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藥的教學反思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8W

作為教師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就一定要認真寫教學反思,要想在教學上得到更多成長,我們必須將教學反思的寫作重視起來,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魯迅藥的教學反思7篇,供大家參考。

魯迅藥的教學反思7篇

魯迅藥的教學反思篇1

這篇課文是周曄寫的回憶伯父的紀念性文章,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幾件事,説明魯迅是一個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無比懷念、熱愛與敬仰之情。

課前,我安排了預習作業,要求學生蒐集有關魯迅的資料,如:魯迅逝世前後的情況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別人寫的關於魯迅的文章,魯迅先生自己寫的文章等。上課剛開始的一段時間,由學生彙報讀一讀、交流這些資料,讓魯迅的形象在學生心中留下初步的印象。

接下來,在學生初讀課文環節,我先要求學生默讀課文,同時,思考作者寫了幾件事,給每件事加一個小標題。在這一環節中,我落實的不太好,學生讀完課文後,由學生直接彙報提煉出的小標題,很多學生無法總結出來,沒有達到預設生成。其實,在這一環節中,我可以先給學生做示範,指導學生擬出一個小標題。再以此方法,指導學生給各部分擬一個小標題,由學生先説一説每一部分的`段意,告訴學生,小標題比概括段意更簡練,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是詞語。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也可以從課文中摘錄詞語做小標題。最後,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從中選出最好的小標題。

步入文本的學習,指導學生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魯迅先生為什麼能得到人們的尊敬、愛戴?二是從文中所寫的事例看出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開始自由讀課文,在書旁做批註。彙報時,結合寫作上的描寫方法,如: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外貌描寫、語言描寫等,抓住人物的性格特點,由點及面的感受魯迅身上所特有的光輝品質。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把教學重點放在朗讀上,如救助黃包車車伕部分,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把自己置身其間,把自己當作文中的“我”,與作者一道經歷救助的過程,體驗救助前後“我”的情感。然後學生小組內輪流讀,互相讀,看看能不能通過朗讀體現人物不同的情感,感受黃包車車伕的痛苦與感激、伯父和父親的關切之情、救助後伯父的憤恨之情、“我”的疑惑不解等。還通過示範朗讀的作用,力求將感悟和朗讀相結合,加深對人物情感的體驗。

縱觀整堂課,雖然抓住了教學目標: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了抓住語言、動作、神態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感受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質。但在一些具體環節中,落實還不到位,主要是因為教學方法和技巧的不靈活,以後還需學習,改進。

魯迅藥的教學反思篇2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我不是按照傳統的教學程式,由課文開頭向末尾講,而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以疑問“為什麼伯父深受眾人的`愛戴”入手,從追悼會引出生前的四個故事,最後再講第一段。這樣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將部分和整體有機地銜接起來,整個教學過程重點突出,安排緊湊,氣氛活躍,效果顯著。

閲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堂課,教學時加大了朗讀訓練的力度。也成為這節課訓練的主要內容。默讀,小聲讀,師生角色朗讀,引讀,重點句子反覆讀,形式多樣。

由於自己對於講清魯迅並沒有把握,加之沒有對自己準備的多媒體材料作充分的瞭解,造成了課堂短暫冷場。雖然是一名語文老師,但語言表達能力方面有欠缺。我還認識到充分的課前準備是對學生負責,也是對自己的良心負責。要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完成每一節課。

魯迅藥的教學反思篇3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告訴我們伯父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敬愛之情。

在備課時,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通過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領悟的方式,理解並感悟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之後通過美讀表達人們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通過隨後的課堂實踐,尤其是第二課時的教學,還是發現了諸多不足之處,總結如下:

首先,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因為沒有研透教材,所以我在授課時對於課文二三部分的講解過於簡單化,沒有將內容講透,沒有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找出相關語句進行體會理解。表現為:教師的點撥過於直接,講得過多,啟發孩子的太少,甚至擔心孩子回答不上來而直接引出答案,這樣一來,使學生的思維拘泥與一個狹窄的範圍內,不利於其長遠的發展:另外,問題的設置也不夠細緻到位,不能契合孩子的思維模式與思維習慣,因此,造成課堂看似熱鬧,實際上許多孩子的思維沒有得到激發而呆坐在那的情況出現。

今後,要改變對答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多引導學生根據閲讀自己發現問題,找出答案,學生之間開展互説互評。答案模式也可多樣化,拓寬多樣化思維,不必拘泥於課本上的答案。

魯迅藥的教學反思篇4

成功之處:

1、在教學時我採取自學、自悟、自得,然後小組交流,接着全班交流,並上台展示。這樣使全員參與,生生互動。在交流時學生上台展示,大膽寫出了魯迅對自己的印象,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在交流完每個事件時,我都用巧妙的過渡語連接到全文的情感主線第一段,學生帶感情朗讀:我想到從此再也不能見到伯父的面了??、滴下來。加強了對魯迅合作者的情感交流,我看到有些孩子讀到這兒眼圈紅了。

2、學生能抓住關鍵句子和詞感悟魯迅,評價魯迅。我再適時加入資料補充,拓展了孩子們對魯迅深刻的瞭解。在回到第一段時又補充了巴金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片段,全文評價魯迅後,展示了藏克家的《有的人》進行朗誦孩子們聽了朗誦對魯迅的敬佩之情越來越深。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思維又一次被激活,他們在想象的過程中進行着思維,體驗着創造成功的喜悦。

3、結尾我讓學生把課前蒐集到的魯迅名言送給同學:

1、我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和血。

2、哪裏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了工作上。讓學生從魯迅身上受到教益。

不足之處:

1、開始自學時應給學生留自學時間再小組交流,而我卻讓他們直接小組合作,沒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

2、學生提到魯迅愛孩子的情節,我沒有往透處點撥,讓學生理解到魯迅到廣大青少年的`關心和愛護,他把希望都寄託在青少年身上。

這幾點是我上完這一節公開課後的反思,可能會不夠深刻,或不夠全面,甚至會有些零亂,但這樣的反思能促使我不斷進步。

總之,上完這節課,我對自己也有了新的認識和評價,在今後的工作學習中,我回揚長避短,再接再厲,努力使自己成長為創新型教師。

魯迅藥的教學反思篇5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句話對於老師同樣適用。這一次我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一課時,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充分準備所以犯了許多不應該的錯誤。

之所以決定上一課時,除了因為之前聽了很多一二年級的識字課,老師們平常交談中想知道高年級一課時是怎樣上的。也因為在聽課的過程中,發現有的老師一、二課時沒有明顯區分,課時目標不清晰,所以在我們五六年級集體備課的時候,我上一課時的想法得到了認可。在集體備課的過程中,除了進一步明確了一課時的課時目標,還出現了一個問題:我總怕上的內容少了,所以挖了不少“語文點”。當時就有老師告訴我:“不要怕沒內容上,40分鐘一晃就過去了。”後來的課證明了這句話是相當正確的。

這節課我採用直接導入的方式引出課題,然後帶領學生對比三個題目感受原題目對魯迅先生的懷念和崇敬。接着安排了三次讀,初讀識字;再讀,整體感知;三讀,瞭解敍述順序。結果下課鈴響了以後,三讀還沒有開始。

我感覺這節課上,自己的語言多了。另外,雖然留給學生的活動時間很多,但是也有好多是可以節約下來完成第三次讀課文。比如,對於六年級的學生,勾出文中的生字詞在指名領讀,這個步驟完全可以省略,而當時我居然喊了兩個學生來讀,這裏就花了6分鐘左右。還有當堂聽寫的環節,完全可以聽寫完後學生兩兩互改,統計各小組滿分人數加分,應該用5分鐘左右可以完成,而當時我一一給滿分的學生檢查,也耽誤了4分鐘左右的時間。就是由於前面花在初讀識字的時間多了,所以後兩次讀的時間不夠。

課結束以後,我一直遺憾於自己沒有能完整展示自己的課堂,因為“再讀”和“三讀”才是這節課的亮點,但是,由於之前的考慮不充分導致課程節奏拖沓囉嗦,課堂效率不高。怎樣才能使下一次的課不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想到了以下辦法:

1、充分準備。

2、一定要想清楚這節課的目標是什麼,重難點是什麼,在那個部分花的時間應該多些。上課要有直奔目標的感覺,不能在“路途”中隨意耽誤。

3、為了保證課堂的高效,有些任務學生能獨立完成的應該留到課後完成。

4、如果是這樣公開展示的課,還是應該把每個環節要花多少時間計算好,這樣才不會出現我這次上課的情況。

5、把平時的每節課都當成比賽課來練習,增強時間觀念,提高課堂有效性。

魯迅藥的教學反思篇6

葉聖陶説:“吟詠的時候,對研討所持,不僅理智地瞭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性成為讀者的東西,這是一種可貴的境界。”這也是我在教學中追求的一種境界,於是,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教學中做到了這樣的嘗試,我本着以情感為主線,充分挖掘句子的內涵,以讀培情,讓學生在現實與回憶的交替回覆中體會強烈的情感反差的設計理念,設計了兩個目標:一是結合有關資料和聯繫上下文,認真品讀伯父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來體會伯父高貴品質和人格魅力。二是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感受對伯父的愛戴和懷念之情。

一、充分準備,奠定基礎—自讀

由於時代距學生較遠,他們對魯迅和當時的社會都不甚瞭解,於是課前我讓學生蒐集魯迅的資料及他的作品,並進行閲讀,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以便加深對魯迅的瞭解,為學習本課奠定了情感基礎。另外讓學生自己熟讀課文,自主感悟,以便了解學情,以學定教。

二、語言渲染,激發情感—多讀

教學時抓住情感主線,反覆閲讀,激發學生對魯迅的懷念之情。

如學完第一個小故事,教師就飽含激情地導讀:“可是,伯父不幸逝世了,從此,周曄再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我們再回過頭讀這一句,我想大家現在的理解比剛才更深刻了。”(課件出示:“我呆呆地看着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遠見不到伯父面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

在學完第二個故事“笑談碰壁“後,教師用悲痛的聲音與學生交流:“ 魯迅先生經常受到敵人的迫害,他敢於跟敵人做鬥爭。他多麼富有鬥爭精神!他的語言多麼幽默、風趣!從此以後,周曄再也聽不見他的聲音了,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望到她伯父的遺體,周曄萬分 難過,讀了這個故事,我們回過頭再來讀第一段的最後一句話,把你現在的`感受再次通過聲音表達出來。”(課件出示:“我呆呆地看着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遠見不到伯父面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

而在學完“救助車伕”這一部分時,教師用低沉的聲音與學生交流:“還能讓魯迅説什麼呢?一切都在他的表情裏,在他的動作裏,在他深深地歎息之中,一位對勞動人民同情,對舊社會憎恨的人,他逝世了,當年才56歲,從此以後,周曄再也見不到伯父慈祥的面容,讀了這個故事,我們再讀這段話。(課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再讀這一段。就是這樣,把伯父的愛戴和懷念之情作為一條情感之線,通過反覆朗讀來體現,在角色轉換中體驗情感,在反覆品讀中流露真情。

三、巧設問題,激活思維—研讀

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預設問題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思維信息的思維空間。

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伯父是在什麼情況下説這句話的?你認為這樣的對話應該怎樣讀?”在品讀伯父救助車伕時,這樣來説:“讀這些句子時你有什麼感受?體會到伯父是怎樣的一個人?……”這樣的問題很容易激活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學生感悟。

實踐證明,整個教學過程以情感為主線,以讀為主,極大地促進了學生自由的感悟和體驗。課堂既有預設又有先成,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教師的角色轉變了,教師由教者轉變成為有經驗的組織者和引導着;二是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倡導民主、提倡開放,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學得生動,學得開心。

不足之處:因為沒有進行試教,我對教案把握不是很熟悉,時間安排心中也沒底,所以顯得有些急躁,課文的朗讀還少了點兒。

魯迅藥的教學反思篇7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一共有第二課時。這節課,我把教學重點定位,通過理解文中重點詞語,促進理解含義深刻句子,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知道魯迅的幽默、樂觀和關心大眾疾苦的品質。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魯迅先生的性格特點和高尚的品質,因為這個單元主題是“走進魯迅”,於是進行單元整合教學。

上完這節課,反思自己設的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情況,我覺得自己上課重點抓住課文中的詞語進行教學,以文中重點詞語為主線,並結合聯繫上下文和時代背景,理解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這一教學目標落實的.還比較到位。從理解詞語,到理解句子,到理解課文,到感受人物形象。循序漸進,讓學生知道了詞語除了本意之外,在具體語境之中,有藴含着深層意思,比如,有語境意思、深刻含義、象徵意思、引申意思等等。但是上了課之後,我覺得,這節課將單元進行整合形式的教學,容量比較大,學生接受的信息量相對就較多。每個教學片斷抓重點詞語,為中心句展開教學,有整體感,為了突破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會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在學生談體會抓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深入體會時,學生們各抒己見,談出了自己的自學所得以及對含義深刻的句子的理解,這時,我適時引導學生體會魯迅先生的為人,簡介時代背景,學習其他人寫魯迅先生的文章片斷,進行拓展閲讀,進一步體會其高尚的品質,學生們積極思維,水到渠成,突破了難點。

但是這節課雖然詞語教學很突出,但是我覺得理解詞語教學有的地方教的太細,像詞語深層意思如:語境意思、象徵意義、引申意義等等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可以不必細講,只要讓他們知道詞語除了表面意思,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還有深刻的含義就可以了。這樣也許能騰出一些之間為後面的環節更紮實有效地進行訓練。還有,在理解詞語進一步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教學中,我覺得自己教學放手不夠,從扶到放,應該梯度要明顯。這可能是自己在上課時不夠放手。這是在今後教學中需引起重視。上課的時候,多多給予學生放手學習平台,更有利學生自學、自主能力的培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