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愚公移山》《故事三則》7篇 戰勝萬千難阻,聞名天下傳奇:鄂教版三大故事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1W

鄂教版《愚公移山》《故事三則》是針對國小生開發的優秀教材,其中《愚公移山》講述了勇氣、毅力和團結的故事,而《故事三則》則讓孩子們瞭解思考、關愛和勇敢。這些故事通過形象生動的語言和插圖,深入淺出地傳遞正能量,是國小生必讀的好書。

鄂教版《愚公移山》《故事三則》7篇 戰勝萬千難阻,聞名天下傳奇:鄂教版三大故事

第1篇

以錢夢龍創造的字詞教學方式解決了《愚公移山》一文的字詞;

學生對愚公的行為議論紛紛:有人認為智叟才是明智的;有人認為愚公的精神是可嘉的,但做法是愚蠢的;更有人甚至認為中國人的落後正是信奉了愚公移山的愚蠢精神……

因勢利導,讓學生下一節課以辯論的形式討論“愚公究竟愚不愚”這個問題,到時大家根據所持觀點將位置分成相對而坐的兩個陣營,進行正反方大辯論。

課堂上正方(愚公不愚)與反方(愚公實愚)的第一回合交鋒的摘要:

正方:(先以課本語句為所,從愚公移山目的、過程、結果等方面論述了“愚公不愚”的觀點)。反方:愚公之愚,在於有勇無謀,不識變通。他一碰到二山問題,考慮還不周,就決心要把二山移走。愚公他雖有堅韌頑強、百折不撓的精神,但他缺少了靈活性,不思變通。倘若他當初選擇的是搬家而不是移山,那他只需把家搬遷,易地而居,二山問題即可迎刃而解,又何勞子子孫孫都為愚公的愚付出如此沉重的代價,糟蹋了他們的一生。愚公!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三歲小孩;子孫之難,無窮匱也。反方:從古至今,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愚公一樣,做事不考慮長遠利益,他們都不曾考慮對不對、值不值。就像有一些人一樣,決心要把“森林問題”剷除。於是,世世代代都在堅持不懈地砍樹伐林,終於,得到了上天的憐憫,上天賜予了我們“特大洪災”。試想,如果這些樵夫沒有砍那麼多的樹,就不會導致水土流失,洪災可就沒有那麼嚴重了。這都是前人的愚,給我們帶來的難。反方:拿破崙曾説過這樣的一句話:世上有四種人,聰明人、愚蠢人、勤快人、懶惰人;聰明而勤快的人、聰明而懶惰的人,甚至愚蠢而懶惰的人都可用,惟有那些愚蠢而勤快的人不可用。因為愚蠢通常會使他們走錯方向,而方向錯了,他們的勤快豈不是會造成更大的麻煩?反方:如今,在這個適者生存的時代,那些愚公式的人都會因無助於或少助於社會而被淘汰。所以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應考慮“移山”好還是“搬家”好。這才是智者,更是適者。正方:……

如我所預料,反方由於找到了第一屆新概念作文比賽的一篇獲獎作文,一下子就佔據了場上主動,而把老老實實依據課文,認為課文講得不錯的正方同學打了個措手不及。辯論出現了一邊倒的傾向,似乎大家已經完成了這場辯論。

分發下事先準備的一道文言加標點練習(前一段是錢夢龍教學時為鞏固課文字詞而作,後一段是我預測論辯賽的情況而作,為方便閲讀,下面都已加上了標點):

甲乙二生共讀《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長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蓋為子孫造福,非自謀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觀之,必謂愚公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觀之,則必謂愚公為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應,生乙復曰:“今欲變吾貧窮之中國為富強之中國,其事之難,甚於移山。若我十餘億中國人人人皆為愚公,則山何苦而不平?國何愁而不富?”生甲動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生丙聞二生之言,移席而笑曰:“愚公之精神雖甚可嘉,然其法則實愚也。移山何若搬家,所費之力寡,而子子孫孫免受山之阻、移之苦,何樂而不為?況移山之法,叩石墾壤,毀山之草木,損海之生靈,實有百害而僅一利之為也。愚公之愚,愚不可化也。”生乙聞言而正色曰:“見國土鄙陋而厭棄之,委身為他鄉之客,異國之子,實今人之常所為也。然則長此以往,何人整治吾鄉吾國,搬家之舉,雖省力少憂,然非大丈夫之所為也,毋須復論也。至若叩石墾壤之法,亦當初所僅能為之者。愚公及後來者,必能於幹中思,移中學,時至今日,有懸索之法,有隧道之法,有盤山公路之法。皆既能使山中之出傳之四方,復能使山外之物輸之於內;既可不損天地之大貌,復能達‘指通豫南,達於漢陰’之目標。愚公之為,何愚之有?”

在糾正標點並進行朗讀之後,辯論繼續進行,這時正反方的力量又起了一個大逆轉,原先認為自己無懈可擊的反方陣營中產生了相當一部分“倒戈相向”的起義者,而本來以為自己已必敗無疑的正方又看到了一片光明。並據此把對方原來提出來的盤山公路、高架索道都納入了“移山派”的“方法論”中……

最終的臨時性結論是:“愚公不愚”,我們應該以新的方法來完成愚公的“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的理想,並學習他那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就這樣,通過辯論,為一個具有積極意義的寓言故事重新正了名。而隨之而來生成的新的問題是:但在實際的生活中,我們的行為那些只是愚蠢之“愚”,那些才是“愚公之愚”呢?在“固執”與“執着”之間,我們走的究竟是哪一條道路呢?

從整體而言,語文課本知識是陳舊的、貧乏的,有的是脱離實際的(漢語語法知識)。正因為課本知識這種不如人意的善,使得學生在接受知識過程中,“知識所能引起的驚異、好奇、求知慾、挑戰性、征服欲、欣喜、認同等心理反應不足,動機、興趣、焦慮感、滿足感四個基本的學習心理條件,在知識掌握的過程中,所得到的支持度或滿足度,客觀上一般不高,換言之,這一知識羣本身(在未被教學加工時)的認知含量尚不足以提供各種‘支持’‘灌’的功能。”(摘自《課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4期,方武《課本對語言課程知識的建構》,引號內文字引自區培民著《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第7頁)

這讓我覺得知識應該是客觀的、理性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改變只是知識的功能而已。我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問題,但不知具體錯在何處,請網友們指點迷津。

鄂教版《愚公移山》《故事三則》7篇 戰勝萬千難阻,聞名天下傳奇:鄂教版三大故事 第2張

第2篇

★通過朗讀和思維訓練來開展師生雙邊活動,讓學生在泛讀感知、品讀感悟、研讀遷移中,達成教學目標。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屬於文學作品範疇。愚公是作品中一個藝術形象。這是一幅放大的書中插圖,請説出圖中各種景物、人物的名稱。(“太行、王屋二山”、“雲層”、“誇娥氏二子”、“愚公”。教師板書課題:“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篇帶有神話色彩的寓言故事,本文選自《列子·湯問》。這篇故事的內容是什麼?故事告訴了我們怎樣的道理,請同學們閲讀課文,仔細體會。

3、教師指導朗讀,學生練習後,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出節奏,讀出語調。

1、理解讀。對照書中的釋義,默讀課文。教師檢查閲讀效果,根據教師提示的要求,學生讀特定的句子(如教師提示:“請讀出寫愚公移山方法的句子,……原因的句子、……結果的句子”)

2、理解説。(每個同學根據老師提出的説的內容和要求,先個人思考,後小組交流,

3、理解寫。①感悟道理:愚公不畏困難移山,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後代人。愚公認識山不加增,人力能戰勝自然的道理。②設計板書:苦

懲_____ 險______諸______ 箕畚_____ 心_____ 雖_______ 匱_______感________

(教師設問激思,引導學生理解文中詞句的含義,以下設疑供選擇。)

3、愚公妻子和智叟話的結構相似,都對愚公的體力提出了質疑,這兩句話中包含的情感有什麼不同?

4、“江陰大橋”中的“陰”是什麼含義?地名或企業名中有類似的詞嗎?請舉例。

2、如果沒有玉帝的被感動,愚公的志願最終能實現嗎?

4、有人説“面山而居”不如“背山而居”,根本不需要耗巨資(人資,物資)去移山。

5、想一想,在中國革命歷,在現代化的經濟建設中,在你的學習生活裏,會遇到“山”嗎?面對“山”,我們應抱怎樣的態度?

1、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人們不能科學地解釋自然或社會的現象,就藉助於幻想中具有超人智慧的力量的神來解釋問題。神話往往代表了古代人民對自然力的鬥爭和對理想的追求。

2、愚公的精神,我們今天仍然需要,因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是偉大、艱鉅的,必須有堅毅的精神才能完成。所謂繞道搬家,是屈服於自然,是害怕困難、逃避矛盾的心理表現。

第3篇

太行(hang)萬仞(ren)懲(cheng)塞(se)汝(ru)曾(zeng)諸(zhu)箕畚(ji ben) 荷(he)孀(shuang)齔 chen 叟(sou)匱(kui亡以應(wu)厝(cuo雍(yong)

?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列子》這部書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説。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膾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説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鬥的道理。毛澤東同志曾經用這個故事教育全黨:只要能團結全國人民大眾和我們一齊奮鬥,就一定能奪取 革命的勝利。

1.朗讀課文(可教師範讀,學生試讀、齊讀,也可聽課文錄音,朗讀時注意正音。) 2朗讀停頓的指導。

(1)關於標點符號的停頓。一般來講頓號停半拍,逗號停一拍,句號、問號、感歎號停兩拍。

(2)關手段與段之間的停頓。段與段之間停頓可長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關於句中的停頓。句中的停頓,按朗讀時感情表達的需要或換氣的需要可適當作短暫的停頓,但要以詞或短語為單位,以不念破句為標準。如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子孫荷擔者”是一個短語,中間不能停頓,如果停頓了就破壞了短語義的完整,這就叫念破句。

翻譯方法指導;把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文必須忠實原文,字字落實。

根據文言 加。文言詞以單音節為主,而現代文則以雙音節為主。有些文言實詞的基本意義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詞上加一個字,變成現代的雙音節詞。如“方”即“方圓”指面積。

(2)改。有些文言實詞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換一個意思相近的詞來代替。如“切”可改為“丈”。當然,“側”的長度不等於“丈”,但這裏的“萬例”是虛數,所以,可以用“萬丈”來代替。

(3)補。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語、介詞的賓語和量詞等,所以翻譯時,必須補出。如“二山”即“兩座山”。

(4)調。文言文的語序有的與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需要調整。如“甚矣,汝之不惠”這是謂語提前的倒裝句,翻譯時可作“你太不聰明瞭!”

(5)省。文言文中的發語句,即句首的助詞,或句中語氣助詞,如果省略後不影響原意的可省去。如“雖我之死”“之”字是助詞,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翻譯時可省略不譯。 在學生翻譯時,老師可穿插提問重點詞語的解釋。

者:相當於“……的人”。面:面向着,名詞用為動詞。畢:全。險:指險峻的大山,形容詞用為名詞。其妻:其,代詞,他的,指代愚公。以君之力:以,介詞,憑,靠。之,助詞,的。遂:於是。箕畚;用箕畚裝土石,名詞用作狀語。笑而止之:而,表修飾,相當於“着”。之,代詞,他,指代愚公。毛:草木。加增:加大增高。自此:從此。

第4篇

1、通過觀故事、講故事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會寫成語;繼續學習收集數字成語,感受數字成語的奇妙。

2、培養學生傾聽、表達、書寫和收集整理知識的能力。

3、教育學生做事要有恆心有毅力,只有堅持不懈努力,才會取得成功。 教學重點: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會寫成語。

師:同學們,誰還記得我們校本課學習的主題?(指名説)

師:上節課我們新學了那個成語呀?(齊説井底之蛙,強調底的寫法)

白板出示:《井底之蛙》講的是一隻青蛙,住在一口井裏,只能看見井口的一小片天,卻認為自己生活的地方。通過小河狸貝瓦的介紹,青蛙才知道,井外還有那麼大的天地。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樣目光短淺,要做一個放眼世界、博學多才的人。

多媒體播放成語故事《愚公移山》,學生觀看。師板書課題。

喜歡這個故事嗎?誰能用一句話説説故事講了誰做的什麼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愚公家的門口有兩座好高好高的山,正好擋在愚公家的門口,讓愚公每天出門都要繞好遠好遠的路!愚公跟家人商量後,全家人一起扛着鋤頭,挑着扁擔,到山邊開始挖。

這時候,有一個叫智叟的老先生,嘲笑他們説:愚公呀!你實在太糊塗了。你這麼老了,還要去移什麼山?就算搬到你死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走啊

可是愚公卻説:我雖然很老,我還有兒子可以繼續去做呀;兒子還會生孫子,孫子還會再生兒子,我們的子子孫孫可以一直搬下去,總有一天我們會把這兩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兒有不能克服的困難呢?智叟沒有話好説,只好走開了。

後來天帝被愚公的恆心感動了,就派了兩個神仙去把王屋山與太行山揹走,放到別的地方去了。

説説故事中的愚公有什麼好品質?從中懂得了什麼道理?

出示:愚公移山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鬥爭。

只要有人做事情不怕困難一直做,我們就説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在成語家族中,有好多好多成員,我們要堅持不懈的學習和積累,和更多的成語交朋友。今天老師又給大家帶來了幾個數字成語朋友,請同學們選擇喜歡的抄到本上,和他們成為好朋友。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愚公移山這個成語故事,我們對待學習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就會取得好成績。

2、課後再蒐集五個帶數字的成語,弄懂意思,抄在本上。

第5篇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一、孝查加粗詞、通假字、“之”的用法、句式和譯文。

答案:1.(1)通達  (2)即使  (3)短乏、不足、盡  (4)愁  2.(1)通“慧”  (2)同“無”。

3.(1)代詞,指愚公。  (2)助詞 的  (3)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去銷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4.b。5.憑着(你)剩下來的一點時光和力氣,並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根草木,還能把泥土石塊怎麼樣呢?

第6篇

?愚公移山》選自修《列子•湯問》,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動的故事情節。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膾炙人口。文章寓意明顯。反映人類征服自然的理想和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

教學本文,首先應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積累文言詞語。其次應引導學生思讀課文,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探究文章的時代意義,時代需要愚公精神,激發學生勇敢面對困難,挑戰自我,爭做時代的驕子。

1.反覆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2.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的作用。

4.理讀法引導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包括古今異義詞、多義詞、通假字及常用虛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把握文意;思讀課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讀課文,鑑賞文章寫法上的特點;研讀課文,聯繫實際,總結昇華。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曉,同學們耳熟能詳,愚公移山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請看動漫flash——愚公移山。

懲/山北之塞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3.學生根據註釋提示,藉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2)對加點字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5.教師播放教學圖片,每顯示一幅,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或朗讀課文相關片斷。

兩座山雄偉高大.實難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況且只有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幫忙;工具落後,敲石挖土,用畚箕裝了土石遠運山外;路途遙遠。運土石到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艱苦奮鬥的精神;”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確知移山之利,有長期奮鬥的思想準備;有子孫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順利開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有發展變化的觀點;感動天帝,將山搬走,顯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難而止,無所作為,譏諷阻攔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師總結:經過一番激烈的辯駁,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問: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呢?

示例: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只要堅持不懈,成功終會屬於我們。

大小、多少是相對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成功、失敗亦如此。

生3:這是對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偉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頌,也表達了古代人民藉助想象、寄託於神話向自然鬥爭並取得勝利的願望。這個神話結尾,增強了故事的藝術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為高大、感人。

教師點撥:神話不同於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這個神話式的結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學生討論,明確:文中有多處對比,如愚公與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對比。愚公有實現“指通豫南,達於漢陰”以造福人民大眾和後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京城氏之子聽説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卻“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見解鄙陋,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的冷漠態度。愚公之妻對丈夫關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問;智叟表現出極度的輕蔑,嘲諷之意溢於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運用襯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一年返家一次對顯現愚公的氣魄,説明移山勞動的艱鉅具有襯托作用。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愚公精神的實質是排除幹難萬險不達目的決不休止。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裏會有“神舟”五號的發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裏會有我國近十年的輝煌成就?哪裏會有時代的發展、人類的進步?讓我們從愚公手裏接過精神火把,點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尋明天的太陽!

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任憑那扁擔把脊背壓彎,任憑那腳板把木屐磨穿。面對着王屋與太行,憑着是一身肝膽。

講起來不是那奇聞,談起來不是笑淡,望望頭土:天外天,走走腳下一馬平川,面對着滿堂兒孫,了卻了心中祈願。

多媒體顯示: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1.以“有志者事竟成——讀《愚公移公》有感”為題,寫一篇讀後感。

2.有人説,愚公精神就是苦幹精神,僅有苦幹是遠遠不夠的,苦幹加巧幹才等於成功。你如何評價這種觀點,寫一段話闡明你的觀戰場點。

板書設計 《愚公移山》選自修《列子•湯問》,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動的故事情節。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膾炙人口。文章寓意明顯。反映人類征服自然的理想和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

教學本文,首先應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積累文言詞語。其次應引導學生思讀課文,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探究文章的時代意義,時代需要愚公精神,激發學生勇敢面對困難,挑戰自我,爭做時代的驕子。

1.反覆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2.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的作用。

4.理讀法引導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包括古今異義詞、多義詞、通假字及常用虛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把握文意;思讀課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讀課文,鑑賞文章寫法上的特點;研讀課文,聯繫實際,總結昇華。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曉,同學們耳熟能詳,愚公移山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請看動漫flash——愚公移山。

懲/山北之塞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3.學生根據註釋提示,藉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2)對加點字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5.教師播放教學圖片,每顯示一幅,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或朗讀課文相關片斷。

兩座山雄偉高大.實難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況且只有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幫忙;工具落後,敲石挖土,用畚箕裝了土石遠運山外;路途遙遠。運土石到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艱苦奮鬥的精神;”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確知移山之利,有長期奮鬥的思想準備;有子孫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順利開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有發展變化的觀點;感動天帝,將山搬走,顯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難而止,無所作為,譏諷阻攔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師總結:經過一番激烈的辯駁,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問: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呢?

示例: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只要堅持不懈,成功終會屬於我們。

大小、多少是相對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成功、失敗亦如此。

生3:這是對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偉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頌,也表達了古代人民藉助想象、寄託於神話向自然鬥爭並取得勝利的願望。這個神話結尾,增強了故事的藝術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為高大、感人。

教師點撥:神話不同於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這個神話式的結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學生討論,明確:文中有多處對比,如愚公與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對比。愚公有實現“指通豫南,達於漢陰”以造福人民大眾和後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京城氏之子聽説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卻“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見解鄙陋,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的冷漠態度。愚公之妻對丈夫關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問;智叟表現出極度的輕蔑,嘲諷之意溢於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運用襯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一年返家一次對顯現愚公的氣魄,説明移山勞動的艱鉅具有襯托作用。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愚公精神的實質是排除幹難萬險不達目的決不休止。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裏會有“神舟”五號的發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裏會有我國近十年的輝煌成就?哪裏會有時代的發展、人類的進步?讓我們從愚公手裏接過精神火把,點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尋明天的太陽!

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任憑那扁擔把脊背壓彎,任憑那腳板把木屐磨穿。面對着王屋與太行,憑着是一身肝膽。

講起來不是那奇聞,談起來不是笑淡,望望頭土:天外天,走走腳下一馬平川,面對着滿堂兒孫,了卻了心中祈願。

多媒體顯示: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1.以“有志者事竟成——讀《愚公移公》有感”為題,寫一篇讀後感。

2.有人説,愚公精神就是苦幹精神,僅有苦幹是遠遠不夠的,苦幹加巧幹才等於成功。你如何評價這種觀點,寫一段話闡明你的觀戰場點。

第7篇

(一)知識目標:理解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寓意,掌握愚公精神。

(二)能力目標:文言文的誦讀;運用全面的、辯證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學習古代人民戰勝艱難險阻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聽過“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句話呢?(生:聽過。)那我請位同學為我們複述一下這個故事。(生:這個故事講得是唐朝的大詩人李白,他小時候不喜歡讀書。有一天,乘老師不在屋裏,便悄悄的溜出門去玩。他來到山下的小河邊,見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石頭上磨一根很粗的鐵杵。李白就覺得很納悶,就上前問她:“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 老婆婆説:“我在磨針呢。”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麼粗大,怎麼可能磨成細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説:“只要天天磨,鐵杵就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聰明的李白聽後,再聯想到自己,感到非常慚愧,於是變轉身回到書屋努力學習。從此,他在心裏牢牢的記住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圖強,用功學習。)講得非常好。那你們知道這則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呢?(生:只要我們有恆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沒錯,這則故事告訴的正是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得這個道理,我想大家應該也做得到。好,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與這則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認真體會一下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

從文中註解①我們看到這則寓言選自《列子•湯問》,《列子》這部書中保存了很多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説。我們今天所學的這篇《愚公移山》就是古代

寓言中的名篇,它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膾炙人口。列子,名寇,又名禦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寓言:寓言這種體裁的特點是寄託一定的道理在一種比喻性的虛構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意味。

下面大家先自由朗讀一篇課文結合文章註釋將不懂得讀的字註上音,如果註解中沒有,就先劃出來,等一下我們一起解決。„„

大家都讀完了嗎?(生:讀完了。)那你們有哪些不會讀的字詞呢?(生: „„)(在這篇課文中以下字詞的讀音應提醒學生注意):

萬仞(rèn) 懲(chěng) 塞(sè) 迂(yū) 荷(hè)擔者 箕畚(jīběn)

窮匱(kuì) 亡(wú)以應 厝(cuò) 孀(shuāng)妻 齔(chèn) 叟(sǒu)

„„(結合註釋解釋:塞:多音字,阻塞。 荷:多音字,扛。 亡:通假字,通“無”。 „„)

接下來大家一起朗讀一下這篇課文,看看這篇文章講的是什麼故事?

大家讀得非常好,大家讀完了這篇文章,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疏通整篇文章的大意。大家結合文章註釋看下文中有哪些字詞句是大家有疑問的,現在大家跟同桌互相討論,試着翻譯一下整篇課文。(„„)

大家都看完了嗎?有沒有哪些字詞句在你們討論中沒能得到共識或不能讓你給理解的呢?(可能會有疑問,根據學生提出一一解答。)

因為這篇文章的字詞比較容易理解,我就不多説了,就請4位同學為我們翻譯一下這篇課文吧。(本文為自讀課文,全文大意由學生自己疏通,教師只從旁指點即可。)

?生1: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這兩座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的北面。

生2:北山有一個愚公,年紀將近有九十歲了,面對着山居住。(他)苦於山北交通阻塞,進出要繞遠道,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説:“我要和你們盡全力挖平險峻的

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地表示贊成他的意見。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説:“憑你的力氣,連像魁父那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麼樣呢?況且土石放到哪裏去呢?”大家紛紛説道:“把它們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 於是愚公就率領挑擔子的三個兒孫,敲鑿石頭,挖掘泥土,用簸箕搬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也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寒來暑往,季節交換,才往返一趟。

生3:河曲的智叟笑着勸阻愚公説:“你太不聰明瞭。憑你在世上這最後的幾年,剩下的這麼點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剷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 北山愚公長長地歎息説:“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能通達事理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啊。可是山卻不會再增高加大,還愁什麼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生4:山神聽説了愚公移山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便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走了兩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漢水的南邊,再沒有高山阻隔了。】(根據學生的翻譯,對於翻譯不到位的地方稍作解釋。) (在翻譯其間結合課後練習二分別點出一詞多義字“方” 、“且” 、“曾” 、“固” 、“亡”等。)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愚公移山》這篇文章,較完整的知道了整篇課文所敍述出的寓言故事。在下節課上我們將深入瞭解整篇寓言故事以及它所敍述的道理。對於愚公與智叟這兩位主人公也將作出詳細的解説,所以請同學們課後認真思考下這篇寓言通過愚公與智叟這兩位主人公向我們詮釋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