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魚科學教案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7W

通過編寫詳細的教案,我們能夠更好地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和挑戰,提高教學的應變能力,通過教案的編寫,教師可以明確教學目標和學習要求,引導學生實現預期的學習成果,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幼兒園魚科學教案7篇,感謝您的參閲。

幼兒園魚科學教案7篇

幼兒園魚科學教案篇1

農村的孩子對青蛙和蝌蚪非常熟悉能很流利的説出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生活習性。通過活動在瞭解青蛙的出生和生長過程中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因為幼兒特別喜歡動手操作我把快樂詩畫與本節活動相結合更符和幼兒的年齡特點真正做到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保護青蛙的情感,知道它是對人類有益的動物。

2、讓幼兒瞭解青蛙的外形特徵和小蝌蚪變成青蛙的成長過程。

3、使幼兒知道青蛙是捉害蟲的能手。

活動準備:

青蛙卡片、青蛙頭飾、稻田背景、多媒體課件。

活動重點:

瞭解青蛙的成長過程。

活動過程:

一、課題導入

找朋友。“小朋友,你們聽是誰在和你們打招呼呀?”播放青蛙的叫聲讓幼兒聽辯,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利用未見面的青蛙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引發幼兒的興致,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二、認識青蛙

1、“小朋友你見到的青蛙是什麼樣子的?”談談自己認識的青蛙。

課前幼兒在觀察發現:

(⒈)小蝌蚪長着大腦袋,長尾巴,尾巴外面包着一層薄薄的、透明的、軟軟的、象魚一樣的皮;

(⒉)小蝌蚪穿着黑衣裳,在水裏游泳;

(3.)有的已經長出了短短的後腿。

幼兒提出問題:

(⒈)為什麼有的已經長出後腿,有的還沒有?

(⒉)小蝌蚪有牙齒嗎?

(⒊)小蝌蚪它需要吃什麼?

課前幼兒繼續觀察發現:

(⒈)有的小蝌蚪已經長出了1條前腿,有的長出了2條前腿;

(⒉)有的怎麼還沒長前腿呢?

(⒊)有的小蝌蚪四條腿長出來了,小尾巴變短了;

(⒋)怎麼小尾巴還在呢?

幼兒提出新問題 :

(⒈)小蝌蚪在什麼時候才會變成綠色?

(⒉)是尾巴不見了以後才變成青蛙的嗎?

2、教師總結幼兒的回答,並引導幼兒觀察青蛙的外部特徵。(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

詳細講解青蛙的生長過程:

卵→小蝌蚪→中蝌蚪(長出前腿)→大蝌蚪(長出後退)→小青蛙→大青蛙

3、學學青蛙跳一跳。首先,讓幼兒觀察青蛙前腿和後腿的區別,通過課件展示、幼兒觀察、教師總結讓幼兒知道青蛙蹦跳的原因是前腿短、後腿長而有力。然後讓幼兒模仿青蛙的跳,進一步加深幼兒的理解。

三、總結

小朋友在這段時間裏的觀察、記錄讓老師與小朋友都獲得很多收穫。每天都堅持、主動觀察小蝌蚪的變化,觀察得很仔細。比如:小蝌蚪的生長變化程度有快有慢,有的長出後腿,有的前腿也長出一條等。小朋友基本上能在同一時間把小蝌蚪的不同程度變化分別繪畫下來。小朋友對小蝌蚪的生長變化通過自己直接觀察、記錄後,有了很深的印象,也初步證實了小蝌蚪可以變成青蛙。

活動延伸:幼兒把觀察到的青蛙生長過程按照順序畫出來。

幼兒園魚科學教案篇2

一、活動生成

本次課程源於幼兒的一次科學區活動。那天我們在科學區中投放了蠟燭、瓶子及打火機。孩子們玩得很開心,其中有一位小朋友無意間將一支蠟燭折斷成長短不一的兩截。他一會兒用小瓶子蓋在一支短蠟燭上,一會兒將大瓶子蓋在短蠟燭上。他發現小瓶子裏的蠟燭熄滅得快。我們根據孩子的發現查找了一些科學資料,同時還進行了實驗,發現了蠟燭燃燒的幾個有趣現象,於是蠟燭燃燒的科學活動產生了。

二、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自主地操作實驗材料,進行各種探索,觀察蠟燭燃燒的有趣現象,初步感知空氣與燃燒的關係。

2、培養幼兒科學實驗的認真態度,激發幼兒探究科學的慾望。

三、活動準備

1、每位幼兒3支蠟燭(一支長、兩支短),一個透明的大杯子,一個透明的小杯子,一個盛有色水的碟子,一張記錄紙和一支筆,同時每組桌上放一支主蠟燭和一個打火機。

2、多媒體課件及展示台。

3、歌曲磁帶一盤,錄音機一台。

四、活動過程

(一)運用課件激發幼兒興趣,瞭解蠟燭的用途。

1、課件引入。

師:你們看。誰來了(多媒體演示蠟燭寶寶)?讓我們一起來和蠟燭寶寶説説話好嗎?

2、瞭解蠟燭的用途。

蠟燭寶寶:小朋友們好!你們想一想,人們在什麼時候需要我呢?

幼兒:過黑黑的山林時,停電的時候,過生日的時候……

蠟燭寶寶:小朋友們説得很對,我的用途確實很大,我不僅可以給別人帶來光明,還可以給你們帶來快樂呢!

師:小朋友,下面請你們點燃桌上的蠟燭,和蠟燭寶寶一起來唱歌吧!

幼兒點燃蠟燭,並和蠟燭寶寶一起唱《生日快樂歌》。

(二)啟發聯想,初步感知空氣與蠟燭燃燒的關係。

1、啟發聯想。

師:請小朋友們仔細想一想,我們用什麼方法可以將燃燒的蠟燭熄滅呢?

幼1:用嘴巴可以把蠟燭吹滅。

幼2:用扇子扇也可以將蠟燭扇滅。

幼3:把蠟燭拿到外面讓風一吹也會熄滅。

幼4:把蠟燭放在水裏就熄滅了。

幼5:我上次在科學區玩兒的時候,發現用瓶子蓋在蠟燭上面,蠟燭就熄滅了……

師:用瓶子蓋上去真的能使蠟燭熄滅嗎?讓我們來試一試吧!

2、幼兒操作實驗。

3、引導幼兒之間交流實驗結果。

師:這個辦法行嗎?(行!)那你們知道為什麼瓶子蓋到燃燒的蠟燭上,蠟燭會熄滅嗎?(請3位幼兒自己解釋。)

師:小朋友,讓我們來聽一聽蠟燭寶寶是怎麼説的吧!

放多媒體,邊觀看蠟燭熄滅的過程邊聽蠟燭寶寶的解釋:小朋友,你們知道嗎?我燃燒時需要空氣中的氧氣。當我被杯子蓋住後,裏面的氧氣就會越來越少。最後氧氣沒有了,我也就熄滅了。

師:噢!原來蠟燭燃燒還需要氧氣呢!

(三)引導幼兒自主探索,讓幼兒在探索中發現蠟燭燃燒的有趣現象。

1、師:小朋友,蠟燭寶寶還有許多有趣的祕密呢!你們想知道嗎?(想!)那你們看一看你的桌子上有什麼?

幼:一支長的蠟燭、兩支短的蠟燭、大的瓶子、小的瓶子、有水的碟子。

師:我們就來學做小小科學家,去找一找蠟燭燃燒的祕密。不過我們做實驗時要象科學家一樣仔細地看一看,耐心地做一做,還要不怕困難。只要你們仔細地看,耐心地做,你們一定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然後請你們將發現的現象記錄在這張表上(出示記錄表)。記錄時可以想想我們平時學過的記錄方法。

2、幼兒探索,教師指導,引導幼兒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同時注意鼓勵膽小的幼兒(有些孩子怕燙,有些縮手縮腳)和認真實驗的幼兒。

3、組織幼兒交流。請小朋友將自己發現的現象放在展示台上與大家交流。

幼兒a:我發現大瓶子蓋在小蠟燭上火熄得比小瓶子的慢……

幼兒b:我發現瓶子一蓋到3支蠟燭上,蠟燭很快就熄滅了……

幼兒c:我把蠟燭放到有水的碟子裏,發現火熄滅了,水就跑到杯子裏去了,還冒泡泡。

幼兒d:我發現火要滅時,就把瓶子拿起一點。一拿起瓶子,火又變旺了。

幼兒e:我將長的和短的蠟燭一起放在大瓶子裏,發現長蠟燭的火熄滅得快。

幼兒f:我發現我的瓶子變熱了,而且變黑了。(若有幼兒提出這個現象,師可追問幼兒:你們的瓶子是不是也這樣?(是)咦!瓶子怎麼會變熱、變黑的呢?幼:是蠟燭火燒熱的,黑的是煙。)

(四)引導幼兒再次探索,驗證。

1、師:剛才小朋友們發現了這麼多有趣的現象,你們可以看一看,哪種現象自己還沒有發現,再去做一做實驗吧!還可以和別的小朋友交流一下自己實驗中的想法。

2、幼兒再次自主地實驗,教師注意引導幼兒將各種有趣現象都做一做。

幼兒園魚科學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知道貯存給現代生活所帶來的種種好處,瞭解粗淺的食物方法。

2.培養幼兒對生活小科學的探索興趣,滿足幼兒的好奇心。

活動準備

各種包裝食品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課題

教師:家裏有很多水果,吃不完怎麼辦?

引導幼兒想出儲存的辦法。

二、食物的加工與貯存

1.討論貯存水果的方法。

提問:水果可以怎樣儲存呢?

討論後知道,儲存可以真空包裝,曬成果乾,冷藏等,還可用真空包裝水果,儲存效果更好。

2.鼓勵孩子從周圍生活入手,尋找其他食物貯存的方法。

(冰箱低温貯存、真空包裝、添加防腐劑等。)

3.瞭解食物的加工與貯存

出示經過貯存加工的食物。(如肉禽、牛奶、小吃、蔬菜等。)

教師給幼兒讀一讀包裝上的説明,讓幼兒從包裝上了解其產地,感知由於經過加工貯存,

所以能運到全國各地,甚至海外,使大家都能享用。

三.食物的保質期與食用衞生

1.食物怎麼會變質的?變質的食物是什麼樣的?吃了變質的食物會怎麼樣?

2.討論:現在貯存食物的方法很多,是不是可以無限期地貯下去呢?

3.教幼兒學看保質期。

四、瞭解儲存食物的知識

1.食物有保質期,所以應在保質期內食用

2.食物貯存在冰箱裏,應生熟分開。

3.凍過的食物需要再烘熟煮透後食用。

小結:食物經過加工貯存後,容易流失部分的營養,因此我們最好多吃新鮮食物。

幼兒園魚科學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瞭解瓢蟲的外形特徵,初步瞭解瓢蟲的命名方式。

2、學習用目測撕的方法撕出瓢蟲的外形特徵,鍛鍊手部動作的靈活性。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悦。

活動準備:

各色手工紙,糨糊,抹布,瓢蟲圖片若干。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學習製作瓢蟲。

活動難點:瓢蟲的命名方式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

出示圖片

1、提問:你們看,今天老師請來了誰(瓢蟲,先出示7星,介紹完之後再引出它還有很多朋友,我們來看看它們長的什麼樣?)

2、你們仔細看看,他們長得哪些地方是一樣的,哪些地方是不一樣的?(形狀一樣,背上的花紋不一樣)

3、小結:瓢蟲是一類非常漂亮的甲蟲,圓圓的身體,鞘翅光滑或有絨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紅色或黃色的斑紋,或紅色、黃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紋,但有些瓢蟲,鞘翅黃色、紅色或棕色,沒有斑點;體長通常在1-15毫米之間。

4、逐一介紹瓢蟲:這隻背上的花紋是怎麼樣的----它叫__瓢蟲(7星是益蟲,其它都是害蟲)。

5、教師小結:我們見到或捉到瓢蟲時,往往會數一數鞘翅上的斑點數,隨後會説幾星瓢蟲,有時這種方法真的管用。因為瓢蟲的種類很多,不易記住名字。一般只要數一數鞘翅上的斑點或條紋,説幾星或幾條瓢蟲就可以對69.2%。不管怎麼樣,我們看到瓢蟲時,還是要數一數它的星點數。

(二)製作瓢蟲

1、講解方法:

(1)教師出示範例作品:

――“看看這只是什麼瓢蟲?”

“這張作品看上去和平時的剪紙作品有什麼不一樣?”

(2)幼兒議論,教師告訴答案是用目測徒手撕的作品,所以瓢蟲的邊線不像用剪刀剪出那樣光滑。

2、嘗試新方法:

(1)教師講解目測徒手撕瓢蟲的方法:

可以將紙對摺撕出完整瓢蟲身體。

可以將瓢蟲的身體分開表示在飛。

撕貼完成後,添上瓢蟲的花紋、眼睛、觸角。

(在粘貼瓢蟲時,要呈現瓢蟲的不同方向,使畫面生動。為表示瓢蟲在飛時,可以粘住瓢蟲一半的翅膀,另一半翅膀向外翻折。)

(2)幼兒操作練習,教師巡迴指導。

3、展示欣賞

幼兒介紹自己作品,欣賞同伴作品。

(這只是誰做的,這叫什麼瓢蟲,哪裏最可愛,我們給他取個好聽的名字)

幼兒園魚科學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看、摸、嘗、説等感知活動,激發幼兒為水果乾果分類的興趣;

2、在活動過程中,發展幼兒觀察、比較、分類的能力;

3、引導幼兒認識常見的水果和乾果,瞭解其主要特徵,能區分並分類。

重點難點

幼兒在活動中瞭解水果和乾果的特徵,能區分並分類

活動準備

1、實物水果若干、乾果若干;

2、小盆若干個,4個標盤;

3、ppt;

4、果實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引出主題

1、故事導入:秋天是個美麗的季節,在秋天裏會豐收很多的果實。松鼠媽媽為客人們準備了很多的水果和乾果,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觀看ppt。

3、請幼兒説一説松鼠媽媽都為客人們準備了哪些果實?(有香蕉、蘋果、開心果、橘子、核桃、花生……真多啊)

二、觀察、品嚐果實,比較異同。

1、教師提問:“小朋友們,在生活中你們吃過這些果實嗎?教師出示4組果實(蘋果和核桃、橘子和花生、梨和栗子、香蕉和開心果)請小朋友觀察、摸一摸是什麼感覺?相互討論並請小朋友説一説自己的感受。

2、請小朋友們品嚐蘋果和核桃,做比較,並説一説蘋果吃起來有什麼感受?核桃吃起來什麼感受?核桃會像蘋果一樣有很多的果汁嗎?

3、小朋友們,老師的這些果實中哪些像蘋果一樣吃起來味道甜美,有很多的果汁呢?(香蕉、橘子、梨)哪些像核桃一樣外殼堅硬呢,吃起來乾燥少汁呢?(開心果、花生、栗子)

4、教師小結:吃起來有很多果汁的,皮很薄的,它們是水果,吃起來乾燥少汁,外殼很硬的,這些是乾果。它們都是植物的.果實,不僅味道好,而且營養也非常的豐富,小朋友們要多吃。

三、果實分類。

1、小松鼠太粗心了,把媽媽準備的果實碰到了地上,混到了一起,小松鼠想請小朋友們幫忙把水果和乾果分開,好不好?

2、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3、總結:今天小朋友們不僅認識了水果和乾果,而且能根據它們的特徵進行分類,小朋友們真是太棒了。

四、遊戲《點果果》

現在每個小朋友來老師這裏取一張你喜歡的果實寶寶圖片,小朋友們就是這些果實寶寶,我們玩“點果果”的遊戲,小朋友們和老師一起念兒歌“點,點,點果果,點果果,水果乾果你是什麼果?”,老師點到哪個小朋友,那個小朋友就介紹自己是什麼果實寶寶,例如:我是葡萄,我是水果。然後遊戲繼續。

活動總結

?指南》中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於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在《水果和乾果分一分》這節活動中我首先通過故事導入,激發幼兒的興趣,導入主題,再通過對果實的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説一説等進行探索實際操作,運用幼兒的多種感官來感知水果和乾果的不同,知道它們的特點,並能區分和分類。最後運用遊戲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壞境中鞏固對水果和乾果的認知。在活動中每個環節設計的循序漸進,過度語句做到了銜接,整個過程動靜結合,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使本次活動達到了預定目標。在本次活動中,我也有不足之處,今後我會改進,做的更好。

幼兒園魚科學教案篇6

設計思路:

前幾天,我和孩子們一起遊戲時,我問孩子們:“你和爸爸媽媽捉過哪些小動物呢?”孩子們七嘴八舌的搶着説:“我捉過小蝸牛。”“我和爸爸媽媽捉過螞蟻。”“我捉過知了。”“那你們認識在稻田裏跑來跑去的蚱蜢嗎?”孩子們都搖搖頭,説不上來了。對於農村的孩子,我認為有必要讓孩子們瞭解這些常見的昆蟲的生活習性和外形特徵,於是設計了這節活動。

活動目標:

1、在交流、討論中分享有關蚱蜢的經驗與信息,產生進一步探究的的願望。

2、能大膽説出自己的發現或疑問,並進行記錄。

活動重點:幼兒分小組進行探索,並進行記錄。

活動難點:交流質疑:蚱蜢是怎樣長大的?

活動準備:蚱蜢、投影儀、幼兒用書《認識蚱蜢》。

活動過程:

1、回憶經驗:

説説捉蚱蜢時發生的趣事。

2、探索活動:

(1)、提出探索的任務,如蚱蜢怎樣跳高。

(2)、幼兒分小組進行探索,並進行記錄。

(將發現的祕密記在紙上,將問題記錄在有問號標記的紙上)。

3、交流質疑:

(1)、每組推派代表進行介紹。

(2)、根據小朋友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交流。

(3)、提出預設問題:蚱蜢是怎樣長大的?

(4)、結合圖片,小結蚱蜢的生長過程。(蚱蜢媽媽產下卵以後,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變成幼蟲,經過5——6次蜕皮以後,才能成為真正的蚱蜢。)

4、留疑:

把幼兒提出的,還未解決的問題作為下一階段探索的內容。

活動反思:

本節活動我運用了新穎的教學手法,給孩子們創造了觀察、記錄的機會,孩子們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去記錄自己瞭解的蚱蜢的一些事情和不知道的事情。孩子們交流時各抒己見,説出了好多成人都想不到的事情。

不足之處:在孩子交流蚱蜢不知道的事情這一環節,我沒有充分利用孩子的資源,幫孩子答疑、解惑,顯得有點倉促了。

幼兒園魚科學教案篇7

一、設計意圖:

無聲之間又一個冬天來了, 把秋天的最後一絲餘温包裹在了冬寒冷的懷抱。但是孩子們卻沒有忽略這些細小的變化,我説話怎麼在冒煙阿?”“我的手好冷啊!”“我穿了好多衣服,都動不了了!”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對冬天是什麼樣的產生了好奇,而關於冬天的話題引來了更多孩子參與其中。於是,我們就本次活動,試圖讓幼兒在説説看看玩玩中,感受冬天的季節特徵,瞭解動物、人類不同的過冬方式。對冬天有一個更真切的認識。

二、活動目標

1、感受冬天的季節特徵,瞭解動物、人類不同的過冬方式。

2、知道冬天的時候應該多運動,身體才能更健康

3、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活動準備

1、冬天的情景圖片若干

2、幼兒已瞭解一些冬天的特徵(活動前教師讓幼兒向爸爸媽媽瞭解)

四、活動過程

(一)問題導入:説説冬天是什麼?

1、師:現在進入什麼季節了?(冬天)冬天是什麼哪?冬天有些什麼變化哪?

2、教師鼓勵幼兒進行回答,並及時的表揚回答積極的幼兒。

3、教師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圖片,讓後再請幼兒進行回答冬天的.特徵。

4、教師小結:重點關注冬天動物遷徙、人們衣着等方面的變化(冬天人們換上了厚厚的冬衣,戴上棉帽……)

(二)遊戲:找冬天

1、師:冬天還是怎樣的哪?我們一起來找一找。

2、在眾多圖片裏找出冬天情景的圖片,並説説為什麼?

3、以散文《冬天來》進行小結。

(三)閲讀《冬天是什麼》

1、請幼兒打開自制圖書《冬天是什麼》,邊看圖書邊欣賞教師朗誦散文

2、師:冬天是什麼?

重點:引導幼兒邊看圖書邊根據圖書內容進行回答。

3、師:冬天還是什麼哪?我們到處去找一找看一看吧。(可進行延伸活動――續編散文《冬天是什麼》)

五、活動總結:

教師總結幼兒今天的表現,表揚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表現積極的幼兒。讓幼兒在進行遊戲的同時,感受到科學活動的快樂。同時,教師要照顧到那些在活動中比較安靜的幼兒,使其也能在活動結束的時候獲得快樂,以培養他們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