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的美術教案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1W

合理的教案一定是我們在認真分析了自己教學任務後寫出的,寫好一份出色的教案會引發同學們對於課堂的興趣,這也是教師必須具備的技能,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拜的美術教案5篇,感謝您的參閲。

拜的美術教案5篇

拜的美術教案篇1

活動過程

1、出示背景圖片,引出小蝌蚪,激發幼兒興趣。

教師:小朋友們看,青蛙媽媽正在池塘裏游來游去,他在找他的小寶寶呢!

它的小寶寶是誰呀?

(讓幼兒知道小蝌蚪是青蛙的寶寶,小蝌蚪長大了就會變成小青蛙)

2、出示圖片小蝌蚪,請幼兒觀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徵。

(1)小蝌蚪是什麼顏色的?長得什麼樣子?

(2)小蝌蚪的腦袋是什麼樣子的?尾巴是什麼樣子的?

(3)小蝌蚪是怎樣游泳的?(幼兒用語言描述或用動作進行模仿)

(引導幼兒説出小蝌蚪有的向上遊,有的向下遊,有的向左遊,有的向右遊,是往不同方向遊的)

3、教師示範畫法。

(1)先畫出圓圓的頭,在畫上細細的尾巴。

(讓幼兒知道尾巴的變化可以讓蝌蚪向不同的方向遊動)

(2)用此方法,畫出許多小蝌蚪。

(3)最後,在空白處添畫上水波紋。

4、幼兒繪畫,教師巡迴指導。

提醒幼兒畫出不同方向游泳的小蝌蚪,添畫水波紋等。

5、將幼兒作品佈置到背景圖上,請幼兒參觀欣賞。

活動準備

圖片小蝌蚪

背景圖青蛙和小蝌蚪

幼兒用圖畫的紙和筆。

活動目標

培養觀察力和大膽繪畫的能力。

通過繪畫活動,激發對小蝌蚪的喜愛之情。

在觀察蝌蚪的基礎上,簡單畫出小蝌蚪的外形特徵。_

拜的美術教案篇2

一、背景

石頭是幼兒平時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物品,孩子們都很喜歡玩。近來班裏的自然角中有家長為我們送來了幾塊雨花石,那色彩斑斕的石頭更引起了幼兒極大的興趣。正好我們小班開展了以故事〈五彩石頭路〉為引線的主題活動。那麼如何挖掘石頭本身所具有的.特徵來對幼兒進行數學方面的教育呢?一開始,我想到了數數。但純粹的數數活動僅僅把石頭作為其他教具的替代,也沒有多大的意思,而且顯得很單調。重要的是如何利用石頭本身所具有的特徵,圍繞它的特徵來開展活動。細細的觀察石頭,它具有不同的顏色,有大有小,有粗糙有光滑。因此我想就此入手,把活動的重點放在讓幼兒根據石頭的特徵來進行排序活動,並整合了有關數學方面數數和分類的知識。

二、活動的實錄與反思

(一)引題

“前幾天我們一起聽了〈五彩石頭路〉的故事,誰用石頭鋪路了?今天我們也一起去幫兔姐弟鋪路。”

(反思:通過老師簡短的話,既幫助幼兒複習了有關故事的角色,同時也揭示了本次活動的主題。運用開門見山的方法和去幫兔姐弟來引起幼兒鋪路的興趣。為整個活動的有序開展奠定了基礎)

(二)撿石頭

1、觀察石頭

1)看看這裏有多少石頭?

2)這些石頭是怎麼樣的?

3)小結:原來石頭是各種各樣的。有大有小,有的粗糙,有的光滑。

(反思: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進一步掌握、瞭解石頭的特徵,並突出了石頭特徵中的大和小,粗糙和光滑,為後面的根據石頭的特徵進行排序埋下了伏筆。同時在這一環節中,既發展了幼兒的觀察能力,又使他們的語言得到了發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幼兒不僅説出了石頭有各種各樣的顏色,有粗糙的,有光滑的,有大的,有小的,還有的幼兒説出了石頭是冷冷的,摸上去象冰一樣,這些都説明了幼兒比較細緻的觀察能力。如果在教學中老師能及時的抓住幼兒的這一回答引導幼兒再細緻的進行觀察、描述,那麼更加體現了多種教育內容的整合。可見老師心中應該時時裝有整合的目標。使整合真正落實、體現,而不是單純的為了整合而整合。)

2、撿石頭——按數量撿石頭

1)請小朋友撿兩塊粗糙的石頭

2)聽聽老師拍了幾下手,就撿幾塊石頭

3)聽聽敲了幾下小鈴,就撿幾塊石頭

4)請你數一數,你一共撿了幾塊石頭?

(反思:這是一個有關數量和數數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老師給了幼兒多種的刺激,通過聽口令、拍手、小鈴的聲音等不同的方法來讓幼兒撿相應的石頭。然後又讓幼兒自己數數撿來的石頭一共有幾塊。同時老師又把石頭的數量控制在6以內。使的幼兒能數的清楚、正確。)

3、分類

請你把撿來的石頭送回家:光滑的石頭放在紅筐裏,粗糙的

石頭放在綠筐裏(反思:這個環節既讓幼兒根據石頭的光滑、粗糙的特徵分類,使得幼兒對於石頭的這兩個特徵有了進一步的鞏固瞭解,又為下一環節的撿石頭奠定了物質的準備)

4、撿石頭

1)請你一塊一塊的撿不同的石頭,等到老師説停的時候,就馬上回到座位上

2)數數你撿到了多少石頭?

(反思:再一次讓幼兒來撿石頭。而這次撿石頭老師充分的放手,讓幼兒自由的撿石頭,但是在放手的同時又有一定的控制,如讓幼兒一塊一塊的撿不同的石頭,主要是為後面的排序作好準備。由於幼兒動作有快慢,撿的時候有的幼兒一塊一塊的在挑選,有的則見一塊撿一塊。因此幼兒撿的數量都不一樣,這樣在數數的時候也顯示了差距。同時每位幼兒不同數量的石頭也為後面的排序鋪路造成了數量上的差距。但是在教學的時候,老師的時間沒有很好的控制,給幼兒的時間稍長了點,導致有的幼兒撿了17、18塊石頭,數量過多。不僅為數數帶來了難度,更影響了後面的排序。)

(三)鋪路

1、幼兒自由鋪路:請你用你撿來的石頭幫兔姐弟鋪一條路。

2、交流:你用石頭是怎麼鋪路的?(老師把幼兒的鋪法陳列在黑板上)

3、學別人的方法鋪路:我們學學這種方法來鋪路

4、學習按間隔的方法進行鋪路

(這一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由於有了前面對石頭特徵的瞭解的鋪墊,因此在幼兒自由鋪路的時候,有的幼兒是按照大的石頭排好再排小的石頭,有的幼兒則是先排光滑的石頭再排粗糙的石頭。而有的幼兒雖然整條路是沒有規律的,但是在路的某一段有一定的規律,如有的幼兒用大小間隔的方法拍了四塊石頭。有的幼兒用光滑粗糙間隔的方法拍了三塊石頭。老師在孩子自由鋪路的時候進行了細緻的觀察,敏鋭的觀察到孩子的排序方法。在孩子交流的時候讓他們把好的方法説給同伴聽,並通過在黑板上的現場圖示,讓幼兒更加的看清楚排序的方法。在圖示的基礎上讓幼兒根據圖示來進行對應的排序。在幼兒自己經驗的基礎上老師加以提升,讓幼兒學習間隔的排序方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對於幼兒原有經驗的提升顯得着急了點,

如果在提升的時候能更仔細、詳細就更加完美了。)

(四)延伸活動

1、今天我們一起鋪了一條石頭路,上次我們去哪裏走過石頭路,走石頭路有什麼感覺?

2、一起去踩踩自己鋪的石頭路

(反思:通過回憶在梅苑公園走石頭路的經歷,再次激發幼兒走石頭的興趣。)

三、教後感

本次活動主要是讓幼兒在感知石頭特徵的基礎上,學習按石頭的特徵進行排序的一個數學活動。其中也整合了數學中的一些數量、分類等內容。

在這個活動中主要的教具就是石頭,老師有意識的選擇不同特徵的石頭作為本次活動的主角。石頭是幼兒平時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也是幼兒十分很感興趣的東西。通過這樣的集體教學活動使幼兒對石頭的認識更深了一步。同時也得到了數學方面的發展。在活動中老師所提供的石頭數量應該更加充足,這樣在幼兒排序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的補充一些自己所需要的石頭。

本次活動的材料是石頭,充分體現了材料的生活化。材料是數學活動的載體,它本身的特性及由這些特性所規定的活動方式往往決定着幼兒獲得知識的多少,激發興趣的大小及開發智力的深度。而石頭本身具備的特徵比較多,適合幼兒進行分類和排序。同時這樣的材料來源於生活,準備比較簡單,不用化很多的功夫。體現了材料準備的簡單化,但雖然是簡單的材料但在用的時候卻是非常的實用。

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體現了方法的多樣化。操作法是提供合適的材料、教具、環境,讓幼兒在自己的擺弄、實踐中獲得數學感性經驗和邏輯知識,是小班幼兒學數學的最主要的方法;遊戲法是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於幼兒感興趣的遊戲中,讓幼兒在遊戲活動中學習,有利於調動積極性和激發興趣,也是一種常用方法。

在本次活動中就充分考慮到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運用遊戲的方法貫穿始終,同時又讓幼兒充分的操作,讓幼兒在自己的動手中獲取新的知識經驗。

在活動中始終體現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活動的主導的現代教育思想。在讓幼兒學習排序的過程中就體現了幼兒在前,老師在後的學習方法。首先讓幼兒自己自由的進行排序,然後讓孩子自由的進行展示,在孩子展示的基礎上,老師加以總結,把孩子的原有的經驗進行提升。再讓孩子學習新的排序方法,獲得多種的排序經驗,得到發展。

教師指導做到三個“最”:最少的干預,最多的觀察,最大的鼓勵。對幼兒來説,操作的過程要比結果更為重要,教師仔細觀察幼兒的操作,讓幼兒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操作方法,然後鼓勵幼兒學習新的方法。

拜的美術教案篇3

大班美術優質課教案《小丑》

活動目標:1、用誇張的圖形和局部對稱的方法根據葫蘆瓢造型設計小丑。

2、感受小丑的獨特魅力,激發幼兒創作興趣。

活動準備:1、課件。

2、顏料、毛筆、水筆、葫蘆瓢、抹布、水桶。

活動過程:一、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課件:看,這是什麼呀?

2、看了小丑心裏感覺怎麼樣?(引導幼兒説出小丑的特點)

3、小結:原來小丑有一個紅紅的鼻子,大大的嘴巴,一雙有趣的眼睛,看上去很有趣,真滑稽。

二、引導幼兒根據葫蘆瓢造型設計小丑。

1、今天冷老師想在葫蘆瓢上設計小丑,看,這裏有三個葫蘆瓢,我想設計一個帶尖帽子的小丑,你覺得哪個葫蘆瓢最合適?為什麼?

2、老師也覺得這個長柄的葫蘆瓢最合適,下面大大的圓可以做小丑的臉,上面細細長長正好做一頂帽子,那我就來試試設計一個小丑。

3、看課件,講解:先在圓圓的臉上的中間位置畫一個紅鼻子,下面畫一張大大的嘴巴,要很大很大,讓人一看就覺得好笑,鼻子上面畫眼睛,眼睛畫什麼樣的呢?就畫個五角星的眼睛吧,要對稱,再畫上對稱的眉毛,還要戴上一頂漂亮的帽子。

4、看看,還有兩個葫蘆瓢是什麼樣子的?你們能不能設計出和冷老師不一樣的小丑呢?這個葫蘆瓢可以設計什麼樣的小丑?那麼這個呢?

三、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1、交代要求:老師給你們也準備了各種形狀的葫蘆瓢,你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先看看葫蘆瓢是什麼樣子的?再想想設計成什麼樣子的小丑?設計的時候先用水筆畫,再塗色。看誰的小丑最滑稽!

2、幼兒操作:

(1)選擇自己喜歡的葫蘆瓢外形,進行創作。

(2)提醒幼兒用筆、洗筆的注意事項。

四、講評。

1、展示幼兒作品。

2、欣賞、講評:哪個小丑最滑稽?你喜歡哪個小丑?為什麼?

拜的美術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讓小朋友進一步瞭解圓的形狀。

2、通過了解圓能用圓變出不同的物體。

3、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動腦能力。

4、讓幼兒在發揮想象的同時感受到了動手與動腦的快樂。

5、培養幼兒的欣賞能力。

教學準備:

自制圖畫若干幅(如:毛毛蟲、蝴蝶、糖葫蘆等)不同顏色大小的圓片若干個、膠水或者漿糊若干瓶,棉籤若干,圖畫紙若干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圓。

2、知道圓是沒有缺口的,

3、通過變魔術的小遊戲,知道圓可以變以很多的物體。

二、基本內容:

1、教師示範圓可以變毛毛蟲、蝴蝶、糖葫蘆等。

2、教師示範正確的粘貼方法,告訴幼兒使用膠水或漿糊時要用棉籤輕輕地將膠水或漿糊均勻地塗在圓片的背面,並告訴幼兒膠水或漿糊不能吞食,也不能將棉籤對着小朋友。

3、每位小朋友人手一張圖畫紙,圓片若干,膠水棉籤若干。

4、教師讓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拼擺,教師巡迴指導,並給予動手能力稍差的孩子適當的幫助和指導。

5、將幼兒用於拼擺出來的各各圖形放在教桌上巡迴展覽。

三、活動嚴伸:

1、請幼兒將自己製作的作品帶回家給家人欣賞。

2、告知家長在適當的時候陪幼兒到户外,利用大自然各種各樣圓形的石頭陪同幼兒進行創意拼擺。

教學反思:

幼兒園的美術活動是為了讓幼兒具備初步的審美意識,挖掘和發揮幼兒的創造能力。大班的幼兒已積累了較多的美術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我選擇了各種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欣賞作品來拓寬幼兒的創造思路,提高幼兒的欣賞能力。

拜的美術教案篇5

設計意圖:

“用報紙貼在氣球上風乾後製成氣球面具?”我在網上一個美術工作室中無意中發現了這樣一個新穎的創意,可以這樣説,這個活動是先確定了作畫的材料而展開設計的。可是在氣球面具上畫什麼好呢?如果想呈現出來的藝術效果特別好,那麼圖案最好是抽象的且有大面積色塊的才行。最後偶然的機會發現孩子們特別喜歡的小丑,總是樂意去模仿小丑的表演。於是將風乾後的氣球做成小丑的面具這個創意產生了。

報紙和氣球是幼兒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是隨處可見的材料,我們卻可以用它來做成一個滑稽的小丑面具。我想通過這個活動幫助幼兒能自主的利用身邊的材料來進行美術創意活動,以此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同時針對欣賞到的小丑中的誇張變形與鮮豔的色彩感知,和幼兒一起探尋小丑之所以滑稽可愛的魅力,從而令將感受到的運用自己的畫筆來進行設計,表現小丑滑稽可愛的造型,體驗其中的樂趣與成功感。

附:四研案例

(一)活動目標:

1.欣賞小丑誇張的臉部特徵和鮮豔的色彩,感受小丑的滑稽可愛。

2.樂意大膽的想象創作,表現小丑面具的趣味美。

(二)活動準備:

1.三種形狀的紙面具人手一個

2.顏料每組五種、排比若干

3.抹布

4.自制的ppt一套

(三)活動過程:

一、課件圖片導入,感受小丑的詼諧。

二、欣賞小丑的形象,感受臉部特徵的誇張和色彩的鮮豔

三、創作繪畫

(1)師幼共同討論,幼兒自由想象,説説自己想要畫一個什麼樣的小丑,它的表情是什麼樣的?

(2)教幼共同創作範畫。

(3)幼兒自由創作繪畫

(4)幼兒繪畫,老師巡迴指導

四、欣賞講評作品

五、延伸活動

幼兒看視頻隨小丑一起表演。

一研後的調整與改進:

這是開課老師首先根據自己的想法獨自設計的教案,經過大家的初步研討,首先對於活動的目標進行了更進一步的調整,同時對整個活動的設計進行了一些調整,決定從幼兒的經驗入手進行設計上的完善,並且進行試上。

二研後的調整與改進:

有經驗導入活動能夠讓幼兒充分認知小丑的滑稽有趣。但是在活動過程中對誇張的感知和創作比較偏重,對色彩感知不多,建議對色彩的感知也應該讓幼兒體驗到,同時在繪畫創作部分可以嘗試採用模仿與創作相互融合的方法展開。

三研後的調整與改進:

1.課件中添加一些色彩鮮豔的小丑,重新制作。並且配以一些滑稽的音樂和一段小丑表演,放於結束的表演中。

2.平面的小丑面具改為立體的面具,讓幼兒進行繪畫和最後的表演。

3.由於試上後覺得開頭部分導入拖得時間比較長,因此決定在之前讓幼兒對小丑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做好一定的經驗準備。因此開頭仍沿用第二稿中的。

4.將目標中的“個性美”改為“趣味美”顯得更貼近幼兒。

四研後的活動反思:

1.繪畫材料體現創新。

報紙和氣球是幼兒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是隨處可見的材料,我們卻可以用它來做成一個滑稽的小丑面具。孩子們一見到這個會話材料馬上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這個活動還充分體現在家長得參與性上,活動前,我們請幼兒和家長一起製作這個氣球面具,用廢舊的報紙一層層貼在氣球上經過數天的風乾製作成氣球面具。當孩子們看到我將氣球一切兩半,變成兩個面具,而氣球卻完整被切開的景象,他們的興奮與驚奇油然而生。我想通過這次我們對繪畫材料的創新利用,能萌發幼兒的創造意識,自主的利用身邊的材料來進行美術創意活動。

2.情境性教學法讓課堂自然“生”情趣。

在活動中教師注重創設一個情境化的活動氛圍,並運用情景化的語言進行引導,很好地調動了孩子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孩子們始終帶着愉快的情緒投入整個活動。如:剛開始,教師以介紹一位新朋友的形式介紹小丑,在孩子們的笑聲中,活動以一種友好愉快的氛圍開始,在幼兒創作前,教師接到馬戲團老闆的電話,老闆想請小朋友參加小丑的舞會,參加小丑舞會當然要裝扮成小丑的樣子了,於是孩子們開始想辦法設計自己的小丑面具,創作活動也自然的展開。完成創作後,教師帶着一羣“可愛的小丑”一起參加小丑舞會,跟着視頻盡情的表演,幼兒更深切的體驗到活動的愉悦和幽默。

3.背景音樂“畫龍點睛”。

音樂具有開放性、寬容性和自主性。在音樂活動中,幼兒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活動,並能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體驗。教師在幼兒創作時選用了輕鬆幽默的背景音樂,愉快的音樂讓創作者的心情更放鬆、自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