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讀書心得7篇 皮囊體驗:深入探尋人性的美與醜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8W

《皮囊》是著名作家錢鍾書的代表作之一,小説通過對社會、人性的深刻洞察,呈現了一個大背景下的人物命運和現實困境,展現了錢鍾書獨特的文學魅力。本篇文章將結合個人閲讀體驗,分享《皮囊》帶來的啟示和思考。

《皮囊》讀書心得7篇 皮囊體驗:深入探尋人性的美與醜

第1篇

週六依公司安排,去郊區的校園做了一天的監考官。我在地鐵裏藉着蔡崇達的《皮囊》安穩地度過路途的遙遠。列車在地下運行咣噹咣噹,每個站不停有人上上下下,屏蔽門開關時鈴聲鳴響、黃燈閃爍。於我,最佳的閲讀條件,要麼是絕佳的安靜,要麼是市儈的嘈雜。我在這樣的環境裏,一口氣翻了70多頁,完成了四分之一的閲讀。

晚上回到家,在絕佳的安靜下,我又花了3個小時完成剩下四分之三的閲讀。至此,我創造了一個新的記錄:第一次一天閲讀完一本書。其實也不是第一次,單純的學生時代已有過類似經歷,但《再見了,可魯》、《小王子》這樣的書好像不能歸入文學類範疇,而且圖片居多,字數遠遠沒有可比性。 所以我為自己感到欣喜,我好像終於能做到”心無旁騖“了。

而我也正好跳入了韓寒在扉頁“編者按”所講的,“好的文字往往帶給人兩種閲讀感受,一口氣讀完或者捨不得讀完”。

?皮囊》是一本怎樣的書?我的感受是,這是一本讀來極其普通,但是翻到末頁又極其回味的自白。《皮囊》、《母親的房子》、《殘疾》、《重症病房裏的聖誕節》、《我的神明朋友》、《張美麗》、《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帶着空杯心態閲讀,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我腦子裏素描一個個人物。合上書後,因為回味,我又不停的翻閲回去,然後感受到這一個個人物在腦子裏慢慢鮮活起來。等我再次合上書,這些人物已經成功躍離紙面,成為我的朋友與家人、成為我的過去與經歷。

我只是一個在企業做無聊工作的人,日復一日,眼界狹隘,不知道誰是蔡崇達。雖然買過他就職的雜誌社的雜誌(《新週刊》、《三聯生活週刊》、《週末畫報》等),也仍舊沒有機會讀到過或記住過他的名字。但他是閩南人,至少在祖籍上,我和他扯上了一點關係。而閩南人的文學作品?不得不説我有點好奇,至少囿於閲讀經驗,還沒有看過閩南人的寫作。

?皮囊》是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在《後記:我想看見每一個人》裏,蔡崇達説“這是對路過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這也是和時間抗衡、試圖挽留住每個人唯一可行的努力”。在我看來,《皮囊》是一本好書,但以真實人物和經歷作為主要內容的書算不上文學作品,更多是作者因個人心靈歸屬的追求而完成的情感記錄。《皮囊》給予我的觸動在於,作者用血淚的親歷,擊碎了“人艱不拆”的自我安慰與麻醉。都説真實的歷史比歷史小説精彩,套用這個邏輯,也許真實的自傳也要比所謂的文學作品精彩。蔡崇達如此真誠,以致他的文字無懈可擊,又不乏對過去荊棘滿布、現在錯綜複雜、以及未來濃霧瀰漫的真誠交流和無畏勇氣。雖然我不認可這本書的”文學“標籤,但我無法掩飾自己的閲讀快感。更加聰明的是,書的最後一頁居然在巨大的空白裏,單獨安放了馬塞爾-普魯斯特這樣的一段話”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這段話放在這裏,就是告訴讀者,我寫我的,你看你的,你需要發現自己的內心,無須對我評價。這絕對是一個出色的安排,既延續了感動,更加強了引導。如果説還有什麼瑕疵,我覺得應該把《後記:我想看見每一個人》改為《自序》,這樣全書讀起來更入心。

事實上,大部分作家的第一本書,或者説所有作家的第一本書都是以自己的真實故事作為素材或靈感的。進一步説,所有作家的所有作品其實都是在寫自己。蔡崇達”在做媒體的這十一年,寫了二百六七十萬字的報道……積累了足夠的筆力……“,最終邁出了寫書的這一步,有了作家的頭銜。但也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寫報道一方面鍛鍊了他的筆力,另一方面也讓人感覺到寫作過程中他在做很努力的敍述和調整。

我在閲讀《皮囊》的`時候不斷有種矛盾情緒:一方面很有興趣不間斷讀下去,另一方面又很不服氣,”蔡崇達,你憑什麼讓我在書店花全價買下這本書來閲讀你悲慘又並非獨一無二的經歷?“但看看,韓寒監製,阿來(作家)、白巖鬆、劉德華、李敬澤(《人民文學》副主編)、閻連科(作家)等人的推薦,顯然這本書是一個”圈子“的產物。只有”圈子“的人,才有機會出書,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宣貫他們的思想和價值觀。想到”成為作家“在某種程度上與”掌握話語權“相關,這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暴力,就讓我不寒而慄。

儘管存在上述的無謂擔憂,以及對書中個別地方編排的不滿(比如插入的幾首蔡崇達學生時寫的詩,與文章本身的意圖並不契合),但蔡崇達勾起了我對於父母和朋友的回憶,讓我清晰地看見時間的脈絡,好像時間就是小時候我家門口梧桐樹上的葉子,到了秋天就要隨風落下。

而我們,到了成年就要遠離家鄉懷念家鄉,這是不得以的,也是自找的。這點,是一個人無論寫不寫作、一個寫作者無論出不出書、一個人無論看不看書,都在內心無法迴避的命題。從來沒有一本書叫《皮囊》,而且真的寫進了自己的血淚。祝福蔡崇達越走越遠,也祝福我們終究能從歷盡滄桑的少年,成長為自己人生的燈塔。

《皮囊》讀書心得7篇 皮囊體驗:深入探尋人性的美與醜 第2張

第2篇

散文集故事《皮囊》,讀到第一個故事被吸引住,90歲的阿太説: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一語中的。

其他幾個故事相對平凡,其中《母親的房子》和《我的神明朋友》,更多展示了父母輩女子的愛情觀和使命。第一步是結婚;第二步一定要生出個兒子,讓自己和夫君的名字,得以載入族譜,並且在族譜上延續;第三步是攢足夠的錢,養活孩子;第四步是攢足夠的錢,給女兒當嫁粧;第五步是攢足夠的錢,為兒子辦酒席和當聘金;第六步是一定要等到至少一個孫子的出生,讓兒子的名字後面還有名字;第七步是幫着撫養孫子長大……然後他們的'人生使命完成了。

阿小,文展,厚朴在我看來更像作者對自己未來的幾種設想。假設我的父母在香港做生意,假設我有一個明確追尋的理想,假設我的父親鼓勵我去體驗人生~

?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也是作者自己糾結半生的問題,“我期許自己要活得更真實也更誠實,要更接受甚至喜歡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歡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處理、欣賞各種欲求,各種人性的醜陋與美妙,找到和它們相處的最好方式。我也希望自己能把這一路看到的風景,最終能全部用審美的筆觸表達出來。”

第3篇

?皮囊》在簡介中寫道「一部有着小説閲讀質感的散文集」,由劉德華和李敬澤寫序,有白巖鬆、劉同、蔣方舟等強大的推薦陣容,可惜書友們並不買賬。作者蔡崇達一度被推到風口浪尖,被書友們指責為追名逐利還立牌坊的鳳凰男,而這本《皮囊》也被稱為鳳凰男的翻身回憶錄。

好吧,平心而論,我與大部分書友確有同感,然而《皮囊》也並非毫無可取之處。就我個人而言,推薦前兩章——《皮囊》、《母親的房子》。

作者出生於福建泉州的一個小城鎮,《皮囊》是作者通過回憶幼時的生活,傳達阿太的生活觀,質樸的.文字讓我想起了我的外婆,除此之外,也讓我有所啟發。

?母親的房子》則是敍述母親在父親病倒之後,在生活極其艱辛的情況下,仍力排眾議,甚至可以説一意孤行地主張修建房子。因為房子是父親在結婚時承諾給母親的,後來只修建了一半。在母親眼裏,這座房子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居所,更是代表着他們的愛情,是父親的信守承諾,也是他們在村子裏的面子。這一座小小的房子包含了太多常人看不見的情感與故事。文章貼合實際,人物的心理刻畫巧妙,將一個小鄉村的平凡女人為堅守自己的家庭所表現出的倔強與決心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阿太,我記住了。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請一定來看望我。——《皮囊》

第4篇

?皮囊》這本書,説它是小説或作者的自傳都不是十分的準確和全面,內容沒有雞湯文一樣的勵志和鼓舞人心,也沒有娛樂消息一樣的輕鬆愉悦,更沒有"大家"文章裏的強烈的文學性,它由一個個的故事構成,而這每一個故事都是作者親身經歷。父親癱瘓後全家人的掙扎與痛苦、倔強的母親明知道房子即將要被拆除還是堅持花費"天文數字"般的金錢將其蓋好、天才文展的漠然離開、厚朴的崩潰自殺等,作者沒有用華麗的詞語、特殊的句式,而是以講故事的口吻,緩緩如水,一一道來。每一個故事看似簡單,用心的人卻能從中發現自己的影子,不由得陷入沉思。

?皮囊》是一好友贈與我的。我曾經一口氣讀完過這本書,也曾在漫漫旅途中消磨掉不少時光,近來又第三次讀完了這本書,依然感觸頗深,於是,鄭重推薦朋友一讀此書。

有時候你以為自己現在到達的,是整個世界的入口,你以為再走進去,就是無限廣闊的可能,你以為和自己迎面撞上的就是整個世界。而最後才發現原來一切都是自己以為的而已,但是這已經足夠幸運。因為有些人終其一生都不曾發現這以為只是他以為。

那個總是説自己在謀劃偉大事業的天才文展,最後在現實的打擊下明白自己並不能如自己所願將這些曾經在腦海中的宏圖偉略一一實現,選擇了遠走他鄉,守着電塔做着簡單的維修看護工作度日。

那個把自己的名字和英文hope聯繫起來的厚朴,用自己的.想象將未來、夢想、青春和慾望餵養得無限膨脹,卻始終不肯低下頭為此真正做點什麼,最終選擇了自殺。

那個做着香港夢,看起來有些孤僻有些高傲的阿小,在經歷了夢想破碎、嚴重車禍之後,終於學會了現實與夢想如何相處,在樂得享受房子、妻子、兒子、黑狗就是他的全部的時候,依然能夠在捕魚結束之後騎着摩托車沿着海岸線狂奔,一如年輕時候香港夢裏邊的帥哥一般。

有時候你以為的並不是你以為的那樣,很多時候活得太過用力的人往往給人不太舒服的感覺,因為他們的存在好像時刻在提醒你思考人生的價值與意義,而這於誰都不是一個輕鬆的話題。

世界那麼大,人生那麼長,也許務實而細膩對我來講,是最美麗的情懷。未來那麼遠,務實而細膩的過,不斷學習如何與生活講和,學習如何低頭做些實事的時候卻還能依然保持當初的情懷,就像阿小的和黑狗與摩托車。

第5篇

讀這本書的時候,總是會讓我去回憶我的童年,會想起那些已故去的人,聽媽媽説小時候抱着我長大的曾祖母,依稀還記得她坐在房檐下的樣子,又依稀還記得她去世時媽媽讓我磕頭我卻死活不肯的畫面,小時候總給我留着許多糖的外婆,她去世的時候,我卻因為所謂的工作沒能見最後一面,可是她一直在我腦海裏,她駝着背慢吞吞的為我們做飯,她佝僂着身子從櫃子裏拿出攢了好久的糖果,她輕聲呵斥着衝我們嚷嚷的大黃狗,還有幼時一直害怕的外公,他在家時困了總不敢睡着,很害怕他拿鞋底板把我們給拍醒,有時實在太困了,就躺在他經常躺的搖搖椅上搖晃着,等他一回家就馬上驚醒了,他一輩子直到去世都總想着我外婆,外婆先走,他卻害怕外婆的棺太小不夠住,死活要把自己的給外婆,自己卻永遠躺在那個連自己都放不下的棺裏,開棺的.時候我終究是沒忍住痛哭流涕,哪怕到現在想着他最後的樣子,我依然忍不住淚目,他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對我們的疼愛,而是對外婆的疼愛。

第6篇

這本書在豆瓣上的評分是7.6。大多的書評也是在説這本書帶來的是失望,認為後半部分寫的兒時玩伴現在都不如作者混得好,不過是在寫作者自己的優越感罷了。

與我而言,一本書好與不好的標準因人而異,正如書中結尾引用的馬塞爾·普魯斯特的名言: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我想每一個人從小到大,總會遇到幾個奇怪的人,發生些不會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這些人和事構成了一個人心裏的.獨一無二的“世界”,而作家是那種可以很好的感受到並用合適的文字把它表達出來。這也不難解釋為什麼有時一些文字,也許是歌詞,也許是廣告,也許是一段文字會讓人有恍然大悟、豁然開朗的感覺。

在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困惑——生活的意義是什麼?我到底有沒有學會生活?作者是在高中時由於父親癱瘓,把母親對他的期望——“這個家中的頂樑柱”作為之後時間的目標。直到作者的父親去世才發現自己從來沒有回答出“我該怎樣生活”這個問題,以往的中心被懷疑是否正確。當我看到這裏時,腦子裏就像有什麼東西要跳出來一樣,可惜。。。直到在我寫下這句話的那一刻,那東西還是沒有出來。

突然之間幾個詞語就一直在腦海中閃現:信仰、讀書、虛無、健身、為人民服務、。我連我自己都不認識了。自己現在所做的究竟是堅持還是逃避。

必須得承認自己還不會生活。我不想今天就有答案,但我想會有那麼一天,我可以堅定的相信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願意並值得的。

第7篇

讀完了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皮囊》,心靈有點刺痛,讀書感悟如下:這是一部非常有質感的散文集,崇達對故鄉親人的情感,用客觀、細緻、冷靜的方式,講述了14個温情又殘酷的故事!真實經歷,情感動人,透露着作者對人生的思考。《皮囊》成為感動千萬讀者的"國民讀本",被稱為"非虛構"寫作叢林中獨具樣貌的林木。

崇達在寫這14個故事中,每一筆都有痛楚,每一行都直接、完整地傳達了作者的內心世界。寫作的目的是讓自己和讀者"看見"更多人,看見"世界"的.更多可能。看見"阿太",看見"母親的房子",看見父親的"殘疾",看見"我的神明朋友",看見"厚朴",看見"海是藏不住的",看見自己想"回家",作者"看見"了想珍惜的人,也讓我們清晰的看到,藏在人生裏的,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人各有異,這是一種幸運;故事裏一個個風格迥異的人,構成了我們所能體會到的豐富的世界。最終看見自己,看見彼此;温暖自己,映照出彼此。

李敬澤在序裏有這樣一段文字,"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顆活着、醒着、亮着的心無法拒絕皮囊,皮囊標誌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過,也許就因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喚着人的掙扎,憤怒、鬥爭、意志、慾望和夢想。"

熱門標籤