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4W

《老人與海鷗》來源於真實故事,該作品作為範文選入教科書。人教版6年級上冊語文21課、魯教版5年級下冊語文第1課以及語文版五年級上冊語文第9課。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關於《老人與海鷗》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閲讀參考!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範文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12月5日,我上了一節市區級語文公開課,下面把我的教學反思簡述如下:

第一,充分的讓學生讀:

語文教學要“讀佔熬頭”,特別是閲讀教學中,如果離開了聲情並茂的朗讀,只是老師串講,那這樣的閲讀教學是殘缺的。所以我以讀代講,讓學生以讀悟情。

第二,合作中互助提高: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讓學生嘗試析疑、評價、研討、感悟,同時讓學生做簡單的學習彙報,這本身就是一個學習能力訓練的過程。

第三,創新思維的發展:

學生在課文學完後,我佈置學生進行創編,給老人撰寫碑文。這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智力發展情況設計的課文練習。特別拓展延伸閲讀,貫穿了“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超文本閲讀,這也是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分層教學的需要而精心設計的。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自我感覺對學情把握不足。新班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思路不熟悉,膽怯害羞不敢發言;不能領會教師的教學要求,所以課堂氣氛還不夠活躍。

其次是教學時間把握不準,前鬆後緊,導致拓展延伸沒有時間展開,只得從此帶過。

再就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有些急於求成,有以教師思考代替學生思考的現象,過於強求教學的完整性而忽略了教學的深度和生成的效度。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老人與海鷗》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組首篇課文。它是根據人類學家鄧啟耀先生的《寂寞鷗靈》改寫,描寫的是發生在昆明翠湖邊的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名叫吳慶恆的老人在湖畔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羣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風雨無阻地到翠湖邊來喂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在老人的遺像前盤旋、鳴叫、肅立,場面十分感人。每一次讀都被深深地感動着。

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説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一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與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在本課教學中,我以“情”為線索,摒棄了繁瑣的課文分析,順學而導;以“讀”為主,使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對話昇華中抓重點詞句,品重點語段,充分感受老人對海鷗、海鷗對老人親人般的深情,感悟和諧之美。

教學中,根據文路我從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這個部分入手,首先出示第二小節,拓展資料的補充以及抓住“褪色”一詞更體現出老人對海鷗的深情,抓“褪色”這個關鍵詞,都能把學生引入情境中,似乎親眼目睹那位可敬的老人。然後選擇老人餵食、呼喚和眼睛的變化這三個方面着重處理,通過品味、想象等方法,從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中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情意。其間,在餵食這部分教學中,要求學生背誦,意圖為通過文本的學習,讓學生將對文本的理解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最後,迴歸到十三小節,中心句貫穿全文,反覆出現,讀中深化老人對海鷗的愛。

海鷗送老人這部分內容是最讓人震撼的。為了讓學生走進文本,感受傷感的意境。我先讓學生自由讀15~17節,要求劃出深深地打動你的語句,並做到多讀,目的是讓學生整體感受這份情意。接着在具體教學“看到遺照”這句重點語句中,我讓學生通過想象、聯繫上下文比較中體會海鷗的悲,並在朗讀中深化。而“瞻仰遺容”、“收起遺像”這兩個片段的教學,主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利用配樂進行朗讀指導,從而激發學生與文本的情感共鳴。

通過課堂實踐,我覺得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一.整堂課整體性不強;二.每一個環節是環環相扣,但每一環節只是匆匆而過,沒有一處給人以亮點;三.對於課堂中的生成,不能做很好的應答,缺乏課堂教學機智等。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我個人比較喜歡這樣感人的'文章,所以在上課之前,我就打算用我的朗誦來渲染孩子們,讓他們也走進文章,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羣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羣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趕赴約會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他視海鷗為兒女,給它們起名字,喂餅乾,照顧傷病的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後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我的認為這樣的文章,以讀為本,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閲讀,在閲讀體驗中感悟文本,使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説出自己的感受。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走進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學生感受人與動物的親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諧之美。

在第一節課中,通過自由讀、默讀、個別讀、集體讀、引讀、選擇讀、齊讀等形式指導學生朗讀,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悟,讀中品,讀中評,教師不需要太多的言語,不要太多的解釋。讀的過程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的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讀書的主人。

在第二課時中,學習老人喂海鷗的片段,我以詞串入手,引領學生走進“老人喂鳥圖”,感受人鷗情。通過與學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詞句,讓學生體會到“老人愛海鷗,勝過愛自己”的感人情懷。如學生交流“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學生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來”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愛。教師相機進行小結:愛是十多年的堅持!再如學生交流“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個“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儉。教師小結:愛是節衣縮食給海鷗餵食,愛是愛海鷗勝過愛自己!此外,還有“愛是親暱的取名,愛是親熱的説話,……”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對海鷗的愛具體化,讓學生油然而生感歎:老人確實是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兒女”啊!

最後第三課時進行課後拓展:當老人最後一次餵食海鷗時,那是怎樣的一種情景呢?先想一想,再寫下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昇華了學生的情感。

這篇課文的容量很大,但是上完後,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感覺自己教學時間的安排上還有些欠缺。當孩子的回答不到位時,教師沒有很好地進行點撥,而是一昧地期待孩子的精彩,浪費了很多時間,致使教學任務沒有在規定時間裏完成。今後還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超越自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