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典型教學案例兩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3W

篇一:

國小語文典型教學案例兩篇

新課程教學案例是在新一輪課程改革實驗中,從首批國家級實驗區參加實驗的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總結出來的實例,在被描述的具體情境中包含一個或者多個引人入勝的問題,同時也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有具體情景的介紹和描述,也有一定的理論思考和對實踐活動的反思。

每個案例都能突出一個鮮明的主題,它常常與教學改革的核心理念、實際教育活動和教育管理活動中常見的疑難問題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關。它源於教育教學實踐但又不是簡單的教育教學活動實錄,它有相對完整的情節乃至戲劇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發生的過程,反映教育實踐中的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變化,揭示教育教學工作的複雜性,並引人思考。案例中的角色常常不僅僅是校長、教師和學生,也可能是學生家長或者其他影響教育活動的人。

一個具體的素質教育案例,不僅應當有對事件的描述、有解決問題的技巧,還應當藴含一定的教育基本原理和教育思想,置身其中的教育者或者是撰寫案例的作者應當能夠從實踐中總結出一定的經驗教訓,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作為一個能夠提供借鑑的教育案例,既可能是教育實踐活動中的成功事例,也可能是教育實踐活動中遭遇過的失敗,前者可以提供經驗,後者可以提供教訓,都同樣具有借鑑意義。

通過閲讀和學習案例,廣大教師可以分享別人成功或者失敗的經驗,由學習和分析別人的案例到加強學習、解剖自己,不斷積累反思的素材,自覺改進自己的教學。

由於案例本身的可操作性,學習教育案例,可以直接推動教師在借鑑和學習的過程中,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育教學行為。

案例一: 認識生活 探究生活

-- 《菜園裏》教學片段

[教學片斷]

教室的中間,學生每 6人圍坐成一個小組,教室的四周擺着許多新鮮蔬菜,有白菜、捲心菜,有白色、紅色的蘿蔔,紅色、綠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淺黃、深黃的南瓜,有穿着綠衣裳的黃瓜,還有細長的豆角。如果你要認為這是在上自然課或是美術課,那你就猜錯了。這是王俊老師正在上國小一年級的語文課《菜園裏》。

上課了,老師親切的話語響起:“大家看,我們來到‘菜園裏,我們四周有這麼多蔬菜,你們想認識它們嗎?” 學生興奮地齊聲説:“想!”

乘着學生的興趣,王老師繼續往下説:“那好,待會兒同學們就下座位到教室的四周去看一看、摸一摸這些蔬菜,再讀一讀旁邊的小卡片,試着記住它們的名字,可不要把它們名字叫錯了?讀完後把小卡片拿在手裏,等到把所有的蔬菜認完了,就回座位。”

王老師的話剛説完,學生們便像一隻只快樂的小鳥飛向了教室的四周,微笑着看看這種蔬菜,摸摸那種蔬菜,有的還湊上小鼻子聞一聞,然後再饒有興致地拿起旁邊的小卡片讀一讀,看看這可愛的東西叫什麼名字。

王老師在教室裏輕輕地走着,觀察每一位學生,分享着學生的收穫和快樂,當看到學生們因收穫而激發出學習的興趣時,她親切的話語又在同學們耳邊響起:“下面,王老師看看你們是不是真的記住了這些蔬菜的名稱?我拿出一種蔬菜,你們趕快把它的小卡片舉起來,大聲讀。比一比,看誰找得快,讀得準,聲音響亮。”

王老師首先舉起一個大南瓜。學生們迅速地在許多張卡片中找出“南瓜”的卡片,並搶着大聲地讀出來:“南瓜”、“南瓜”……

“你們找得很快,很準,但要注意‘南瓜的‘南是鼻音,請大家再讀一遍!”

學生們準確地齊讀:“南瓜”。

王老師又舉起了“黃瓜”、“豆角”、“白菜”、“捲心菜”,最後又拿出了紫顏色的“茄子”,學生們紛紛找出卡片舉着讀“ qiézi”、“qiézí”、“quézi”,王老師在眾多的讀音中分辨出有一個學生把“qiézi”讀成“quézi”。王老師親切地説:“好像有人把它讀成‘quézi ,我們再讀一遍,讀準它的名字--‘qiézi。

篇二:

國小語文教學抓重點詞句進行閲讀教學

—《掌聲》教學片段的啟發  
        案例主題  詞彙是文章實體的建築材料,是文章思想靈魂的細胞,關鍵詞常常是作者用意所在,往往字字傳神。教學中思想感情的滲透,都離不開這些可以獨立運用活躍的最小言語單位。

抓關鍵詞進行語文教學是由語文閲讀的終極目標決定的,閲讀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讀中瞭解作者的意圖,學習作者的思想,體會作者的情感,領悟作者的境界,而這一切都要依靠對文本中語言文字的理解揣摩才能夠得以實現。在平時的教學中教者要引導學生扣住語言文字,特別是抓住關鍵詞句咬文嚼字,因為關鍵詞句是文章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句子,這些詞句在文章中統領全文或全段,或提示中心,或藴含深意,可以據此引導學生步步深入文本,與作者、文本達成心靈的

對話,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的同時受到情感的薰陶、精神的洗禮。  抓關鍵詞句進行教學也是由三年級學生學習特點決定的,這個階段的學生正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期。《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第二學段閲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剛升入三年級的學生對於篇章段落的理解都建立在對重點字詞把握的基礎上。字詞句是語文學習的最基本知識,也是朗讀的起點。我們要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首先要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重點句。重點詞句可以為我們的朗讀起到提示作用,讀好關鍵詞句為讀好全文奠定了基礎。學生也正是通過關鍵詞句來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的情感脈絡。情境描述

這天的語文課,我上的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三年級上冊《掌聲》這篇課文。

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它以其細膩生動的文筆講述了一個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女孩在同學們的掌聲中上台演

講,在同學們掌聲的激勵下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  教學過程中,通過抓重點詞句注重了對學生語言的訓練,包括表達方式的訓練,有感情朗讀訓練,在讀中悟,以悟促讀。例如有這樣一個片段的教學:

一開始,英子給你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1、課文讀完了,從這篇課文中挑選了三小段話,誰能讀一讀?(屏幕出示下列句子)

(1)她很文靜,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課前,她早早地就來到教室,下課後,她又總是最後一個離開。

(2)輪到英子的時候,全班同學的目光一齊投向了那個角落,英子立刻把頭低了下去。

(3)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  請同學們看一看,這三小段話中,有哪幾個詞寫了英子的動作?   (指名回答描寫英子動作的詞。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坐、來到、離開、低、站”)   坐、來到、離開、低、站都是非常普通的動作,可是英子的這些動作與我們正常人的動作有什麼不同嗎?(分別加了‘默默地’、‘早早地’、‘最後’、‘立刻’、‘慢吞吞地’。教師板書)

2、體會這些動作背後英子的內心情感。

(1)英子的這些與眾不同的動作背後都有自己的想法。(屏幕出示第一小段話)你知道英子為什麼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為什麼總是早早地來又最後一個走?(她不願別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勢)她默默地坐着的時候心裏又會有些什麼想法呢?(學生回答)讀了這一小段,你覺得英子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板書:自卑憂鬱)

(2)(屏幕出示第二小段話)在講故事時,當輪到英子的時候,全班同學的目光一齊投向英子,英子立刻把頭低了下去,此時她又會想些什麼呢?(引導學生説出英子的自卑、膽怯)

(3)(屏幕出示第三小段話)最後,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吞吞地站了起來。這時她心裏又會想些什麼?(引導學生説出英子的矛盾、痛苦、無奈和不自信)

3、過渡:多麼可憐的孩子!此時英子的內心一定充滿了矛盾,她是多麼不想上台表演啊!可是,沒辦法,今天是一位新老師,而他對英子的一切又是一無所知,英子不得不上台表演。按理説,英子應該和班上其他同學一樣有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快樂童年,和大家一起在操場上游戲,在舞蹈房跳舞,在林蔭道上散步,在公園裏遊玩,可是她卻沒有!因為小兒麻痺症讓她的一條腿落下了殘疾。她總是覺得別人會笑話她,她總是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她甚至失去了生活和學習的信心!多麼可憐、多麼自卑、多麼不幸的一個孩子啊!面對這樣一位與我們年齡差不多大的不幸小女孩,此時你的心情怎樣?(學生回答)

4、屏幕出示課文英子上台講故事前的部分。

下面就請一位同學把英子講故事之前的部分讀一讀,試着讀出你剛才的心情來。(指名試着把自己的心情讀出來,讀時配樂)。  上國小的時候,我們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學。她很文靜,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課前,她早早地就來到教室,下課後,她又總是最後一個離開。因為她得過小兒麻痺症,腿腳落下了殘疾,不願意讓別人看見她走路的姿勢。  一天,老師讓同學們輪流上講台講故事。輪到英子的時候,全班同學的目光一齊投向了那個角落,英子立刻把頭低了下去。老師是剛調來的,還不知道英子的情況。  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

5小結:同學們讀得真動情。剛才,我們就是通過抓住描寫英子動作和神態的詞語來體會人物的內心感受的。希望同學們學會這種表達方式。  學生能跟着教師創設的情境,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透徹,深深感受到英子的憂鬱和自卑,這樣一個人後來變得開朗、自信。學生就能對於掌聲的含義理解到位。

教學反思

1、探索抓關鍵詞句,理解文本,昇華體驗的方法。比如移情體驗法、創設情境法、聯想法、填補空白的方法等。課文是以文字的形式再現的,避免學生的認識停留在文字表面,情感浮於淺層,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可觸的,可體驗的語言,無疑是符合國小生學習心理特點,能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根據教學目標的不同,教學內容的特點,創設一些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情境,增強體驗,提高實效。

2、洞悉中段語文課文中語素內涵,挖掘課文語境中的關鍵詞句。能精確找到每課的關鍵詞句。

3、提高學生解讀文本的能力,昇華體驗。所謂體驗,就是人們在實踐中親身經歷的一種內在活動,體驗更多是指情感活動,是對情感的種種體會和感受。語文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多邊互動、融合和提升的複雜體驗,而學生的主體體驗正是這一過程進入最佳狀態的重要保證。

在本課中我主要體現的是:訓練點一定要集中,就是通過動作的描寫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上述的情境描述中這三個句子都是描寫英子在掌聲前的樣子,每句中都有表示動作和神態的詞。這三處描寫我抓了,也訓練了學生找出有關英子當時神態、動作,使學生更好地體會英子的情感,最後再讀,找出的句子,使學生真正體驗到英子的內心世界,真正做到了讀中體味,在讀中感悟,真正地讓學生在朗讀中具有了獨特的內心體驗,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總之,抓關鍵詞句進行細讀感悟,有利於更好的訓練語感, 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為深入,情感領悟更為深刻,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