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星期天》教學反思範文3篇 《那個星期天》的教學反思:對學生課堂體驗的深度思考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6W

本篇文章介紹了一篇名為《那個星期天》的教學反思範文。這篇文章涉及到教育、人性、生命等方面,為讀者帶來多層次的思考。閲讀本文,您將獲得新的啟示和靈感。

《那個星期天》教學反思範文3篇 《那個星期天》的教學反思:對學生課堂體驗的深度思考

第1篇

今天我們班講授了《那個星期天》一課,是史鐵生寫的回憶性散文。課文記敍了母親答應帶孩子出去玩,但由於家務繁忙而一次次爽約的事。課文大量運用心理活動的寫法,很好地刻畫了孩子的`內心的變化。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插圖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語文書上的插圖非常豐富,這一課書中兩幅插圖聚焦課文第四段和第六段即無聊的活動、以景襯情。學生明白“我”跳房子、看着天、撥弄蟻穴、翻看畫報是我焦急、無聊的表現。第二幅插圖重點關注“我”的表情,理解心裏變化。

抓住關鍵詞句細讀文本,緊扣上下文內容和文章思想情感,“昏暗下去僅僅是説傍晚來臨,天色暗下去嗎?”學生通過閲讀下文,可以知道是母親答應帶她出去,而爽約,孩子的心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是運用環境描寫的方法來寫孩子的心理變化的。

授課結束後仍有部分學生對描寫方法,敍事性散文了解不夠理解。 4.改進措施

本課的心理活動描寫較多,教授學生朗讀技巧,學會體會感情,放慢閲讀速度。

《那個星期天》教學反思範文3篇 《那個星期天》的教學反思:對學生課堂體驗的深度思考 第2張

第2篇

這節課是《那個星期天》的第二課時。我在環節上採用了“移步換法”的設計。

首先創設情境由剛剛過去的父親節導入,學生對剛發生過的事情感受和印象深刻,很自然的引入課題,激發學生興趣。

接着帶領學生進入“名人吧”瞭解作者,只有知作者,明內容,才能更好的體驗角色。

進入“拾貝吧”認識一些美麗的貝殼——詞語闖關,複習詞語,檢查預習,為下文的學習掃清障礙。同時把詞語當做“貝殼”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讓學生開火車進行詞語闖關,也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

進入“體驗吧”進行角色體驗,體驗在這一天裏心情經歷了什麼樣的變化,以及學習作者是怎樣在具體細緻的敍述中,真實自然的表達內心感受的`,此環節讓學生用自己的一雙慧眼把文中的句子找出來,給大家交流、分享,而沒有將大量的句子在課件上展示,是因為不想束縛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自己找,自己説,暢所欲言。特意出示文中有一處的觀察點發生轉換的句子,讓學生站在孩子的視角來觀察和理解。這個地方的設計也是為了突破本課的難點,品析把握文章以孩童視角觀察、感受生活的方式。最後讓學生明白作者是運用了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環境描寫、排比想像等方法真實自然的表達內心感受的,從而突出了重點,達到了教學目的。

進入“談心吧”,站在孩子的立場,把自己當做文中人,把老師當做“母親”,就一些實際問題談自己真實的看法。讓學生感受孩子的失望與無奈,辯證認識母親與孩子溝通中出現的問題。學生一開始談論這個問題時,是片面的,認為她是為了家庭而忽略了孩子。我於是引導:原來這樣做也可以成為一位好母親,那以後當我的孩子想出去時,我就説行行行,等我忙完了就去,但就是不去(笑)。立即有學生髮言: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辯證地對母親進行評價,從母親忙碌於家務中脱不開身來評價,她是一位好母親;但從因為孩子小,就不兑現對帶他外出的承諾評價,她不是一位好母親——這樣做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理。

最後進入“寫作吧”,學了本文,體會了文章細膩生動的心理描寫,並模仿借鑑。給出四個題目,讓學生自主選擇,採用本課學到的方法進行練習,並口頭描述,達到授人以漁、學以致用的目的。

我認為,高年級的學生每學習一篇文章,不僅要知道作者寫了什麼,還要知道作者採用什麼方法寫的,並且要把學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寫作當中。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境界。

這節課的設計和引導方式還有不足之處,有待改進,我會在以後教學中通過再實踐、再反思改進的。

第3篇

?那個星期天》是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是史鐵生寫的回憶性的散文。課文記敍了母親答應帶孩子出去玩,但由於家務繁忙而一次次爽約的事。文章從孩子的角度,刻畫了母親的形象,讓我們感受到母親對孩子的愛。課文大量運用心理活動的寫法,很好地刻畫了孩子的內心的變化,是學生學習心理活動描寫方法的好教材。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插圖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語文書上的插圖非常豐富,是課文重要段落或者難理解段落的一個形象解釋。教學中藉助插圖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語言、想象等諸多能力,使課堂活力四射,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一課書中兩幅插圖聚焦課文第四段和第六段即無聊的活動、以景襯情。教學中我讓學生仔細看圖,圖文對照,第一幅插圖上為什麼有四個“我”?用筆在圖中標出“我”分別在幹什麼?課文段落中,為什麼一連寫了五個“我”?能省略嗎?學生明白“我”跳房子、看着天、撥弄蟻穴、翻看畫報是我焦急、無聊的表現。第二幅插圖重點關注“我”的表情,朗讀課文,理解“我”的失望,忽然明白了時光已經過去了,不再回來了。通過聚焦插圖,學生觀察插圖,説説插圖,註釋插圖,閲讀能力、理解能力逐漸增強。

抓住關鍵詞句細讀文本,緊扣上下文內容和文章思想情感是進行文本解讀的一種重要方法。文中有一些句子含義較深,需要學生細細咀嚼。在教學第一自然段中“那是一個禮拜天,從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時,我問學生:“昏暗下去僅僅是説傍晚來臨,天色暗下去嗎?”學生通過閲讀下文,可以知道是母親答應帶她出去,而爽約,孩子的心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接着我告訴學生作者是運用環境描寫的方法來寫孩子的心理變化的'。這樣抓住“昏暗”這個關鍵詞,體會人物內心的變化,學習習作方法,效果明顯。

這篇課文點睛之處是心理活動的描寫。“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在上課開始,我就讓學生獨立默讀課文,找出“我”心理活動的詞語:“盼(激動)——焦急興奮——失望”,這樣既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又給予學生個性化的解讀的時間。

教學結束後,回顧頭來,看看自己的課堂教學,還是有一些遺憾:教學快要結束的時候,有的孩子提出:那位母親由於忙碌,而沒有帶孩子出去,疏忽了孩子的“正當要求”,這位母親是不合格的。此時由於時間關係,我只是模糊地説了,大家課下討論討論。其實我可以讓學生討論,寫一寫。進行探究。讓學生明白:這位母親對孩子有疏忽,也有發自內心的愛,文中母親看到孩子傷心難過的驚惶並且道歉的表現就是很好的證明。母親為生活操勞而忽略了孩子的要求,也是很無奈。她對孩子的愛令人感動。通過這樣的探究,學生對文中的母親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在後期教學中,要加強本課的朗讀指導。本課的心理活動描寫較多,通過環境描寫、人物動作描寫、心理獨白等寫出人物心理活動的變化,在朗讀的時候,和平時的課文略有不同,朗讀的時候,語速緩慢,語氣平緩,在第一二自然段中語速稍快,聲調上揚,要讀出激動、興奮;在第四、五、六自然段中,作者比較煩悶,焦急,無聊,在朗讀的時候,聲調低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