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公是個什麼稱呼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7W

文 阿岔/求索

沛公是個什麼稱呼

劉邦能夠輕鬆地成為沛縣的主人可能主要在於沛縣縣令的朝令夕改——他既然已經決定響應起義軍、反叛朝廷,那必然就需要一部分有影響力的官員支持,需要一支能夠維持起義所需的軍事力量。蕭何等人建議找回劉邦原本是一個不錯的主意,而且這主意已經付諸實施(派樊噲去請劉邦共商義舉)。但不知什麼原因,這位縣令後悔了——在樊噲離開之後,他下令關閉城門,拒絕劉邦入城,以至於原本站在縣令一邊的蕭何、曹參也嚇得逃出縣城加入到劉邦的陣營。在一種非常時期,一個外來的官員在離開了主要官吏(蕭何曹參樊噲)的支持之後,實際上應該只是一個孤家寡人。沛縣縣令已經自掘墳墓。

劉邦並沒有攻城。我估計那時劉邦多半是還沒有這個實力——他的隊伍規模應該還不具備攻城的條件,同時,他應該還不想樹敵太多。我不知道是誰給劉邦出的主意,擬的那一封信;但我知道劉邦自己肯定沒有這種才能——僅僅用一封信就能使城內的人自己殺掉縣令,迎接他的進入。這種儘可能避免流血而解決問題的法子劉邦一生將還要用到多次,但這第一次,至少我不相信那會是劉邦的主意。至於手筆,劉邦一生大字不識幾個,自然沒有這種可能。

《史記·高祖本紀》有這封信的主要內容。看過的人應該都明白,這封信的核心是威脅。但如果大家按劉邦的話去做——殺掉縣令,那所有人至少人身安全可以保住。劉邦自然如願以償——縣令被殺,他的隊伍被迎接進來。

劉邦進城之後,一般情況下應該是做沛縣縣令,那些歡迎他進城的實力派人物——“父老”們的意見也是這樣。但他沒有這麼做,他要大家選舉——這一半可能是他還沒有實力完全控制局面,另一半可能是他想要搞清在這事上,他究竟有沒有潛在的競爭對手。果然,蕭何曹參等平時不論是才能還是影響力都可能比劉邦大(或至少不比劉邦小)的這些人“主動”退出競爭。

領袖不是誰都能當的,特別是開創性的領袖。這在劉邦作沛公這事兒上表現的相當明顯。蕭何不敢作,曹參不敢做,當時在沛縣縣城有影響力的人都不敢做。因為有危險,成功了自然最好,不成功肯定要滿門抄斬。而劉邦此前已經犯了死罪的人,才從山裏走出來,正巴不得別人不跟他爭呢。

但他也不做縣令。以阿岔的看法,劉邦應該不是怕被殺頭,而是他根本要打破原有的權力分配格局——沒有縣令,其他的官員、管理體制之類自然無效,別人想要制約他,自然也暫時找不到着力處。於是——

一個新的稱呼“沛公”橫空出世。

這是一個古怪的稱呼。你要説他是什麼那他就是什麼,你要説他不是什麼,他還真什麼都不是。

“沛公”不是官位,卻比這地方的任何官都要大;“沛公”不是爵位,卻要比這裏所有人的實際地位都要高。在沛縣,如果沒有了縣令和縣衙門,沒有了原有的官僚體系,那“沛公”在這裏跟土皇帝又有什麼區別?

“沛公”應該是一個標誌。舊的秩序在沛縣已經完結,而在新的格局中,劉邦應該與眾不同。

“沛公”應該是一個標誌。劉邦從一開始就像所有的成功者一樣並不在乎形式。(20**-8-20)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