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給教育工作改革發展帶來的啟示

來源:巧巧簡歷站 1.04W

疫情給教育工作改革發展帶來的啟示

2020年新年伊始,讓人始料未及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席捲了中華大地。這場疫情對於我們國家來講,是“大考”,是對黨的執政能力、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直接檢驗和全面考驗。而兩億師生參與的“停課不停學”教育模式,也是對教育系統工作者的一場“大考”。一夜之間,中國教師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在線教育“主播”羣體。“新冠肺炎疫情臨時讓中國變成了一個大規模的測試平台,在實踐中檢驗近幾十年來有關在線教學突破傳統學校模式的許多理論,它將最大程度檢驗在線教育模式的可行性。”西班牙《國家報》網站如此評論。

疫情對世界、中國,以及各行各業的影響都是客觀存在的,現實的嚴峻考驗仍在繼續。丘吉爾説,“不要浪費一場危機”。每一次危機的出現,都藴含着新的機遇。2003年的非典,因為大家都不敢出門,劉強東把中關村的實體店鋪搬到了線上,馬雲看到了C端購物的需求,順勢創立了淘寶。每一次大的危機,都會倒下一批人,新站起來一批人,這是歷史的鐵律。

這次史無前例的“停課不停學”,已給中國教育留下了新一輪變革的基因。未來,隨着5G、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廣泛應用於教育各領域,中國教育將在廣度、深度上再次實現跨越。若干年後再回眸,此刻我們正經歷的,可能不只是疫情防控的應急之舉,而是一場全球最大的互聯網教育變革。我們在座的都是這場變革的經歷者、參與者,我們要乘風破浪,積極投身並貢獻於這場變革,使全體教師能夠更好地應對未來,實現專業發展和個人成長,並推進中國教育事業的不斷髮展。

疫情之下,本應於春節後開學的春季學期不得不按下“暫停鍵”,但史無前例的“停課不停學”在線教育,又按下中國教育新一輪變革的“啟動鍵”。通過此次疫情,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從中應該得到什麼啟示?

啟示一:善於因勢利導,將戰疫精神化為教育力量

“災難會暴露問題,但災難同樣能展現我們強大的民族信心和國家力量。歷經這場災難,相信同學們會學到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找到不少課堂上沒有的答案,更快成長。”最近幾天,深圳高級中學校長郝愛國隔空進行的“開學第一課”刷屏了師生的朋友圈。“這是最好的一課!”許多“00後”學生留言説。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很多學校將戰疫的故事轉化為有價值的教育資源,因為這場戰疫本身就是一堂生動深刻的大課——

這一課,是黨中央高度重視,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同舟共濟,向世界展現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彰顯中華民族守望相助傳統的家國情懷。這一課,是全國醫務工作者白衣執甲、逆行出征,無私忘我、救死扶傷,以生命守護生命的崇高精神。這一課,是許多國家向中國伸出援手,中國向其他國家提供力所能及援助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非常時期,讓廣大師生與時代同頻共振,是一種更有價值的學習,是一堂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大課。

“學校、老師和家長要把疫情當成教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奮鬥精神和家國情懷,這是我們教育的追求。”河南省教育廳廳長鄭邦山如是説。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的答案,在“停課不停學”的這場“大考”中愈加清晰。

啟示二:注重融合發展,線上與線下融合至為關鍵

疫情發生以來,如此大規模地讓學生在家通過在線學習接受系統教育,還是第一次,對在線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在線教育行業再次回到大眾的視野中,同時在線教育所帶來的利和弊,也引發大家對在線教育行業未來發展的討論與思考。

在線教育的核心問題是教學資源開發和教育教學質量,真正實現網絡空間帶來的個性化、智能化教育模式。但是,目前的線上教學距此目標還差得很遠,很多隻是將網絡當成日常教學的工具,從傳統的“黑板+粉筆”轉換到“網絡+講授”,沒有發揮網絡空間的優勢。未來需要把學校教育的資源轉化為線上教育的優勢,線下與線上教育相融合成為變革的關鍵。學校不但要重視線下教育,同時也要重視線上教育,把二者的特點和優勢充分結合起來。改變目前學校辦線下教育,各類公司辦線上教育的局面,學校應當成為開展在線教學的主陣地,而各類在線教育形態與機構應發揮網絡技術和服務優勢,幫助學校構建“智慧課堂”,幫助教師擁有線上教學的手段,服務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

線上教育的個性化、智能化也必然催發學校組織和教育教學形態的變化。由於人類獲取知識的通道變得平等而開放,教師不再擁有“知識霸權”地位,教師與學生都是“學習者”。未來學校不再只是固定的、標準化的教室、教材和教師,而應該是活動的、個性化的、自主選擇的教學設計、課程設計、活動設計,學校是豐富多彩的、自主發展的、個性化、多樣化的空間。學校的任務不再是一味傳授知識,而是給學生的發展提供動力、方法和能力。教師由學科專家成長為教育者,從關注知識點轉向學生髮展,從關注“教什麼”轉向學生“如何學”和“學到了什麼”。

啟示三:強化教育公平,用在線教育填平公平鴻溝

長期以來,我國城鄉間、區域間教育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社會對教育公平關注度極高。近年來,我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猛,網絡已覆蓋絕大部分鄉村,教育信息化取得長足發展,中國小(含教學點)聯網率達98.4%,為實現大規模在線教育提供了可能,也為進一步破解教育公平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國務院參事湯敏認為,“停課不停學”讓全國學生可以用互聯網直接學到最好的課程,讓教師有機會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通過互聯網把優質的教育資源大規模、低成本、高效率地送到每一所學校,這就有可能讓教育更好地與互聯網融合,加快教育公平和教育改革的推進”。可以説這是一次山與海的“牽手”。疫情期間,浙江寧波鎮海中學向雲貴高原深處的254所中學“雲端”送教,在教育資源、教學指導、師資培訓等方面進行幫扶,讓貴州黔西南州學生在家門口也能享受優質的教育。

一根根網線、一塊塊屏幕、一個個線上平台,已顯露出網絡改變教育的強大力量。這次“停課不停學”就是一場在線教育的大規模實戰演習,也是一場關於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革新,並通過互聯網惠及全國每個學生。

從更寬廣的視野看,今天中國已經進入新工業革命時代,從產業變革到人才需求,都呼喚全新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在線教育將發揮出無可比擬的優勢。

啟示四:推動改革創新,改變教學的傳統課堂模式

這次“停課不停學”,讓更多的人認識到,真正迴歸新課改目標,才是線上教學的破發點。可以想見,隨着師生對線上教學認知的深化,未來的課堂也會像互聯網產品那樣,快速迭代、精彩紛呈。

以往,有的學校開展線上教學時,常常照搬線下課堂,連上課起立、坐姿、學具擺放、問答對話都一樣,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相比傳統課堂教學,線上教學看似只是切換了教育空間,但實質完全不同。將線上教學定位為線下教學的線上化,違背了在線教育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原則,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其實,“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並不是一個新命題,而是長期以來教學改革的目標,此次“停課不停學”再次啟發我們思考。

受疫情影響,我國學校教育整體從面授教學轉向線上教學,知識獲取和傳授方式、教與學的關係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停課不停學”是推動“課堂革命”的重要契機。高效優質的課堂教學是在線教育新供給的核心,也直接決定這場課堂革命的廣度和深度。但缺了課程表的約束,少了面對面的氛圍,線上課堂怎樣吸引學生?

“如果我是一顆藥,我會被病人吃掉,進入他們身體裏,把病毒給打跑。到了春天,大家又可以取下口罩,在陽光下開心地奔跑。”這首49個字的小詩,是重慶謝家灣國小一年級學生曾鑠涵的課後感想。“停課不停學”期間,該校400多名教師改變傳統教學方式,結合疫情防控和學科特點共同研發專題課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主動探究、深度學習中關注個體與他人、社會與世界、人類與自然,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黃榮懷認為,現在的學生是數字時代的“原住民”,普遍能接受線上教學。教師要反思如何更新理念,把“教”減到最少,把“學”放到最大,強調彈性教學和自主學習。

啟示五:突出教師主體,用網絡技術賦能教師發展

疫情期間,守着一部手機,武漢光谷第一國小教師何雙學會了操作各種軟件,學會了在線直播、在線答疑。“直到這次疫情,我才真正感受到互聯網的魅力。”在技術的賦能下,從不敢、不願,到現在逐漸步入正軌、開始享受網絡帶來的全新教育體驗,很多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有了質的提升。

杭州春暉國小校長田冰冰舉了一個例子:過去老師在微信羣裏一個簡單的問題,常常招來刷屏式的迴應。換作投票小程序後,數十人同時回答的狀態變成了選擇題的勾選,老師也能一目瞭然看到回答數據,給教學帶來有益參考。

從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趨勢中,廣大教師要認識到自身角色的變化——從居高臨下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引領者、陪伴者,從教書匠變為與時代保持高度鏈接的思考者,併成為新知識、新技術的持續學習者。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面對疫情帶來的教育教學模式轉變,教師的專業發展也面臨新挑戰。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朱旭東認為,未來不僅要培養、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還需要深入思考技術革命與教育變革的關係,有效利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的教師教育,使教師能夠更好地應對未來,實現專業發展和成長。此外,隨着在線教育發展,未來教師資源的配置可採用彈性方式,通過“共享教師”解放教育生產力。

啟示六:健全教育體系,不斷塑造多元化教育載體

疫情的發生提醒我們要樹立大教育觀,即“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學校看教育”,教育的作用與價值不僅是積累人力資本,更重要的是養成社會文明風尚,具備科學知識與現代公民意識。教育的對象不僅是在校的青少年,還包括社會的每一個個體。教育的內容不僅包括書本知識,更包括人類文明與道德教化的傳承。教育的方式和渠道不僅是課程與課堂,更包括各類社會機構。

社會教育當前也面臨一些挑戰,互聯網為社會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最好的載體和無限的空間,但是如何利用互聯網做好社會教育的探索才剛剛起步。近幾年各地建設了大量的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紀念館、藝術館、體育館等。從職能看,這些都屬於社會教育的專門機構。但是如何按照教育規律運行,克服娛樂化和商業化的傾向,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在青壯年離開農村到城市打工和求學的背景下,廣大農村的社會教育如何開展,還有待探索。我們比較重視學校教育,但是忽視了社會教育的建設,導致我國教育體系的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社會教育的不足既導致社會文明素養的缺乏與科學素質的薄弱,也導致學校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的實現,要逐步構建起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互相協調的、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