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幸福演講稿2篇 追尋幸福的真諦:幸福演講稿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9W

幸福是人類追求的一個永恆話題。幸福不僅僅是物質的滿足,更是內心的寧靜和滿足感。那麼,什麼是幸福?人們對於幸福的定義各不相同。本文將探討幸福的真諦,引導讀者思考並實現真正的幸福。

什麼是幸福演講稿2篇 追尋幸福的真諦:幸福演講稿

第1篇

幸福是一杯濃烈的酒,幸福是一杯芬芳的茶,幸福是兩情相許,心心相印。追求理想的人,幸福是實現理想。幸福之於莘莘學子,就是考上名牌大學;幸福之於科學家就是科研成果之問世;幸福之於農民就是多打糧食。

人人都在追求幸福,又似乎都在經歷不幸。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即使擁有更多的物質與金錢,並不能保證因此獲得更多的幸福。近幾年,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詞“幸福指數”。經濟在快速增長,幸福也跟着在增長嗎?

長期以來,人們總希望能夠找到打開幸福之門的鑰匙。關於什麼是幸福的問題,從古到今,人們一直爭論不休。

我想:做為一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最大之幸福莫過於桃李滿天下,為社會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素質高,能力強的頂尖人才。

教師的幸福有其自身的特點:精神性、關係性、集體性、無限性。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與“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的天倫之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的德性生活之樂相併列,而稱之謂“三樂”,明顯含有對教育勞動的精神審美意藴。教師只有擺脱了職業感的束縛,不把教當成謀生的手段,而是出乎自己的需要,像孟子那樣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為樂,那麼他才能在教的活動中自由地、有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達到‘孔顏樂處’的境界。”

(一)教師的幸福能力及其培養實際上就是教師幸福的實現問題。

幸福不是物質慾望得到滿足的自然性、即時性的快感。幸福是人之為人意義實現所給予主體的精神性愉悦。

幸福能力需要培養另外一個理由是大量幸福病態的存在。

日本社會學家千右保曾經在一些國家作對比調查,問題為:如果有足夠的錢供你一生享樂而無須工作,那麼你是去享樂還是去工作?1987年千右保説“根據大約二十年以前的調查,基本上沒有人回答靠玩過日子。美國的比率為2—3%,日本竟不到1%。然而近年來,‘玩派’驟然增多”。“根據1983年世界青年意識調查對11個國家提問的結果,‘玩派’比率最高的是瑞士,佔39.8%;日本為19.8%,美國為21.8%”。“到了1987年,日本的玩派佔到26.9%,四年時間增加了7.1個百分點”。至於中國,千右保寫道:“令人難以掩飾驚訝的是中國的數字。玩派着着實實接近半數,佔49.8%,創世界最高記錄”。

在這樣的狀態之下,幸福等同於俗福。俗人很難體會真正的幸福。

(二)幸福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具有良好的精神品位和德性。但是創造幸福的能力卻不僅取決於精神品位和德性,它還要求創造或實現幸福的其他條件,幸福能力就是主體實現目的和自由所需的主觀條件。

首先,教師應當具有良好的知識結構。包括本體性知識、背景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三類。本體性知識是指教師所教科目的學科專業知識。背景性知識實際上是教師應有的綜合性的文化涵養。條件性知識是指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包括對教學過程規律性的認識,對教育對象的瞭解等等。教師的知識不僅是“心理學化”了的學科知識,而且必須是“文化化”、“生活化”的知識。沒有對學生及其學習機制的切實瞭解,沒有民族和世界文化的整體支撐,不能將學術語言生活化,一個教師即便能夠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他也是一個枯燥乏味、沒有成效的教師。這樣的教師“學生聽其課味同嚼蠟,躲其課不以為害,評其課嗤之以鼻”。失敗的教師當然是不能收穫教育幸福的。

其次,教師必須具有高超的教育能力。這裏的教育能力是教育勞動的實踐能力。韓進之教授認為包括教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教育觀察能力,注意分配能力,思維的系統性、邏輯性和創造性、教育想象能力和教育機智。林崇德教授概括為“教師的自我監控能力”,包括對教育活動的計劃安排,對這一活動的監察、評價、反饋,以及對教育過程的調節和校正能力。林崇德教授還認為,“優秀教師=教育過程+反思”。我們知道,教育活動的特點是一種心心相印的主體際性的交流活動。教育過程中充滿變數。因此教育不僅是一個嚴謹的知識授受過程,也是一個充滿靈活性、創造性的藝術過程。沒有包括自我監控能力在內的實際工作能力的教師就不會收穫教育的成功,更不會體驗教育幸福。

最後,教師還應當具有審美的素養。幸福能力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一種對主體自由的審美能力。幸福感就是一種生活的美感。因此缺乏美感的人也一定缺乏幸福感。要收穫教育幸福,教師既要有較高的精神境界,創造性的教育能力,還應當具有對教育活動過程以及教、學雙方的審美能力。這一審美能力既是樂教、樂學的中介環節,也是激發進一步創造性的重要因素。教師應當自覺掌握教育的審美評價尺度,學會以審美的心態看教育、看學生、看自己。審美是發現幸福、創造幸福的重要法寶。這一點,正是作者本人近年來不斷呼籲建立教育活動第三標準的重要原因。

幸福需要靠似乎與幸福無關的能力去獲得,這是一個悖論。但是這正是幸福和幸福能力的辯證法。教師的幸福實現與否取決於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在多大程度上成為一個真正大寫和全面發展的人。

其實一個人想要生活得更好,只要獲得幾種能力就行,教師也不例外:一是自然能力,二是技術能力,三是知識能力,四是與社會和人打交道的能力,五是人的生理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什麼是幸福演講稿2篇 追尋幸福的真諦:幸福演講稿 第2張

第2篇

快樂的暑假就要接近尾聲了,沒有了作業負擔的我也越來越輕鬆,可這時,平時照顧我的姥姥卻因生病打上了吊瓶,爸爸媽媽也去上班了,媽媽叮囑我:自己在家要學會照顧自己。

我在家乖乖地完成了我的日常作業,等待着爸爸媽媽的到來。快到中午了,我想:爸爸媽媽辛苦一上午了回家後還要做飯,我也長大了,該為他們做點什麼呢?對了!為他們做做“飯前準備”吧!

我來到廚房,拿出兩個柿椒,打開水籠頭,水花“歡快”地衝洗着柿椒,沖洗着我的小手,似乎一個個水孩子在與我嬉戲玩耍,我可顧不了這些,用手使勁搓着胖胖柿椒身上的污漬,生怕把細菌吃到我的肚子裏,終於洗乾淨了。我用力一掰,“啪”的一聲,柿椒被我“五馬分屍”了,露出了它“肚皮”裏一粒粒白種子,我清洗掉,把柿椒掰成均勻的小塊,放在盤子裏。哈,一道菜就配好了。

下一個菜做什麼呢?看到嫩嫩的豆角“乖乖”地躺地那裏,就它了!我拿起豆角,把豆角一根根洗乾淨後,回想着平時大人摘菜的樣子,把豆角摘淨,然後再洗,放在菜板上,全部拿起就開始切。哎,好硬啊,怎麼切不動呢?再想想平時大人切菜的樣子,是那樣的熟練、靈巧,怎麼這會兒刀到了我的手上,就變得這樣重、這樣笨拙了呢?沒辦法,我決定用“笨辦法”了——把豆角一根一根地切,我小心翼翼地,生怕切到我的小手,漸漸地,我切得熟練些了,三根、四根、五根,哈,可以拿起一撮一起切了……很快,豆角就被我切成長度相等的小段,並且有序的放在盤子裏。ok,大功告成!

爸爸媽媽下班回來了,急急忙忙向廚房奔去,怕我餓着,可是看到廚房裏我已配好的菜,一下驚呆了,“這是你弄的?”媽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嗯,是我!”我得意地説。聽到他們的表揚,看到他們驚訝地表情,我的心裏樂開了花,同時也體會到了勞動了快樂!

晚上,偶然間發現了媽媽的qq簽名改成了:”閨女自己在家,中午回家居然把菜洗好,切好配好,只等我們炒了!幸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可讓媽媽感到幸福,原來幸福就這麼簡單,只要我們用心去做,就可讓親人們感到幸福。今天,你做到了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