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學歷史教學課件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9W

課件設計和運用,一定要結合教學內容等多方面的客觀條件,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做的得體,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反之,則會事與願違,如若枯燥乏味的課件必然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而精心設計好一個課件,因勢利導,就能緊扣學生的活動心理,活躍其思維,增強其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分享的宋明理學歷史教學課件,歡迎閲讀與借鑑。

宋明理學歷史教學課件

宋明理學歷史教學課件篇一: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觀點。分析宋明時期儒學的新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2)培養學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學術觀點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結合宋明理學代表人物的經歷和淺顯的文字材料,幫助學生弄清理學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宋明理學相關知識的學習,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掌握程朱理學基本內容。

2教學難點

理解理學和心學的思想;正確評價程朱理學和王陽明心學的歷史地位。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回顧歸納從春秋戰國到北宋之前儒學的發展過程。

形成——發展為大宗——“焚書坑儒”——復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在宋代儒學復興運動中誕生的理學,將儒家的忠孝節義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嚴密體系,也稱新儒學。理學的出現與走向成熟,體現了儒學的新發展。在本課學習中,要求同學們思考的問題有:宋明理學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麼?它的發展過程怎樣?宋明理學與傳統儒學相比,出現了哪些變化?你怎樣看待這種變化?由此導入。

2新知介紹

一、三教合一(提問式一帶而過)

1、魏晉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傳播,出現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納滲透局面。

2、隋唐時期三教合一,儒學正統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並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發展,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

3、儒學復興運動的掀起

(1)先聲——韓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們

二、程朱理學

1、理學的概念

北宋時期,儒家學者衝破漢唐儒學的束縛,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的義理。他們建立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稱之為“理學”。

2、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

程顥、程頤、朱熹。

3、程朱理學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學(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先有理後有物。——核心思想

(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

②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繫起來。認為“理”不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也是人類社會的法則。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體現,是不可改變的。認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的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張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謂“格物致知”原出於《禮記•大學》,《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為前提。所謂“格物”就是指“即物窮理”。“格”字有二義,一是“來”的意思,格物也就是“達於物”,或者“即於物”的意思;二是“窮至”、“極至”的意思,所謂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窮理。對於“物”,可訓為“事”或“理”。程、朱主張就世間萬事萬物而體認天理。格物窮理,是教人從待人接物的具體事情中去體認道學家所講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礎,致知則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窮盡兩重意義,這和“格”字的意義相近。致知是指通過格物達到對於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學——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與三綱五常的緊密聯繫,提出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範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倫、聖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4、程朱理學的在當時產生的影響

(1)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

明初成為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

(2)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

(3)用綱常禮教更加束縛了人的思想。

(4)傳播海外,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三、陸王心學:

1、代表人物:陸九淵(南宋)王陽明(明朝)

2、陸九淵的“心學”主張

(1)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

(2)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內心就得天理。

3、王陽明的“心學”主張

(1)王陽明“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強調道德的自覺和主宰性。

課後小結

孔子貴仁,孟子貴義,儒家重倫理,講信修睦,通儀禮。程朱理學直承孔孟而又繼續發展,使之從傳統啟蒙思想上升為中國傳統哲學。這種傳統的中國哲學,是中國人對宇宙現象與人的生存原則的一種領悟和把握,並把這種領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貫徹於實際踐行之中。孔孟儒學乃中華傳統文化的淵源和啟蒙,至程朱理學才使中國哲學形成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哲學體系。程朱理學是中國哲學的里程碑。

3複習總結和作業佈置

複習總結

1.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異同

(1)對世界本原的具體認識不同:

(2)把握“理”的途徑不同:

2.宋明儒學新發展

3.鵝湖之會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鵝湖寺舉行的一次的哲學辯論會,實質上是朱的客觀唯心主義和陸的主觀唯心主義的一場爭論。

朱、陸素來觀點對立,“朱以陸之教人為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為支離,彼此不和”,在學説上各執一端,早已形成了各自獨立的思想體系,成為南宋理學上的兩大派系。

呂祖謙為了調和朱熹“理學”和陸九淵“心學”之間的理論分歧,使兩人的哲學觀點“會歸於一”,於是出面邀請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前來與朱熹見面。六月初,陸氏兄弟應約來到鵝湖寺,雙方就各自的哲學觀點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這就是的“鵝湖之會”。

4.北宋的程顥、程頤(合稱“二程”)

程顥被習稱為“大程”,河南洛陽人。北宋儒家學者,哲學家,北宋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程顥青少年時代就學於周敦頤,他的思想發展和其他理學家一樣,受到佛、道學説的一定影響,再加到儒學。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為宋代“理學”的主要奠基者,世稱“二程”。因二程兄弟長期講學於洛陽,故世稱其學為“洛學”。

5.佛教的教義

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諦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輪迴”等等。

“四諦”的第一諦即苦諦—人所經歷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

第二諦是集(集是因的意思)諦—一切苦難的原因在於人有慾望,就會有行動,就是造業(造孽),就要輪迴(轉世)。

第三諦即滅諦—必須消滅一切慾望,才能消滅苦因,斷絕苦果,達到不生不滅的涅盤境界。

第四諦為道諦—只有按“八正道”修道,才能消滅一切慾望。

“八正道”即正見解,正思維,正語言,正行為(正業),正生活(正命),正精進(毫不懈怠),正念,正定。

6.道教的教義

7.理學對儒家思想的新發展主要表現在:

“理”是程朱理學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則,也是指人類社會的原則,即人類社會的等級秩序和社會道德規範也是天理在人間的具體表現;這就把儒家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達出來,“天”的主體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理學的主要內容及其發展變化過程:

“理”,是產生萬物的本源,是離開事物而能獨立存在的一種什麼東西,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主宰,是天下萬物永恆普遍原則。它體現在社會是儒家三綱五常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是人性;要通過“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觸天下萬事萬物去體會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與最終貫通;個人修養要以天理為準則,要“存天理,滅人慾”。

課堂練習

1、程頤認為:“父止於慈,子止於孝,君止於仁,臣止於敬,萬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則安,失其所則悖。聖人所以能使天下順治,非能為物作則也,唯止之各於其所而已。”這段話的實質是

A.維護封建等級秩序

B.宣揚儒家倫理道德

C.強調理為萬物之本

D.倡導建立和諧社會

2、王陽明在鎮壓農民起義時感歎地説道:“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為此王陽明主張

A.格物致知B.致良知

C.經世致用D.內省自修

作業佈置

請同學們獨立完成配套課後練習題。

宋明理學歷史教學課件篇二: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觀點。分析宋明時期儒學的新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培養學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學術觀點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結合宋明理學代表人物的經歷和淺顯的文字材料,幫助學生弄清理學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宋明理學相關知識的學習,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掌握程朱理學基本內容。

難點

理解理學和心學的思想;正確評價程朱理學和王陽明心學的歷史地位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嵩陽書院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腳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陽故而得名。嵩陽書院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是我國四大書院之一。這裏山巒環拱,溪水長流,松柏參天,清雅靜謐。北宋時期,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兄弟曾在此聚眾講學,從此書院名聲大振,成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同時,嵩陽書院從五代後唐到清代末年,經歷了近千年的講學歷史,對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培養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那你知道還有哪些理學大師曾在這裏講學嗎?而理學與儒學又有何關係呢?

【推進新課】

一、三教合一(提問式一帶而過)

1、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的獨尊地位被動搖。

【合作探究】1:儒學地位動搖的原因是什麼?

從漢末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士人對儒家思想產生懷疑;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對儒學的衝擊。(P12第一段)

2、隋唐時期三教合一,儒學正統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並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發展,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

3、儒學復興運動的掀起

(1)先聲——韓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們

二、程朱理學

1、理學的概念

北宋時期,儒家學者衝破漢唐儒學的束縛,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的義理。他們建立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稱之為“理學”。

【合作探究】2:宋代“理學”興起的社會條件是什麼?

1)宋代為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重文輕武,倡導尊儒讀經。

2)宋代農業、手工業經濟的發展,科技文化的進步。理學對自然及社會規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發展的結果

3)從魏晉至唐,儒、佛、道三教長期論爭和融合奠定了基礎。

2、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程顥(chéng,hào)、程頤(chéng,yí)、朱熹。

3、程朱理學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學(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先有理後有物。——核心思想

(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

②“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繫起來。認為“理”不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也是人類社會的法則。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體現,是不可改變的。認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的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張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謂“格物致知”原出於《禮記o大學》,《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為前提。所謂“格物”就是指“即物窮理”。“格”字有二義,一是“來”的意思,格物也就是“達於物”,或者“即於物”的意思;二是“窮至”、“極至”的意思,所謂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窮理。對於“物”,可訓為“事”或“理”。程、朱主張就世間萬事萬物而體認天理。格物窮理,是教人從待人接物的具體事情中去體認道學家所講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礎,致知則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窮盡兩重意義,這和“格”字的意義相近。致知是指通過格物達到對於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學——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

生平介紹:朱熹,南宋儒家學者,中國古代最的哲學家、經學家之一,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24歲起走上理學的發展道路。在經過了長期的刻苦研究之後,終於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影響的哲學家、經學家。朱熹的學問淵博,於學無所不窺,他以繼承二程“洛學”為己任,廣泛吸收了周敦頤、張載、邵雍等北宋理學家的思想養分,成為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學説構建起一個規模龐雜而又不失縝密精緻的思想體系。他死後不久,地位開始日漸上升,最終成為配享孔廟的“孔門十哲”之一,而其在歷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實際影響僅次於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學説從元代開始成為中國的官方哲學,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而且還遠播海外,如李朝時期的朝鮮、德川時代的日本,“朱子學”在政治領域和思想文化領域都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①天理與三綱五常的緊密聯繫,提出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範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②“格物致知”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倫、聖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歸納總結】

4、程朱理學在當時產生的影響

(1)適應了統治階級的需要,南宋以後成為官方哲學。

(2)《四書章句集註》成為後世科舉考試的教科書。

(3)學術思想流傳海外,在日韓形成“朱子學”。

(4)用三綱五常維繫封建專制制度,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儒學士大夫積極維護封建統治秩序,還致力於社會道德教化工作)

三、陸王心學:

1、代表人物:陸九淵(南宋)王陽明(明朝)

2、陸九淵的“心學”主張

①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

②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③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內心就得天理。

過渡:明初,為了強化思想統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學。從此,程朱理學成為官方統治思想。明中葉,明朝的封建統治出現了嚴重的政治危機,王陽明認為程朱理學崇尚空談,不務實際,遂繼承與發展了陸九淵的心學,以克服人們心中的“私慾”,挽救封建社會的政治危機。心學蔚然形成一代學術思潮。

3、王陽明的“心學”主張

(1)王陽明“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強調道德的自覺和主宰性。

【歸納總結】

【合作探究】4:宋明理學的特點:

①儒學進一步思辨化。

與先秦、漢唐儒學不同,宋明理學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其思辨性。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其所具有的哲學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國的知識分子,也刺激了中國本土思想道家和儒家的發展。其中,道家借鑑佛教的宗教內容和形式,反應更為敏捷而迅速。相對而言,儒學的應變能力則要差得多。有唐一代,儒學中的有識之士如韓愈等,就已經意識到儒學面臨着外來佛教和本土道教(尤其是佛教)在文化上的嚴重挑戰。

宋明的理學家們一方面借鑑佛教和道教在哲學本體論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傳統儒學中尋找能夠利用的因素,例如被稱為“五經之首”的《周易》、《孟子》與《中庸》中關於“性”與“天”的內容。利用這些外來的和傳統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時,他們創造性地提出了許多富有特色的儒學概念,並給予系統的哲學論證,如周敦頤的“無極”、邵雍的“太極”、張載的“太虛”、二程和朱子的“天理”、王荊公和二蘇的“道”、王陽明的“心”等。傳統儒學經由理學家們的改造,道德信條式的理論體系終於變成了哲學理論體系。就此而言,它體現着宋明理學家們融合創造的哲學智慧。

②更加強調倫理道德為思想核心。

理學家們標榜自己的學説為“實學”、“實説”,批評佛老的學説以及漢唐的章句之學和講求詩詞歌賦的詞章之學為“虛學”、“虛説”。虛實之別,就在於是否講求義理。理學所強調的義理,實質上也就是儒學的倫理道德學説,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倫理道德理學家所強調的義理,就其內容而言,與漢代董氏的儒學相比,其重點不在政治哲學上,而在倫理道德上;與先秦的儒學相比,其對倫理道德的闡述,更側重於哲學的表達。

宋明理學家在儒學的倫理道德學説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邏輯層次的哲學範疇和理論結構。無論是理學哲學各種各樣的本體論、作為道德基礎的人性論、“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養論、“格物”或“格心”的認識論、成賢成聖的境界論、由修齊而治平的功能論,均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內容。

③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學作為儒學發展的一個階段,它帶有明顯的佛學化的特點。宋明理學的佛道化表現為三個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鑑佛教與道教的形而上學,建構儒學的倫理道德形而上學,其二是借鑑佛道二家的傳教譜系,創立儒家學説的傳道體系,即儒學的“道統”,其三是把佛、道的禁慾主義思想吸收進來,把它作為理學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主張。

【合作探究】5: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有什麼異同?

共同點:(1)內容相同:都是儒學的表現形式,都繼承了孔孟“仁”“禮”的思想,都認為世界本原是“理”。

(2)影響相同:①都有助於統治者維護專制統治,都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

②都重視主觀意志力量,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積極影響。

不同點:(1)對世界本原的具體認識不同:程朱理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陸王心學認為世界本原是內在的“心”,認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徑不同:

程朱理學主張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認識和把握“理”,陸王心學提出,求“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克服私慾,回覆良知就能成為聖賢。

【小結】孔子貴仁,孟子貴義,儒家重倫理,講信修睦,通儀禮。程朱理學直承孔孟而又繼續發展,使之從傳統啟蒙思想上升為中國傳統哲學。這種傳統的中國哲學,是中國人對宇宙現象與人的生存原則的一種領悟和把握,並把這種領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貫徹於實際踐行之中。孔孟儒學乃中華傳統文化的淵源和啟蒙,至程朱理學才使中國哲學形成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哲學體系。程朱理學是中國哲學的里程碑。

課後習題

大學聯考真題:第3課宋明理學

一、選擇題

1.(2014o新課標全國卷Ⅰ)人性是先秦以來一直討論的問題。基於對人性的新認識,宋明理學家主張“存天理,滅人慾”,他們認為人性()

A.本質是善

B.本質為惡

C.非善非惡

D.本善習遠

2.(2014o廣東文綜)《紅樓夢》中,賈寶玉的父親讓僕人轉告賈府私塾老師説:“什麼《詩經》、古文,一概不用虛應故事,只是先把‘四書’一氣講明背熟,是最要緊的。”據此推出符合史實的結論是()

A.理學居於統治地位,“四書”更受重視

B.孔子地位動搖,《詩經》遭到輕視

C.科舉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棄儒從商

D.《紅樓夢》取材於現實,反映宋代生活

3.(2014o大綱文綜)明清時期,纂修族譜以尊崇人倫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名門望族、寒門小姓都以修譜為大事。這一現象反映出()

A.宗族觀念受到人口流動的衝擊

B.宗族成為社會等級的表現形式

C.理學成為維繫宗族的思想基礎

D.先秦時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4.(2013o新課標全國卷Ⅰ)自漢至唐,儒學被奉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後儒學多被稱作“孔孟之道”,促成這一變化的是()

A.宗法血緣制度逐漸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學成為統治思想

D.陸王心學日益興起

5.(2013o廣東文綜)有位古代思想家認為:通過讀書等外在手段來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識一個字,亦須還我堂堂地做個人”,重要的是先確立仁義這一根本。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陸九淵

6.(2013o福建文綜)朱熹在《漳州勸農文》中説:“請諸父老,常為解説,使後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惡從善,取是舍非,愛惜體膚,保守家業。”在此,朱熹()

A.教誨後生弟子遵從“三綱五常”

B.告誡鄉親去惡從善以“慎思明辨”

C.灌輸以農興業思想以存“天理”

D.勸導百姓遵循一種“理性”的生活秩序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宋明理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存天理,滅人慾”即理學家認為人的本質為善,但是私慾容易矇蔽人的本性,所以要經過後天的學習提高個人修養,才能克服私慾,迴歸人的本性,由此可知B、C兩項錯誤。A項只提到人性本善,不全面,D項為正確答案。

答案:D

2.解析:本題考查宋明理學的相關問題。B項孔子地位動搖,不符合當時的歷史事實,故排除;題幹中並沒有涉及經商,C項與題意沒有關係;《紅樓夢》反映的是清朝時期的生活,所以D項也不正確。理學大師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註》成為後世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故A項符合題意。

答案:A

3.解析:本題考查宗法觀念與理學的關係。重血緣、重宗法、以家庭為本位、以孝悌為基礎的宗法觀念與程朱理學倡導的“三綱五常”是一脈相承的,因此,C項正確。宗法觀念受到人口流動的衝擊,無法解釋修家譜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A項錯誤。B項從材料中無法得出。D項不符合史實,宗法制在春秋戰國時期遭到破壞,但其影響延續後世。

答案:C

4.解析:孔子創立的儒學是對周公所創周禮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所以自漢至唐,儒學被奉為“周(公)孔之道”。宋代創立的理學推崇氣節、修養,將繼承和發展周禮之道、強調“重義輕利”“養浩然之氣”的孟子學説奉為儒家經典之一,突顯出孟子學説在成為統治哲學的程朱理學中的重要地位,《孟子》一書也成為科舉考試的依據之一,所以儒學在宋代以後多被稱作“孔孟之道”,故C項符合題意。宗法血緣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瓦解,A項錯誤;仁政理念作為儒學的主要主張一直具有廣泛影響,不是促成儒學稱謂變化的因素,B項錯誤;陸王心學不佔統治地位,影響沒有程朱理學廣泛,D項錯誤。

答案:C

5.解析:本題考查陸王心學。從材料信息看,該思想家強調內心的修養,認為窮理不一定要向外探求,反省內心也可得到天理,由所學可知這是陸九淵的主張,因此D項符合題意。

答案:D

6.解析:題乾材料中並沒有涉及“三綱五常”的內容,排除A;題乾材料是“請諸父老”教導“後生弟子”,而不是告誡鄉親去惡從善,且僅講去惡從善過於片面,排除B;“以農興業”思想與題乾材料所述無關,排除C;題幹講述的是“理性”的生活秩序,故選D。

答案:D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