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3篇 "樹種希望,人類善良——《布魯克林的樹》感悟"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9W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一本美國作家貝蒂·史密斯的兒童小説,講述了一個小女孩在城市中尋找綠色生命和自由之路的故事。本書以瑰麗的語言塑造了豐富多彩的人物和細膩感動的情節,帶給讀者新的閲讀體驗。讀後不僅能感受到自然之美,更能激發我們對生命的珍惜和對生活的熱愛。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3篇

第1篇

在一個寧靜的夏日午後,我偶遇了弗蘭西·諾蘭,一個出生於貧民區的女孩。與所有的孩子一樣,她愛幻想,對未來抱有無限憧憬,熱愛閲讀,渴望學習。但現實往往不那麼如人所願,家庭的貧寒讓她早早便得去學着成長,體味人生百態。

弗蘭西一家生活在布魯克林。媽媽是清潔工,以一人之軀支撐着一家生計,堅強能幹;而爸爸卻恰恰相反,是個打散工的歌唱侍者,即便能歌善舞,但嗜酒成性,而且缺乏掙錢養家的本領,他自責,但也無奈什麼都不會。而這個“軟弱無能”的父親,卻一直盡心盡力地愛着孩子,給予弗蘭西的童年無限的温暖。即便其他人包括父親自己都説爸爸如何如何一無是處,但弗蘭西還是更愛爸爸。她一直堅持閲讀,命運也終究讓這個卑微但堅持夢想的生命看到了一絲希望——她上大學了!

它所給人的感動,並非是故事的悲慘與煽情,而是它的真實,你可以在其中看到自己。這種感動,也並不一味體現在那些堅強能幹、心懷悲憫的人那裏,還包括那些似乎有缺陷、沒有責任感的人那裏,而這種峯迴路轉時的感動,卻格外使人心靈的暖流環繞不息。

悲情中的温暖,苦難中對夢想的堅守,給了千萬人生存所需的人格力量;這個午後,它讓我想起當初那個天真的夢。夢想,千萬不能荒了。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3篇

第2篇

差不多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斷斷續續地讀完了這本書。有一些啟發和感悟:

布魯克林的這棵樹長在移民區,生長環境貧困、卑微、髒亂,是一棵大大的臭椿樹,但是卻勇敢、頑強、樂觀,即使是在堅硬的水泥地面也能長出芽來。它又被當地人稱為天堂樹。

布魯克林的這棵樹也是一個貧困的小女孩,她家庭貧困,有時候缺衣少食,經常被迫餓肚子,但是她卻有幸如飢似渴的讀書,是一個被書喂大的孩子。她發誓把圖書館的書從a讀到z,最幸福的童年時光就是坐在樹蔭裏靜靜地讀書。這個愛讀書的小女孩靠讀書學會寫作和思考,甚至走上工作崗位,走出赤貧,跳出那方貧窮天地,走上創作之路,開啟自己幸福的美國夢。

布魯克林的這棵樹也是一個赤貧的家庭。雖然極其貧窮,父親靠在酒店給人唱歌賺點小錢,母親靠幫人做清潔填補家用,但是,爸爸即使只有一套禮服也總是能收拾地乾淨筆挺,皮鞋、紙做的假領子也一樣鋥亮挺括,儼然紳士。母親更是能幹利索,總是能把一貧如洗的家和做清潔的地方收拾地非常整潔。最值得敬佩的是媽媽聽從不識字的姥姥教誨,從孩子們生下來就給孩子們睡前讀書,《聖經》、莎士比亞,在那樣一個極其貧窮的時代(二十世紀初)反反覆覆地給孩子讀書,以至於孩子們都能背下來了。

布魯克林的這棵樹還是一個時代,在二十世紀初期美國那樣一個物質極其匱乏的時代,人們能夠堅強地克服艱難,頑強地生活下去……

總之,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就是這幾個關鍵詞:堅強、樂觀、拼搏。

第3篇

“活着,奮鬥着,愛着我們的生活,挨着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這句話是《布魯克林有棵樹》中讓我感觸最深的,讓我深思我們現在到底在為了什麼而活?而活着到底又為了什麼?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都是不同的,有些人含着金湯匙出生,一輩子都享受着富貴與榮華,從不必為生活擔心什麼;有些人卻出生於極貧窮家庭,連一頓温飽都是奢求。每一種成長方式都給我們不同的體驗與感受,《布魯克林有棵樹》就是這麼一部描述成長的小説,它描述的不僅僅是那貧苦低賤的生活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對於生存的絕望與恐懼,更多的是不向命運低頭,不向貧窮妥協的奮鬥的精神。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有這麼一些人:他們總是受到別人的欺壓,總是受到別人的侮辱,他們的身世是如此的不幸……她的成長如同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她是一個十一歲的小女孩,一個生活在布魯克林窮人區的貧困女孩,一個經常捱餓、整天吃發黴麪包的女孩,一個整天被別人嘲笑、撿拾破爛的的小女孩。她的的身世是如此的不幸,但她卻是一個擁有夢想、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小女孩。她就是這部小説中獨具特色的小主人公——弗蘭西。

“布魯克林有棵樹”這裏的這棵“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窮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