或無能力履行撫養和監護責任的事實無人撫養困境兒童以及貧困家庭的重度殘疾、患重病和罕見病兒童納入兒童福利保障範圍,對受艾滋病影響兒童和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實施過渡性撫養,對困境兒童實行信息動態管理。全面推進兒童福利指導中心建設,強化兒童福利服務工作站(點)職能,加強兒童福利督導員隊伍建設,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兒童之家”(兒童福利服務工作室),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全部實體化運行。完善殘疾兒童的普惠型救助制度。優化殘疾兒童篩查、診斷、治療、康復一體化機制,建立殘疾報告和信息共享制度。完善流動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機制,完善16週歲以下流動兒童登記管理制度,健全以社區為依託,面向流動人口家庭的管理和服務網絡,保障流動兒童公平享受教育、醫療保健等基本公共服務。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保障留守兒童基本生活,加強對留守兒童心理和行為的指導,提高留守兒童家長的監護責任意識。

 

專欄1:“幼有所育”服務項目和內容

1.孕產婦健康服務。免費建立保健手冊,免費提供健康教育、健康檢查、風險評估和諮詢指導等孕優生服務;為常住人口中孕產婦規範提供孕期保健、產後訪視及健康指導等服務。

2.生育保險。基金支付生育期間的醫療費和生育津貼,生育津貼按職工所在用人單位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計發。用人單位按照不超過工資總額1%的比例繳納生育保險費。

3.預防接種。免費接種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在重點地區,對重點人羣進行鍼對性接種。

4.兒童健康管理服務。對0-36個月兒童,每年提供2次中醫調養服務,向兒童家長教授兒童中醫飲食、起居指導和穴位按揉方法;免費建立保健手冊,開展新生兒訪視、兒童保健、生長髮育與監測、營養與餵養指導、兒童早期發展、兒童心理行為發育評估與指導等服務,加強兒童視力、聽力和口腔保健。

5.計劃生育生殖健康促進計劃。免費提供青春期健康教育、生殖健康教育、諮詢服務。

6.優生優育技術服務。免費提供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隨訪及優孕優生優育諮詢等服務;提供免費放置宮內節育器手術和放置皮下埋植劑手術及技術常規所規定的各項醫學檢查、便民發放免費避孕藥具;提供計劃生育技術指導諮詢服務、計劃生育相關的臨牀醫療服務、符合條件的再生育技術服務和計劃生育宣傳服務

7.困境兒童分類保障。提供基本生活、基本醫療、教育等服務。對事實無人撫養困境兒童、低保和低保邊緣家庭的未成年人、重度殘疾人和三、四級精神、智力殘疾人按照散居養育孤兒的標準發放。對貧困家庭的重病和罕見病兒童等其他類型的困境兒童的保障視當地實際情況而定,可參照事實無人撫養困境兒童的標準發放。

8.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服務。提供家庭監護監督、學校教育關愛、村民排查探訪、社會力量關愛、救助保護等服務。

 

(二)加快推進幼有善育

1.發展普惠型嬰幼兒照護服務。形成“政府引導、家庭為主、多方參與、規範管理”的多元化供給格局,在城鄉社區全面推廣嬰幼兒成長驛站建設,以公辦民營、民辦公助、單位自建等形式,鼓勵多方力量舉辦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分類分步逐年推進幼兒托育服務,在新建商品房及回遷安置房集中的開發建設區域,安排幼兒托育服務建設用地,配置建設相應規模的托育設施。鼓勵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設託班,支持民辦幼兒園利用存量資源開設託班,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務資源供給。“十四五”期間,鄉鎮(街道)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覆蓋率、幼兒園託班設置率、嬰幼兒入托率明顯提高。

2.推動托育服務規範發展建立並完善促進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標準規範體系和服務供給體系,重點3歲以下嬰幼兒托育設施建設納入社區規劃。加快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專業化、規範化建設,完善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及設施建設相關規範和服務標準,健全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管理規範和配套支持政策,保障托育行業規範有序發展。制定存量房屋和設施改造提升為托育場所設施有關建設標準、指南和實施辦法,推進公共場所母嬰設施配置全覆蓋。嚴格實行嬰幼兒照護服務工作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加強從業人員學歷教育和在職培訓,貫通職前職後培養。到2025 年,全市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從業人員持證率達90%以上。

3.推進智慧托育服務建設。建立智慧托育服務體系,提供智能化托育服務。通過建設托育信息管理平台,對接婦幼健康信息系統,信息化管理托育機構的申辦過程、在線監控、綜合監管、信息公開、誠信記錄、人員信息以及業務數據等,推進“一表申請、一窗受理、一站服務”,簡化托育機構設置審批流程,加強部門間信息溝通,推進監管事項優化整合,建立更加便捷的移送、查處、反饋機制。

 

專欄2:托育照護服務重大改革和政策

1.推進托育服務能力提升。加快托育服務隊伍建設,加快培養育嬰、保育、保健等專業人才,鼓勵幼教人員到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從業,支持兒童保健人員為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提供指導和服務。依法落實從業人員職業資格准入和持證上崗制度,加強法律法規、職業道德、安全教育、從業技能等方面的繼續教育。

2.增加托育服務供給。持續發展產業園區嵌入式托育機構,鼓勵有條件的民營幼兒園開設託班,推進托幼一體化服務。

3.3歲以下嬰幼兒家庭養育照護支持工程。構建覆蓋城鄉的家庭養育支持體系。2022年,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社區覆蓋率有所提高,服務能力有所提升,服務需求得到初步滿足; 每千名3歲以下嬰幼兒擁有1家成長驛站,50%以上街道和鄉鎮擁有1家示範型的嬰幼兒成長驛站。到2025年,嬰幼兒照護服務的政策體系、標準規範體系和覆蓋城鄉的服務體系基本健全,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廣大家庭的嬰幼兒照護服務需求得到進一步滿足;每千名3歲以下嬰幼兒擁有2家成長驛站,每個街道和鄉鎮有1家及以上示範型的嬰幼兒成長驛站。

 

四、提供優質均衡的現代教育服務

多渠道增加教育資源供給,促進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類教育佈局優化、協調發展,提升適應終身學習需要的教育服務支撐能力,為每一位適齡人口提供更優質教育資源、更公平的學習機會,建設教育強市杭州樣本。

(一) 高水平實現學有所教

1.促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健全覆蓋城鄉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抓好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和農村幼兒園建設,均衡配置學前教育資源,大力發展等級幼兒園,推進城鄉學前教育共同體建設。建設公辦幼兒園或公辦中心幼兒園分園教學點,着力解決農村偏遠地區幼兒的入園問題,滿足適齡幼兒就近入園需求。健全學前教育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公辦園、普惠性民辦園成本分擔機制,加強幼兒園規範制定和全過程監管,穩妥實施民辦幼兒園分類管理,提高學前教育質量。鼓勵街道、村集體、國有企事業單位、高等學校舉辦普惠性幼兒園,穩妥推進各類產業園區開展嵌入式幼兒園建設試點。認真落實教師資格准入及定期註冊制度,嚴格執行幼兒園園長、教師專業標準,全面落實幼兒園教職工持證上崗要求。切實加強對各類幼兒園監測評估,堅決糾正幼兒園“國小化”傾向。統籌安排市本級學前教育專項資金,建立健全公辦幼兒園、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和其他非營利性民辦幼兒園收費動態調整機制。到2025年,全市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佔比達90%以上,學前三年入園率保持在99%以上。

2.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深化新名校集團化戰略,加大市級層面對跨區域優質教育的統籌力度。積極創建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全面推進“互聯網+義務教育”和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進一步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實施公辦國中提質強校行動,切實提升公辦國中競爭力。穩妥推進義務教育招生入學改革。完善義務教育公辦學校入學信息發佈和預警機制。全面推進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居住證積分入學制度。建立健全區域義務教育生態監測發佈制度,創新辦學評價體系。

3.促進普通高中教育特色發展。按照“管理不變、招生一體”的思路,繼續實施六城區和新城區優質普通高中雙向定額招生,積極創造條件加快市區高中招生一體化。堅持分類辦學、特色發展,逐步形成區域支撐普通高中學校特色發展的分類辦學機制,建設一批辦學特色涵蓋科技、人文、體藝、傳媒、綜合等多個領域的普通高中學校。充分發揮新課程新教材的學科育人優勢,構建示範區“五育”並舉課程羣,形成科學合理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體系。構建規範有序、科學高效的選課走班運行機制,建立健全行政班與教學班並存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探索實施普通高中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綜合評價。完善學生成長記錄與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加強學生選課指導、全面實施導師制。積極推進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國家級示範區和示範校建設。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4.促進特殊教育兜底保障提升。推進學前特殊教育設點佈局,優化義務教育段特殊教育辦學結構,提高義務教育階段特殊學校辦學水平,大力發展以職業教育為主的高中階段特殊教育,積極為殘疾學生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特殊教育服務。按標準配備特殊教育巡迴指導教師、隨班就讀普通學校特殊教育專職教師。進一步加強隨班就讀管理和送教上門服務。殘疾兒童少年各學段入學率持續提高,接近普通兒童少年入學率。構建跨部門特殊教育管理機制和專業服務體系,完善殘疾兒童專業服務制度,實現發現、鑑定、評估、教育教學、康復訓練等一體化管理。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兒童參加入學評估覆蓋率達100%

 

專欄3:“學有所教”服務項目和內容

1.義務教育免費。就讀義務教育學校學生,免收在校期間雜費、課本費和作業本費。

2.義務教育學校納入學生資助對象的學生實施生活補助。寄宿制國小生每人每年1000元,國中生每人每年1250元;非寄宿制國小生每人每年500元,國中生每人每年625元。

3.公用經費保障。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為普通國小每生每年650元、普通國中每生每年850元。落實對寄宿制學校按照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標準增加公用經費補助,對農村地區不足100人的規模較國小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經費;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應按當地普通同級學校生均公用經費的10倍以上撥付,並納入義務教育保障體系,隨班就讀學生按同級特殊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執行。

4.就讀義務教育學校納入學生資助對象的學生實施營養改善計劃(營養餐)。每週免費提供5餐(中餐或晚餐),現行結算標準每人每年1000元。

5.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補助。對上城區、拱墅區、西湖區、濱江區、錢塘區、名勝區、富陽區義務教育學校由市級財政按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學生數補助每生每年200元,區財政給予相應補助。

6.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對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學歷教育正式學籍一、二、三年級所有在校學生免除學費(非民族地區且非戲曲表演類專業學生除外,具體包括非民族地區中等職業學校設置的音樂表演、舞蹈表演、曲藝表演、戲劇表演、雜技與魔術表演、木偶及皮影表演及製作和服裝表演等專業)。對民辦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按當地同類型同專業公辦中職學校學費標準給予免除,學費標準高於補助部分,學校按規定繼續向學生收取。

7.中等職業國家助學金。資助對象為全日制學歷教育正式學籍一、二年級在校特殊專業學生和非特殊專業的納入學生資助對象的學生,標準為每生每年2000元。

8.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納入學生資助對象的學生均可以申請國家助學金,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2000元。

9.學前教育資助。對在經教育行政部門審批設立的各級各類幼兒園就讀的納入學生資助對象的幼兒減免保育費。公辦幼兒園符合條件幼兒按當地人民政府及其價格、財政主管部門批准的保育費標準免交保育費;民辦幼兒園符合條件幼兒按當地公辦三級幼兒園保育費標準減免。

10.義務教育免住宿費。就讀義務教育段農村學校學生免住宿費;取消公辦城市學校學生住宿費收費;就讀義務教育民辦學校納入學生資助對象的學生按公辦學校標準減免住宿費。

11.殘疾學生教育。根據需要提供送教上門、隨班就讀、醫教結合、普通教育“衞星班”等就讀服務,努力向學前和高中階段延伸。

12.普通高中教育免學費和代收費。納入學生資助對象的學生免學費和代收費,免費金額按價格主管部門審批的收費標準執行。民辦學校按同級同類學校公辦學校學費標準減免。

13.殘疾人教育資助。切實保障各階段殘疾人教育資助政策條款實施。

 

(二)加快推進學有優教

1.提升職業教育發展內涵。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全融通發展,全面建立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實施“中職教師賦能”計劃,推進“數字+”教師培養工程,形成“雙師結構與雙師能力”專業教學團隊。實施新一輪職業教育改革,統籌和拓展職業教育資源,打造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深化技能培養週期長的專業(羣)長學制辦學模式改革,探索推進五年制人才培養試點,完善和擴大中職與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積極支持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探索四年制本科職業教育實施中職“提質賦能”計劃,全面啟動中職高水平學校、高水平專業的培育和建設。鼓勵各級各類職業院校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形式,通過“引企入校”“前校後廠、前店後校”等途徑,建立實習工廠、研發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等經濟實體。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一批對接省“五個一批”工程、主要服務數字經濟和新制造業的產教融合項目。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和“1+X”證書制度試點。支持職業院校開展社會服務工作,提升職業教育社會服務能力。

2.高水平發展高等教育。打造高等教育發展高地,持續深化“名校名院名所”建設工程,推進西湖大學、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中法航空大學、浙大城市學院新校區(暫名)項目等重大項目建設。支持市屬高校內涵式發展;支持西湖大學建設新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推進雲谷校區建設及啟用、博士學位授權點建設;支持杭州師範大學爭取博士學位授予權,加快建設全國一流大學;支持浙大城市學院爭創全國百強大學。支持指導市屬高校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設置,深化政產學研合作、校企合作,組建各類服務主導產業、新興產業、特色小鎮等產學研聯盟和技術研發平台,謀劃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重大科學裝置、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從而培養全市急需緊缺領域人才,提升服務地方發展的能力。

3.高質量發展“互聯網+教育”。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中國小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加強數字化特色課程研發,強化線上資源推廣應用,努力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發揮網絡教育和人工智能優勢,創新教育和學習方式。探索基於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更好地引導和發展素質教育。

4.健全終身教育體系。全面推動學習型城市建設,整合優化終身教育資源,建設“互聯網+”的終身學xxx台,形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全民終身學習體系。加快研究制訂新時代促進社區教育發展政策,進一步完善社區教育工作“黨委領導、教育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以市民數字化學xxx台為基礎,整合共享全市社區教育數字化資源,打造全納、開放、共享的社區教育公共服務平台。推進市民終身學習積分體系建設,實現不同類型教育成果的相互認證和轉換,激發市民參與終身學習的積極性。積極推動社區教育進農村文化禮堂(文化家園),建立一批示範性培訓基地、體驗基地。支持和引導職業院校、各類社會培訓機構參與終身教育公共服務。整合共享全市老年教育數字化資源,開發建設“銀髮教育”應用場景,切實提高老年教育的參與面與活躍度。

 

專欄4:現代教育服務提升重大工程

1.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工程。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完善名師培養長效機制。拓寬高層次、緊缺學科(專業)教師招聘渠道,提高高層次學歷教師的比例。強化教師編制保障。建設教師資源信息資源庫。深化教師職稱和崗位評聘制度改革。

2.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推進“智安校園”創建。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構建杭州教育數據標準,建成市、區(縣、市)教育大數據管理和應用平台。

3.教育治理體系完善工程。完善教育行政權責清單。高質量推進依法治校,保障師生合法權益。全面推行學校法律顧問制度。健全學校公共安全教育機制和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建立健全民辦教育分類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校外培訓機構綜合治理長效機制。

4.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實施新一輪杭州職業教育改革。統籌和拓展職業教育資源,提升我市現有職業院校的教學水平,形成一批高水平、有技術、特色明顯的職業院校和專業。完善和擴大中職與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勵和崇尚工匠精神,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和1+X證書制度試點。支持職業院校開展社會服務工作,提升職業教育社會服務能力。

 

五、提供便捷高效的就業創業服務

堅持就業優先導向,以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和穩定現有崗位並重,構建覆蓋就業創業、職業培訓、和諧勞動關係、工傷失業保險等全方位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全力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羣體,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增收。

(一)高水平實現勞有所得

1.持續釋放“雙創”動能。全力打造全國“雙創示範城,滾動實施杭向未來大學生創業創新三年行動計劃,高質量辦好大學生“雙創日,促進大學生創業創新。健全創業項目庫、創業導師庫、創業培訓師資庫,形成集創業項目、無償資助、融資支持、房租補貼、創業培訓等“多位一體的政策扶持體系。依託重點產業平台、大企業、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培育一批市場化、專業化、集成化、網絡化的創業孵化場地,為創業者提供低成本、全要素、開放式的綜合服務平台。探索構建政府投入專項資金、市場引入風投資金、創業擔保貸款支持的多渠道創業資金投入機制,加大融資和扶持力度。以打造大學生雙創生態最優市為總目標,注重整合各類資源要素,力爭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接收50萬名,選拔培育傑出大學生創業人才100人,推動新建大學生創業企業1萬家以上,帶動就業4萬人以上。拓寬靈活就業發展渠道,鼓勵個體經營發展,引導網絡創業,支持居家就業、遠程辦公、兼職就業等新就業形態。

2.促進重點羣體就業工作。堅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重中之重,拓寬就業渠道,結合產業轉型升級開發更多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支持大學生到基層和中小企業就業。統籌做好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農民工、退役軍人、殘疾人等羣體就業工作,健全就業援助制度,規範就業困難人員認定和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落實對就業困難人員的兜底幫扶責任。深化市域內外勞務協作,加強對口地區的就業幫扶與交流協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社服務措施,積極支持農民工返鄉入鄉創業就業為農民工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就業服務和普惠性就業創業政策。

3.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健全覆蓋城鄉勞動者的職業培訓體系,聚集重點羣體和重點行業,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提高勞動者適應技術變革和產業轉型的能力實現產業升級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良性互動。支持行業部門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各類社會培訓機構平等參與政府補助培訓項目的實施,強化形成多部門聯動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的新格局。適應新形勢對職業技能培訓方式改革的新要求,探索持續推行線上職業技能培訓常態化開展的方法路徑,積極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提高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以培訓促就業穩就業。實施技能人才評價促進計劃,進一步推進技能等級認定向杭州市全域、各行業協會、大型企業、新興職業等的延伸和覆蓋,真正使勞動者技能評價有載體、成長有通道。推進職業資格證書和學歷教育學分轉換互認的雙證融通制度,進一步擴大適用範圍。

4.完善工傷失業保險服務。健全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制度,為符合條件人員提供失業和工傷保險待遇,完善“補償、預防、康復”三位一體工傷保險制度體系。強化工傷保險精準擴面,推進建築領域按項目參保。加大大齡超齡等困難失業人員保障力度。穩步提高失業保險保障水平。

5.促進勞動關係和諧穩定。創新勞動關係體制機制,搭建網籤電子勞動合同平台,健全勞動合同制度,指導督促企業依法規範勞動合同的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行為。健全工資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不斷推動擴大集體協商覆蓋範圍,積極穩妥地推進行業性、區域性集體協商,努力提高集體合同質量。健全協調勞動關係三方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工會和企業方面代表的作用,共同研究解決勞動關係重大問題的工作機制。探索建立企業規範用工診斷評估標準,推動政府、企業和勞動者自覺執行勞動保障法律法規,促進勞動關係和諧穩定。錨定根治欠薪新目標,探索常態化、制度化、法治化、精準化欠薪治理的方法途徑,鞏固全市根治欠薪工作成效。推動勞動監察執法規範化、法治化、智慧化建設,完善勞動爭議調解仲裁製度,建立健全集體勞動爭議調處機制,不斷提高調解仲裁效能。

 

專欄5:“勞有所得”服務項目和內容

1.就業服務和管理。有就業需求的勞動年齡人口,免費享有就業政策法規諮詢、職業供求信息、市場工資指導價位信息和職業培訓信息、職業指導和職業介紹、就業和失業登記、人事檔案管理等服務。

    2.創業服務。有創業需求的勞動年齡人口,免費提供創業資訊指導、創業培訓、項目開發、創業項目推介、開業指導、跟蹤扶持等服務,提供創業擔保貸款貼息、融資服務。

3.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服務。為離校1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見習服務;為有就業需求的高校畢業生提供大中城市聯合招聘服務;為有就業需求的高校畢業生通過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免費基礎培訓服務網絡平台提供就業指導和服務。

4.就業援助。實施優先扶持和重點幫助,免費提供政策諮詢、職業指導、崗位信息、職業培訓等服務;在元旦春節期間開展就業援助月行動,集中為就業困難人員提供專項服務,包括就業崗位即時服務、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認定、公益性崗位安置等服務,確保零就業家庭至少有1人就業。

5.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能鑑定。城鄉各類勞動者、貧困家庭子女、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城鄉未繼續升學的應屆初高中畢業生、農村轉移就業勞動力、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參加培訓的,按實際培訓天數給予一次性生活補貼。按規定機遇參加勞動預備制培訓的農村學員和城市低保家庭學員一定生活費補貼;符合條件的人員免費享有職業技能培訓。

6.勞動關係協調。提供勞動關係政策諮詢、集體協商促進等服務。

7.勞動保障監察。為存在勞動關係的就業人員免費提供法律諮詢和執法維權服務。

8.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存在勞動人事關係的就業人員免費享有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和仲裁。

9.新市民培訓。為進城落户或在城鎮穩定就業的農民工免費提供城市生活、文化素質、法律知識、安全常識、健康衞生等基礎素質教育培訓服務。

10.殘疾人職業培訓和就業服務。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創業孵化、職業適應評估、職業康復訓練、求職定導、職業介紹、就業見習、職業技能鑑定、就業失業登記、勞動權益維護等服務,向就業困難者提供支持性就業、輔助性就業等服務。

11.失業保險。對符合條件的失業人員按規定給予享受失業保險待遇,對符合條件的企業按規定給予享受失業保險費返還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參保職工按規定給予享受技能提升補貼。失業保險金標準不低於當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

12.工傷保險。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提供工傷醫療和工傷康復待遇、傷殘、護理待遇和工亡待遇等;用人單位按法律法規規定支付停工留薪期工資福利、護理費、終止或解除勞動關係後一次性就業補助金等相關待遇。

13.勞動用工指導和保障。為用人單位提供勞動法律政策指導,幫助規範用工行為,防範用工風險,並提供集體合同合法性審查、指導經濟性裁員勞動關係處理等服務。為勞動者提供勞動法律法規和政策諮詢、調解仲裁、法律援助和執法維權等服務。為雙方提供勞動合同示範文本。

 

(二) 加快實現勞有厚得

1.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優化就業服務運行機制,擴大服務供給,不斷提升就業服務精準化、個性化程度,基本建立覆蓋全民、貫穿全程、輻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公共就業服務平台建設,深化高質量就業社區(村)示範認定活動。加強社區(行政村)公共就業服務人員隊伍建設,探索建立基層服務人員就業工作激勵機制。強化勞動力資源調查統計,及時、準確掌握勞動者就業創業狀況和服務需求。

    2.深化社會保障領域改革。全面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根據部、省統一部署,穩妥實施央屬省屬國有企業退休人員移交我市社會化管理。按照“制度政策統一、基金統收統支、管理服務一體”的標準,全面做實基本醫療保險市級統籌。統籌城鄉社會保障,縮小區域差距,加快推進市域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3.迭代完善數字就業服務。緊緊依靠數字杭州的優勢,加大“不見面”辦理改革推進力度,推進“一證通辦”,進一步深化數字技術與人力社保各項工作的有機結合,加快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深度應用。加強就業數字平台建設,構建全市就業創業服務應用項目和就業監測平台,定期開展全市就業形勢監測分析評估。加強服務事項和服務資源歸集,建設全市統一的人才流量入口、人才服務超市和人才數據平台。推動部門就業數據共享彙集,打造全市就業創業數字“駕駛艙”,定期展示和分析全市就業和失業情況。

4.建立高質量就業導向的收入分配製度。指導企業完善符合技術工人特點的工資分配製度,強化工資收入分配的技能價值激勵導向。建立企業薪酬調查和信息發佈制度。引導企業工資分配向高層次人才傾斜,探索實行項目工資、協議工資和年薪制等靈活多樣的薪酬方式。建立健全最低工資標準與經濟增長及社會平均工資增長的聯動機制,穩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

六、提供全人羣全生命週期的健康服務

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目標構建面向全民、覆蓋全生命週期的健康管理體系,建立形成覆蓋城鄉、功能齊全、佈局合理、層次分明,達到國際標準的醫療衞生服務體系,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一) 高水平實現病有所醫

1.構建與特大型城市相匹配的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合理調整基本和重大公共衞生服務項目,完善服務規範,強化績效考核和督導評估,提高公共衞生服務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效能。完善精神衞生服務網絡和投入、運行、管理機制,加強市、區兩級精神衞生防治機構建設。健全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對預案體系,提升傳染病監測、預警和防控能力,以及公共衞生應急處置能力,加強基層防控體系建設,繼續將傳染病發病率控制在較低水平,加強公共衞生機構和醫療機構即時應急聯動。持續做好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完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監測系統,建立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對標公共衞生應急救援主力軍和國家隊定位,加速推進P3實驗室建設項目。“十四五”期間,達到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國家推薦標準的機構佔40%;基層醫療機構標準化傳染病監測哨點建設全覆蓋。

2.健全基層醫療衞生服務體系。依託城市醫聯體、縣域醫共體,推動“居家有保健-首診在社區-大病在醫院-康復回社區-居家有醫療”的全週期健康管理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城市優質醫療資源有效擴容、精準下沉和均衡佈局,推動醫共體統籌管理下的鄉村衞生一體化。健全疾控機構和城鄉社區聯動工作機制,加強鄉鎮衞生院和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疾病預防職責,夯實聯防聯控的基層基礎。落實對開展公共衞生服務項目的補償機制,穩定基層疾控隊伍。“十四五”期間,城市醫聯體、縣域醫共體有效運行,區域服務能力明顯增強,社區就診率65%,縣域就診率90%。推進差異化特色診療,提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內涵和質量,加強重點人羣健康管理,推廣運用中醫適宜技術和中醫藥特色服務,吸引患者留在基層。“十四五”期間,堅持質量優先,鞏固並穩步擴大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面,十類重點人羣簽約率保持在70%以上

3.優化區域醫療資源佈局。根據杭州“一核九星、雙網融合、三江綠楔”的新型特大城市空間格局,前導規劃衞生服務資源配置,持續優化醫療服務體系,形成“眾星拱月”的衞生健康機構發展形態。六個主城區醫療衞生設施在現有基礎上,醫院以存量調整為主四大新城區及錢塘區根據服務人口規模大力加強醫療衞生資源供給,分別新建至少1所三甲綜合醫院和若干特色專科醫院;三縣(市)醫療衞生設施建設以提升服務水平為重點,對現有規模不達標的設施進行遷、擴建,補充完善基層衞生服務設施。加快推進市一醫院新院區、市西溪醫院二期、市九院二期、市第二公共衞生中心、市第十醫院、市老年病醫院綜合樓、市七醫院浙西二期建設和市腫瘤醫院、市職業病防治院遷建工程。完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鄉鎮衞生院以及村衞生室(社區衞生服務站)規劃佈局,以遷建、改擴建等形式,促進基層醫療機構硬件提升。關注淳安偏遠山區鄉鎮衞生院建設,支持中心村衞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十四五”期間,村衞生室規範化率90%,鼓勵有條件的基層醫療機構積極建設社區醫院。

 

專欄6:“病有所醫”服務項目和內容

1. 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層醫療機構城鄉居民醫保政策範圍內門診費用報銷比例達到50%,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醫保基金支付比例穩定在75%左右,大病保險的報銷比例達到50%以上

2. 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免費為轄區常住居民(指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以0-6歲兒童、孕產婦、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和肺結核患者等人羣為重點,建立統一、規範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

3. 健康教育與素養促進。免費提供健康教育、健康諮詢、健康科普等服務,提供健康教育資料、設置健康教育宣傳欄、開展公眾健康諮詢活動、舉辦健康知識講座、開展個性化教育。以縣為單位開展健康促進縣(區)建設、健康促進醫院、學校等健康促進場所建設。

4. 口腔預防適宜技術服務。免費接受局部用氟、窩溝封閉等口腔預防適宜技術服務。

5. 傳染病防治及突發公共衞生事件處理。依法及時開展對就診的傳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的發現、登記、報告、處理工作。 依法及時對發現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進行登記、報告、處理工作。結合日常工作開展傳染病防治知識宣傳和諮詢服務。

6. 慢性病管理。免費提供登記管理、健康指導、定期隨訪和體格檢查服務。

7. 職業病健康管理。提供職業危害監督檢查服務和宣傳教育。

8. 嚴重精神障礙管理。免費提供登記管理、隨訪和康復指導等服務;對貧困精神殘疾人社區(門診))用基本抗精神病藥物費用全額予以保障。

9. 結核病患者健康管理。提供結核病篩查及推介轉診、入户隨訪、督導服藥、結果評估等服務。

10. 中醫藥健康管理。提供0-36個月兒童和65歲以上老人中醫體質辨別和中醫保健指導。

11. 艾滋病人羣干預在專業機構指導下,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提供諮詢和隨訪服務、配合相關機構做好轉介工作、隨訪管理資料歸檔服務;為艾滋病高危行為人羣提供開展有針對性的艾滋病、性與生殖健康宣傳教育,推廣使用安全套,加強艾滋病及性病檢測,促進HIV感染者及早開始治療和開展有效的隨訪管理,對不願治療的感染者要掌握其流動性並開展相關法律教育。艾滋病患者健康管理,提供流行病學調查、行為干預、轉介治療、督導服藥等服務。

12. 疾病應急救助。無法查明身份的急救費用由疾病應急救助基金補助;身份明確但無力繳納所拖 欠急救費用,通過多渠道解決後仍有缺口的,由疾病應急救助基金補助。

13. 衞生計生監督協查。為轄區內居民提供食品安全相關信息報告、飲用水衞生安全巡查、學校衞生服務、非法行醫和非法採供血、計劃生育信息報告、職業衞生和放射衞生巡查等服務。

14.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轄區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家庭醫生向城鄉居民提供規範的診療服務,開展全週期的健康管理和跟蹤隨訪,提供上級醫院預約轉診,優先享受專家號源和檢驗檢查資源,並根據需求建立家庭病牀,提供上門服務等。

15. 公共衞生信息收集與報告。免費享有人口基礎信息,獲取各類突發公共衞生事件信息。

16. 基本藥物制度。提供零差率銷售的基本藥物,按照國家和省相關規定執行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明確公立醫療機構基本藥物使用比例,不斷提高醫療機構基本藥物使用量,醫療機構科學設置臨牀科室基本藥物使用指標,並納入考核。將基本藥物使用情況與基層實施基本藥物制度補助資金撥付掛鈎。對於基本藥物目錄內的治療性藥品,調整醫保目錄時,按程序將符合條件的優先納入醫保藥品目錄或調整甲乙分類,逐步提高實際保障水平。

17. 重點病種患者管理。為35歲及以上常住居民中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登記管理、健康指導、定期隨訪和體格檢查服務。建立大骨節病、克山病、氟骨症、地方性神中毒、克汀病、二度及以 上甲狀腺腫大、慢性和晚期血吸蟲病患 者健康檔案,進行社區管理。對慢型克山病患者每3個月隨訪1次,對大骨節病、氟骨症、地方性碑中毒、克汀病、二度及以上甲狀腺腫大、慢性和晚期血 吸蟲病患者每年隨訪1次。為常住居民中診斷明確、在家居住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提供登記報告、隨訪管理、危險性評估等服務。為轄區內確診的常住肺結核患者提供篩查及推介轉診、入户隨訪、督導服藥、結果評估等服務。

18.公共政策健康影響評價。落實《杭州市公共政策健康影響評價試點實施意見(試行)》,到2025年公共政策健康影響評價政策、規劃和項目的提交評價覆蓋率達到40%以上,其中城市發展、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中長期規劃以及政府投資的重大民生工程評價覆蓋率達到80%,公共政策健康影響評價信息系統有效推廣運行。

19.公共衞生體系建設項目。推進疾控機構標準化建設,加強市疾控中心基礎設施、實驗室檢驗檢測和公共衞生大數據應用等能力建設;加強區、縣(市)疾控中心基礎設施、基本檢驗檢測設備和現場調查處置等能力建設。到2025年底前,全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標準化率達到95%以上。優化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傳染病監測哨點佈局,所有建制鄉鎮衞生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建成基層哨點。

20.重大疾病、職業病、精神(心理)衞生等綜合防治工程。提高重大慢性病早診早治率,強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阻肺及癌症等慢性疾病的防治,重大慢病過早死亡率降低到8.5%以下。逐步提高居民人均期望壽命,有效控制慢性病疾病負擔;逐步建立以杭州市職業病防治院為技術支撐的職業病防治體系,縣(區)職業病防治隊伍逐步完善,全力推進塵肺病專項攻堅行動;完善精神衞生服務體系,強化心理救援隊伍建設,到2025年,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數提升至6.6名/ 10萬人。

 

(二)加快推進病有良醫

1.全面促進大健康服務數字化轉型。加速推進數字健康示範城市建設。健全大數據+網格化創新體系,推動杭州健康碼等數字化治疫成果向常態化應用轉化,豐富拓展“健康碼”使用功能,深化“兩卡融合、一網通辦”,形成以健康碼為載體的居民數字健康檔案”,使其成為面向全人羣、全生命週期的健康身份證。緊貼老年人需求特點,加強技術創新,提供更多智能化適老產品和服務,建立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的長效機制。積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5G等新一代信息基礎實施,搭建個人健康管理平台,拓展衞生健康服務空間,啟動若干個“區塊鏈+”、醫學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示範中心建設。完善城市大腦衞健公共衞生駕駛艙,實現衞生健康主要監測指標數據精準、實時和可視化。全面推進醫療機構處方、醫保結算、藥品追溯、預算管理等信息互聯互通。全面實施藥品採購、使用、支付等環節規範編碼的銜接應用。全面推進智慧醫院和智慧醫保建設,實施醫療機構就醫流程信息化再造,將醫保電子憑證應用融合到電子健康醫保卡中,實現智能化掛號、導診、支付、報告查詢、藥物配送和健康指導等業務應用,持續改善醫療服務體驗。

2.全面提升醫療衞生服務效能。加快“三醫聯動”“六醫統籌”醫改步伐,完善以健康保障為導向的創新型醫保制度,建立健全總額預算管理下的多元複合式醫保支付體系,全面實施縣域醫共體支付方式改革,全面開展住院醫療費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s)結合點數付費。優先在亞運村區域進行試點建設國際化醫院,同時積極推進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質量、流程和國際醫療保險結算等方面國際化。持續推進臨牀路徑管理,提高醫保定點醫療機構住院患者實施臨牀路徑管理的比例。優化醫療服務比價關係,推進分級定價機制,形成醫療服務價格管理的機制化、科學化、常態化,出台市、縣聯動的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政策。推動杭州高精尖醫療技術的突破發展,輻射帶動省域醫療衞生水平整體提升。

3.促進中醫藥健康服務提質增效。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堅持中西醫並重,加快推進中醫醫院強院建設,推動市域優質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佈局。鼓勵引導綜合醫院、傳染病醫院、專科醫院等醫療衞生機構推進中西醫臨牀融合發展,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具有特色優勢的中醫醫療機構。實施一批中醫藥傳承創新項目,奮力打造全國中醫藥名城。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新興技術,以構築數字化中醫藥大腦為核心,以搭建平台和完善體系等為重點,探索形成系統集成的中醫藥數字化改革模式。提高中醫醫院的中醫應急和救治能力,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處置、重大傳染病防控、重大疑難疾病診治等方面的獨特作用。實施中醫藥人才系列培育工程,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打造更高效可及的家門口15分鐘中醫藥服務圈。深化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實施中醫藥健康服務行動,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二甲以上中醫醫院設立康復科。支持中醫藥特色街區、特色小鎮建設,推進中醫藥知識進社區、進家庭、進校園。

4.深化健康區域合作。加強國際國內和長三角、杭州都市圈區域城市交流合作,定期舉辦國際和全國健康城市市長論壇、健康產業博覽會,加快推進長三角、杭州都市圈健康城市聯盟,積極謀劃G60科創走廊健康城市合作帶,共同推動健康城市建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應用創新。充分發揮長三角醫療高地、數字健康全產業鏈發展優勢,依託數字健康產業鏈聯盟,重點打造長三角互聯網大健康服務平台,通過統一平台實現醫保、醫療、醫藥、醫養等數據互聯互通,推動長三角醫保商保一體化服務、基層醫療服務、慢病管理服務、智慧中醫藥服務等創新發展。推進“院士工作站”建設,制定完善《杭州市醫學重點學科管理辦法》和《杭州市衞生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從制度上保障高水平醫學重點學科建設,以重點學科為牽引,構築長三角地區醫學高峯。

 

專欄7:醫療衞生服務提升五大工程

1.公共衞生治理能力提升工程。到“十四五”末,疾控機構人員編制按不低於全市常住人口的萬分之1.75足額配備,衞生健康監督機構人員編制按不低於全市常住人口的萬分之0.6足額配備。引育高水平團隊,全面提升疫情監測預警、專防專控和精密智控能力。

2.區域衞生機構質效提升工程。推動市屬醫院與復旦大學、上海交大等附屬醫院建立全方位緊密型醫聯體。與浙江大學、西湖大學等共建高層次人才資源平台。

3.健康智治能力提升工程。打造衞生健康大數據資源中心,建立基於人口大數據的智慧健康治理平台。加快城市大腦升級迭代,構建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生物醫藥、健康促進和健康服務的新業態。

4.全人羣健康管理完善工程。持續促進婦幼健康,健全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強化老年健康管理,完善智慧護理體系。創新數字化公共衞生服務,打造新一代智慧綜合監管系統。加強重大疾病、職業病、精神(心理)衞生等綜合防治。

5.衞健事業發展環境優化工程。加快醫療聯合體規範化建設,完善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網格化佈局。加快實現醫防融合,實施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省級標準化達標工程,全面形成新型整合高效醫療衞生服務體系,村衞生室規範化率90%。

 

七、構建暖心便民的養老服務體系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推動養老服務數字化轉型,創新養老服務產品和方式,全力保障市民獲得與其身體狀況相對應的社區居家或機構老年照護服務,全面建設幸福頤養的老年友好型社會。

(一)高水平實現老有所養

1.優化養老設施佈局。結合人口發展實際,加快建設分佈式、多功能、專業化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鼓勵探索利用集體建設用地發展養老服務設施,持續推進社區嵌入式微型養老機構建設,形成完善城市社區步行15分鐘、農村社區步行20分鐘居家養老服務圈。完善佈局、統籌推進居家養老設施分層分類建設,推動鎮街級示範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提質擴面,充分發揮示範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輻射示範效應,實現鎮街級與村社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錯位發展、互為補充。加強養老服務設施保障,實現鄉鎮(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全覆蓋。

2.提升養老保障水平。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做到應保盡保,進一步提升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配合全省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統收統支工作,做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相關政策的銜接和調整。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適時調整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繳費檔次和繳費補貼,落實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鼓勵發展補充性養老保險。加強政府引導,積極推動包括職業年金、企業年金,以及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保險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

 

專欄8:“老有所養”服務項目和內容

1.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依法推進擴面,按時足額發放基本養老金,按照國家、省基本養老金調整機制要求,調整基本養老金。

2.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推進應保盡保,按時足額發放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户養老金,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穩步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

3.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為符合參保條件的人員提供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參保管理和服務,按時足額發放基本養老金,按照國家、省基本養老金調整機制要求,調整基本養老金。

4.老年人和困難羣體健康管理服務。每兩年為老年人和低保户、五保户等困難羣體提供一次健康檢查,免費提供登記管理,健康危險因素調查、一般體格檢查,疾病預防、自我保健及傷害預防、自救等健康指導。

5.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提供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評估、體格檢 查、輔助檢查和健康指導等健康管理服務。每人每年提供1次中醫體質辨識和中醫藥保健指導。

6.老年人福利補貼。對經濟困難的高齡老年人,逐步給予養老服務補貼;對生活長期不能自理、經濟困難的老年人,給予護理補貼。

7.老年人照顧服務。對符合條件的低收入家庭老年人蔘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所需個人繳費部分,由政府給予適當補貼。減免貧困老年人進入老年大學(學校)學習的學費。

 

(二)加快推進老有頤養

1.加大優質養老服務供給。強化“大養老”服務供給體系建設,全面落實《杭州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完善創新醫康養融合機制,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線上線下相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探索多樣化的經營模式,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養老服務體系,滿足多元化、便利化、個性化服務需求。完善推廣“公建民營”發展模式,加強專業能力強、醫養結合能力突出的養老服務機構建設,支持專業服務機構規模化、連鎖化運營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就近就便提供養老服務。實施敬老院集中性改造提升工程,鼓勵有條件的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舉辦的培訓中心、療養院及其他具有教育培訓或療養休養功能的各類機構經過一定程序整合改造為養老服務設施。不斷提高養老機構對高齡及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照護能力,積極推動以縣(市、區)為單位,建立失智症照護機構或在養老機構設失智症照護專區。

2.優化智慧養老服務體系。提升健康養老管理平台服務能力結合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設,充分運用5G、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立市級養老服務數據庫、智慧養老服務與監管平台。構建養老服務數據算法模型,積極探索迭代升級的“互聯網+養老”模式。結合未來社區健康養老場景建設,推廣居家養老信息化示範項目,推動科技養老率先在未來社區應用,並向一般社區拓展。建成一批智慧養老院、智能化養老社區。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提高養老服務的精準性和適用性,實現養老服務供給的優化和提升。持續拓展智慧健康養老產品應用,鼓勵企業研發健康管理類可穿戴設備、便攜式健康監測設備、智能養老監護設備等。積極推進康復輔助器具應用推廣工程,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醫養結合科技需求相結合,加強老年輔助器材及產品研發創新,優化老年輔助產品設計,為老年人功能退化缺損提供智能科技代償,輔助、替代人力照護。

3.構建愛老敬老社會環境。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持續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和生命質量。壯大為老服務人力資源隊伍實施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建立崗前培養、崗中培訓、繼續教育相結合的養老服務人才培訓體系。實施養老護理人員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優化養老護理人員隊伍結構,着眼於養老服務行業發展持續推進崗前培訓和繼續教育。加強老年宜居環境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研究,深入推進 老年友好型城市”、“老年友好型社區”、“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

 

專欄9:健康養老服務重點工程

1.康養體系建設試點推廣工程打造多層次康養聯合體,市、縣(市、區)、鄉鎮(街道)建設定位清晰、職責明確、上下聯通、轉接有序的康養聯合體。市縣級康養聯合體以大中型養老機構為主體,依託醫療機構,為老年人提供穩定期康復、出院後護理等服務。鄉鎮級康養聯合體以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主體,聯合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為老年人提供個性化、專業化康養服務。鼓勵社會辦醫療機構、康復機構參與康養聯合體。提高社區居家康養服務能力,支持醫療機構為居家老年人提供康復、護理、藥事、安寧療護等服務。支持有條件的養老機構在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設立服務場所,設置家庭養老牀位,為老年人提供養老護理服務。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加強老年人慢性病管理,為失能失智和高齡老年人等提供居家健康服務,完善並依法開放老年人電子健康檔案。加強未來社區康養場景建設,支持未來社區探索建立“時間銀行”養老模式,每個未來社區均建有康養聯合體,逐步向一般城鄉社區拓展。

2.老年人“數字鴻溝”跨越工程。堅持傳統服務與智能創新相結合,在各類日常生活場景中,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充分保障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困難的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堅持線上服務與線下渠道相結合,線上服務更加突出人性化,充分考慮老年人習慣,便利老年人使用,線下渠道進一步優化流程、簡化手續,不斷改善老年人服務體驗,與線上服務融合發展、互為補充,有效發揮兜底保障作用。“十四五”期間,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務水平顯著提升、便捷性不斷提高,線上線下服務更加高效協同,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的長效機制基本建立。

3.醫康養整合型養老服務提升工程。推進示範型居家養老照料中心建設,着力打造一批頤養社區樣板。持續深化“1+N”頤養社區模式,即轄區內一家鎮街級示範照料中心的輻射效應,帶動轄區內N個社區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開展養老護理員技能培養提升行動,開展養老護理員專項技能培訓,建立等級認定製度。到2022年所有養老護理員每年享受一次政府提供的培訓。提升農村養老機構服務能力,實施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機構設施達標工程,到2022年全市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達到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基本規範要求。開展老年人權益保障維護行動。建立老人防詐騙知識宣傳制度,開展針對老年人的傳銷,詐騙,非法集資等行為和誘導欺騙老年人購買保健品,食品,藥品器材等各項違法行為的專項打擊行動。

 

八、提供更有温度的兜底保障服務

    建立健全綜合、多元、內外雙驅並行的“1+8+2”新時代杭州大救助體系,為重點人羣生活和發展提供穩定的制度性保障,改善弱勢羣體全面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條件和能力。完善退役軍人優撫保障與服務,全面提升服務水平。

(一)高水平實現弱有所扶

1.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健全“1+8+2”新時代杭州社會救助體系。創新社會救助模式,進一步加快智慧救助進程,實現社會救助相關信息共享充分及時,保障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精準對接,穩步提高社會救助服務和水平。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特困供養救助制度,健全低保標準與消費支出掛鈎的動態調整機制,全市低保、特困人中基本生活標準每年按不低於城鎮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30%、50%同步調整。到2025年,全市實現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城鄉一體化,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達到14000元/年以上,助力困難羣體共同富裕。

2.持續關注重點人羣保障與服務。加強婦女、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將婦女合法權益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納入區普法規劃,針對留守流動婦女、貧困單親母親等弱勢羣體,提供定期定點法律諮詢、矛盾調解等權益保護服務。堅持兒童優先原則,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護響應機制,構建以家庭監護為基礎、政府監護為保障、社會監督為補充的保障制度。繼續做好睏境兒童生活費發放工作,落實困境兒童基本生活補貼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實現應保盡保。完善殘疾人權益保障機制,實現星級“殘疾人之家”全覆蓋,建設信息交流無障礙樣本城市,培育一流助殘社會組織,確保每萬名殘疾人擁有註冊助殘社會組織不少於18家;培育優秀助殘服務品牌 10個以上。健全殘疾人託養照料和康復服務體系,探索“醫康養護”一站式服務。到2025年,杭州市級和蕭山區、餘杭區、富陽區、臨安區、三縣(市)都擁有1所殘疾人專業康復設施和專業託養設施。

3.完善退役軍人保障與服務。軍地協同建立涵蓋軍人入伍、服役、退役、就業、優待等全過程的退役軍人服務保障機制着力完善全要素覆蓋、全鏈條集成、多業務協同的退役軍人全生命週期服務管理模式完善移交安置、就業創業、撫卹優 待、權益維護等規範化服務。適時適度調整部分優撫對象撫卹補助、護理費和優待金標準。提高退役軍人就業質量,充分利用我市民營經濟發達、市場經濟活躍、營商環境優勢,加快建立退役軍人“雙創示範基地”,落實創業金融、税收等優惠政策。建立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並行並舉的退役軍人教育培訓體系。

 4.提升社會事務服務水平。貫徹落實民法典,加強婚姻文化建設,推進婚俗改革,提升婚姻管理規範化和標準化水平,創新開展結婚登記頒證服務工作,推進婚姻登記跨省通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長效化、專業化開展線上線下婚姻家庭輔導服務。實施生態殯葬改革,加強殯葬服務機構設施建設,完善惠民殯葬政策,規範整治殯葬管理服務,倡導綠色文明生態殯葬,推進以骨灰堂、樹葬為切入點的節地生態安葬,到2025年,節地生態安葬率達到70%。

 

專欄10:“弱有所扶”服務項目和內容

1.最低生活保障。按照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差額(人均補差額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30%的,按照不低於30%計發),按月發給最低生活保障金,並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物價變動情況適時調整。

2.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特困人員供養標準包括基本生活標準和照料護理標準。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按不低於上年度當地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50%確定,其中,桐廬縣和建德市低保、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按不低於杭州市定標準的80%執行;淳安縣作為特別生態功能區,社會救助標準不低於全市平均水平。

3.醫療救助。對重點救助對象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個人繳費部分進行補貼,對特困救助供養人員給予全額資助,對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員給予定額資助。重點救助對象在定點醫療機構發生的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中,對經過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報銷後的個人負擔費用,在年度救助限額內按不低於70%的比例給予救助。對重點救助對象和低收入救助對象經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報銷後個人負擔的合規醫療費用,直接予以救助;因病致貧家庭重病患者等其他特殊情況人員負擔的合規醫療費用,先由其個人支付,對超過家庭負擔能力的部分按規定予以救助

4.臨時救助。為救助對象發放臨時救助金;發放衣物、食品、飲用水,提供臨時住所;對給予臨時救助金、實物救助後,仍不能解決臨時救助對象困難的,可分情況提供轉介服務。給予每人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六倍以下的基本生活救助。

5.受災人員救助。災後8小時內受災羣眾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改善,及時為本行政區域內受災人員提供必要的食品、飲用水、衣被、取暖、臨時住所、醫療防疫等應急救助;對住房損毀嚴重的受災人員進行過渡性安置;及時核實本行政區域內居民住房恢復重建補助對象,並給予資金、物資等救助;為因當年冬季、次年春季生活困難的受災人員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6.殘疾人教育資助。逐步為家庭經濟困難的殘疾學生提供各階段教育全免費;對殘疾兒童普惠性學前教育予以資助;對殘疾學生特殊學習用品、教育訓練、交通費等予以補助。根據需要實施隨班就讀、特教班、普通教育“衞星班”、送教上門等就讀服務,推行普特融通、康(醫)教結合,向學前和高中階段延伸。

7.殘疾人基本住房保障。對符合基本住房保障條件的城鎮殘疾人家庭給予優先輪候、優先選房等政策;同等條件下優先為經濟困難的殘疾人家庭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完成農村貧困殘疾人家庭存量危房改造任務。

8.殘疾人職業培訓和就業服務。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創業孵化、職業適應評估、職業康復訓練、求職定導、職業介紹、就業見習、職業技能鑑定、就業失業登記、勞動權益維護等服務,向就業困難者提供支持性就業、輔助性就業等服務。

9.殘疾人文化體育。能夠收看到有字幕和有手語的電視節目及電子影像製品,在公共圖書館得到盲文和有聲讀物等閲讀服務;為殘疾人提供無障礙電影放映服務,為殘疾人體育活動場所和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配置適宜的器材器械。

10.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未滿60週歲的,或年滿60週歲且已享受政府養老服務補貼的男方或女方,扶助金每人每月600元;未滿60週歲但失能、失智等生活不能自理的,或年滿60 週歲且未享受政府養老服務補貼的男方或女方,扶助金每人每月800元;計劃生育手術併發症一級、二級、三級人員每人每月扶助金分別為700元、500元、300 元。

11.孤兒養育保障。集中養育的標準不低於上年度城鎮常住居民生活消費支出的80%,分散養育的標準不低於集中供養的70%。

12.殘疾人社會保險參保補貼。殘疾人蔘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個人繳費部分按當地最低繳費標準給予部分或全部補貼。低保和低保邊緣家庭殘疾人、重度殘疾人蔘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對個人繳費部分給予部分或全部補貼。

13.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補助殘疾人因殘疾產生的額外生活支出,按照當地低保標準的30%發放生活補貼。

14.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補助殘疾人因殘疾產生的額外長期照護支出,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基本不能自理、部分不能自理三檔,分別給予每人每月500元、250元、125元的補貼。對生活部分不能自理需長期照護的一、二級聽力、言語殘疾人,按每人每月50元標準給予補助。對符合條件的在機構集中託養的殘疾人,在原按標準上浮 50%的基礎上,每人每月再增加200元。

15.殘疾人託養照料服務。支持日間照料機構和專業託養服務機構為符合條件的殘疾人提供護理照料、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訓練、職業康復、勞動技能培訓、輔助性就業等服務。鼓勵發展殘疾人居家服務,有條件的地方建立殘疾人居家服務補貼制度。

16.殘疾人康復服務。普遍建立康復服務檔案,提供評估、康復訓練、輔具適配、護理、心理疏導、生活照料、諮詢、指導和轉介等基本康 復服務;針對符合條件的殘疾兒童實施 康復救助。

17.殘疾人健康管理和社區康復。將殘疾兒童、精神殘疾人和三癱一截 等成年重度殘疾人納入基層責任醫生簽約服務範圍並按規定給予補助加強殘疾人社區康復站建設,推進社區康復站(科、室)規範化建設全覆蓋,每個康復站(科、室)配備至少1名康復醫生,健全社區殘疾人康復服務檔案,將殘疾人社區康復納入城鄉基層醫療衞生機構考核內容

18.社會醫療保險殘疾醫療康復服務。按照國家和省相關規定將醫療康復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範圍。

19.殘疾人基本輔助器具適配。為符合條件、有基本輔助器具適配需求 的殘疾人提供基本型輔助器具適配服務補貼,保障標準按照殘聯康復〔201931號文件執行。

20.困難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提供家庭地面平整及坡化、房門改造、衞生間改造、廚房改造等無障礙改造服務。

21.看護管理補助。符合條件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監護人,在按規定履行看護管理責任後,可申領看護管理補助。

22.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機構為符合條件的受援人員提供無償的法律諮詢、代擬法律文書、刑事辯護(代理)、民事(行政)訴訟代理、仲裁代理、公證、司法鑑定、非訴訟法律事務代理等形式的法律援助。

23.公證、司法鑑定服務。符合公證、司法鑑定援助條件當事人減免公證和司法鑑定費用。

24.村、社區法律顧問。村(社區)組織和村(居)民享有法治宣傳、法律諮詢、村規民約審查、村(社區)重大事務決策等基本服務,根據合同約定獲得矛盾糾汾調解、法律援助引導、村(社區)公共法律事務管理等服務。

25.無障礙環境支持。為殘疾人、老年人等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入相關建築、搭建公共交通工具、交流信息、獲得社區服務提供便利,在公共停車區(不含路內泊位)設置殘疾人專用停車泊位。

26.無業重度殘疾人最低生活保障。符合條件的服務對象,經個人申請,可 按照單人户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

27.殘疾人基本社會保險個人繳費資助和保險待遇。為重度殘疾人等繳費困難羣體參加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代繳部分或全部最低標準的養老保險費,為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服務對象按規定提供個人繳費補貼將符合規定的醫療康復項目、基本的治療性康復輔助器具逐步納入基本醫療保障範圍。

28.公共交通補貼服務。提供乘坐市內公共交通(公共汽車、電車、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免費或減免服務。

29.撫卹優待。建立完善優撫對象待遇與貢獻相一致的優撫保障體系,將優撫對象優先納入覆蓋一般羣眾的救助、養老、醫療、住房以及殘疾人保障等各項社會保障制度體系。

30.重點優撫對象集中供養。重點優撫對象在國家興辦的優撫醫院、光榮院內治療或集中供養。

31.退役軍人安置。每年計劃分配軍轉幹部的安置率達 100%;每年由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的安置率達100%;每年由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安置到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的比例不低於80%;每年由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待安排工作期間生活補助發放足額、及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每年至少組織2 次退役軍人專場招聘活動。組織有創業意願的退役軍人,組建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指導團隊,開展創業意識教育、創業項目指導、企業經營管理等培訓。

32.烈士紀念活動和宣傳教育。抓住節假日、重要紀念日等參觀、祭掃人員集中有利時機,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採取專題展覽、烈士英雄事蹟宣講、紅色經典影視展播等多種形式,廣泛宣揚烈士精神和優良傳統。

33.基本殯葬服務。為城鄉居民提供遺體接運、冷藏、火化、骨灰寄存等基本殯葬服務;對優撫對象及城鄉困難羣眾在經營性公墓內實施生態安葬的,給予適當補助;對不保留骨灰者實施免費江葬,並建立統一的紀念設施。

 

(二)加快推進弱有眾扶

1.提升兜底保障精準化水平。創新助殘服務數字化服務模式,全域推廣應用“杭@在線”智慧助殘服務平台和“關愛碼”。通過對接“城市大腦”,實現各類助殘項目“政策清單一鍵明瞭、事項辦理一鍵直達、服務需求一鍵滿足”。健全精準識貧機制和長效幫扶機制,完善低收入羣體動態精準管理,提高救助保障針對性和精準度。加快建立貧困風險預警預防機制,強化物質救助與扶志、扶智相結合。

2.大力發展現代慈善事業。落實慈善激勵政策,引導慈善資源合理流動。規範發展互聯網慈善,探索推進智慧慈善。推進慈善基地能力提升工程,發揮精準幫扶、組織孵化、資源配置等功能。培育壯大基層社區服務類慈善組織,強化基層慈善綜合服務平台建設。全面推動慈善和社工、志願服務融合發展,加強慈善組織隊伍建設,提升慈善專業化和職業化水平。建立志願服務激勵保障機制,推廣“時間銀行”等模式。激發社會力量有效參與,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社會救助,鼓勵保險公司開發對羣眾生活困難提供保障的險種,推動社會救助“關口前移”。

3.促進社會組織服務能力提升。深化社會組織“最多跑一次改革,制定出台《杭州市品牌社會組織認定管理暫行辦法》,加快社會組織領軍人才和品牌社會組織培育。強化社會組織123信用體系建設,出台《杭州市社會組織列入活動異常名錄或嚴重違法失信名單工作指引》。探索公益性社會組織扶持與參與基層治理制度,出台公益性社會組織扶持規範發展的意見。打造社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杭州品牌,培育社會組織新業態參與鄉村振興,培育和發展農村社區發展基金會、商會互助基金會、農村社區商會等社會組織新業態。加快構建市、區(縣市)、鄉鎮(街道)三級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訓網絡,到2025年,每個區縣市建立1個社工學院。加快推進鄉鎮(街道)社會工作站建設,到2025年,全市新增100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鄉鎮(街道)社會工作站實現全覆蓋。

九、打造舒適宜居的現代人居環境

堅持住房不炒定位,加快完善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穩步擴大住房保障覆蓋面和受益面,切實解決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居住問題,保障居民基本住房權利,全面提升居住品質。

(一) 高水平實現住有所居

1.加大公租房有效供給。全面實施精準主動保障,充分發揮“託底保障”作用。實行公租房實物配租和貨幣補貼並舉保障,以貨幣補貼實現公租房保障的廣覆蓋,以實物配租實現對低收入困難家庭,公交、環衞等公共服務行業的精準覆蓋。“十四五”期間,全市有效供給公租房5萬套,新增貨幣補貼保障10.5萬户。

2.加大住房改造力度。創新農村危舊房改造機制,要全面落實農村危舊房改造補助對象和標準,在近年全面解決困難家庭住房安全的基礎上,結合“空心村”整治、宅基地整理、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啟動並推進農村危舊房整體改造工程,實現農村居民住有所安。統籌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圍繞六有宜居小區目標,因地制宜編制一小區一方案,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優化居住環境、提升服務功能。實施老舊小區微更新,全面改善老舊小區環境。探索引入市場化、專業化的社會機構參與老舊小區的改造和後期管理。“十四五”期間,全市改造老舊小區900個,約2800萬平方米。

3.優化住房管理模式。摸清全市房屋底數,建立全市域的房屋主題庫和可視化智慧管理平台,加快數據共享和交互利用,深化對房屋全生命週期的動態性、可視化、交互式管理,建立“用數據説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精準管理機制,推動房屋管理與基層治理、城市管理的深度融合,實現以“以圖管房、以房控業、以房管人”的精細化治理目標。

4.做好環境精準治理。推進環境要素的協同治理,突出多污染物的協同控制和區域流域聯防聯控,着力解決危害羣眾身體健康、威脅地區環境安全、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繼續加強PM2.5污染防治,大力推進VOCs和NOx減排,帶動多污染物、多污染源協同控制。以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協同推進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水資源利用、水安全保障和水效率的提升,確保河湖“有水、有魚、有草、有透明度”。強化土壤環境全生命週期管理,健全土壤分類分級污染防治體系,實現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推進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實現城鎮生活垃圾處置設施全覆蓋、城市生活垃圾總量零增長、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基本全覆蓋。

 

專欄11:“住有所居”服務項目和內容

1.公共租賃住房實行實物保障與貨幣補貼並舉,並逐步加大租賃補貼發放力度。保障面積按國家規定執行,租金水平或租金補貼標準由市、縣政府根據市場租金水平和供應對象的支付能力等因素確定。

2.城鎮棚户區改造和城鄉危房改造實行實物安置和貨幣補償相結合,為符合條件的城鎮困難家庭提供城鎮棚户區改造和危房改造,加快完成現狀存在的集中連片城鎮棚户區、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城鎮危險住宅房屋治理改造。支持符合條件的貧困農户改造危房,保障貧困户基本住房安全。逐步建立農村低收入羣體安全住房保障機制。

3.拆違改建。基本實現區、縣(市)無違建。

4.環境質量保障。地表水達到或優於III類水質比率達到80%,八大水系基本達到或優於III類水質,全面消除劣V類水質斷面,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比率、設區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國家下達指標要求。

5.污水處理。縣城和城市建成區污水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全達標,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

6.生活垃圾處理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城鄉垃圾分類處理全覆蓋,農林廢棄物、建築垃圾、餐廚廢棄物處理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推進畜禽養殖業轉型提升、化肥和農藥減量使用,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7.固廢物處置。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5%,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保持100%,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置率達100%。

8.飲用水水質保障。水質標準達到《生活飲用水衞生標準》要求。

 

(二) 加快推進住有優居

1.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落實政府主體責任,穩妥實施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合理調控土地出讓規模和商品房增量,根據我市人口總量調控目標及人口空間分佈特徵錨定商品房建設控制目標和計劃進度,科學確定規劃期內商品房、保障性住房的供應總量以及空間分佈。合理控制房地產開發節奏,加大公共文體設施和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用地規模,適度增加公共綠地面積,增加公共活動空間,促進城區人口合理分佈,提高公共服務設施使用效率,打造便捷舒適的品質生活圈。開展商品房現房銷售試點。建立房地產信用體系,健全房地產市場監管制度,加強多部門聯合檢查機制,持續整治違法違規行為。

2.深入推進職住平衡。優化社會住房資源配置,探索創新職住對接機制,提升創新型地區等職住平衡水平。依託軌道交通網絡和TOD 綜合體,建設一批交通便捷、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綜合型社區和人才公寓,提前規劃佈局教育、醫療設施,滿足合理就學就醫需求。加強科創大走廊沿線紫金港科技城、未來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雲城等重大產業平台的公共服務配套建設和人居環境改善提升,提升城市新型社區品質,引導就業人口就近居住和生活。

3.高標準推進未來社區建設。秉承面向未來、以人為本和去房地產化原則,完善“三化九場景”系統設計,科學制定規劃設計標準,迭代完善相關運營導則。完成首批省級試點創建項目建設(上城始版橋社區項目、上城採荷荷花塘社區項目、拱墅瓜山社區項目、西湖之江社區項目、蕭山瓜瀝七彩社區項目、蕭山亞運社區項目、杭州錢塘新區雲帆社區項目),以因地制宜、分類統籌、開放迭代為原則,加快落地未來社區試點,樹立社區數字化、智能化管理的全國標杆,打造新型城市功能單元。

十、提供全域共享的公共文體旅服務

重點在文體設施開放、基層文化服務、全民健身等方面,增加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保障市民羣眾基本文化權益,為全體市民提供便捷、可及、多樣的全民健身設施和娛樂設施,提升市民科學健身水平。

(一)高水平實現娛有所樂

1.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深化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完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將公共文化服務配送向經濟水平較弱的地區傾斜,並注意保障特殊羣體的基本文化權益。推動杭州市美術館、杭州市音樂廳、上城區圖書館、錢塘新區圖書館等市、區兩級重點公共文化設施早日立項並開工建設。以打造未來社區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杭州書房等為抓手,打造好“15分鐘文化圈”。打造數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數字信息平台建設,着力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電子台賬信息平台和公共文化服務採購與評價平台建設。利用“互聯網+文化”整合轄區內文化館、圖書館等資源,把線下活動搬到線上,形成在線圖書館、在線教學、在線文化產品供給等,實現跨時空文化服務機制,強化特殊羣體服務體系。積極舉辦各類惠民文化藝術活動,辦好“新春歡樂送”、“杭州國際音樂節”、“杭州國際戲劇節”、“杭州新年音樂會”等大型品牌惠民活動。通過高雅藝術進校園、文化進萬家、文化走親等,普及高雅藝術、豐富百姓文化生活。繼續向全杭州10區3(縣、市)約1500多個社區、行政村,1100多個農村文化大禮堂的廣大農村百姓提供更優質的公益電影放映服務。

2.提升公共體育服務水平。實施公共體育服務惠民計劃,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一批全民健身項目。對規劃新建的居住區,公共體育設施按照室內人均建築面積不低於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於0.3平方米設置主體工程同規劃設計建設、驗收以及投入使用。開展全民健身促進行動,落實公共體育設施和符合條件的學校體育設施100%向社會開放政策,實現機關事業單位體育場地設施應開盡開,推動企業體育場地設施開放共享。組織各類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繼續舉辦杭州馬拉松、國際(杭州)毅行大會、橫渡錢塘江等羣眾喜聞樂見的體育賽事活動。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辦法,積極開展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加快體教體醫融合,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建立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專欄12:“娛有所樂”服務項目和內容

1.體育場館開放。有條件的公辦體育設施(含學校體育設施)向公眾開放,免費項目或有關收費標準由地方政府制定;開放時間與當地公眾的工作時間、學習時間適當錯開,不少於省(市、區)規定的最低時限,全民健身日免費開放,國家法定節假日和學校寒暑假期間,適當延長開放時間。

2.全民健身服務。提供科學健身指導、羣眾健身活動和比賽、科學健身知識等服務;免費提供公園、綠地等公共場所全民健身器材。

3.公共文化設施開放。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國有公共博物館、公共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基本服務項目健全。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每週開放時間不少於60小時;區、縣(市)級公共圖書館人均藏書1.2冊以上,或總藏量不少於65萬冊;人均年新增藏書量不少於0.08冊;每年組織送書下鄉1.3萬冊。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每週開放時間不少於42小時。農家書屋每週開放時間不少於40小時;圖書不少於1500種,報刊不少於10種,年新增圖書不少於60種。

4.公益性培訓講座服務。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每年舉辦公益培訓講座,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每年舉辦公益培訓,公共博物館、公共美術館每年舉辦公益培訓或講座。

5.公益性流動文化服務。為每個鄉鎮每年免費送5場以上地方戲曲;免費提供集電影放映、文藝演出、圖片展覽、圖書銷售和借閲為一體的流動文化服務;為每個縣級文化館配備一輛流動文化車。

6.收聽廣播。為全民提供突發事件應急廣播服務。農村有線廣播村村響每天播出次數不少於 3次,每次不少於30分鐘;通過直播衞星免費提供17套廣播節目,通過無線模擬免費提供不少於15套廣播節目,通過數字音頻免費提供不少於15套廣播節目。

7.觀看電視。通過直播衞星提供25套電視節目,通過地面數字電視提供不少於15套電視節目,對未完成無線數字化轉換的地區提供不少於5套電視節目;在城市和有線電視通達的農村地區,為城鄉低保户免費提供基本有線(數字)電視節目。

8.觀看電影。提供數字電影放映服務,其中每年國產新片(院線上映不超過2年)不少於1/3; 每學期中國小生觀看2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

9.看戲。根據羣眾實際需求,採取政府採購等方式,為農村鄉鎮每年送戲曲等文藝演出服務。每年為每個鄉鎮(街道)送地方戲曲等文藝演出6場(含)以上;國有劇院每年舉辦公益性演出不少於15場。

10.應急廣播。在突發時間發生前後及時獲得政令、信息等服務。

11.公共閲讀服務設施服務。在主要街道、公共場所、居民小區等人流密集地點設置閲報欄或電子顯示屏,及時提供各類新聞和服務;市、區縣(市)公共文化設施內免費提供wifi,公共電子閲覽室每週開放,免費提供上網服務。

12.文化遺產參觀服務。鼓勵考古遺址公園、文化遺產旅遊景點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免費參觀。

13.少數民族文化服務。通過有線、無線、衞星等方式免費提供民族語言廣播影視節目,提供民族語言文字出版的價格適宜的電子音像製品和數字出版產品。提供少 數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開展少數民族文化活動。

14.農村文化禮堂建設。500人以上人口的行政村全覆蓋,1000 以上人口的村,新建禮堂建築面積大於等於300平方米,500至1000人的村, 新建禮堂建築面積大於等於200平方米。

15.讀書看報。公共圖書館(室)、文化館(站)和行政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含農家書屋)等配備圖書、報刊和電子書刊,並免費提供借閲服務;在城鎮主要街道、公共場所、居民小區等人流密集地點設置公共月度報欄(屏),提供時政、“三農”、科普、文化、生活等方面信息服務。支持有限電視網絡向城鄉人民羣眾提供“數字電視網絡圖書館”公共服務。

 

(二)加快推進娛有佳樂

1.豐富文化消費多元產品。加大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轉化利用,推進大運河(杭州段)文化帶、詩路文化帶建設,打造“一河四遺址”五大傳統文化名區。深挖沿線文化遺產,開發傳統文化消費產品。立足杭州市打造數字經濟第一城與文創產業優勢,引導支持文化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發展“互聯網+文化消費”等新模式。

 2.加強體育賽事服務供給。積極承辦好2022年亞運會等國際國內大型體育賽事和專業體育賽事,加強與國內外體育組織等專業機構的交流合作,提高辦賽能力。持續培育全民健身活動品牌、綜合性羣眾體育賽事,積極創新體育賽事的開發和推廣模式,鼓勵企業和社會組織承辦各類體育比賽。通過全力辦好各類大型體育賽事和專業體育賽事,激發廣大羣眾參與體育活動熱情。豐富多樣化體育服務供給,大力支持社會力量辦體育,開發户外體育運動,發展數字體育,積極引導和激發體育消費潛力。

3.提升文博單位公共服務水平。深化博物館館校合作機制,積極培育打造新的博物館社會教育的特色品牌;鼓勵與學校聯合開發課程,推進博物館教育“校本課程”教材編制工作。充分利用國際博物館日、中國文化與自然遺產、法制宣傳日等節假日,依託博物館、農村文化禮堂等場地和“學習強國”等線上平台,以講座、培訓、展覽、走讀、競賽等多種形式,讓文物普法宣傳進學校、進社區、進部隊,積極開展文物普法宣傳教育活動。

十一、提供安全優質的便民生活服務 

加快構建覆蓋環境質量、污染處理、拆違改建、公共法律、公共安全、防災減災等服務方面的城鄉便民生活服務體系,全面提升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質量,全面保障城鄉居民基本安全,打造更加安全、舒適、通達、高效的生活、生產環境。

(一)高水平實現事有所便

1.提升公共生活服務水平。加強城鄉居民生活飲用水安全, 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確保水質標準達到《生活飲用水衞生標準》要求。完善公共交通網絡建設,繼續大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開展新一輪打通“斷頭路”三年行動計劃。深入實施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整合農村客運營運資源,實現城市建成區公交站點500米全覆蓋。加強通信網絡設施、信息網絡防控網建設,提升網絡安全管理水平,構建安全的網絡環境。

2.健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優化公共法律服務平台一體化建設,借力支付寶、“親清在線”平台等平台優勢,促使公眾能更快、更容易找到“公共法律服務頻道”。繼續做好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規範化建設,優化“12348”專線電話的運營和管理。進一步深化便民服務,開展異地申請工作,實現法律援助“全市優辦”。推動優質法律服務資源下沉,做細做實村(社區)法律顧問工作,規範加強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開展行政複議網上申請,構建公共法律服務評價機制,完善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人民滿意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3.強化公共安全服務保障。創新消防安全管理方法,繼續開展以農村和城郊結合部為重點的“多合一”建築消防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定期開展防火檢查,消除火災隱患。加強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氣象自動監測站點佈設實現暴雨高風險區行政村全覆蓋,建設重要流域洪水預報調度一體化平台和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報預警平台。強化城鄉應急處置設施體系建設,加強緊急避險平台、消防、人防、緊急醫療救護等設施能力。守好食品藥品安全底線,強化安全監管責任體系,進一步落實《地方黨政領導幹部食品安全責任制規定》、《關於印發進一步加強藥品安全工作領導落實安全監管責任意見》。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和食品、藥品、產品質量、特種設備安全監管,構建疫苗安全監管體系。深化創建高水平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行動,強化藥品重點監管,提升食品藥品安全治理現代化水平。健全消費安全保障體系,構建產品質量標準、消費者維權機制等,為城鄉居民提 供安全消費環境。

 

專欄13:“基本生活安全”服務項目和內容

1.環境質量。地表水達到或優於III類水質比率達到80%,八大水系基本達到或優於III類水質,全面消除劣V類水質斷面,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比率、設區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國家下達指標要求。2.交通通信服務。

2.污水處理。縣城和城市建成區污水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全達標,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

3.生活垃圾處理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城鄉垃圾分類處理全覆蓋,農林廢棄物、建築垃圾、餐廚廢棄物處理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推進畜禽養殖業轉型提升、化肥和農藥減量使用,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4.固廢物處置。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5%,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保持100%,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置率達100%。

5.拆違改建。基本實現區、縣(市)無違建。

6.飲用水水質保障。水質標準達到《生活飲用水衞生標準》要求。

7.基本藥物制度。提供零差率銷售的基本藥物,按照國家和省相關規定執行基本醫療保障藥品報銷目錄。

8.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主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覆蓋率、藥品醫療器械抽檢覆蓋面均達95%以上;中央廚房、集體用餐配送及大型以上餐飲企業和學校、養老機構食堂“陽光廚房”建成率達到80%以上;城區農貿市場質量追溯體系、快速檢測體系建成率達到95%以上。藥品抽檢覆蓋面達到95%以上;醫療器械抽檢覆蓋面達到95%以上(購樣)。

9.人民調解。為糾紛當事人提供無償的糾紛諮詢、糾紛調處、協助司法確認等服務。人民調解工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予以保障。司法行政部門會同財政部門,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確定人民調解案件補貼標準並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各級財政部門及時、足額保障人民調解工作經費。

10.“12348”法律服務熱線。負責建設和運營轄區內“12348”法律服務熱線,為城鄉居民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準的法律諮詢解答及引導辦理公共法律服務事項,熱線服務數據完整、實時歸集到浙江省法律援助統一服務平台。

11.公共法律諮詢。向城鄉居民通過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網絡平台免費提供法律問題解答和人民調解、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公證、鑑定、仲裁、行政複議等司法行政業務的政策諮詢和信息查詢服務。財政部門將公共法律諮詢列入政府購買服務目錄。

12.公共交通。提供安全、通達的交通環境。

13.社會治安。中心城區網格化管理覆蓋率達到100%,重點公共區域視頻監控覆蓋率達到100%。

14.消防安全。提供高效消防服務。

15.消費安全。維權網絡健全,消費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

16信息安全。提供安全的網絡環境。

17.安全生產監管。提供生產技術援助、安全生產標準化指導和安全生產監管服務。

18.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免費提供安全生產培訓,組織開展羣眾性安全生產教育活動。

19.防災減災。提供防災減災服務,形成縣、鄉、村三級避災安置網絡,充分保障避災安置所需。

20.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免費、及時、準確提供突發事件信息、應急避險技術服務、救助服務,有行行為能力人每年至少接受應急救援演練一次。

21.氣象安全。免費提供準確率高、及時性強、覆蓋面廣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達到85%以上。

 

(二)加快推進事有優便

1. 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開展家政服務提質擴容行動, 深入實施家政從業人員素質提升、員工制家政企業培育、家政從 業人員從業環境改善、家政服務信用體系建設、家政服務規範管 理、家政服務創新引領、家政服務業降本增效等七大工程。推動家政服務供給和需求精準對接,提升家政服務行業規範化、品質化水平。

2.提升社區綜合服務功能。結合未來社區建設,通過加強社區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多渠道快速準確地獲取和共享信息,實現互聯互通,為社區精準服務提供優質的數據基礎和信息保障,提升社區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快城鄉社區生活服務設施建設,推進文化、就業、健康、社保服務等進社區。構建“5+10+15分鐘”便民服務圈,積極推進社區一站式服務,充分利用佈局調整後閒置資源開展養老、托幼等服務,發展購物、休閒、綜合服務等商業服務,提升對家庭、青少年、老年人等重點羣體的服務能力。鼓勵社區商貿企業採用連鎖經營等方式到社區設立各類便民服務網點,完善社區服務網絡。嚴格農貿市場規劃布點,不斷完善提升農貿市場功能。

3.推進便民生活服務數字化。全面啟動“數字生活新服務”工程,推進網上菜場、網上餐廳、網上超市、網上家政、網上市場和網上培訓建設。加快生活便利服務數字化、品牌化、標準化,推進家政服務等信息化和智慧平台建設。

 

專欄14:“便民生活服務”重大政策和改革

1.食品安全從田頭(車間)到餐桌全鏈條監管一件事改革優化“食安慧眼”系統,提升視頻 AI 抓拍和物聯預警分析技術精準度。深化食品安全監管雲平台應用,完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預警、處置和反饋機,切實有效對食品安全風險進行閉環管控。

2.藥品(醫療器械、化粧品)全生命週期監管一件事改革梳理集成藥品、醫療器械批發企業准入條件、申請要素和材料清單,探索新的藥械經營綜合許可模式。將最多跑一次改革延伸到行政執法中,應用行政執法監管平台雙隨機抽查模塊,通過一次執法,完成對同一執法對象的多個事項檢查。構建藥監大腦,創新基於“中樞系統-數字駕駛艙-應用場景”的全週期管理模式,提高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3.放心消費示範。深化放心消費示範單位創建,全面推進“放心消費迎亞運,助推城市國際化三年行動,到 2025 年,累積培育放心消費單位15萬家。

4.“1+1+X”數字監管體系建設。打造“1”個大數據中心“1個全局性分析展示處置平台“X項智能化業務應用服務

 

十二、建立健全公共服務保障機制

(一)完善公共服務制度體系

1.完善公共服務標準規範支持開展市縣兩級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示範,結合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財政保障能力的實際情況和各行業發展水平,按照政府兜底保障資源優化配置服務公平普惠管理高效透明的要求,系統梳理並修訂完善現有標準規範。補強托育、教育、醫療、養老等重點行業領域短板標準規範,統籌考慮行業領域長遠發展需求,做好行業領域標準規範間的統籌銜接和基層共建共享提出促進標準落地實施的保障措施。結合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等重大戰略部署,積極探索開展區域性公共服務標準協作聯動,促進區域內公共服務設施配置、人員配備以及服務質量水平有效銜接。實施標準管理,結合各區、縣(市)經濟發展水平、城市空間佈局、人口總量結構等因素,制定與當地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公共服務具體實施標準。

2.強化公共服務法制化建設。建立公共服務公開共享機制,定期發佈服務項目、服務對象、質量標準、支出責任、牽頭責任單位等,全面規範基本公共服務實施發佈及服務程序。尤其是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全面落實國家、浙江省對基本公共服務相關政策制度,適時組織基本公共服務相關政策制度立法研究和調整,加強基本公共服務相關配套規章的制定、修訂和廢止工作,促進各項政策制度相互銜接,形成政策合力,夯實基本公共服務法制保障。

(二)強化公共服務科技支撐

1.推進公共服務數字化改革。依託全國數字治理第一城技術優勢,以數字基建為重點,順應數字化轉型趨勢,在標準體系構建、城鄉統籌、監測評估、動態調整等方面探索創新。建立健全大數據輔助科學決策和公共服務治理機制,集成公共服務決策輔助、綜合分析“工具箱”,打造協同聯動的公共服務“智慧中樞”。打通公共服務數據共享渠道,優化數據歸集模式,構建數據實時共享和流式加工體系,形成主動智能服務模式。

2.完善公共服務數字治理平台。綜合應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數字駕駛艙功能,拓展深化5G、人工智能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場景,為基本公共服務標準提升強化技術支撐。以城市大腦為牽引完善全市基本公共服務治理體系通過推動城市感知數據、政府數據、社會數據的全面匯聚與融合,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清單任務統籌和實施的智能化監測水平智慧化分析水平。建立以杭州市政府門户網站統一發布為主,各行業領域平台、新媒體平台發佈為補充的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項目、範圍公開共享機制。積極對接國家、省級基本公共服務標準信息資源庫,加快構建集標準查詢、公開、宣傳等功能於一體的全市基本公共服務數據庫,暢通意見建議反饋渠道,方便公眾獲取信息、參與標準監督實施、維護自身權益。加強各部門、各行業領域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和互聯互通,加快推進數據深度挖掘和共享開放。

3.構建公共服務智慧型生態。結合未來社區、三江匯、雲城等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建設,探索建設公共服務新型基礎設施。開展智慧養老、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政企聯合技術應用等公共服務領域數據應用、創新發展、技術倫理等方面理論研究,促進數據智能化應用和安全高效流通。進一步完善各項配套管理制度,加強公共服務領域數字化改革制度供給,重點推進與數字化改革不相匹配、不相銜接的文件的修訂工作。

(三)加大公共服務多元供給

1.加強財政資金保障。市、區(縣、市)各級政府統籌安排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建設專項資金,加大各級財政保障力度,優先安排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預算,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新增財力三分之二以上用於民生支出。完善優化有關補助政策,加強市區縣(市)聯動,促進資金使用更加精準高效。

2.推動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建立與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將適合通過政府購買方式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納入其中。在養老、文化、殘疾人養護等領域,率先探索建立合格供應商制度。符合一定條件的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均可申請成為某項服務的合格供應商,承辦基本公共服務。市民可自主選擇合格供應商為其提供服務,政府根據市民選擇,與合格供應商進行結算。加強合格供應商監管,對存在不符合基本設施配置要求、服務質量達不到基本標準、弄虛作假騙取財政資金等行為的機構,取消其合格供應商資格,並將不良信息歸集到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3.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建立健全公共服務需求管理制度。提高公共服務保障的精準化水平,在相關領域建立健全需求管理制度,進一步明晰對象准入。繼續推動收入核對、身體狀況評估等需求識別和管理方法應用,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需求評估,並對評估結果進行公示,提高服務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合理引導社會預期、促進社會公平。

(四)加強規劃組織實施保障

1.強化組織領導。加強公共服務組織體系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組織化、社會化水平。依託市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聯席會議,建立規劃工作實施協調機制,切實做好規劃統籌、財政保障、監測評估和技術指導,研究解決公共服務提升中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重大問題。各部門和各區縣(市)將公共服務提升作為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和社會民生保障的重點任務,按規劃職責分工,聚焦重點領域,制定細化年度目標任務,明確責任分工和完成時限,推動重點任務和措施有效落實。

2.加強要素保障。聚焦本規劃確定的目標、領域、任務,謀劃實施一批關係全市公共服務提升的全局性、戰略性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和重大項目,滾動調整、動態更新相關儲備庫。建立健全“項目跟着規劃走、要素跟着項目走”機制。

3.實施監督評估。健全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動態調整修訂機制、監督考核機制,將公共服務提升規劃實施情況尤其是基本公共服務標準落實情況納入市政府年度工作考核,加大督查落實力度,確保各項任務和重點項目有效落實與推進。建立科學化、體系化規劃實施評估體系,鼓勵多方參與評估和第三方評估,開展定期監測評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