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教學反思三篇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5.3K

老師是養育祖國花朵的美麗園丁,老師您像發光的孔明燈,你那閃耀的思想一直影響着我。那麼關於相關的教學反思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命生命》教學反思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三篇範文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含義非常深刻,短小精悍,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説實在的,我自己也被這篇文章深深的感染着,但文章的內涵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説,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大部分時間我在引領孩子逐步感悟生命的真諦。

我覺得這篇課文,如果單純只是讓孩子説一説自己的感受,談談自己的資料,不足以能夠領悟課文的真正含義,所以,上課前,我又讓學生將桌子拉回了原處,我想讓孩子有一次心靈的震撼,好好珍惜生命。但講課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對課文中的三個事例,理解的少了一些,對於珍惜生命的含義也做的還不夠,有些話還沒有點到,如:小小的飛蛾,就能有如此強的求生慾望,更何況我們呢?這樣學生可能對生命理解的會更深刻。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2

《生命 生命》是一篇哲理性較強的散文,文章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樸實,思想含蓄深邃。作者選取了飛蛾求生、瓜苗從磚縫中長出、“我”靜聽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這三件尋常小事,從動物、植物、人類自身這三個角度,談對生命的認識,並從中感悟到:要珍惜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學時必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讀書、思考,讓學生接觸文本、走進文本,在與文本對話中有所悟有所得。

一、與文題對話,思考生命

課伊始,教師可直接引導學生讀題思考並質疑:1.生命是什麼?2.題目中“生命”一詞,為什麼連續用兩次?去掉一個行不行?為什麼?教學時,可帶着兩個問題走進文本。當理解課文內容之後,再回歸課題,進而體會生命是什麼以及“生命”一詞重複表達的作用,並通過比較朗讀體會作者呼喚生命的強烈意識。

二、與文本對話,感悟生命

為了便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認真閲讀課文的基礎上,自覺運用第四組所學的加小標題的方法,概括三個事例的主要內容並加上小標題,即:飛蛾求生、瓜苗從磚縫中長出、靜聽心跳。

1.飛蛾求生──感悟生之慾望

①抓重點詞語理解文本。教師引導學生在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表現小飛蛾動作的重點詞語進行品讀理解。引導學生結合“掙扎、極力鼓動”等詞語,聯繫事例,結合作者的感受談體會:這是小飛蛾在生命面臨着嚴重威脅時的一種抗爭,無論怎樣危險,無論能否逃生,它都沒有放棄求生的努力,從中感悟小飛蛾強烈的求生慾望。

②創設情境體驗角色。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轉換角色,師生展開對話:“小飛蛾,你如此弱小,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你就動彈不得了,為什麼還要掙扎呢?”“因為我想活下去,只有拼命掙扎,才會有生的希望啊!”……這樣,學生在對話中走進文本,體驗角色的內心世界,進而獲得“每個生命都有強烈的求生慾望”的感悟。

2.瓜苗從磚縫中長出──感悟生命力之頑強

第三自然段可以採用“一讀、二畫、三談”的方法進行教學。“一讀”,讀課文;“二畫”,畫出寫作者感受的句子;“三談”,結合具體事例和作者感受談自己的感受,從而感悟香瓜子頑強的生命力。

3.靜聽心跳──感悟要對生命負責

第四自然段引導學生自覺運用學習第三自然段的方法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在談感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創設情境,合作朗讀:“咚、咚、咚”,聽着那強有力的心跳,杏林子對自己説______;聽着一聲聲沉穩而有規律的跳動,杏林子對自己説______,在情境和朗讀中感悟生命的意義。然後,教師抓住學生畫出的句子,出示“我可以( ),也可以( )”進行語言訓練,加深對生命意義的理解。“一切全由自己決定”一句,杏林子選擇的是什麼?她是怎樣對自己負責的?從中體悟杏林子的人生態度──對生命負責,並自然地導入下一環節。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3

《生命生命》這篇充滿哲理的散文,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傳遞着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作者的獨特生命體驗和感悟。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這個如此宏大的話題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試圖通過“由題入手,關注生命”“品讀詞句,感受生命”“拓展資料,情感昇華”“迴歸課題,感悟生命”四個層次,去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詞析句,讀出自己的感受,以課堂為起點引發孩子們對生命的感悟。

上課前,我對自己的設計還是很有信心,感覺設計上有不少亮點。如:課的開始和結束都是圍繞課題,開課質疑,引發思考;結束時給課題加標點,表達個性的感悟,使本課結構完整。又如:課外資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現杏林子的照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她的樂觀;然後老師深情地朗讀杏林子的生平,讓學生在強烈地對比中體會杏林子的堅強,感受內心的“震撼”;再通過閲讀杏林子的成就,理解“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從而聯繫生活引發自己對生命的感悟。以此層層深入,搭建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樑,加強情感體驗,從而理解了本課的重點句,突破難點。

但上完課,我感到很沮喪。我感到現實的課堂與理想相去甚遠。課堂上我在努力演繹着教案,以至於忽略了學生的閲讀節奏。常常還沒讓學生讀懂讀透,我就急着實施下一個環節。由於開始對詞句的品讀不夠深入和到位,就急着引讀,所以學生始終沒能進入我努力營造的情感氛圍,直接導致了課的後半部分,學生始終遊離與文本之外。即使有多次的朗讀訓練,但因為學生的內心感受不足,朗讀也僅僅停留在技巧的指導,而不是真正的有感而讀。

這節課讓我再次感受到老師的教學設計要真正為學生的學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課堂上,學生的思維不是教師"硬逼"出來,而是真實的原生態的暴露,並經歷思維逐步提升的過程.學生的情感不是老師“煽”出來的,而是真誠的投入,真情的交流,真正的分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