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蔣勛説唐詩》有感唐詩蔣勛説讀後感5篇 探索唐詩的魅力:蔣勛的解讀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5W

《蔣勛説唐詩》是蔣勛先生的一部經典詩歌研究著作,以其深刻的解讀和獨到的見解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在閲讀並聽取蔣勛先生的講述後,我們更進一步領略到了唐詩的博大精深,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處。

讀《蔣勛説唐詩》有感唐詩蔣勛説讀後感5篇 探索唐詩的魅力:蔣勛的解讀

第1篇

很久很久以前,有人在文學的土壤上播下了一粒種子――一粒詩的種子。後來,經過一千多年地汲取營養,努力成長,終於開花。

這朵花,叫唐詩!唐代是詩的盛世,也是詩作成就的巔峯。

去年暑假,我讀了《蔣勛説宋詞》,今年暑假,我看了《蔣勛説唐詩》。讓我觸摸到了安靜的王維、狂傲的李白、樸實的杜甫和正直的白居易等,而我偏愛李白,頗與陶淵明獨愛菊,周敦頤獨愛蓮志同道合呢。

吾愛李,愛他的大膽創作,愛他的孤獨。李詩中無不透露着他那種驕傲的孤獨。

李白,他大膽創作。如《蜀道難》開頭三字:噫籲劍【菟搗譯成白話文就是啊啊啊!我見過用一個啊,用兩個啊,就是沒見過連用三個啊的。我想李清照連用六七個疊詞,該是李白三個的延續吧,李白好一個開創先鋒。

李白,我認為他也很孤獨。很少人能理解他的老莊思想,多時,他的夥伴只有大自然,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樣的千古絕句就是他孤獨的最好例證。

世界那麼大,讀着他的詩,我有一點悵惘,也帶一絲虛無。暑假中,我也常常會關上門呆個半天,只在媽媽叫我吃飯時,我才打開房門與外界接觸。當然這些行為,引起了爸媽強烈的不滿,但是,我卻依然我行我素。當我把自己拘囿於僅有的幾平方米的空間時,我的內心感到無比的踏實,在這裏,我不受任何打擾,盡情做着我想做的事情。在自我拘禁的這段日子裏,我寫下了我的寶塔詩――浮萍。

初嘗寫詩,才發現千難萬難,押韻、平仄、字數、內容形式,而我不及詩人的一星半點兒,更別説如李白這樣的大詩人了。突然間明白了,李白驕傲的孤獨是因為他的登峯造極無人能企及,而自己給自己營造的孤獨是多麼片面、多麼狹隘,這種孤獨只有把自己逼近死衚衕。

花開終有花落時,在唐朝,這朵花曾嬌豔無比地綻放過,可最終凋謝了。我們能做的,只有仰慕古人的光輝,去欣賞、去模仿。我想,再過幾百年,也許又會開出那充滿智慧的花瓣吧!

讀書可以開闊眼界,積累素材;可以借鑑方法,學習表達。本文的作者喜歡讀書,本篇習作精於立意,巧於構思,善於表達。作者把自己的感慨推到頂點,李白的大膽創作,極致的孤獨,有感歎,有敬佩,努力去模仿創作,讀書貴在既能“入乎其內”,又能“出乎其外”,既讀懂文本,又讀出自我,有着自己獨特的視角,融入了自己濃烈的感慨。

讀《蔣勛説唐詩》有感唐詩蔣勛説讀後感5篇 探索唐詩的魅力:蔣勛的解讀 第2張

第2篇

最近我在讀《蔣勛説唐詩》一書,在讀之前,我以為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嚴肅的文學研究作品,卻不想一打開此書後,就被簡潔直白,旁徵博引的評論,風趣幽默的語言吸引。

這本書通過介紹唐朝各個時期的六位詩人,講述了唐朝的興衰與唐詩文化隨之的發展和變化。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譽為“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而蔣勛先生對其中所藴含的唐的精神的剖析,對唐詩格式的解説,令我對這首本以為已耳熟能詳的詩的理解又更進了一步。而李白又是另一種風格。《將進酒》的狂放不羈,《蜀道難》的大膽想象,李白作詩不受格律束縛,反而善加運用,在作者的帶領下,我感受着《蜀道難》多變的韻律節奏,體會着李白用多變複雜的節奏韻律所表現出的蜀道崎嶇難行,地形陡峭險峻的特點。安史之亂時期的詩聖杜甫,關心百姓疾苦的白居易,他們二人有很多描寫戰亂,兵役重壓下百姓的苦難和無奈。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新豐折臂翁》,《賣炭翁》的解讀,令我更深入地瞭解詩人心裏的悲哀和憤慨。而作者以兩首詩對比白居易寫《長恨歌》,表現出詩人的心境變化,令人感歎。李商隱的時代已是晚唐,昔日繁華只似大夢一場,在李商隱的詩中見到“向晚”,“凋碧樹”,“夕陽”等意象,總讓人感到一絲感傷。而有時,又有一種對生命的感悟。有人説晚唐時的詩詞藻華麗,但我讀了這本書後,卻感到自己明白了那個時代的詩人們那難言的情感。

書中不僅介紹唐詩,也詳細地介紹了唐朝不同時期不同的風氣,政治,大眾的思想習慣,從而也使我很多以前有不理解或認為詩人寫的奇怪的地方有了正確的認識,有盛唐的歌舞昇平,思想開放,才有了李白的隨意瀟灑;有了安史之亂這樣的戰亂時期,才有了杜甫這般的憂愁悲憤;有晚唐繁華落盡,才有了李商隱的感傷嗟歎。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偉大,而作者則帶領我們去真正理解,感受這份偉大。

第3篇

這首名為《天涯》的五絕,時常出現在蔣勛先生的畫作裏。第一次看到時,我很驚訝蔣勛先生的佛性禪心:山光日影,鳥語花香,淡淡斜斜,盡入眼底。後來知道,這詩是唐代李義山的作品,我是自己孤陋寡聞了。

這回讀書社指定要看《蔣勛説唐詩》(中信出版社版)一書,我細讀一過之後,瞭解到這本《説唐詩》,是從美學與文學的角度來引導欣賞唐詩的美學意藴:畫面感、唐代詩人的生命與宇宙觀。在蔣先生的眼裏,唐代的詩歌是中國傳統文學的黃金時代,其獨特的燦爛與華美彷彿人生命的一次出走,一次度假,一次異於漢文化傳統農業文明的狂放與豪邁,與異族之風韻類同。他從鋪陳唐代的整個大背景開始,然後重點放在“一篇五人”之上,最後以唐代詩歌形式的完美、成熟收束。“一篇”即以“孤篇壓倒全唐”的張若虛之《春江花月夜》,“五人”是盛唐的王維、李白、杜甫,中唐的白居易以及晚唐的李商隱。其間,談到唐代詩人大宇宙觀的生命意識和自然流露的驕傲、自負時,還花了一些篇幅談到陳子昂。

作為畫家和美學家的蔣勛先生來説唐詩,完全屬於跨界之作,對詩篇的解讀雖偶有妙思,但鮮有個性和創見(很多見解就是聞一多先生的《唐詩雜論》和林庚先生的《唐詩綜論》裏的結論,讀來實在也沒有什麼深度和新意),然而就因為跨界和蔣勛先生的名聲,卻帶有很強的普及性,讀的人反而很多,對閒人讀詩詞的確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可是,我合上書本細思,卻只是鮮明地感受到四個字:“美言不信!”內容、表達上紕漏之多,大有焚琴煮鶴、牛嚼牡丹一類煞風景之感。古人云:“開卷有益”,真的是開什麼卷都有益嗎?孟子云:“盡信書,不如無書。”在書籍如汗牛充棟的今天,我們又該如何審視閲讀呢?這就很有説説的必要了。

“灩”是什麼?是日光或者月光在水波上的反光,這個字本來是水字邊,又加上一個形容花的豔麗的字。(第33頁)按:灩,水波流動貌,或水滿或水滿而溢出。何時成反光了?這個字難道還有不是水字旁的麼?而且“豔”字本也不是形容花的豔麗的,是鮮豔、漂亮之意,是用來指美女的。後引申指色彩鮮明或指有關愛情方面的事。

“甸”是被人整理出來的一畦一畦的圃,就是田。(第35頁)按:甸,古指郊外(古時外城稱郭,郭外稱郊,郊外稱甸)。咋就成田了呢?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凝睇’就是忍住眼淚。”(第176頁)按:凝睇,定睛看也。廣東話中説“看”還用睇字,啥時就成了眼淚了呢?

這些對字詞基本意思的解釋,望文生義,隨意揮灑,令人生畏。

“卷不去”與“拂還來”是非常好的兩個對仗,只有唐詩才會有這麼講究的對仗關係。“白雲”和“青楓”也是對仗(指“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兩句):顏色對顏色,名詞對名詞。(第42頁)按:“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怎麼成了“兩個對仗”?只有唐詩講究對仗麼?注意“只有”二字!難道宋詩什麼的就不講究對仗了哈?還有,“白雲”和“青楓”句對仗麼?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非常對仗的句子,形容女子的美。(第167頁) 不是連國小生都知道,“回眸一笑百媚生”跟“六宮粉黛無顏色”不對麼?

“悠”韻、“愁”韻、“樓”韻大概是古代詩人用的最多的韻,因為這個韻部的字都很漂亮。你不相信可以看看喝酒的“酒”,發愁的“愁”,秋天的“秋”,上樓的“樓”,這些放在一起已經很像詩了。(第39頁)按:這幾個是韻腳字,全屬於“十一尤”韻,有那麼多韻部麼?而且這是用的最多的韻麼?詩人喜歡用的韻,難道不是因為情感或韻部寬的原因而是因為字漂亮麼?蔣勛先生在這兒似乎隨意發揮了。其實,韻字是有聲音意義的,而“四支”“七陽”“一先”“八庚”“十一尤”等韻部,古人寫詩喜歡用,是因為寬韻罷了。

“江潭落月復西斜”中的“斜”字在古代是開口韻,這裏押的是“發花”韻(第45頁)按:上平聲“九佳”韻,下平聲“六麻”韻,合稱“佳麻”韻,何來“發花”韻?況且“發”是入聲字,怎能與“花”同韻?

講古詩而沒有嚴謹的遵守格律和音韻方面的知識,只是任意地滿嘴跑火車,越普及,讀的人越多,就越貽害無窮啊!

文化方面的差錯也有很多,我繼續從他講的《春江花月夜》和《長恨歌》中舉例:

初唐時,還有很多五言、四言、六言夾雜的詩句出現,比如大家很熟悉的初唐詩人王勃,他最有名的《滕王閣序》,我想大家在教科書裏可能都讀過,他寫:“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關山難越”是四言,“誰悲失路之人”是六言,“萍水相逢”是四言,“盡是他鄉之客”是六言,還是在用“四六”的形式,這是魏晉南北朝的詩人琢磨出來的規矩和結構,一直延續到初唐。(第27頁)蔣勛先生説的是詩的演變吧,竟然拿一篇賦文來做依據!這是哪兒對哪兒啊,連文體都不弄靈清,夫復何言?可偏偏就是《滕王閣序》後面的《滕王閣詩》,卻是一首轉韻的完整的七言詩,其實這就已經是自打嘴巴了。

再看下一句:直到《春江花月夜》出現,()我們看到一個很完整的七言詩的形式。(第27頁)要説七言詩完整的形式,漢武帝的《秋風辭》,曹丕的《燕歌行》不就是麼?要説完整而完美的七言詩,就初唐時期,在張若虛之前的就有盧照鄰的《長安古意》,王勃的《滕王閣詩》,杜審言的《渡湘江》,以及引領了曹雪芹創作《葬花吟》的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等名篇,與張若虛同時代的沈縉凇⒑刂章等也都有許多七言傑作,難道能説《春江花月夜》就是七言形式上完整的作品麼?

“温泉水滑洗凝脂”我們看到了文學史上非常少有的對女性肉體的直接描述,“凝脂”這兩個字,大概不是會被經常運用的。也很少會被男子拿來形容女子的身體。(第168頁)早在《詩經 衞風 碩人》裏就寫“手如柔荑,膚如凝脂”了好不好!而且從宋代的話本始,及至明清的才子佳人小説裏,哪一個不是喜歡用“膚如凝脂”來形容女子的呢?

這只是我僅在兩篇以張若虛和白居易為主題的演講中摘舉的例子,其實在書中,王維和李白也都十分受傷。歪曲史實,整蠱國籍血統等等,真是興會淋漓啊!我就不再一一列舉了,學友們只要去翻翻書,都顯而易見的。在本書裏,蔣勛先生總是喜歡將個別説成普遍,將一次説成永遠。説者口滑,聽者耳順,效果呢,的確蠻不錯的。至於文外之旨,生命美學,那你就聽他掰下去好了。

諸位,像這樣不嚴肅的`演講,不嚴謹的寫作而成的書,我認為不讀也罷!

那麼,我們該讀些什麼書呢?我以為,我們讀書,研究文化和文學,首先要會做加減法!先做加法,後做減法;30歲前做加法,30歲後做減法。加法重要,減法更重要,也更為艱難。減法難做,是因為我們曾經處於文化匱乏狀態,見字而敬,見文而信,見書而畏,不存在敢於大膽取捨的心裏高度;其次,缺少品鑑高度,青年一代多無法順利閲讀中國文化的傳世經典,整個社會的文化也愈來愈墮落無底線,許多淺妄之徒的作品都顯榮一時、哄傳一時了。更有些所謂的“專家”跨界反串,賺足眼光,但多是人云亦云,甚或紕漏百出。諸如此類。

但是,只要是精神文化,絕對是有品級上的高低之分的,這是文學的高貴之處!記得《紅樓夢》中林黛玉曾推薦香菱去讀王維、李白、杜甫三個人的五律、七律和七絕,他們三人就是唐詩的三座高峯,也代表了三派學問的:王摩詰是釋,是禪宗;李白是道,是老莊;杜甫是儒,是孔孟。因此林黛玉才推薦香菱去讀他們詩集。所以,在我們這個應該做減法的讀書年代,一句話:必須讀原典!讀高品級的中國文化、文學經典原著!讀書人要從當代文化圈的吵嚷和裝扮中逃離,濾淨心胸,騰空而起,靜靜地遨遊於從《詩經》到屈原、司馬遷、陶淵明、王維、李白、杜甫、蘇東坡、關漢卿、曹雪芹,以及其他文學星座的蒼穹之中。

王力先生在《詩詞格律十講》中就曾提出:“詩寫下來不是為了看的,而是為了‘吟’的。”吟誦,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生命活態,它能深化對文學經典作品的理解。古典詩詞文賦包含了很多文字本身所沒有的意義,但這些意義是附隨作品的聲音一起流傳的。吟誦不僅有旋律、節奏、結構,而且聲音之高下、強弱、長短、清濁,這一切都是用來表達理解的。古人的心態、情緒、意境,只有吟誦的時候最接近、最能體會。古人作詩時,往往一邊構思,一邊吟哦推敲作品的音節的。1前,每個讀書人都會吟誦,只有吟誦,才能分辨出哪個字音最美,陰聲陽聲哪個最好。所以詩都是“吟”成的。你看,李白“吟詩作賦北窗裏”,杜甫“新詩改罷自長吟”,韓愈“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白居易“終日歌吟如狂叟”……因此,作為我國誦讀古典文學作品的特有傳統方式的吟誦,是作者創作、推敲詩文的重要手段,也是讀者學習、欣賞詩詞文賦的最佳途徑。

有書友可能會説:“我們朗誦多美啊,何必要吟誦呢?”其實這不是聲音美不美的問題,而是對不對的問題。吟誦與朗誦的區別,在於吟誦是漢語自古以來的讀書腔,是讀我們的聲調型語言的,是正確的,而朗誦是話劇腔,是讀重音型語言的,讀現代文合適,讀古典的詩詞文賦就矯情了,讀不出文氣和詩韻。所以古典的詩詞文賦要吟誦,而不是朗誦。

其實,用吳語吟誦詩詞是最佳方式(當然,粵語、閩南語也好),因為吳語完整保留了古漢語的“入聲”.入聲詞發聲急促有力,實乃“漢語之骨”.如果用吳語和普通話分別讀一遍杜甫的《佳人》,岳飛的《滿江紅》或李清照的《聲聲慢》等,很明顯可以感覺到,吳語念得更有力,更押韻,更符合原詞的感情特質。這是因為原詞用的是入聲韻,只有念出這些入聲字,才能充分表現出詞的聲情。其實,一直到民國以後的“老國語”,都保留了入聲字的,這是對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尊重,保證了中國文化的傳承。可惜自推行普通話後,取消入聲,人為造成與古代文化的割裂,傳承兩千多年的雅言消失,“興於詩”的傳統也難以恢復,這是中國文化軀體上斫深見骨的傷痕。

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是什麼?“本”就是修身。《大學》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中國傳統的各種活動,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等等,一切都是以修身為核心的。我們的讀書吟誦,寫詩寫文章,也都是為了修身,為了增加生命的厚度,為了活出人的本色!最後,讓我用大荊話為大家吟詠一首古詩。

第4篇

很久很久以前,有人在文學的土壤上播下了一粒種子——一粒詩的種子。後來,經過一千多年地汲取營養,努力成長,終於開花。

這朵花,叫唐詩!唐代是詩的盛世,也是詩作成就的巔峯。

去年暑假,我讀了《蔣勛説宋詞》,今年暑假,我看了《蔣勛説唐詩》。讓我觸摸到了安靜的王維、狂傲的李白、樸實的杜甫和正直的白居易等,而我偏愛李白,頗與陶淵明獨愛菊,周敦頤獨愛蓮志同道合呢。

吾愛李,愛他的大膽創作,愛他的孤獨。李詩中無不透露着他那種驕傲的孤獨。

李白,他大膽創作。如《蜀道難》開頭三字:噫籲嚱!據説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啊啊啊!我見過用一個啊,用兩個啊,就是沒見過連用三個啊的。我想李清照連用六七個疊詞,該是李白三個的延續吧,李白好一個開創先鋒。

李白,我認為他也很孤獨。很少人能理解他的老莊思想,多時,他的夥伴只有大自然,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樣的千古絕句就是他孤獨的最好例證。

世界那麼大,讀着他的詩,我有一點悵惘,也帶一絲虛無。暑假中,我也常常會關上門呆個半天,只在媽媽叫我吃飯時,我才打開房門與外界接觸。當然這些行為,引起了爸媽強烈的不滿,但是,我卻依然我行我素。當我把自己拘囿於僅有的幾平方米的空間時,我的內心感到無比的踏實,在這裏,我不受任何打擾,盡情做着我想做的事情。在自我拘禁的這段日子裏,我寫下了我的寶塔詩——浮萍

初嘗寫詩,才發現千難萬難,押韻、平仄、字數、內容形式,而我不及詩人的一星半點兒,更別説如李白這樣的大詩人了。突然間明白了,李白驕傲的孤獨是因為他的登峯造極無人能企及,而自己給自己營造的孤獨是多麼片面、多麼狹隘,這種孤獨只有把自己逼近死衚衕。

花開終有花落時,在唐朝,這朵花曾嬌豔無比地綻放過,可最終凋謝了。我們能做的,只有仰慕古人的光輝,去欣賞、去模仿。我想,再過幾百年,也許又會開出那充滿智慧的花瓣吧!

第5篇

這本書我和老公一起讀的,但方法截然不同。我花了五六個小時逐頁逐字認真研讀,把喜歡的句子畫上波浪線,再花了兩小時做讀書卡片。老公歪在沙發上,書頁翻得嘩嘩響,兩個小時從頭看到尾。我和他交流讀書感受:“你覺得蔣勛寫得咋樣啊?”他傲嬌地一揚頭:“我只是用這本書複習了一下以前讀過的唐詩,回味了一下詩句,至於蔣勛寫的啥,我不關注。”

看他那拽拽的樣子,我心裏很怒,很想照他鼻樑捶上幾下,打掉他從骨子裏透出來的自信與自負,但卻不得不承認,他這個讀書方法更有效率。因為幾天過後,如果不回頭翻書和卡片,我也不太記得蔣勛説了啥,只記得那些重温的詩句了。

?蔣勛説唐詩》其實一本演講實錄,是蔣勛演講、別人整理的。共分十講,着重介紹了《春江花月夜》以及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五位詩人的作品,選作充分體現了蔣勛個人的審美情趣。比如他選講了《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但我覺得這首不如《夢遊天姥吟留別》。

蔣勛自稱是“大眾美學教育”者,所以這本書是給大眾看的,相對淺顯,有點像《百家講壇》,力求讓聽眾聽懂,同時又要給人以美的體驗,講解的詞語非常華麗、華美,力求給聽眾以唯美的體驗和感覺。

這本書有相當大的篇幅是逐句講解,可以説這部分對我啟發不大,但下面幾個觀點或心得於我而言是新的,讀畢讓我覺得值得一記:

一是這段話:“唐朝為什麼會帶給我們感動?因為唐詩裏有一種燦爛與華美,唐朝就像漢文化一個短暫的度假期,是一次露營,人不會永遠露營,最後還是要回來安分地去遵循農業倫理。為什麼我們特別喜歡唐朝?因為會覺得這一年回想起來,最美的那幾天是去露營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暫的出走。”

這個觀點我非常贊同,相對其他朝代的沉悶、壓抑、循規蹈矩,唐朝顯得是那樣的張揚、活躍、跳脱,唐詩裏盪漾着一種強勁的生命力,每當你消沉、抑鬱,讀一讀唐詩,就會給自己的精神補補鈣,第二天又能昂首上路。唐朝果然就像度假日,留給我們的都是鮮活的記憶。

二是關於王維詩歌風格的不同體現。以前我讀王維的詩,心底會隱隱覺得奇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畫閣朱樓盡相望,紅桃綠柳垂檐向”,這些詩句相互之間太矛盾,風格差異過大,不像同一個人,但也僅僅是覺得奇怪而已,從未去思索,從未去探究。

而今看了蔣勛的文字,終於解開心底的疑慮,蔣勛用反覆的對比,讓我們看到王維的心路:曾經年少,恣意張揚;曾經出塞,眼界開闊;曾經高官,看盡繁華;曾經入獄,受盡折磨;終於避世,勘破人生。瞭解了這些,再讀王維,才能理解詩句背後的意義,才能讀懂詩中映射的心語。

三是蔣勛讀詩的經驗:“《春江花月夜》讓我賺了挺多錢,因為爸爸説你背一句,我給你一塊錢,所以就把這首詩背熟了,後來又很喜歡用毛筆寫,所以對於這首詩我有背誦的經驗、記憶的經驗、手抄的經驗。詩跟小説不同,文字非常精簡,你去閲讀的時候,又去抄寫,與純然閲讀印刷出來的詩,感覺有一點不同。…………如果你手抄過這首詩,與這首詩的情感,會有一點點不一樣。”

我讀詩,背的'多,會反覆背,寫的少,偶爾開會時無聊,在紙上默寫一下。看了蔣勛的説法,覺得非常有道理,寫過之後,你對詩的感情和理解會更進一步,就像談戀愛,本來只是互相聊天,後來忽然有一天,拉手了、擁抱了,一下子覺得親密起來。

四是對兒童詩歌教育的一點想法。蔣勛的原話不是針對兒童讀詩的:“我希望這首詩可以是被忘掉的東西,有一天把它忘得乾乾淨淨了,也許在某一個月圓之夜,在某一個角落,忽然一個句子跑出來,那個時候才是這首詩影響最大的時候。”“好的詩不是專業研究的對象,好的詩是活在口邊的,它常常被人脱口而出,契合了生命在剎那的狀態和體驗。”“希望大家讀過這首詩,一走出去就忘掉,把它忘得乾乾淨淨,有一天,你不要盼它,它就會回來。它會變成你生命的一個部分,躲在角落裏,忽然就告訴你“江天一色無纖塵”,也許在希臘,也許在高雄,你也不知道它在什麼樣的時刻等着你”。

蔣勛的這些話可以説道出了讀詩背詩的真諦所在,不是為了考試得高分、不是為了炫耀記憶力有多好,全是為了某個時刻,脱口而出,哦,這句詩用來形容眼前的情景或概括此刻的感受是多麼的貼切。

我去四川,車行走在盤山道上,心中有特別多的感慨,那時候覺得我要是會背《蜀道難》該多好啊!可惜之前我一直覺得太拗口懶得背。後來讀到“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覺得我要是早知道這兩句詩,過二郎山的時候吟誦一下該多麼有意境啊!

我小時候挺喜歡背詩,但那時候我媽媽還要求我把後面的解釋也背下來,解釋太長了,常常有好幾頁,背了幾篇實在背不動就把書藏起來了,就這樣錯過了記憶力最好的階段。又偏愛唐詩,不喜宋詞,最近這些年才慢慢咀嚼出詞中滋味,雖然現在也堅持背誦,但常背常忘,下了很大功夫背會了《春江花月夜》,二十幾天沒複習,記憶就成殘片了。

我有個同學兒子三歲多,聽其他同學説已經會背《唐詩三百首》了,被稱為神童。我覺得我媽媽和我同學的做法都有點極端了。

小孩子是一定要背詩的,但不要急,慢慢來。不用理解詩的意思,會背就好,音對別讀錯別字就好,總有一天他會明白這首詩到底寫的啥。不要操之過急,一下子背幾百首,如果不能反覆練習回憶,也是會忘掉的。每週能背一首就好,讀高中前能會背五百首,這一生就有了一筆巨大的財富。循序漸進,一首一首地背,讓背詩成為一種習慣,讓背的詩成為骨子裏的深刻記憶,將來有一天當週圍情境與某句詩契合時,能夠脱口而出,得到心靈上的喜悦和慰藉,孩子會特別感謝你。

總之,《蔣勛説唐詩》這本書,深入淺出、清新華麗、小有啟發、值得一讀。但我們時間寶貴,要讀的書還有很多,所以——讀一遍就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