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草教案反思推薦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5W

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學習能力來調整教案的內容和難度,教案通常包括教學活動的詳細描述,包括所需的材料和資源,以便教師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教學,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小班草教案反思推薦8篇,供大家參考。

小班草教案反思推薦8篇

小班草教案反思篇1

設計意圖:

本月的主題是“動物樂園”。孩子和動物之間,似乎有着天然的聯繫。孩子非常喜歡動物,千變萬化的動物世界總是能夠引起孩子的注意。當孩子聽到“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後,對小蝌蚪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的興趣。有的孩子還不停的問我:老師,蝌蚪的英文名字是什麼?這時,我抓住孩子的興趣點設計了這次活動。

活動目的:

1、知道小蝌蚪---tadpole

2、初步瞭解小蝌蚪的外型特徵。

3、喜歡小動物,樂意親近小動物。

4、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説出自己的想法。

5、教幼兒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態度。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小蝌蚪,圖片。

2、環境準備:觀察區中投放小蝌蚪。

活動過程:

一、遊戲guess guess guess

小朋友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猜猜猜的遊戲。

二、説一説,看一看。look at look

小朋友觀察小蝌蚪,引起小朋友親近小蝌蚪的願望。

三、練習小蝌蚪的正確發音。

what is it? what is this?

四、遊戲i speak you do it.

活動延伸:

1、玩小蝌蚪變青蛙的遊戲

2、飼養小蝌蚪。

教學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個篇幅比較大,相對比較複雜的故事。而託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他們對於此類情節複雜、角色較多的故事是不能夠完全理解的。雖然在平時的課間活動中我們有講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但是,要讓託班的幼兒記住故事中的語言,把它表演出來還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我們對故事進行了精簡,考慮到託班幼兒對於重複的語言對話比較感興趣,也容易讓他們理解和記憶,我們把小蝌蚪的對話都設計為:你是我們的媽媽嗎?而其他動物我們也同樣遵循這個特點:“不是,你的媽媽是……”,這樣的設計不僅簡單,易理解,也為後面幼兒的角色表演減低了難度打下了基礎!

小班草教案反思篇2

活動目標:

1、讓小朋友初步學會手指點畫的方法,表現出可愛的毛毛蟲。

2、鼓勵幼兒能大膽地作畫。

3、培養小朋友對手指點畫的興趣。

4、在創作時體驗色彩和圖案對稱帶來的均衡美感。

5、能理解底色,會注意底色和紋樣之間的冷暖對比。

活動準備:

ppt課件、彩色顏料、彩筆人手一支、白紙每人一張

活動過程:

一、出示ppt,引起幼兒的興趣。

(1)今天呀!我給小朋友帶來了一位小客人,你們猜猜它是誰?(出示課件),請你們仔細看一看,它是什麼樣子的?

(2)仔細觀察,這隻毛毛蟲在做什麼?(依次出示其它不同形態的毛毛蟲)

(3)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試着畫一畫毛毛蟲。

二、幼兒學習手指點畫,教師巡迴。

(1)我們用食指蘸上你喜歡的顏色,在白紙上一個靠着一個畫毛毛蟲的身體,身體可長可短,毛毛蟲也可以多畫幾條。

(2)顏色幹了以後,再用水彩筆畫觸角和腳

(3)手上有顏色的用抹布擦一擦。

三、總結評價,結束活動。

(1)展覽作品,請幼兒相互評價。

(2)教師表揚畫面整潔,畫得好的和有進步的幼兒,並對所有作品給予肯定。

教學反思

本節課主要是要求幼兒用手指進行點畫,幼兒在實際的操作中,大部分的幼兒都能使用點抬的方法進行點畫;他們在色彩的搭配上,很隨性,都是按他們自己的喜好來的。我班的幼兒很喜歡玩顏料,每次上顏料課,他們都很喜歡,積極性也很高。但是在換顏色時,有的幼兒沒有擦手,把顏色弄混了。如果我再上這堂課,我要邀請那些這方面能力較弱的幼兒到範畫上來練習,給予他們機會

小班草教案反思篇3

活動目標:

1.樂意參與多項玩圈活動,願意與同伴合作玩。

2.喜歡嘗試多種玩法,懂得注意活動中的安全。

3.增強基本動作的協調性,發展身體協調能力。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

大小輪胎、嵌在路邊呈同等大小半圓形的輪胎、各類大小不同且材質各異的圈圈(呼啦圈、小圈、繩圈等)、畫在地上,由大小不同的圓形、半圓形等組成可供幼兒跳躍的圖案。

2.場地準備

活動場地較為平整、無影響幼兒活動的障礙物。

活動區域及玩法

1.車輪滾滾

玩法:幼兒排成五路縱隊,每隊第一名幼兒在起點線站立雙手扶握輪胎,教師或一名幼兒發出指令後,五名幼兒一齊推着輪胎直線向前,先到達終點線的獲勝。幼兒將輪胎滾回起點,交給第二名幼兒,遊戲繼續進行。

2.獨輪小路

玩法:幼兒排成一路縱隊,一個接一個走上“獨輪小路”,中途從“小路”上掉下的幼兒必須走到隊尾接着走上“小路”。

3.呼啦圈轉轉

玩法(1):幼兒四人一組,一名幼兒當裁判,其餘三名幼兒各手持一個圈。遊戲開始,三名幼兒將圈套在手腕上順時針轉動,圈最後掉下的幼兒獲勝。

玩法(2):幼兒四人一組,一名幼兒當裁判,其餘三名幼兒將圈套在腰部。遊戲開始,三名幼兒在腰部轉動圈圈,圈最後掉下的幼兒獲勝。

4.跳“花屋”

玩法:幼兒三人一組,猜拳確定先後順序,每次一人蔘加遊戲。遊戲者站在“屋” 前手持一圓形積木,將積木扔進標有數字“1”的格子,然後單腳(或雙腳)跳進格子(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自由選擇單腳或雙腳跳,但前後須一致),邊跳邊將積木按數字升序逐一踢進相應格子(如從1到10的順序)。將積木踢到“屋”外,或踢進其它格子,遊戲即停止,換下一人玩。第二次玩時則將積木扔進此次遊戲已經到達的格子,雙腳按序逐一跳到此格繼續玩,誰先將積木扔進標有“10”的格子游戲並將積木踢出“屋”外,誰贏。

5.奇妙的“圈圈屋”

玩法(1):將由六隻小圈組合拼裝成的“圈圈屋”放置在墊子上,幼兒排隊依次從“圈圈屋”鑽爬而出。

玩法(2):幼兒三人一組,猜拳選出一人當裁判。兩名幼兒各“住”一間由六隻大圈組合拼裝的“圈圈屋”,站在起點線後,裁判發令後,兩人同時用手將“圈圈屋”向前滾動,雙腳同時在“屋”內向前跳躍,先到終點線的獲勝。

6.看誰接的多

玩法:幼兒五人一組,協商選出拋圈的人或由教師擔任。拋圈的人將多個彩色繩圈用力向空中拋撒,其餘幼兒奔跑去接,比比誰接住的最多。

活動分析:

1.尊重幼兒年齡特點和個體差異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每個幼兒在沿着相似進程發展的過程中,各自的發展速度和到達某一水平的時間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進程中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體育區域活動的設置本身就體現了讓幼兒自願選擇符合自己活動水平的活動方式,多個玩法的呈現以及幼兒可自主選擇活動方式等都充分尊重幼兒個體差異,確保每個幼兒的活動能力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得到充分展現。此外,中班幼兒年齡尚小,與同伴協商、合作的能力有限,多個區域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通過“猜拳”確定先後順序或選出裁判,這樣既提升了幼兒活動的興趣,又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幼兒樂在其中。

2.有效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

在幼兒活動的過程中,我們注重觀察,適時調整區域活動材料數量、玩具結構和活動方式,長時間以來,幼兒對玩圈活動始終保持着濃厚興趣,不少幼兒還自發創新玩法,走、跑、跳、投、平衡、鑽爬等基本動作和身體協調性、靈活性得到顯著發展,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日益增進。

3.充分體現家園合作精神

?綱要》強調,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本班區域活動材料的蒐集製作由教師、家長和幼兒共同完成,能更加充分地挖掘幼兒生活中的材料資源。幼兒全程參與蒐集製作過程,擴大了眼界,培養了積極動手動腦的習慣,有效增進親子情感,充分體現了家園合作的精神。

活動反思:

1.由於班級幼兒人數眾多,各區域幼兒人數也相對較多,區域活動時間較短,常常不能充分滿足幼兒的活動慾望。此外,幼兒園活動場地狹小、分散,區域設置地點不集中,不利於教師管理和指導。

2.《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要“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本班的體育區域活動充分體現了遊戲化、生活化的教育理念,關注到幼兒語言、數學、社會等領域目標的融合,但缺少幼兒藝術領域目標的滲透。在今後的活動中要加以改進。

小班草教案反思篇4

設計思路:

在前面的活動中,發現孩子們對於畫圓形的實物掌握的不是很好,因此利用《白天和黑夜》這個主題來幫助幼兒鞏固圓形的畫法。所以,我設計了藉助圓形物體來幫助孩子們學會圓形的畫法。

在以往的繪畫作品中,常常能在孩子們的畫中找到太陽。但同時,我也發現孩子們的太陽幾乎是千篇一律的。因此,本節活動,我激發孩子們用勾線筆、油畫棒等不同材料,讓孩子們在塗塗、畫畫中畫出不一樣的太陽,從而體驗色彩的美、感受活動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藉助圓形的物體(圓形的碟子等)來畫太陽,知道圓形是頭尾相連。

2、喜歡畫畫,體驗活動的快樂,知道太陽會給大家帶來温暖。

3、激發幼兒感受不同的藝術美,體驗作畫的樂趣。

4、根據色彩進行大膽合理的想象。

活動準備:

炫彩棒、勾線筆、圓形物體(碟子、雙面膠水等)

活動過程:

一、回憶經驗,引出課題。

1、師:早上,我們一起去曬太陽,太陽公公曬在身上覺得怎麼樣?(暖暖的)

浦老師可喜歡太陽了,你們呢?你們説還有誰也喜歡太陽?

2、師:可是太陽公公今天不開心,不想出來了,到底為什麼呢?(引導幼兒討論)噢,原來沒有漂亮的衣服怎麼辦呢?我們幫它穿衣服吧!

二、引導討論,畫太陽:

1、太陽公公的身體--我們用圓圓的東西來畫出太陽公公的身體吧!(藉助圓形物體)

2、穿新衣--太陽公公出來了,穿一件什麼顏色的衣服呢?(紅色)

3、太陽公公的光芒--還缺什麼呢?太陽公公的頭髮可多了、可長了,有的彎來彎去。用什麼來畫呢?

4、太陽公公的寶寶也來了(出示太陽寶寶)我們小朋友那裏也有太陽寶寶,幫太陽寶寶穿件新衣服吧!

三、激發創造,幼兒作畫:

1、引導幼兒初步學習藉助圓形物體來畫圓形,並掌握勾線筆的.使用。

2、注意個別引導,能力強的幼兒添畫,能力弱的幼兒教師個別指導。

3、提醒幼兒注意作畫的常規和衞生習慣。

四、展示評價,引導欣賞:

1、教師和幼兒一起欣賞太陽。

師:小朋友們的小手真能幹,給太陽寶寶穿上了漂亮的衣服,你喜歡哪個太陽寶寶,為什麼呢?

2、遊戲:與太陽寶寶捉迷藏。(師幼同樂)

師:太陽寶寶穿上了新衣服很開心,想和我們玩捉迷藏的遊戲呢!

教學反思:

孩子們學習積極性高。但在開始作畫時,相當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筆,在老師的鼓勵和引領後才紛紛動筆畫。分析原因,平時鍛鍊機會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認為,活動時間太長,在這次活動中,教師的活動程序清晰有序,過程生動、有趣,方法得當。富於啟發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師的教態、語言、語氣始終充滿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們情緒愉快地積極、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因此,整個活動過程氣氛活躍,效果理想。

小班草教案反思篇5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學會避免受傷。

2、培養幼兒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好品質。

3、引導孩子樂於接受治療。鼓勵、培養小朋友不怕打針的勇敢精神。

4、知道檢查身體的重要性。

【活動準備】

受傷的事例圖片

【活動過程】

1、啟發幼兒結合生活經驗,談談有關燒傷、燙傷、破傷的情況

教師:小朋友你們有沒有不小心被燙傷、燒傷或者是摔到跌破、劃破過呢?那是怎麼樣的呢?有什麼感覺?

2、教師引導幼兒通過討論的方法瞭解應該怎樣避免受傷

(1)教師鼓勵幼兒討論預防燒傷、燙傷、破傷的方法:小朋友有時候會不小心受傷,那我們平時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受傷呢?(教師提供時間給幼兒結伴討論,同時深入到幼兒的討論當中,聽聽幼兒們説的有關情況是怎樣的。)

(2)教師用提問的方式幫助幼兒鞏固記住平時生活中應記住的問題:

中午老師在盛午飯的時候小朋友能不能靠近?

能不能在教室裏面跑跳呢?

在平時能不能亂跑?

玩耍得很過分呢?

媽媽煮飯時能不能站在旁邊呢?

能不能玩火?

能不能玩尖利的東西?

3、教師向幼兒簡單介紹受傷後自救的方法

(1)教師引導幼兒討論:如果大人不在身邊,你或者別人受傷後,你該怎樣做?

(2)教師總結:如果燒傷、燙傷,可以把傷口露在外面,用冷水沖洗,然後馬上請大人幫忙等。

4、總結評價,結束活動。

[教學反思]

?綱要》強調:“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也就是説,教師只有對自己的角色進行正確的定位,才能在教學活動中更多地關注幼兒的實際情況和主體發展,關注幼兒情感需要。因此,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努力使自己成為良好氛圍的營造者、有效探討的引導者、個性發展的支持者、學習活動的參與者。

1、 良好氛圍的營造者

安全、愉快、寬鬆的外部氛圍是建構積極有效互動的基本前提。如果幼兒不想、不能、不敢參與活動,與教師自由、愉快的交往,那麼任何正面的教育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我們教師就應成為良好氛圍的營造者。在活動中,運用遊戲“猜猜猜”激發幼兒的參與慾望,又用生活情景再現,個體、小組、集體的問題討論等形式引發幼兒學習熱情,最後用我們來做“保健操”進一步強化了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

2、有效探討的引導者

“支架學習”理論提倡:幼兒主體性的建構和發展需要教師的幫助,幼兒是以自身主動的學來積極建構自己這一建築物。而教師的“教”則是建築物不可缺少的“支架”。在本教學中,我是以“引”的方式帶領幼兒完成探討過程的。首先通過問題:“如果小蟲飛進了你的耳朵,你會怎麼辦?”“玲玲可能會用什麼辦法取出積木?”再為後面“你覺得哪種方法是安全的?”獲取安全的處理方法做了有效的鋪墊。在隱性的引導中,使幼兒積極、主動進行探討,體驗學習的快樂。

3、個性發展的支持者

?綱要》中指出:“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在本次活動中,我拋出了問題:“你覺得哪種方法是安全的?”後,幼兒馬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見。當然有的意見是正確的,有的意見存在一定危險性。這時我沒有馬上否定幼兒的意見,而是鼓勵其他幼兒大膽發表不同的看法,並説出自己的理由,最後加以梳理總結。在這裏,我的觀點是,傾聽不同幼兒的聲音,支持每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發展。

4、學習活動的參與者

在“沙子掉眼睛裏了”的事件處理中,我與幼兒一起參與判斷、辯論,充分感受師幼關係的平等和諧,也讓幼兒在幫助、教導教師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在幼兒探討“哪種方法是安全的?”過程中,我們都發現有個別幼兒説理(如:醫生是有豐富經驗的、是專門給病人看病的……)比教師考慮的更全面,很值得我們去學習。確實,師幼互動是雙向建構的過程,不僅幼兒在其中得到積極的影響和發展,教師也同樣從中汲取經驗與成長的養分,並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達到自身主體的不斷髮展和提高,這正是我們每個教育者所期望的。

小班草教案反思篇6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積極參與遊戲,體驗到遊戲活動帶來的樂趣。

2、練習從高處往下跳,提高幼兒身體的控制能力及平衡能力。

[活動準備]

平衡木、果樹。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聽音樂做動作,活動身體。

師:孩子們!今天天氣真好,和媽媽一起來鍛鍊鍛鍊身體,好嗎?

邊念兒歌邊活動:

小鳥走路飛呀飛,小兔走路跳跳跳,小貓走路靜悄悄,小馬走路跑跑跑。

二、帶領幼兒練習從高處往下跳,提高幼兒身體的控制能力及平衡能力。

1、教師示範動作,重點提示幼兒注意動作要領。

2、幼兒練習。

三、玩遊戲“摘果子”,引導幼兒參與遊戲。

1、教師:“寶貝們!咱們家果園的果子成熟了,和媽媽一起去摘果子,可是要經過小橋才能摘到果子,誰願意和媽媽一起去摘果子呀?”

2、引導幼兒遊戲。

四、放鬆活動,聽音樂結束。

1、教師帶領幼兒做拍拍小腿、輕提輕放小腿等放鬆下肢的動作。

“孩子們!累了嗎?坐在地上和媽媽休息一會吧!”

2、情感體驗:“我們摘了這麼多的果子,高興嗎?拿着咱們的果子回家吧!”

小班草教案反思篇7

設計意圖

歌聲是用來表達和分享自己感受最普遍的一種方式,同樣,這種方式也適用於幼兒,是幼兒童年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近年來,《綱要》及《指南》中,對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務和新的挑戰。歌唱活動是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也越來越受到幼兒園及幼兒教師的關注和重視,在幼兒園組織和開展歌唱教學活動,不僅能有效地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同時也有利於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最終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活動目標

1、 體驗歌曲中表達的歡快情緒。

2、 熟悉歌曲旋律,瞭解歌詞內容,並能初步跟唱歌曲。

3、 引導幼兒用手和小豬走路、睡覺、扇耳朵、搖尾巴等動作表現歌曲中小豬憨厚、可愛的形象。

重點難點

幼兒理解歌詞,學唱歌曲。

活動準備

小豬頭飾一個、音樂、圖譜、豬爸爸、豬哥哥、豬妹妹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做律動進入活動室。(播放音樂小松鼠進行曲)

師:小豬寶寶們,今天天氣真好,媽媽帶你們去郊遊囉!

教師帶領幼兒聽音樂在活動室做爬山、鑽山洞的動作。

二、基本部分

(一)、幫助幼兒理解歌詞:

師:啊,真好玩!小豬寶寶們餓了吧?(餓了)

師:那我們就在這兒把肚子吃的飽飽的!(教師與幼兒一起做吃的動作)

師:吃飽了嗎? s:吃飽了。

師:嗯,肚子已經吃飽了,媽媽呀想睡覺了,那你們跟媽媽一起睡覺吧!媽媽睡覺的時候還要打呼嚕呢!豬寶寶們可要聽仔細了,媽媽是怎樣打呼嚕的。(邊睡覺邊打呼嚕 唱:呼嚕嚕嚕 嚕 呼嚕嚕嚕 嚕)

師:剛才媽媽是怎樣打呼嚕的呀?哪個寶寶來學一學?(請幾位幼兒學)

我們一起來學一學。(集體學幾遍)

師:真棒,寶寶們學得真像。媽媽睡的很香很香的時候還要這樣打呼嚕呢!(唱:呼嚕 呼嚕 呼嚕 呼嚕)誰來學一學?(請幾位幼兒學)

我們一起來學一學。(集體學幾遍)

師:寶寶們真可愛,也會和媽媽一樣打呼嚕。

(二)、看圖譜,熟悉歌詞內容。

1、教師念歌詞

媽媽還會念一首好聽的兒歌呢!一起來聽聽好嗎?(有感情地念一遍歌詞,打呼嚕時唱出來)

2、看圖譜説歌詞

——這首兒歌好聽嗎?誰來説一説兒歌裏面説了些什麼?(幼兒説,教師出示相對應圖譜),如若幼兒不能回答,教師可再念一遍。

——根據圖譜集體念歌詞。

(三)、學唱歌曲:

1、教師範唱歌曲

師:寶寶們真能幹!聽,這還是一首好聽的歌曲呢!(完整)寶寶們想不想學啊?那就跟媽媽一起唱吧!(教師與幼兒一起唱幾遍,配樂)

(1)跟唱——教師聲情並茂領唱,幼兒小聲跟唱。

(2)鼓勵幼兒聲音響亮的跟唱。

(3)接唱——教師唱歌詞的前半部分,幼兒唱後面“飽飽”、“睡覺”、“扇扇”,呼嚕部分一起唱。

(4)分組唱——分男女生唱。

2、分角色演唱歌曲

師:噓!看,豬爸爸(豬小妹)吃飽了要睡覺了,豬爸爸(豬小妹)的聲音是什麼樣的?(粗粗的)(細細的)

師:我們用粗粗的(細細的)聲音來唱好嗎?

(四)、律動表演

t:現在呢媽媽要寶寶用自己的小身體來表演了。下面呀媽媽來唱,寶寶們來表演,看看哪個寶寶表演得最棒。

(五)、遊戲《小豬睡覺》

師:嗯,寶寶們表演得真好,媽媽呀真高興!噓!聽,誰來了(播放大灰狼的音樂)

玩法:播放小豬睡覺的音樂時,幼兒和教師一起唱歌做律動,當大灰狼音樂響起時,幼兒必須全部安靜睡到彩墊上。

規則:必須安靜入睡,否則被大灰狼帶走,停玩一次。

教師在重複遊戲的時候適當減少彩墊的數量。

三、結束部分:自然結束

師:豬寶寶們,今天玩的高興嗎?

幼:高興。

師:走,我們喝水去吧!(聽音樂走出教室)

活動反思

在幼兒園的歌唱活動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問題:老師唱得累了,幼兒還是沒有學會。其實,一味地讓幼兒記歌詞,跟唱歌曲,並沒有幫助幼兒去理解歌曲的性質。沒有教給幼兒唱好歌曲的方法,一遍又一遍的機械式跟唱使幼兒學得枯燥乏味,教師又教得辛苦無奈。

對培養幼兒的內心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在歌唱活動中應更多的關注幼兒的音樂情緒,利用不同的方法激發幼兒的音樂情緒,這不僅能調動幼兒學習歌曲的積極性,也能讓幼兒在歌唱活動中更好地掌握這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同時也培養了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力、記憶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現力,提高了他們的音樂素質。讓我們共同關注幼兒的歌唱,關注幼兒的音樂情緒!

小班草教案反思篇8

教材分析:

?郊遊》是一首曲調流暢、輕快從容的台灣兒童歌謠。歌曲為2/4拍,全曲分3個樂句,第1、3樂句比較緊湊,生動地描述了小朋友結伴郊遊的喜悦心情。第2句節奏比較舒展表現了大自然美麗的景色。本次活動引導幼兒在充分了解歌曲旋律和節奏特點的基礎上,運用打擊樂器,表達自己對樂曲內在的感受,鼓勵幼兒在欣賞體驗敲敲打打中感受遊玩的快樂,激發幼兒對春遊的渴望和喜歡春天的情感。

活動目標:

1.感受歌曲優美、歡快的旋律,能根據圖譜和同伴合作演奏歌曲。

2.能根據歌曲情緒變化創編動作選擇配器。

3.在敲敲打打中感受郊遊的快樂。

4.感知樂曲的旋律、節奏、力度的變化,學唱歌曲。

5.在進行表演時,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動準備:

1.活動前指導幼兒學唱歌曲《郊遊》,《幼兒素質發展課程·音樂》cd。

2.打擊樂器(鈴鼓碰鈴、響板、木魚)幼兒人手1件歌曲《郊遊》的節奏譜,兩種顏色的水彩筆各1支,樂器圖示卡片1套。

活動建議:

1.帶領幼兒演唱歌曲《郊遊》,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引導幼兒完整演唱歌曲《郊遊》,用聲音和表情表現3個樂句的不同情緒。

2.啟發幼兒邊演唱邊用肢體動作進行表現表達對音樂的感受。

(1)提問:用什麼動作表現第1、3樂句歡快的旋律?用什麼動作表現第2樂句優美的旋律?

(2)鼓勵幼兒聽音樂自主創編動作,教師進行梳理、提升。

(3)請幼兒隨音樂完整地用拍手、挽花等動作進行表現。

3.師幼兒共同討論配器方案,感受樂曲節奏的變化。

(1)提問:歌曲第13樂句是表現郊遊的歡快心情的,你想用什麼樂器演奏?

歌曲第2樂句是優美、抒情的,可以用什麼樂器演奏?

(2)請幼兒自選樂器,自主探究

(3)組織幼兒交流、分享,教師用樂器圖示卡片幫助幼兒記錄配器方案。

4.幼兒看圖譜完整演奏,根據圖譜與同伴合作演奏。

(1)引導幼兒觀察圖譜,自主選擇樂器,分組進行練習。

(2)引導幼兒跟隨音樂完整演奏,討論怎樣才能演奏得更整齊。

(3)鼓勵幼兒交換樂器,看指揮演奏。

(4)請節奏感強的幼兒當指揮,帶領幼兒邊演唱歌曲邊演奏樂器,表現出歌曲歡快、優美的情緒,體驗和同伴合作演奏的樂趣。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在音樂表現區嘗試其他不同的配器方案。

活動反思:

本次音樂活動是一個歌唱活動。《郊遊》這首曲子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它是aba結構,第一段和第三段是一樣的,活潑歡快,中間第二段比較柔和,唱了郊遊的風景。活動開始我以談話導入,引導幼兒説説郊遊地的風景,根據幼兒的回答我用簡筆畫的形式畫了下來,從而引出第二段歌詞。接着我用動作引導幼兒説出了第一、第三段的歌詞。歌詞理解後,讓幼兒通過聽教師清唱初步熟悉歌曲旋律,然後再用鋼琴伴奏,一句句學習歌唱。等唱了兩到三遍後請幼兒編動作,邊表演邊唱,這樣比較能幫助幼兒記住歌詞。雖然大多數幼兒能大概將歌曲唱出來,但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孩子們覺得興趣缺缺;而且後面邊表演邊唱,孩子們會分散注意力,反而唱的更少更輕,應該在幼兒熟悉歌曲的基礎上再加動作比較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