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7W

每一篇教案都應該融入老師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教案在擬訂的過程中,你們需要注意與時俱進,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7篇,供大家參考。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7篇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認識長方體與正方體,能區分長方體與正方體。

2、感受行與體的不同,發展空間知覺。

3、培養動手動腦及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長方體紙盒若干個、畫有花的長方形若干;2、正方體、長方體物品若干;3、幻燈片。

活動過程:

一、認識長方體1、觀察桌面上的操作材料小朋友們,你們看看桌子上有什麼呀?今天老師要請小朋友用這些東西來玩個"找朋友"的。

2、教師講解操作要求這個紙盒老師給它們穿上了漂亮的衣服,等會兒請小朋友們先將紙盒的衣服"脱"下來,數一數它總共有幾件衣服,再幫衣服找出和它自己同樣大小的衣服做好朋友,然後請你把這對好朋友身上的花塗上相同的顏色,塗好後再將這些衣服穿回到紙盒的身上。

3、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4、分析幼兒操作結果(1)將每組幼兒的長方體展示在上面,教師與幼兒一起來觀察。

(2)剛才我們小朋友都將紙盒的衣服"脱"下來過了,你們説它有幾件衣服呀?(6件)我們來看看到底是不是6件。教師逐一將衣服"脱"下展示在黑板上。那你們説這個紙盒有幾個面啊?

(3)你們看看這6個面誰和誰是好朋友?也就是它倆的大小是一樣的?(教師將6個面是一對的兩兩放在一起)(4)現在我將它們都穿回去,這個面在這裏,這個面……(5)上下兩個面是一樣大的,左右兩個是一樣大的,前後兩個是一樣大的。

5、教師小結:像紙巾盒、牛奶盒這樣的盒子,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的兩個面大小一樣的形體我們叫長方體(出示字體:長方體)二、認識正方體1、(教師出示正方體)小朋友們,你們看這個是長方體嗎?是的請舉手。

2、那它倒底是不是呢?我們來看看,一起數數它有幾個面?(6個),它每個面都是正方形,這6個正方形它們的大小都一樣,像這樣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而且這6個正方形的大小都一樣,這樣的形體我們叫正方體(出示正方體字體),正方體也是長方體。

三、區分正方體和長方體1、小朋友們,剛才我們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老師在後面為小朋友們準備了很多的物體,請你到後面去挑選一個長方體或是正方體,看哪個小朋友能又快又好的挑來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來。

2、提問個別小朋友他挑了什麼,是什麼體?

3、請幼兒將手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分別放入兩筐子。

四、尋找生活中長方體和正方體1、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也是長方體或者是正方體?

2、觀看放映幻燈片。

五、延伸活動(教師出示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老師這裏還有一個長方體,這個長方體它這兩個面是正方形,請小朋友回去後可以為它也去穿穿衣服,你也會發現一個祕密。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2.能運用長、正方體的體積計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歸納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的推導。

教學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24塊,1立方分米的立方體1塊。

學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20塊。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1.提問:什麼是體積?

2.請每位同學拿出4個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把它們拼在一起,擺成一排。

教師提問:拼成了一個什麼形體?(長方體) 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樣知道的?(因為這個長方體由4個1釐米3的正方體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呢?(5立方厘米)

談話引入: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今天我們 來學習怎樣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二、學習新課

(一)長方體的體積【演示動畫長方體體積1】

1.拼擺長方體:

請同學們四人為一組,用12個小正方體來拼擺長方體,並分別記下襬 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

2.學生彙報,教師板書:

教師提問:這些長方體有什麼共同點?(體積相等) 不同點?(數據不同) 為什麼形狀不同而體積相等呢?(因為它們都含有同樣多的體積單位 12個1立方厘米) 教師引導:請觀察自己擺出的長方體長、寬、高的數,除了表示出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長度外,還表示什麼?

師生共同歸納:表示長的數,如4,除了表示4釐米長外,還表示出一排擺了4個1 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同樣的道理,表示寬的數還表示擺了幾排,表示高的數還表示有幾層。

3.【演示動畫 長方體體積2】

第一組:請同學們擺出一個長4釐米,寬3釐米,高2釐米的長方體,説出它的體積。 一排擺出4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一共擺了三排擺兩層

第二組:同上要求擺出長3釐米,寬3釐米,高2釐米的長方體。 一排擺出3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一共擺了3排擺2層

第三組:想象一個長5釐米,寬4釐米,高3釐米的長方體,説出體積。 一排擺出5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一共擺了4排擺2層

思考:請觀察這些從實際操作中得出的數據,結合拼擺成的圖形,看一看這些數據與長 方體的體積有沒有關係?是什麼關係? (長方體的體積正好等於它的長、寬、高的乘積)

教師板書: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教師:用v表示體積,a表示長,b表示寬,h表示高,公式可以寫成:

板書: v=abh 出示投影圖:

4.自學例1。

一個長方體,長7釐米,寬4釐米,高3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體積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體體積。

1.【演示課件正方體體積】 教師提問:此時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變成了什麼圖形? 這個正方體的體積可以求出來嗎?

2.練習 稜長為2分米,它的體積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稜長為4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平方釐米?444=64(立方厘米)

3.歸納正方體體積公式。

教師板書:正方體體積=稜長稜長稜長。

用v表體積,a表示稜長 v=aaa或者v=a3

4.獨立解答例2。

光明紙盒廠生產一種正方體紙板箱,稜長是5分米,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米3 )

答:體積是125立方分米。

(三)討論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是否相同。

學生歸納:因為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在正方體中長,寬,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變為a.變換後,雖然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寫出來不相同,但計算方法的實質是一樣的,都是長寬高。

三、鞏固反饋

判斷正誤並説明理由。

一個長方體,長5分米,寬4分米,高3釐米,它的體積是60分米。( )

四、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新知識?誰來説一説?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篇3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認識長方體的特徵,初步掌握長方體的概念,建立和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2.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觀察的能力。

3. 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複習

教師:我們已經學習了一些平面圖形,都有哪些圖形呢?

二、新授

1. 導入

教師出示教具,導入新課。

2. 學習長方體的特徵。

(1) 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

(2) 研究長方體的特徵。

(3) 認識長方體的立體圖形。

3. 教學例2

三、鞏固練習

1. 下列圖中哪些是長方體,哪些不是長方體,是長方體的指出它的長、寬、高。

2. 判斷題

(1)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

(2)長方體有可能相鄰的兩個面的面積相等。( )

(3)長方體的每一個面一定是長方形。( )

3. 説出下面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釐米?

四、家庭作業:第23頁第1、2、3題。

(2)正方體的認識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掌握正方體的特徵,瞭解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2. 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3. 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繫、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長方體有( )個面,( )條稜,( )個頂點。長方體的6個面一般都是( )形,也有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 )形,( )面積相等;( )長度相等。

2.有一個長方體,長5分米,寬3分米,高2分米,它所有稜的稜長之和是( )。

二、新授

教學正方體的特徵

1. 展示動畫圖像:

(1) 將長方體的較長邊縮短,使長、寬、高都相等。

(2) 將長方體的較短邊延長,使長、寬、高都相等。

2. 觀察學具正方體。

3. 繼續展示動畫圖像,進一步明確:

(1) 正方體的六個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 正方體的12條稜長度相等;

(3) 有8個頂點。

4. 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説出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5. 填表。

三、鞏固練習

1. 判斷題。

(1)正方體的六個面面積一定相等。( )

(2)相交於一點的三條稜相等的長方體一定是正方體。( )

(3)長方體是特殊的正方體。( )

2. 一個正方體每條稜長3分米,它的稜長之和是多少分米?

3. 用一條長48釐米的鐵絲折成一個正方體的框架,這個正方體的稜長是多少釐米?

四、家庭作業:第23頁4——10題。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篇4

教學目標

(一)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

(二)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三)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繫,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二)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具準備

教具: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台、長方台等;投影片;電腦動畫軟件。

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請同學們自己畫一個已經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再請每位同學用手摸一摸畫出的圖形;然後老師説明這些圖形都在一個平面上,叫做平面圖形。

(二)學習新課

1.長方體的特徵。

(1)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

教師:請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是由什麼圍成的?

學生:面。(教師板書:面)

教師:請用手摸一摸兩個面相交處有什麼?

學生:有一條邊。

教師:這條邊稱為稜。(板書:稜)

教師:請摸一摸三條稜相交處有什麼?

學生:尖。

教師:相交的這點稱為頂。(板書:頂。)

(2)教師:請同學們用自己的長方體,參考討論提綱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徵。

投影片出示討論提綱:

①長方體有幾個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麼關係?

②長方體有多少條稜?校的位置、長短有什麼關係?

③長方體有多少個頂?

學生討論並歸納後,教師板書:長方體:

面:6個,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稜:12條,相對的4條稜長度相等。

頂:8個。

請學生觀看動畫圖(用電腦軟件或實物展示)

出示有一組對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個面相等;

第三步:出示8個頂點。

教師:請完整地説一説長方體的特徵?(先請同桌兩人互相説,然後請一兩位同學拿着學具給全班同學説。)

(3)老師:長方體是立體圖形,畫在紙上如何與平面圖形區別呢?

教師:(拿一個長方體正對學生)請觀察,你能看到幾個面?哪幾個面?

請幾位觀察角度不同的同學回答

教師:看不見的稜畫在圖紙上用虛線表示,最後面畫出的是長方形,其它的面畫出的是平行四邊形。(介紹的同時用動畫圖像展示。)

教師:出示長方體框架請觀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圖。(如圖)請指出框架上的12條稜分幾組?並指出哪幾條稜是一組的?

請指出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

教師:請量一量自己的長方體上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看一看長度是否相等?

教師: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練習:請分別説出下面兩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第二個長方體與第一個長方體有什麼區別?(投影片)

2.正方體特徵。

(1)展示動畫圖像:(或抽拉投影圖)

第一步:長方體中的長邊縮短,使長、寬、高相等;

第二步:長方體中的短邊伸長,使長、寬、高相等。

教師:看一看新得到的長方體與原來長方體比較有什麼變化?

學生:長、寬、高變為相等,六個面都變成了正方形,長方體變為正方體。

教師: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正方體,(也叫立方體)觀察,對照長方體的特徵來研究正方體的特徵。(把課題補充完整——加上“正方體”。)

(三)鞏固反饋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説出每個面的長和寬是多少?

2.根據圖中數據口答填空。(投影片)

(1)長方體的長是( )釐米,寬( )釐米,高( )釐米。12條稜長的和是( )釐米。

(2)這幅圖中的幾何體是( )體,12條稜長的和是( )分米。

(3)如圖一個長方體,它的長、寬、高分別是9釐米,3釐米和2.5釐米。它上面的面長是( )釐米,寬( )釐米,左邊的面長( )釐米,寬( )釐米,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長和是( )釐米。

3.判斷。正確的在括號裏畫√,錯誤的畫×。(投影片)

(1)長方體的六個面一定是長方形; ( )

(2)正方體的六個面面積一定相等; ( )

(3)一個長方體(非正方體)最多有四個面面積相等; ( )

(4)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相等的長方體一定是正方體。 ( )

(四)課堂總結及課後作業

1.説一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何看圖紙上的立體圖。

2.作業:教材p22練習五:1,2,3。

本節新課教學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學長方體的特徵。共分三個層次進行:讓學生通過感官瞭解長方體的面、稜和頂;利用教具學具和討論提綱,幫助學生自己去認識並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徵;通過圖像和練習,學生會看平面上的立體圖,掌握長、寬、高。

第二部分教學正方體的特徵。共分兩個層次進行:利用長方體長、寬、高的變化來認識正方體的特徵,會看立體圖;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

扳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篇5

活動準備:

1、長方體、正方體的禮盒若干。

2、正方體、長方體平面圖。

3、作業紙若干。

長方體和正方體教案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

以新年快要到了,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許多的禮物,激發幼兒的興趣。

二、幼兒辨別長方體、正方體。

1、教師根據禮盒講解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

2、請幼兒重申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進行鞏固。

三、讓幼兒學會數。

1、出示擺好的長方體和長方體禮盒。

2、教師和幼兒共同數一數是幾個。

3、重新擺好再讓幼兒數(連續進行幾次)。

四、讓幼兒自己擺一擺,數一數。

五、出示平面圖數一數。

1、教師幼兒共同數一數。

2、幼兒自己數一數。

六、學會記錄。

1、讓幼兒把自己所數的個數記錄到作業紙上。

2、教師點評,共同數一數。

長方體和正方體教案活動目標效果:

1、根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會辨別長方體和正方體。

2、學會抽象的數和記錄長方體和正方體個數。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篇6

一、説教材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的內容,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很多的平面圖形的,比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本節課的學習即與之前學習過的平面圖形有着密切聯繫,但又有着本質的不同。密切的聯繫在於研究方法、研究的切入點有相同的地方。本質的區別在於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學生在國小階段中第一次全面、深刻、系統的學習立體空間圖形的開始。由平面圖形擴展到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助於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這也為學生今後學習其他立體圖形以及立體圖形表面積、體積的計算等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本節課的地位顯得至關重要!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藉助具體的實物和模型,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各部分的名稱、特徵,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聯繫。

過程和方法:通過觀察思考、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立體思維。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總結、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

三,教學重難點

理解和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面和稜的特徵

四,學情分析

在國小低年級階段,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並且在生活中也會經常碰到長方體和正方體。雖然學生沒有系統的學習過長方體和正方體,但在平面圖形中很多研究方法學生已經掌握,比如研究平面圖形,我們一般從點、邊、角等方面來進行研究。

五,教法、學法

主要採用教師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體正方體實物模型、研究單

七,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上課開始,我們先出示一幅商場一角的情境圖,讓學生仔細觀察,都發現了哪些形狀的物體?能不能用我們以前學習過的數學知識、數學語言來描述一下?

學生一般能夠正確識別長方體和正方體。這是我們繼續拋出一個問題?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還見到過長方體和正方體?我想學生的回答應該是五花八門,比如魔方、快遞包裝盒、牛奶盒、鉛筆盒、橡皮等等,或許學生描述不是那麼精確,比有的如鉛筆盒,它並不是一個平平的面,而是一個曲面,但是我們這時不要着急否定學生,因為學生已經從以往的平面圖形走到了現實中的立體圖形,這是一個大的進步,我們的應當予以肯定。對於那些不精確的描述,我們會在最後進行討論,讓學生根據本節課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判斷。

(二)講授新知

我們知道,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樣的道理,長方體和正方體也是來源於生活中的實際物體,根據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我們應當從實物中提煉出模型,因此我們可以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當然理想條件下每個同學最好都有一份不同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第一步就讓學生直觀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閉上眼睛想一想,今天我們學習的長方體和正方體與我們以前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到底有什麼不同?通過直觀的感知,學生的回答或許不是那麼精確,比如,平面圖形有一個面,立體圖形有好多個面;再比如平面圖形是畫在紙上的,而立體圖形是現實生活中的等。我想這足以可以説明學生已經開始進行了立體圖形的思考。

這時進一步追問,假如讓你來描述一下長方體和正方體,你覺得應該從哪些方面來介紹?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以前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幫助學生梳理,研究平面圖形時,我們可以從頂點、邊、角等幾方面來進行研究。同樣的道理在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時我們也可以選取幾個研究點來進行探討,比如面,稜(即面與面相交的線段叫做稜),頂點(即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當然,這些名稱的認識可以是學生課前預習,也可以作為老師的新知講授。當學生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各部分名稱後,可以設計一個環節,讓同桌兩個相互説一説,加以鞏固各部分的名稱。

在掌握了各部分名稱後,我們可以先研究長方體、也可以先正方體;當然也可以放在一起進行研究,本節課我採用先研究長方體再將研究方法遷移到正方體的模式:

長方體的特徵,在前面我們已經確定了可以從頂點,面以及稜三個方面來進行探究。

頂點的數量很好數,是8個頂點,當然在數的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有順序的來數。研究的重點在於面和稜。這時我想完全可以把問題拋給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小組討論開始之前,我們要給學生提供幾個問題:第一,長方體有幾個面,面與面之間有沒有什麼特點?你是怎麼驗證的?第二,長方體有幾條稜,稜與稜之間有沒有什麼特點?你又是通過什麼方法來驗證的?帶着這兩個問題同學們進行小組合作。並完成研究表格。

小討論結束,學生在進行彙報交流的時候,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去數面的個數的時候,怎麼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我們可以上下、前後、左右來數。一共有6個面。對於面的特點,我們可以從面的位置、面的形狀、面的大小也就是面積三個方面來描述,最終得出結論: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面的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當然對於每個面都是長方形這個説法在後面的練習中會進行特殊的論述)

在去研究長方體稜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模仿剛才研究面的過程:比如,長方體一共有幾條稜,怎樣數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讓學生展開充分的交流、討論。有的學生會想到一個頂點對應3條稜,長方體一共有8個頂點,共計24條稜,但是在數的時候所有的稜都重複計算了一遍,最後要減半,所以長方體一共有12條稜。還有的同學可能會想到按照稜的長度去數,一共有三組,每組有四條稜長度相等,共計12條稜。還有的同學可能是按照空間位置來去數,這時可以讓這位同學到講台上用不同顏色的粉筆來進行標註,通過空間位置的劃分,可以分為3組,每組有4條,共計12條稜。每種方法都可以,但是我們要鼓勵學生運用第3種方法,因為第三種方法學生是真正站到立體空間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要予以肯定。這時,我們可以設計一個環節,同桌兩個彼此不重複、不遺漏的數一數各自長方體的稜並説一説每組稜有什麼特點。最後我們得出結論:長方體有12條稜,可以分為3組,每組相對的4條稜長度相等。

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的頂點、面、稜的數量和特徵後,引導學生觀察長方體中一個頂點對應幾條稜,學生很清楚的知道:一個頂點對應3條稜。在數學中,我們把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並且向學生介紹,一般來講,我們把水平方向的較長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説課稿二的稜叫做長,把水平方向較短的稜叫做寬,把垂直方向的稜叫做高。講授完長寬高後,可以讓學生到講台上來説一説自己長方體模型的長寬高。讓學生知道,長方體的長寬高並不是固定的,而是隨着擺放的位置進行變化的。

在研究正方體特徵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根據剛才研究長方體的方法去研究正方體。完成研究表格,並對比一下,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麼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得出結論:正方體也有8個頂點、6個面,12條稜。但是正方體的6個面大小、形狀完全相同。並且正方體的12條稜長度也完全相同。這正是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的不同之處。本環節的設計重點在於研究方法的遷移,以及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進行比較。

最後我們要讓學生明白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包含關係:在平面圖形中,我們學習過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只不過正方形的長和寬相等,我們稱之為邊長。這裏的正方體是不是特殊的長方體呢?拋出這個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其實,正方體就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只不過正方體的長寬高都相等而已,我們把它稱為稜長。本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在集合範圍內,正方體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二者是一種包含的關係。

到此本節課的新授內容以基本結束,根據練習的層次性,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練習。

最後,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1,生活中的鉛筆盒、冰箱等是不是標準的長方體

2,是不是所有的長方體的面都是長方形。

這兩個問題留作學生課下思考。

八、板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篇7

教學內容:

p1-2例1、例2、“練一練”、練習一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實物、動手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稜、頂點以及長、寬、高(或稜長)的含義,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徵。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通過建立圖形的表象的過程,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面、稜、頂點以及長、寬、高(稜長)的含義。

教學難點: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由平面圖形引到立體圖形。

出示一張長方形的紙,讓學生説出它的形狀,然後把許多這樣的紙摞在一起,問學生還是長方形嗎?

接着電腦演示由面到體的過程,揭示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2、引導學生認識什麼是立體圖形。

讓學生用手摸長方體的紙盒的面,使學生感覺它很平,再用兩隻手握一握長方體的紙盒。問:有什麼感覺?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

指出它佔有一定的空間,像這樣佔有一定空間的物體的形狀就是立體圖形。

問: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什麼圖形呢?在這裏面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呢?

3、舉例。

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見過的長方體的物體實例。

師:要知道這些物體為什麼都是長方體,就要研究長方體的特徵。

二、引導探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